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失败的男人谈起 – 兼和忙总商榷留在国外的问题 -- 明天的太阳
看了ohlium的失败男人的案例集锦链接出处,觉得很形象。让我仿佛看到了我10多年前的状况。
我觉得ohlium所谈的事情都是困难,而不是失败。生活上的困难总会有,而只有你放弃了去改变,去争取,那你才是真正失败了。
生活对每一个没有根基可以依靠的男人都是不易的,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相信每个过来人都会有体会。
20年前我去德国留学,爸爸妈妈把他们所有的积蓄都给了我,买了单程机票,所剩无几。
下了飞机,无处可去。给使馆教育处打电话,问是否可以安排住处。使馆一听是自费生,就回了一句,我们只接待公费生,吧嗒,挂了。我只好在大学食堂的门口见中国人就问。终于有好心人让我在沙发上住了几晚。之后才找到住处。
因为先上语言班,前半年不能打工。反正算下来每天可以花5马克在吃上,这样这钱才够坚持半年。那时中午学校食堂一顿饭最便宜2.7马克,还真不够吃。有时为了省钱,要饿着肚子听课。吃的都是最便宜的。前一段,老马丁聊了ALDI的故事,那家店曾经是我的最爱。
这样熬了3个月,圣诞节时,借朋友(中国人)的工卡打了几天工。每天早晨6点多去找工的地方排队抓号,还不一定有活干。那里真是第三世界的小联合国。
在德国的第一个新年夜,我3点打完工,坐地铁回宿舍,别人都在狂欢,地铁里到处都是拿着酒瓶的年轻人。我只是默默地看着,因为我知道我和他们不一样,在这个陌生的国度,我只能靠自己。
回到宿舍,4个同样身份的中国同学也都从不同的打工地方回来了, 我们分享了一个桔子罐头来庆祝我们在德国的第一个新年。 四个同学中曾有个让我心动的娇小的女孩,。她也挺喜欢我。可惜最后我们没成。
她出来的钱是她的爸爸妈妈从一个比我们高几届的留学生的父母那里借的。他看上了她,就以钱施压她和她的父母。那女孩很坚强,为了不让父母为难,就答应了那个男孩。在我心中对她的只有尊重。
我在出国前,是一个极为平庸的人。不管在什么学校,都是中等偏上,永不拔尖。平时喜欢弹吉他,听音乐,看闲书。
当我出国了,我才开始知道了奋斗。我在为我父母,为我曾经的女友,为我后来的老婆和孩子,也为我自己。
长话短说,当我离开德国的时候,我的毕业证书上所有考试成绩都是优,或者优秀。在他们最著名的公司的要害部门干过。可以用德语把德国人说得哑口无言。
这一奋斗,就奋斗了二十年,我想我身边的外国人都会觉得中国人是聪明的,也是不好惹的。
我曾经想海归,但我现在累了,真的累了。人生能有几回搏,可我真的搏不动了。
我想说的是,出来的并不都是一流人才,留在海外的也(曾)有理想和追求。出来的并留在海外的,祖国有难时,我们会组织捐款,当碰到藏毒时,我们会阻断它们的电话线。
中国现在人才辈出。出来的并留在海外的,会为你们的每一个成就在大洋彼岸鼓掌欢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在外的华人,我想有时候国家办事也不方便。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我也觉得忙总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特别是他还是一个有三分之一的校友在国外的学校出来的。
话说出去也好,回来也罢,很多时候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好以帽子或者诛心的眼光判断。我们一个宿舍6个哥们,出去5个,回来4个。都是90年代早期或中期出去,2000年至2005年间回来的。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选择的权利。做出了选择,就承担这个选择的后果,而已。
我也很想海归,一个原因是故乡的一切,哪怕是那些不那么好的东西,都让我感到亲切,另一个原因就是希望自己在海外积累的技术经验能对国家有所贡献。我一直没回倒不是感到累了,而是其它原因,细数起来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我的专业不是那种涉及国家安全的专业,不可能得到国家的重视。假如我有设计制造航母或F22的经验,我肯定立马回国,也相信肯定能有发挥作用的地方。可惜,我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我回国就只能走自己创业的路子,国家根本不会重视,也许给点创业基金,然后任其自生自灭。
二,我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并非创业型人才,最多能当个创业型公司里的CTO。要回国创业,就必须有合作伙伴,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三,我的专业决定了我即使创业成功,也不可能大富大贵,最终收入也许会比现在高,但起码需要过几年入不敷出的日子。但国内同行竞争激烈,失败的风险也很大。到了我这个岁数,已经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了。
