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长城那一边:纪念“九一八”事变79周年图文连载 -- 春秋的老胡
看当时人的回忆,中下层是比上层表现好。军政上层普遍麻痹大意。认为日本人要考虑国际影响,不会冒险。及时日本人冒险,也有“三国干涉还辽”的故事,“东北还是我们的”。事后回忆,当时没有人估计到打回老家要这么多年。
一个例子是,918前,张家雇用过的一个日籍警政顾问,到辽宁省政府报告,说在某铁路沿线看到关东军调兵,可能要搞事。省府接待他的官员问是不是在某地要出事,该日本人回答,看规模可能要出大事,不是当地一处的事。这样的情报报告上去,上面的意见是,沈阳城是国际性大城市,洋人众多,日本人碍于国际观瞻,不可能干出出格的事。
另外,马本斋抗战前早就回乡了吧,算不得是东北军的人。另外,团长也不是下级军官了。万毅,吕正操都是校官了吧,也不小了。
倒是有些真正的近枝皇族不出关附逆。比如载涛,宗社党发起人。
去新疆的不仅仅是他们这些义勇军,赵尚志的爱将之一蔡进葵,带领手下的骑兵护送赵尚志过江,赵尚志被扣,那些身经百战的精锐后来就也被送到了新疆。
PS:蔡进葵活下来了。
团长算是抗战到底的最大的官了,除了马占山。
东北军高级将领的表现,东北地方官的纷纷开城投敌,很有意思。
另外,关东军早就掌握了张家少爷的密码,他有什么想法人家早就清楚了,没点把握就“下犯上”?
辽宁的有黄以生,熊飞这些人,王以哲的部队也一步步能边设防边撤退;吉林感觉比较苦,但也有冯占海,一路从热河打进关内;黑龙江靠着苏联,日本行动上有犹豫,也让抗日力量也个退路。
辽宁这边不错的;冯占海是被日本人放出来的,说不上打出来,真要拦早把他闷在吉林了;黑龙江首先是土肥原一辈子不多的几次被人耍了,刷他的就是马占山。
总的来说,日本人的思路是把正规军出身、有组织的的义勇军一步步挤出东北,不想把他们打散在东北境内,然后反过头来收拾那些组织松散的义勇军。
总理曾评价载沣:
载沣是一位政治家,是一位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者。他在日伪统治下没有屈从日本人的一再劝诱,坚持不去东北,在政治上和“满洲国”划清了界限。在这件事情上,他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政治胆识和魄力。
发觉部分史料需重新查询,以至于这个坑都有5个月没有填了,拟近期起继续连载,拟完成这几篇:
不抵抗问题研究
十四年抗战第一枪
义勇军进行曲
马占山、冯占海、李杜、苏炳文
义勇军归国之路
包括做了很深入的实地调查
对东北军高层的战争意志低下,有了比较充分的把握,和后来的日军参谋们无脑蛮干是不同的。
九一八事变以“九一八”冠名,但是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部分,实际上仅仅只有一个多小时。
等到沈阳城里清楚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都已是九月十九日凌晨了。而此时十九日的报纸内容早已排版好。于是,仅有极少报纸于九月十九日紧急出了号外,国内各主要报纸几乎都是等到了九月二十日,才以醒目的标题报道了日军在东北动手的消息。
当年有能力看报纸的国人们,九月二十日那一天翻开民国的四大报纸《大公报》、《益世报》、《申报》、《民国日报》,这样的报道标题会映入眼帘,带给人们惊愕的同时,刺痛人们的心灵——
天津的《大公报》:
望国民镇静以救国难
日军于昨晨突占领沈阳
同时占领长春营口安东
沈阳损失重大,长春死伤众多
我军全未抵抗,中央已提抗议
天津的《益世报》:
日军侵占东省,形势益趋险恶
长春安东宽城子亦先后失陷
张副司令通电告日军侵入沈垣真相
外交部昨向日政府提出紧急严重抗议
日方仍称必要时武力解决
上海的《申报》:
日军大举侵略东省
蔑弃国际公法 破坏东亚和平
沈阳辽阳长春安东营口等处均被侵占
上海的《民国日报》:
日军横行,警报不绝
由南满路转北宁路,有向关内进犯形势
葫芦岛连山湾均被占,青岛日海军登陆
吉林延吉等五县失守,平吉间电报不通
沈阳飞机示威,家家闭户,路中鲜有行人
《民国日报》的读者们那一天也许是最震惊的。该报另拿出报头旁边的版面用于刊登落款是“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的标语——
同胞们,日本已占据沈阳了!
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在无预兆的情况下,拿到了当天新出的报纸,即可以看到“已占据沈阳”这几个比新闻标题更粗黑的大字……过了八十年,仍可以想像《民国日报》的读者当时心中的惊讶和迷惑。
与民国的“四大报纸”一样,作为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中央日报》,当天也以大篇幅刊登了有关的报道。然而,《中央日报》的读者们,和只看民国的“四大报纸”的读者们比起来,他们知道日军在东北动手时的惊讶程度,或许是会降低很多的。
作为国民党中央的喉舌,从一个月零两天前起,《中央日报》其实就在为东北即将发生惊天动地的事变,而开始进行连贯的“预警”了。这在全国各家报社中,似乎是独一无二的。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得了暇,这个拖了半年的坑也是抓紧填了,还请各位多关注呀
对了,癸老弟的论文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