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阳光灿烂的日子 引 -- myDday

共:💬82 🌺70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阳光灿烂的日子 引

受河里朋友文章的启发,没事可以写点以前小时候的生活及小故事。不过,这个的确是个坑了,只能保证不定期的往里头填点对过去的回忆。大家可得凭良心说话啊,我还基本没挖过坑呢,所以这里就得通融一下了。

从下面这段开始,是我很久(大概有三年吧)以前写过的一个东西,当时也是看了一个朋友的博客里的文字,有了点感触。今天就翻出来放在这里,当个引子吧。

最近一个朋友在博客里写到了部队大院,写的不错,摘抄引用其中的一部分:

“在军队大院生活过的人,的确有些不同。

当然,我并不是过分褒义的说这话,只是那种情感和生活经历跟没生活过的人很不相同。

有些人肯定很不屑,我了解~~但是我们有种痞子和军人结合的那种亦正亦邪的劲,谁也学不来!

军队的起床号、军队的大锅饭、军队的那些总被欺负的新兵,还有军队的小卖部和门诊部……

也许有些人自认为了解军队,了解军队的编制和潜规则……

但是没人会了解,我们这些生长在部队大院的人对这个社会的微妙情感和我们的文化氛围!

由于我们的大院背景,我们能轻松的混在北京的不同阶层当中,甚至有些游刃有余!

但我们比特北京那群单纯一些,我们并不复杂的看社会,我们也永远不会学的太坏……”

的确,部队大院的孩子都是些亦正亦邪、可永远不会太坏的一群人。

看到这些突然想起了王朔,因为他的那部动物凶猛。

最近王朔重出江湖,估计丫是为了出来挣点毒资吧。可能为了造势,先挨个骂了一大圈。快五十的人了,真不知道是否还能写出些能够引起我共鸣的东西来,但至少当年丫写的东西的确火了一阵,而且我也喜欢读,还读了很多遍。记得大学那会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一本王朔的全集,虽然很厚的一个大部头,但搜罗了他全部的作品,可想而知字有多小。大家轮流的看,书都磨出了毛边。

还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动物凶猛被姜文拍成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真的非常经典的一部电影。能不经典吗?!全剧都是彩色的,因为那是回忆中的事,偏偏最后一段现实生活是黑白的。还记得最后姜文坐在卡迪拉克里吗,路边的傻子骑在一根树棍上,冲着车里的姜文喊:傻B!

每次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就会回想起我的初中生活。虽然改革开放十几年了,但是经济大潮的冲击对部队几乎没什么影响,所以部队大院的孩子还是习惯于一身军绿,脚底三块钱一双的片鞋,还得是红色塑料底的那种,而且走起路来脚后跟是永远不离地的,不能离,因为只有那样才有派呢。

军装的兜里也许还会有个扑克牌盒,但是里面装的只会是几根过滤嘴。肩上挎着个军包,里面除了课本和两支笔外也许还有块砖头,牛比点的会放把链条锁,再牛比的可能就是把三棱刮刀了。书包的带子一定要放到最长处,这样抡起来,里面的砖头才可以够的更远。当然了,回家前是一定要把砖头扔在路边,或是把刀具藏在楼道的煤堆或者谁家留着打家具的一堆乱木头里。

那时候的流行歌是beyond,小虎队已经太俗了。尽管大家尽可能的把自己归为顽主一列,可是走在大院里,每每看到迎面骑车而过的父母的同事,还得恭恭敬敬的喊声叔叔阿姨好。

好象那会没听说谁拍婆子,不过哥儿几个的小圈子里都知道谁喜欢谁。如果听说谁暗恋的姑娘被欺负了,或者有人胆敢翘兄弟的马子,少不了学校门口的全武行。可一般一个大院的是打不起来的,而且也不会在大院里动手,因为谁都不愿意因家长间的几句话回家挨顿板子。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小学一个同班同学,他父亲急了的时候会把他拎到楼外,捆在树上,抽出皮带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抽。虎父无犬子,这也是为什么外面的孩子基本不会到大院碴架的原因。

这就是部队大院的孩子。

可惜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少了。

最后还是用朋友博客里的话结束吧:我是有幸生活在部队大院的子女!

