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女儿的孩子气笑话 -- 脑袋
其他的那种敏感,虽然我已经完全不敏感只剩下一些轻微的尴尬了,但还是可以理解的。我要是没有跳进生物坑,可能也会有这种可爱和娇羞的吧,现在完全把人体当部件看。。。也许比起某些女医生还能可爱那么一丢丢,她们是把人体当肉切的。
想起最近的一件事。
小女学小提琴一年多了,最近有一次独奏,老婆很兴奋,用手机录下来,有点得意,请老师点评一下,结果老师技痒,同样的曲子拉一次,老婆当场给震住了,她后来形容,老师的弓,真的象是活的一样!后来一问,才知道老师是前澳洲交响乐团退下来的小提琴手。
你女儿能感觉到两只手是活的,真的不简单,值得好好培养。
今天晚上带老婆娃娃去球场练足球,老婆负责守门,我VS两个娃娃。今天晚霞特别灿烂,守门员拿出手机不停地拍,就算攻门的来了也不管。被连灌了几个球,儿子输急了眼,气急败坏地跑到妈妈面前说:“妈妈,你做事太不负责任了。回家后可不可以time out你一次。”
我发现儿子的思维活跃度和创新性比较强,表现在他经常会把了解的原理进行关联拓展,这其实是科技创新的常用方法。说起简单,改变也不大,但很多人其实就是大脑中没法完成这种小小跃迁,而不适合创新性工作。
就像前几天教他掂球,他知道到了学什么要掂什么,马上问我会不会掂汽车,掂床。
今天输急眼了,他没采用娃娃最常用和方便的发泄方案:哭闹。而是试图找一个理性,合理的解决方案,说明他已经是一个开始用脑面对世界的人。他从自身经历知道,娃娃不乖就要time out. 这次又拓展了实施范围,反向使用这个原理,第一次听说娃娃要time out 妈妈的。
五岁的娃娃,一定要点个赞。
但是孩子尚不能识别中间的“度”,结果就是在家长天长日久的“作”之后,孩子也就潜移默化地不再愿意遵守秩序了。
只是有感而发,不是针对楼主。
中国家长经常感慨外国小朋友“理性”,其实那是外国家长特别尊重孩子、共同遵守规则的结果。
只是罚站就免了
今年的密市市中心骑行活动有3000人参加,我带着两个娃娃参加了15公里组。弟弟只有六岁,车子的轮子太小,为了跟上大家的速度,一双肥嘟嘟的小腿一直不停飞快地蹬着。我们蹬一次,他估计需要蹬三次,所以我们踩两下停一下,他的小腿得一直踩得像个风火轮。骑到后来,娃娃一边眼角有泪地给我抱怨:爸爸,我太累了。一边小腿还飞快地蹬着。
弟弟之所以这么含泪坚持,是因为出发前,我和朋友商量:弟弟和他们家的六岁小孩一起骑慢组,我带着姐姐和他们家的九岁小孩骑快组。但弟弟不干,坚持要和姐姐一起骑。最后我们达成协议:弟弟可以和姐姐一起骑,但必须靠自己努力跟上大家。如果骑慢了,我不能等他,因为我得跟上姐姐。他自己去找带着六岁娃的朋友,和他们一起骑。结果弟弟是个信守承诺的男子汉。骑到后面部分,就算有个大坡的地方,也没有叫大家等他,只是拼命蹬着自己的小自行车,努力跟上,虽然累得快流出眼泪。
长途骑行真是个好运动。现代娃娃生活条件好,没有多少机会挑战自己极限,没有多少机会磨练意志。但今天,弟弟在协议约束下,在做后阶段,我真在他含着泪花的眼中,看到了一种东西,叫“坚持”。
全程他没有一次叫大家停下来等他或是提出要喝水之类的,虽然他一直在最后。每次姐姐们要求停下来喝水,大家喝着水,看着他拼命蹬上来,加入一起喝点水。然后姐姐们说继续前进,他又默默跟上。也许我们开始嫌他慢,让他和小朋友一起骑,伤害了小小男子汉的自尊,所以他就自始至终不拖你们后腿,维护小小男子汉的尊严。他今天成功做到了。这种事情多发生几次,一个男人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基础就会打得比较扎实。
明年看看能否参加30公里组,再次挑战娃娃极限。
当然,也得赞赞你们家长,做得真好!
