主题:【原创】毛岸英的一件事--来自30多年前的一份北京日报 -- 水瓶乍破
抱坩埚不算什么,还是拆弹专家呢。
秘书,结婚时还住一个院子,侠公是经历过战争的,后来的说法都是岸英自己提出来上战场,侠公被缠的没办法,只好让他自己去找主席批准,彭总他们当时都是不同意的,有时候事情是怪不得别人的,命中注定吧。。。
张文秋的回忆录.您不妨查阅一下?
俄语翻译的: 由于出兵时间万分紧迫,彭德怀临时指挥所的军事、机要、通讯、秘书、翻
译等人员都还没有完全到位。也就是在十月六日这一天,总参代总长聂荣臻指示
作战部部长李涛马上选调几名参谋人员充实到志愿军临时指挥所,同时选调一名
俄文翻译,以便同苏联派到中国和朝鲜的军事顾问互通情报。
李涛当天就从总参作战部选调一名处长(成普)、两名参谋(徐亩元、龚杰),
另由军委办公厅外文处调来一名俄文翻译刘某。十月七日,李涛当面询问了刘某
的个人历史和家庭情况后认为,此人刚从外语学院毕业不久,尚未经过严格的政
审和考验,而我国出兵援朝和苏联军事顾问之间的联络是绝对保密的,万一泄露
出去,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向聂荣臻建议:此人不宜在彭老总身边工作,是否
考虑另选一名俄文翻译。
聂荣臻经再三考虑,认为刘某在志愿军指挥所做翻译确实不太合适。可是彭
德怀第二天就要出发去东北,到哪里去找可靠合适的俄文翻译呢?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聂荣臻忽然想起第一个向彭德怀报名参加志愿军的毛岸
英。岸英会俄语和英语,从事过机密情报工作,又经受过血与火的考验,是个非
常合适的人选。时间紧迫,聂荣臻来不及向毛泽东请示,便命令李涛马上通知毛
岸英到作战室面谈。可是李涛不知道毛岸英在什么地方,经多方打听,有人说他
在天津。
在这种情况下,聂荣臻不得不向毛泽东询问毛岸英的联系地址。他拨通了菊
香书屋的电话:“主席,有一项工作要向您请示。彭老总明天就要带他的一班人
马去沈阳开展工作了,可是他的俄文翻译到现在还没有找到……”
毛泽东打断聂荣臻的话,爽快地说:“那就不用找了,让岸英去吧!”--------------------------------------据称出处是聂荣臻,几十年后曾这样回忆道:
彭总入朝时,为了和驻朝鲜的苏联顾问取得联系,确定带一名俄文翻译,原
先确定从延安时期就担任中央领导俄文翻译的张伯衡同志,但当时张已担任军委
外文处处长。由于大批苏联顾问来到北京,张伯衡工作很忙,难以离开,后来又
挑选了一名年轻的新翻译,可是军委作战部长李涛同志提出,入朝作战非常机密,
应选一名经过政治考验和可靠的翻译,当时时间很紧,我立即向毛主席请求怎么
办。主席立刻就说:“那就让岸英去吧,我通知他。”就这样,毛岸英就随彭总
一起入朝了。------------------------------------------张文秋只可能是听说,当时的情况只有当事人最清楚,可以说所谓侠公让岸英去作翻译的事件是根本不符合逻辑的。主席身边的人都清楚这个厉害关系的。等找张的《踏遍青山》看看再说。
家父是68年学铸造专业毕业的,80年代他在铸造车间做技术员来着。从前的铁水浇注到砂模里,就是端着倒的,最少也几十斤重。有时候会出现烫伤事故,比如铁水溅到手上或者脚上。做翻砂工的有句行话,“不能丢包,谁丢烫谁”。意思是溅到手上咬着牙也得忍着,否则一松手,铁水翻在脚上就是大事故,不是手上烫个洞那么简单了,严重了就得残废。
http://wenku.baidu.com/view/05ef9cec4afe04a1b071dea1.html
肖克凡的《黑色部落》,80年代反映工人生活的文学作品真给力。
似乎现在无法取消?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看毛岸英电视剧,虽然只看了十来集,但我好多次感动的热泪盈眶。除了母亲的病故,我很久没有这样容易感伤了。
比如一开头刘思齐祭奠毛岸英的特写镜头,还有卫士李银桥对毛岸英解释为什么被“代耕”——主席工作忙,家里劳动力又少。
这部连续剧算得上正本清源的佳作,剧情于平凡中见伟大,对白于细腻中见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