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断刀 (迄今最祥实,最全景的记录) -- 拿不准
总体上感觉军队的伙食不比机关公司里的食堂好。这是不应该的。
泪了好几次。因为我父亲就是38军的,片子里面应该有很多人他都认识。
父亲出生于1925年2月,小时候上过爷爷的私塾,当兵前在村小学当教员。
45年2月,父亲结婚不到一个月(待考),就在送同村的人呢去参军的时候,也加入了八路军,在山东滨海军区23团。45年10月从山东渡海到东北,其后随38军南征北战,一直到50年驻扎在信阳。在湖北38军113师留守处,没赶上38军抗美援朝参加的第一,第二次战役。应该是50年底吧,作为新兵补充团的指导员到达朝鲜战场,因为有些文化,在军部工作,后转入112师。65年底转业。
小时候看见父亲一到冬天,脚上一层层掉皮,像雪花一样。问他,说是在朝鲜战场上冻的。
小时候问他朝鲜战场的事,打仗的事,他总是脸一沉,说:问这些干什么。也从来没见他跟同事或者同是转业的朋友聊战场上的事。
小时候曾经很残酷的问他,爸爸,你上过战场,怎么没有伤口?父亲无语。
小时候曾经最爱翻他放旧物的一个柜子,有德国老相机,几盒底片相片,黄呢子大衣,奖章什么的。
父亲去世已经有近十个年头了。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因为脑血栓后遗症导致的脑萎缩和老年痴呆症,我已经没有了和他交流的机会。而那几年也正是我远离家乡,混迹北京,忙于工作的时候。
心里一直有个想法,想更多了解父亲这样一个普通老兵的部分人生经历。正好来到西西河,知道了这么多河友大牛们,不禁又升起了这个希望,希望能得到朋友们的帮助,帮我逐步还原父亲这段已经尘封的历史。
我现在手头,只有他52年提副营和81年进政协时填写的两份履历表,改天贴出来请大家帮忙。
我知道,这些敬意,不是给我的,是给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老兵的。
当年和父亲一起参军的同县的十几个人,后来到朝鲜去前线,一枪未放路上被轰炸牺牲的就有一半。
同村里出去了几十个,很多人都没回来。
他是山东省莒南县的,不过转业后没回那里,而是去了相隔200公里的另外一个县。
更有意思。你看到的是PLA在从1950-1979年之间的步兵战法木有实质性的进步。靠的都是战士们逼近体能极限的运动来获得先机的。1950能打米军个冷不防,但是还是无法敌过米军的压倒炮火。围住敌人的几个师还是让他们跑了。志愿军对米军的火力是印象高度深刻。几个当事人谈的都是米军的火力。1962的对印反击战还是走老路子。这次是山地战,印度人也马虎,被钻了空子,士兵的意志也相对薄弱,所以一败涂地。到了七九还搞步兵长途穿插,直到被越军的炮火打的七零八落。
第一次伊拉克战争的时候只是朦胧,到大使馆被炸,才知道这个世界即便你有核武器,也是要被欺负的。于是军工企业都活了,部队开始把一心谋打赢的干部当人看了。
战争么,是门工业技术活儿。良好的战争器械可以帮你赢得战争。PLA长期依赖的就是拼命的精神,不讲物质条件。其实朝鲜战争已经看出来,PLA的后勤和步兵战法有严重的问题。最后,把米国人逼上谈判桌的是靠坑道防御战:说明自己已经黔驴技穷了,只能做地老鼠才能和你持平。上甘岭从反面看是只是一场被动的消耗战,胜利怎么都不该作为军队的骄傲的。六二的胜利是对手真的比较弱一点(相对米军而言,印军不了解PLA的战法,自己也比较懒惰。)。七九之战PLA毫无可以值得称道的地方,除去不怕牺牲意外。
怎么说呢,我只能说军方的最高级别的将领的战争指导思想从来就木上过路子-一直停留在打国军的沾沾自喜的胜利中。
如果你知道创纪录的过程 .
比如抗美援朝里,用比较多的时间介绍了决策出兵这部分,尤其是
苏联在那段时间所扮演的角色(太会算计了),断刀里用的依然是简装版.
对越自卫反击更是从抗法开始讲起,比较详细地讲解了为什么要最后决定收拾越南
共和国战争没这么多亲历者的采访倒是真的
战争打得就是后勤。当年,美国是世界工厂,能生产几乎所有的工农业和军事产品,我们是什么?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又经过百年战乱,根本不能和美国比。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们是世界工厂,取代了当年美国人的位置,再打起来后勤保障可就不好说谁更牛B 了。当年美国打伊拉克(91)年,急需大量的止血绷带和毛巾,全世界采购,最后在中国采购到足够的数量,我的同学所在的外贸服装公司一下子把库存积压多年的毛巾和绷带全卖出去了,过了个肥年。可惜是香港公司采购的,又被香港人赚了一笔。现在和中国打起来,不知道美国能否凑够足够的毛巾和绷带了。
那个 “救命石”给人印象太深刻了。不靠着那个大石头,那个排无法在战斗中生存下来。
你有钱吗?
中国军队的基数摆在那,人头费就占了国防开支的大部分.搞技术搞装备哪个不要钱.更何况核武器要钱,海军空军基本是从零开始.航母想了不是一年二年,没钱你建个屁.
一句话,经济不上去,你光搞军事,就是朝鲜.
是有一支部队没穿插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