孩子蕴含的能量是很惊人的,大女儿六岁的时候也能跟着我们一起爬长城、爬香山了。
刚发现现在跟你还是近邻呢,我在不灵屯。貌似密市河友不少呢。
农民打倒地主叫做造反,
资产阶级打倒封建贵族叫做造反,
工农联盟推翻三座大山叫做造反。
反过来,叫做镇压。
很明确的,无论造反还是镇压,首先都必须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而不是个人对个人,或者阶级对个人的斗争,更不会是本阶级针对本阶级的领袖的。
毛泽东是个个人, 他本人至始至终工农群众的领袖,如果在毛泽东没有背叛工农阶级的前提下,踢开毛泽东不叫造反,而叫内斗和自我瓦解。
而踢开党委叫造反,是因为党委变质了,脱离工农联盟逐步演变成一个有自有特殊利益的官僚阶级把持国家政权,工农再度沦为被压迫阶级,这个时候自然可以称踢开党委闹革命是造反。
我们最近给女儿取了个外号:功夫熊猫。电影中,功夫熊猫跟着师傅学习,开始学习很困难,但师傅把学习道具一换成包子时,功夫熊猫一下子就开窍了。
女儿小时,教她学数学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当我举例有几个积木,或有几本书时,她理解很有困难。但我把积木换成有几个饼干,有几颗糖时,她的理解力让我惊讶。再难的应用题都迎刃而解,再没理解障碍。
最近她嫌钢琴boring, 练习时很不积极,需要我不停催。催烦了,我想起小时教数学的经验。于是做出改革。每次她开始练时,我拿出五颗干果放在手上。让女儿每弹完一首曲子,自己感觉弹的好不好。觉得好,就过来领一颗干果。这么一改革,昨天晚上,她每一首曲子都看得出在尽心尽力地练习。每次完成得好,她都很得意地转过来,要求得到奖励。弹的不好,她会马上反复练习失败的地方,然后再试图完整弹完整曲。练琴的积极性和以前不是同日而语。我的付出只是几颗干果,和派发干果时赞赏的眼神。
记得以前看到一个故事,说傅冲钢琴家在台湾开演奏会,受不了台下观众走去走来不能保持安静。演奏中,傅冲停下来,请求观众保持安静,因为他需要在演奏中寻找一种诗意。坐在女儿后面,看着她在为干果认真地练习着,突然有点担心:她练习得这么认真,一不小心到了开演奏会级别该怎么办?傅大师的钢琴曲中寻找的是诗意,我家姑娘的琴曲中肯定会被行家听出五香,麻辣,香脆等等重庆味道。[呲牙][呲牙][呲牙]
今年真是暖和,从来没有在十月中旬还穿短裤短袖的记忆。今天带娃娃练球时,突然两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跑来问,可不可以和他们一起摆个小场踢比赛。看着六岁儿子比别人胸部都还低一点,女儿也比人矮了一头,重要的是两个小子太壮了,我说:算了,我们两个娃娃还太小,没法打。加拿大是个找踢球的人比找球场困难的地方,两个小子继续给我们作思想工作,答应让我带两个娃娃踢他们两。也想检验这几个月训练娃娃传球意识,射门等等技术怎么样,我最终同意了。于是摆好两个球门开战。
没想到这两个月的训练真不是白练的,足球又是个讲求配合和拼搏精神的运动。以前我对付两个娃娃,他们跑也跑不过我,撞也撞不过我,他们只能在我逼上去前就把球传出去。我拿到球时,特别是弟弟,就是抢不到也紧贴着我,绝不给我顺当带球离开机会,从来是死缠烂打到底的斗争精神。
刚开始时,两个teenagers 有点小看我的两个娃,一脸笑容,轻松的地带球准备过人。他们人高马大,跑得快,总是先得到球,然后一晃就过了拦路的姐姐或是弟弟。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这只是开始,两个娃娃会一下围上来,一个贴在后面不时捅一脚,一个在前面拦路让你跑不起来,也传不出去。一来二去,两个娃娃就一个人搞到球,然后就按他们的习惯马上传走给对方,或是传给我,根本不给他们抢的机会。开场二十分钟,我进了五个球,姐姐进了一个远射,弟弟补射进了个反弹球。对方一个没进,完全被打懵了,没适应过来这两个小家伙拼强强度。那两个估计平时都没配合过,也不大给对方传球,就是自己带球跑,二十分钟下来,体力居然有点跟不上两个小家伙。