元宝推荐:夏翁, 版面翰林推:小糊, 通宝推:dahuang,喜欢就捧捧场,愚弟,38楼208,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沉宝 花
家园 你慢慢写,我慢慢看,...

好象那会没听说谁拍婆子,

你那会儿还没有拍婆子的资格吧?《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的都是小P孩

家园 我很看好你噢~~
家园 期待下文

同是部队子弟,握握手吧

家园 不急,悠着点儿劲,慢慢来,细水长流!

部队大院儿的握手!

家园 给您转个帖子,是写WG时期地...

http://tieba.baidu.com/f?kz=281333957

家园 歪个楼,老引改天给我们说说

你们当年抓捕白宝山吧. 电视剧里把北京方面损的一塌糊涂

家园 俺那时正从警。

但没直接参与,直接参与的很多都是朋友。

目前俺是不会动地,说不定哪天萨爷来吧。

家园 哎呀妈呀

都惊动老引大哥来拉……蓬荜生辉啊!

知道吗,你刚写帖子那会,天天跟着看,但是有时候又找不到,于是到家园里去搜索你的名字。只记得“北京”“引”……啥的,搜不到,因为正常人的逻辑,都是把北京放前头啊,后来才特别注意你的名字是这样的。

我就学么啊,这是为什么捏?

有一天,突然开窍啦。原来啊,河里所有大牛,久了,都被称作XX大,比如铁老大、晨大……啥的,哦,萨军门另说了。你这不直接就让别人都管你叫……老大!

家园 :::别介呀。

不知道您岁数,才把边爷写的WG帖子跟上,跟大院有点儿关系不是?。

网上写的实在,漂亮才受尊重。咱初二文化,瞎哄啊。等于在补语文课...

家园 【原创】阳光灿烂的日子 1

小学校

看到河里不少朋友都是以前部队大院里的,突然不知道该怎么下笔了。说真的,心里有点毛了。有位河友的名字叫38楼208,还头一个推荐了这篇刚写了“引”的帖子,当时吓我一跳:我家住39号楼啊!你说这左亲右邻的,回头知道我是谁了,把我小时候撒尿和泥的事儿都整出来,就不好意思出门了……

其实网上好的文章,至少能吸引我的,并不是啥事没说、先整上一百个成语的,也不是辞藻多么华丽、完全按着文章六要素整下来的八股……我喜欢看的都是随着朴素的文字,能够把我的思绪带入到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下,勾起我对当时的回忆,哪怕有些错别字或者语句不够通畅呢,套个有点肉麻的词儿:能够引起共鸣的。

我也不可能写部小说或者回忆录啥的,还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吧。先从香蕉长熟之前说起吧,姑且当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前传了。

从幼儿园“毕业”了,顺利成章的进入了小学校,认识了更多的同学、朋友,同时也少不了以前的老校友:小学之前的幼儿园都是附近几个大院自己办的,小学呢,都是附近大院的孩子凑一块了。

这个小学校坐落在几个大院围着的一个村儿里,班上各个大院的孩子都有,也偶尔有两个村里同龄的孩子。学校原本是个庙,后来随着学校的逐渐扩大,也在不同年代新盖了些教室,按现在的标准,全部都是危房,但是那里却一年年的走进、走出几十个祖国的花朵儿。教室都不大,也就二三十个人一班,老师们呢,都集中在以前庙里的老房子里办公。

既然都是老房子,冬天取暖就是个问题,暖气绝对是奢侈到想都不要想。怎么办呢?跟百姓家一样:烧煤炉子。首先把朝北向的窗户,有缝的地方,全都用报纸糊上,这样就不透风了。到了深秋快入冬的时候,某个周末,学校的工人师傅就统一把炉子一屋一个全都安上,一般都是在教室的正中央,然后再支上烟囱,一直伸到窗户外头去。