我一直觉得,中国现在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还非常的不完善,似乎除了封官许愿,就是放任自流,没有更多更灵活的办法。国家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也一直只关注在国外教育界的人才,而忽视了工业界的人才。中国大学的科研水平跟国外差得并不多,差得多的是从科研到应用的环节。这个环节靠大学里的教授和研究生是无法弥补的,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使得他们必须不停地追逐最新科技,而不舍得把时间花在完善和应用上。国外把科研变成产品,主要靠的是工业界自身的科研力量。工业界的科研力量非常雄厚,甚至超过大学,他们不重视发表论文,重视的是专利。中国现在基本没有这样的工业研究机构,到目前为止也看不到企业有建立这种机构的迹象。海外留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进入了工业界,这样的人就很难回国了,因为没有合适对口的单位。
我还感觉国内现在依然缺乏尊重知识尊重技术的氛围,大家都是急着捞钱,并不真的在乎技术。以为凭着技术好就能得到重视,只会死得很惨。如果国内真的重视技术,很多海外人才回国单干做技术咨询也能有很好的发展,但现在真的不行。也许若干年后会好些,但就没我什么事了。所以虽然说“中国人的机会在中国”,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机会。
要说奋斗,在哪里都能奋斗,在国外,也许是因为依靠更少了,所以更需要奋斗,但也要看值得不值得。
出去的,并不都是拔尖的,这话没错,但是出去的,平均下来拔尖的多总没错。
说到底,是没什么可炫耀,在平常情形下,也是个人无可指摘的选择。
国内企业建立的确实不多。各个部委的研究机构还是有些的,他们和大学里的科研相比更重视应用。当然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
大家基本上都是你这样的想法。关于这个女孩,我和你想法也一样。
可是80年代95年之前,能选择的机会真得不多。孰轻孰重,都是个人内心里的标准了。
一生的代价。
在世界扬了名立了万的
mang总是可惜吧。
曾经和你激烈争论过海外人士爱国的问题,到现在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和看法。可是我也非常不赞同忙总的观点。
人挪活,树挪死。每个人都有选择他自己道路的理由,出国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和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挑战性更大,竞争更激烈,压力也更加的大,绝非是用忙总所说的逃避国内竞争和懦夫所能形容的。
你对国内的情况描述的很实在,而且国内的氛围确实是如此,所以你的决定是正确的。不过我仍然觉得你还是可以为国内的人做一些事情,做一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情的。
例如说:可以给国内的人介绍一下你所在行业的最新发展状况,你原来所在学校的专业情况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下最新的信息,了解到国内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如果经济情况允许的话,多帮助家乡的小孩上一下学,现在国内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非常大,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又开始起来了,所以对于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能帮一个就是一个。
在哪里确实都是能够奋斗的,可是还是有个奋斗成功概率的问题。
就像同样是辛勤劳作,在江南鱼米之乡种庄稼收成就好,如果是到青藏高原,荒芜贫瘠的地方,收成就不会好一样。
二十年前,还有很多农村女孩拼命就是想嫁一个城里的人,以此来换取一个城市户口,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前些年那些为了能够出国嫁给国外老头子的女孩不也是很多吗,即使是现在的话,你看涉外婚姻的统计率,也是中国女孩嫁给外国男人的比例远远高于中国男人娶外国女孩的比例,这就是现实,有点残酷的现实。
邓文迪就是其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且她是极度现实,极度聪明,极度善于借力,现在也被很多女孩所羡慕,所崇拜。
对于这些,我无法评价,只能是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