后来又来了个十二三岁的男孩,我们开始三打三。我听见先前两个指着弟弟和姐姐警告新来的,大意是说他们很厉害,要赶快传球,别去过人。三个大男孩开始传起球来,两个娃娃毕竟人瘦腿短,就有点摸不到球了。他们也渐渐进了好几个球。而我们进球,就只有靠我的更加人高马大跑得快打反击。比分开始交替上升。
这时姐姐突然要求停止比赛回家,说累了跑不动。我和弟弟好久没这么爽地踢比赛,没过够瘾,但在姐姐坚持下,只好回家。回去的路上,我看姐姐跑跑跳跳不像很累的样子,问她为什么想回家。姐姐迟疑了下说:他们追的好快,我怕我们最后被他们追上了。现在,我们赢了!
在深秋的夕阳下,我们父子三人一身汗水,赢球的喜悦中,仿佛走在夏日的美好时光。
这个故事跟标题很搭
有时看着两个娃娃自己玩,我做个观众,在边上也会看得津津有味。特别是他们告别宝宝状态,开始有自己独立思考之后。一种旁观童话的感觉,而且这会是个超长连续剧。
今天在边上听了他们一段对话,觉得很有意思:
弟:我们老师说月亮比太阳大
姐:太阳大。你们老师怎么那么说?
弟:月亮大。我们老师说了。
姐:老师也不一定都对。你不能他说什么都信。
弟:我们应该尊敬老师
姐:你要尊敬他,但不一定信他。你这个傻瓜,要自己动脑筋。
弟弟委屈地说:我这么小,我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
姐姐一想也对,马上支招:你可以长大后去当宇航员,自己去月亮上去量,你就知道谁是对的。
弟弟估计觉得姐姐一直充大人教训他,不大服气,又有点说不过,就坏笑着说:要是我长大的时候忘了当宇航员呢?我不就永远都不知道谁对了?
一直不忍心打断娃娃的童趣对话,这时也不得不跳出来摆摆当爹的老生长谈。先大大表扬姐姐把尊敬和相信两个概念区分和表达得这么清楚,然后告诉弟弟独立思考的重要。最后还是掏出Google 大神,来给出太阳月亮的细节数据。
前面听着两个童声讨论问题,我一直没去插入打扰,因为我真的很享受这种旁观童年美好的感觉。看着他们俩一起玩耍,一起成长,一起拌嘴,我真的感到我给弟弟最好的礼物就是他的姐姐,给姐姐最好的礼物,就是她的弟弟。童年如果没有兄弟姐妹,也就没有这么多天马行空的对话,没有那种无时不刻相伴左右的伙伴,那该是多大的遗憾啊。这是父母的成人言行,电脑游戏永远也无法完全补偿的人生缺憾。
儿子刚满六岁不久,突然发现他变大了好多。
昨天晚上和他打乒乓球,他特意换了一身他的乒乓球球服,精神抖擞地来打球。我觉得哪儿没对,看着有点别扭。打了一会儿,才发现,是裤子穿反了。我问他:弟弟,好像裤子穿反了啊。儿子低头一看,是反了。于是他就在乒乓桌边,一边脱了短裤重穿,一边看着我,不好意思地说:it's so embarrassing. 那口气,那神态,就和一个成年人表达尴尬的语气神态一样。出现在六岁娃脸上,让人觉得很好笑。知道为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并且自嘲性表达出来,这表示他的独立的自我意识已经比较完善了。
上个月,弟弟给大家说,他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bb-8, 让我们可以这么称呼他。问他原因,他不解释,就说这是他以后外号了。
前天娃娃说要看星球大战的电影。找了2015年的出来看,才知道,原来bb-8是里面的一个小机器人。而且它还有个好朋友美女Rey 。我取笑弟弟:“原来你取这个外号,是因为也想有个美女朋友,是不是?”弟弟不好意思笑着,也不否认。我继续问:“你是不是喜欢漂亮女孩子?”弟弟说:“是的。”看着他一副难为情的样子,我赶快给他下包袱:“喜欢女孩子很对的。我们男人都喜欢女人。不用不好意思。”弟弟松了口气。唉,我也松了口气。