本来教室就不大,中间再立个煤炉子,学生们还不能坐的太近了:烤的荒。那就得有限的面积合理的安排学生们的座位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本来分开的一个个组,两个两个并起来:省下三个过道的面积。这可美了大家了,本来一个人进行的小动作,现在可以跟同桌一块玩儿了,多爽啊。

可老师们也不是省油的灯,非把男生女生叉开了坐。但是你再怎么安排,周围最近的八个人里头,横不能都是女生吧。不过还是增加了男生们互相联络的难度,只是一点点。

一般各个教室门口,木头门外头还得挂个棉布帘子。帘子上带块透明塑料,里外都可以互相看到的那种,都是很多年以后才出现的。小学的孩子都毛糙,啥事都恨不得跑着,所以少不了门帘子也不掀,里外两人对着撞一块、再反向弹出去。好在冬天穿的多,不碍大事。

那时候物资贫乏,服务业也不像今天,甭管单位还是个人,啥事基本都靠自己解决。烧炉子的煤是不用孩子们自己去挖(后来才知道,都是各个大院赞助的),但是点炉子的引火物就得自己弄了。大家都知道纸烧的快,好用。但是没人用纸,一是纸也是稀罕贵重东西,另一个是纸烧的太快了,煤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点起来的。

那用啥呢?松毛!就是头年松树上掉下来的、干掉的松针,我们管这玩意叫松毛,有油性,容易点,还持续时间长。于是每年秋天,学校就要发动组织全校的学生,上山搂(念一声)松毛去。这可是大家自打一开学就盼的事儿啊:学校允许的、不用上课的、大家统一行动的、上山玩的、干活!

一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男女生一起行动,自己在山上找个地方:树多、人不去的地方。其实家长也心痛孩子,一般都准备一双劳动手套,白线的那种。工具就是扒子,几根粗铁丝窝吧窝吧,再拿电线一缠就得。然后再带上各种装松毛的东西:大麻袋、柳条框(装苹果的)……再不地,也有家里买菜用的、包装带编的框。

也不知道那会儿的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劲头,劳动积极性可高了,为了集体容易感,都是尽可能的收集尽可能多的松毛,因为最后学校要评比哪个班搂的多,各个班也要评比哪个组干的好。于是一帮孩子都是尽可能的往没人去过的地方扎:松毛多啊。最后下山的时候,一个个都是灰头土脸的,还得抬着或者拖着一麻袋一麻袋的松毛回学校。不过那天也是唯一一天老妈不跟我计较身上为什么那么脏的时候。

松毛也有了,煤也拉来了,炉子也立上了,就剩点炉子了。不过这活儿学校可不让学生干,回头把房子点了都有可能。一般都是冬天的时候请一个专门给炉子生火的师傅,每天学生来学校前,就把学校里十几、二十个炉子全都点上了。

大家都去过教堂吧,里面做弥撒的时候,点上香,整的烟雾缭绕的,外面的太阳透过玻璃,射入教堂,形成一缕一缕的光柱,倍儿有诗意,于是都禁不住拍几张照片,而且也是考验技术的时候。其实这景儿我们小时候见多了。难免冬天生炉子的时候,烟囱堵了或者火门关了,火是没点起来,烟倒全憋屋子里头了,冬天早上初升的太阳,透过窗户照射进教室,就那效果。

问题是这玩意呛人啊,别的班都好好的上早自习了,我们把门窗全开开,班主任老师蹲地上捅炉子(师傅已经下班了),一帮孩子坐座位上指手画脚……也是一景儿。

炉子生好了,座上一把壶,水开了,就往边上挪挪,课间孩子们还能喝上热水,也不错。但是教室里非常的干,所以每天值日生课间多个活儿:往地上浇水。问题又来了,上课铃一响,一群孩子往座位上跑,难免把谁的书啊本啊的就碰到了地上,捡起来一看,全湿了,还占着泥……

