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们不熟悉的抗战瞬间(图文连载帖) -- 春秋的老胡

共:💬1164 🌺5854 🌵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8
下页 末页
家园 多谢兄台的鉴别和介绍,没滑过雪和滑过一次雪的都不知这门道

滑过一次雪的黄河老兄说“摔倒后不能自动脱落”

链接出处

家园 这套东西我看来看去恐怕就是telemark

下午出门说得比较仓促,继续补充。。。。

关于Telemark的情况可以参考一下文章,作者都是我的偶像。。。。

http://www.lvye.org/modules/lvyebb/viewtopic.php?view=1&post_id=652827

http://www.lvye.org/modules/lvyebb/viewtopic.php?view=1&post_id=43750734

http://www.lvye.org/modules/lvyebb/viewtopic.php?post_id=43154558&id=horse&view=1

所谓一个皮套把鞋子套上,大概就是这么套上了。

http://media.photobucket.com/image/first%20telemark%20binding/yaroslow/IMG_0986.jpg

怎么脱落我没研究过,连telemark能不能脱落我都不知道,毕竟这玩意少见,我这辈子见过滑这个的真人大概不超过10个。。。

不过猜来,这个东西鞋子是前端向前卡在一个卡槽里,而后面这个圈子看上去是很松的,只要板子比脚跑得快,恐怕还是很容易脱落的。

这个pole/雪杖的长度也明显是类似alpine skiing的长度(大约与肘同高,因为地形因素会略有增减),telemark的要求大概也差不多。Cross Country的雪杖会比这个长不少,具体的理论我没什么深入研究,不过肯定要长,好像应该要接近肩的高度。

而且那个杖子我看来看去恐怕不是长度可调,本来就是竹子做的。。。。

大雪轮(雪轮就是杖子下端的那个轮状物)会提供比较大的支持能力,这个尺寸会比较适合在野雪也就是没有动过的自然雪地里行动。这大概比较符合大兴安岭的情况。

另外所谓的telemark滑雪是一种下降(即从山上往下滑的)技术。鬼子在东北肯定不能光用这个下山,在现代的telemark中,上升一般是使用一种称作climbing skin或直接简称skin的设备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原理就是一块毛,只能顺着捋不能逆着捋,贴在雪板下面增加下山方向的摩擦力,通过这个东西可以比较轻松的爬山。

现代的skin没毛的那一面是胶水,上山的时候贴上,下山的时候揭下来,再上山再贴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然这个东西不是只有telemark能用,上图的滑雪器材就是Alpine Touring即使用高山滑雪技术的登山滑雪/滑雪登山的设备。。。

在这幅鬼子的照片上,没有看到有类似的设备。我听说某种特殊的雪板蜡也可以提供上山能力,但是没见过,而且恐怕爬坡能力有限,现在不太用了。不知道鬼子是怎么解决的。。。。

还有一个事情,就是这片子肯定是摆拍,我觉得小鬼子绝对不敢穿这样的衣服去搞林海雪原。雪这玩意到底是某种形式的水,在野雪里尤其是刚下过的新雪,如果是普通高山滑雪滑行过程中雪也是会没到某个程度例如脚踝的,雪大没到腰可能也不稀奇。所谓waist deep powder或者faceshot(飞溅起来的足以打到脸上的雪)那是可以让很多人打鸡血的东西。Telemark的板子并不更宽,技术上似乎还要求下蹲,估计要更严重。这样不防水的衣服很容易挂满了雪,如果不是太冷的话,就会化,从外到里湿透透,一旦失温就是很危险很容易死人的事情了。

所以我怀疑鬼子还有比较专门的防水服装供此类部队使用。

抗联或者东北的胡子们冬天在山里活动,恐怕也要面对类似的问题,而没有能力装备什么防水服装,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家园 抗联滑雪很少

只有七军的记载有滑雪,别的几乎都是深雪中长途跋涉。

无他,走山路太多,上上下下的地方太多,而且滑雪板很重,抗联自身的负重就很多,再背上一副滑雪板就更重了,反而麻烦。

抗联撤到苏联之后有滑雪专门训练的,新版林海雪原里面有苏军教共军滑雪,也是反映历史的。

那张照片绝对是摆拍,只不过是在野外还是在房间里摆拍就是了。零下二三十度的野外,不戴手套要是再一直滑雪,有个半小时就可以往下掰手指头了。

家园 从冬季奥运会比赛的录像看,摔倒后不能自动脱落。
家园 从电影里看到,上山是滑板成大八字,象鸭子一样向上走。
家园 怪了,那时候就有点伪娘样了

还有别人觉得这张有点娘娘呛吗?

我是这么觉得

家园 89、1937年在上海被击落的日军军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照片注明是“美联社电报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照片上看不到日军的降落伞

不知有跳伞的话,以这个图片的拍摄范围是否可以看到?

家园 兄台是否可以找到30年代的雪板照片和介绍?
家园 深雪里跋涉同样有这个问题

而且恐怕更严重。

不知道是怎么解决的。。。

家园 主要是硬抗,停下来烤火

运气好可以有那种类似现在渔民的水裤子,挡风也能防雪,但是很少。

家园 冬季奥运会没有telemark的项目

至少我记得没有,全部是alpine类的技术。

在高山滑雪的器材中,雪板和雪靴是通过固定器即binding固定在一起的,固定器一般具有可调的所谓DIN值,即受到多大力量的时候脱离,这个值的设定一般是根据水平和体重来的,水平越高,对雪板的控制力就越强,可以把握的力量就越大,DIN值也就会设得越高;体重越大,DIN值也会酌情设得高些。否则在高速下做动作的时候固定器承受不起脱离了那更危险。

国内的情况我没太见过,我那里出租的成人雪具固定器DIN值一般会设在3-4,很容易脱落。我自己现在用6,想把板子摔飞就很有难度了。。。为体重较高的高手设计的高档高强度固定器,很多都是最大18的DIN值

如果看的是冬奥会的高山滑雪类项目,那些高手自然会把DIN值设的相当高,想摔到板子脱离那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当然实际上钥匙看得多了,摔飞板子的甚至在正常滑行过程中做动作把板子搞脱离了的都不算少见。

要是看空中技巧雪上技巧或者ski cross那样的项目,板子摔掉的情况就更常见了。。。

家园 好像东北的猎人就用过这个

原理就是一块毛,只能顺着捋不能逆着捋,贴在雪板下面增加下山方向的摩擦力,通过这个东西可以比较轻松的爬山。

现代的skin没毛的那一面是胶水,上山的时候贴上,下山的时候揭下来,再上山再贴上。

NN年前看过一本书,记得里面提到过:东北的猎人用野猪皮做的 可以绑在滑雪板下面,上山、下山掉个头。

家园 兄台,可否回忆起是哪本书记载的?
家园 时间太久了

有十好几年了,而且当时那本书就有点泛黄。名字记不住了,好像是《猎人笔记》?还是《打猎日记》?应该是WG中、甚至WG前出版的,内容主要是回忆解放前 跟随父亲打猎渡过的艰难岁月的。

PS 俺从这本书里知道了:

1、东北有3宝 人参鹿茸乌拉草

2、战力排名 一猪二熊三老虎——将俺原来心目中的“兽中王”形象击碎

3、猎人不能说“狼”,只能说 “张三”——那“李四”是什么?

……

家园 正好看到一篇,可供参考

这可是大右派《产经新闻》的说法,应该够权威了。

http://sankei.jp.msn.com/world/news/110212/kor11021212010001-n2.htm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