本来喜欢女孩子这种事,哪需要作家长的赤裸裸冲上去引导。几个男同学课后在学校某个角落,悄悄议论一下自己喜欢哪个女同学,就完成了正确人生观建设。
但现在关于同性恋的政治正确,已经进入学校。政府在讨论在学校建中性厕所,给同性恋进女厕所权利。唉,这个私密小众问题,这么早就在学校这么高调地强调。真是同性恋从娃娃抓起。
只是老师和校方这么强调同性恋关照,真担心娃娃没得到校方期望的宽容异端精神,而是觉得那些可以随便去女厕所的人很有个性,很酷,从此由于羡慕这点就在早年扭偏了性趣方向。
说实在,现在全社会这么轰轰烈烈关心同性恋有没有被歧视,这个行为就是歧视。当一个人异于绝大多数人,他需要的不是关注,而是不被关注。过分强调我们要平等对待对方,就是在告诉他,我觉得你很特别。而且这些强调,用在成人圈子,我觉得是合理的。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些固定看法,有的看法不那么包容,不那么礼貌,需要强调提醒来纠正。但娃娃们,他们根本还没对异性产生兴趣,所以不可能对同性恋这个事物有什么看法,这时重要的不是他们正确对待同性恋者,而是他们自己形成自己的性取向。这么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强调正确对待同性恋,会严重干扰娃娃的性取向观念形成过程,甚至会产生一个错误的理解,社会这么保护同性恋,是在鼓励同性恋行为,而他们总被描绘得那么形象正面,肯定是对的,甚至是很酷的。这其实是对大部分正常娃娃不大公平。让他们在形成自己性取向时,得到太多不必要干扰。
在经济危机当下,西方世界的政客们,却集体在为同性恋者上厕所问题操碎了心。他们怎么会这么闲?究其原因,西方社会的政客,其实也没多少事可以操心。法律和制度早已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定到位,这个社会其实在自运行。任何大的改革,阻力大的不可想象。因为需要打破现有体制下,被法律规章制度化确定的权利体,才能达成。
举个例子,中国的省长市长其实是这个省市整体作为一个工农业开发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这个省市的土地和各种基建是公司财产,居民是开发公司员工。所以中国省市长忙的是招商引资,对这个土地上大部分事有很大拍板权。
西方省市长,那是生活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办公室经理。居民是小区住户,小区各项事务最终拍板权,是业主的各种委员会决定的。物业公司,管管保安,修修小区道路和搞搞绿化,还有引导小区居民文明礼貌,争取建立个文明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经理们为了刷存在感,搞业绩,就只能在建立文明小区风气上下苦工了,因为其它的事,各有业主委员会决定了。结果代代政治家把各种文明礼貌的事都呼吁个遍。到了现在,新题材已经寻找比较困难。经过许多人探索,寻找新的关注宽容群体的目标,渐渐全球都放到了同性恋身上。[呲牙][呲牙]
希望物业经理里出一个罗斯福式的强人,能最终动了业主的物业分配,这可以想见是个多么高难度的事情。于是我们看到一代代西方政治家激情投身在保护同性恋,反堕胎这些边缘话题。害得俺惦着老脸,自己教育小学一年纪儿子要喜欢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