女生还好,人家赔个不是,忍气吞声,过去了。男生就容易急眼,几句话不合,难免一通拳脚相向。结果可好,更多的书啊本啊就掉地上了,直至上课老师进来。也有闹大的时候,没见炉子边上还挂着它的两个兄弟吗:炉钩子和炉纤子。搞不好两人就各操一个,对着练起来了。

现在的孩子都娇气了,头疼脑热、发烧肚子痛的,家长一个电话,就不用去学校了。我们小时候,这样都会被人看不起,还得坚持去学校,顶天儿了,就是不用出去上课间操。当然也有些调皮捣蛋的,借口脚扭了啥的,也逃了课间操。都是不安分的主儿,随便逛逛吧,顺脚就走别的教室里了,不对,有点尿急,冲着炉子就来一泡……

基本那个教室这一天都没人专心听讲了,骚味冲天!

通宝推:倪想水,dahuang,喜欢就捧捧场,
家园 沉宝花*2?

你们小时候可真是淘啊,我们小时候都可老实,不过当时每年冬天得交引火的玉米芯儿

家园 手真快啊

你们是不是都先扔花儿,再看文章啊,呵呵,我这查下贴上没,就发现已经有人光顾过了。

呵呵,男孩都淘,后面再慢慢回忆吧。

家园 你们的这个炉子生的不够专业!!

还是我们专业,今天中午还在和一个河友说我们是怎么生炉子的。

先说一下背景,我们三线企业的子弟学校。

每年到了冬天,教室里也是生炉子,但是只有1~2年级是有校工帮忙弄的.其他的年纪全部自己解决。

先说一下吧,每年冬天一到,炉子校工基本上会给按好。然后就是煤了,这个煤从哪里来呢?厂子里的锅炉房,通常是在一个秋天的阳光明媚的下午,一辆大卡车,拉着一车块煤,直接把煤卸在操场上,然后学生们老师们就开动了~~~分煤~~

怎么分?都是块煤,很大,要两个人才能抱得动。师生们就用从家里带来的榔头,把煤敲成小块,然后再搬回教室,放在教室最后堆着。煤解决了,引火的是什么呢?柴,除了煤以外厂里面通常会弄一批东西解决劈柴的问题,有的时候是一堆破包装箱,有的时候是一堆破的办公家具,最夸张的我记得是一颗树,从哪里来的我不知道。然后师生就还是用斧子把这些东西变成劈柴,所以其实每年分煤劈柴的时候,都会有学生手给榔头砸了,斧子劈了,我就被砸过,我同学的手指就给斧子劈过,白森森的见骨头~~

这些东西都齐了以后,就是生炉子了,每天的值日生负责生炉子,管火。上课是8点,值日生一般7点或者更早就到教室里生炉子了,半炉废报纸,半炉劈材装好,劈柴着起来以后,倒进一簸箕块儿煤进去就大功告成了~~不过你要是心急,块儿煤倒早了,就把火给压灭了,那就惨了,得把一炉子的劈柴、煤掏出来重新生~~动作慢的,估计其他人都到了,你还在那里挥汗如雨~~最惨的就是早读的时候,炉子还没生,那一般就是老师动手了,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太丢人了。至于引火么,除了废报纸,还有同学从家里带酒精或者是煤油来的,不过那东西大危险,很容易把羽绒服之类的给撩出个窟窿来~~

炉子生好了,上面坐一壶水,周围搁一圈什么馒头、包子之类的东西,落灰的炉膛里再塞两个红薯,就齐了~~

现在的孩子和我们一比,差太远了。说实话我看现在的孩子都觉得奇怪,干啥都危险,啥都不能干~~我们砸了好几年煤,虽然有点小磕碰,也没见着谁给砸的断手断脚脑震荡啊。

通宝推:山有木兮,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