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闪击战:机动战的优点与风险 -- 晨枫
苏联人也是经历了痛苦历程才掌握大纵深防御作战的精髓。
第一个节点:乌曼战役
当时苏军两个集团军意识到有被德军合围的危险后,乘上卡车向后撤退,结果脱离了防御工事的苏军纵队被抢先一步赶上的德军装甲集群合围在乌曼地区。这场战役让苏军损失了两个集团军兵力,而且使得斯大林认定以苏军低下的机动性、一旦脱离防御工事,在旷野上只有被消灭的结果。于是作出了不许西南方面军从基辅撤退,不许西方面军从斯摩棱斯克撤退的决定。
我个人认为,斯大林在这个时间段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有自己道理的。面对闪击战苏联西部领土大面积沦陷,机动性和主动性低下的苏军与其脱离阵地在旷野上被敌人消灭,不如依托坚固阵地与敌人激战。虽然这样的结果很可能还是被敌人合围歼灭,但因为依托坚固防御要点坚持的时间不但长很多,而且还能消耗大量敌人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能为最高统帅部调兵遣将组织防御争取时间。
这个阶段,苏军还没找到对付闪击战的诀窍,只能用血肉之躯抵挡咆哮而来的德国战车。
第二个节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从42年9月德军进入顿河大河曲开始,到43年3月德军第八集团军残部9万人向苏军投降为止,苏军算是找到了对付闪击战的门道了。
德军兵峰集中在斯大林格勒一点上,苏军防御正面承受惊人压力,此时投入斯大林格勒巷战的苏军士兵生命只能延续几小时,军官能延续几天。但因为防御正面太窄,苏军有限的防御力量反而变得很顽强,反观德军虽然人数占优势,但没法像过去那样搞侧翼迂回合围苏军,因为有后方物资和炮火支援,苏军的抵抗惊人的顽强。加上此时城市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城市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要塞。斯大林格勒像钉子一样吸引住德军主力,德军不能迂回也不肯撤退,给苏军从两翼合围创造了条件。
这个阶段苏军摸到了对付闪击战门道,对付闪击战最好的办法是稳守反击,先用坚持防御消耗迟滞对方进攻,再用己方预备队对其实施合围作战消灭已经疲惫不堪的敌军。大道理没错,可是具体实施有难度。在哪里组织防御?何时投入预备队?在哪里转入反攻?都有讲究。朱可夫元帅在回忆录里提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其统帅部用兵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完全没有过去那种大胆穿插突破的胆识和锐气,而苏军在对付德军闪击战进攻的信心增强了很多。
第三个节点:库尔斯克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苏军胜在预有准备,提前把库尔斯克变成了一个大堡垒,让德军飞蛾扑火。德军败在死打硬拼,机械地试图重演基辅战役的胜利。违背了闪击战的原则:突然和迅猛。此时,苏军已经能比较有把握的对付德军的进攻了,而德军的进攻越来越呆板,失去了过去的灵气。
第四个节点:切尔卡瑟合围战。这场战役里苏军最大的亮点是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的表现,当突破口被德军封闭后,他们没有撤退,而是开足马力横扫了德军纵深,和对面接应的苏军汇合。
总结:对付闪击战,首先当出现突破口的时候要尽早从两翼进攻,封闭缺口;当同时出现多个突破口的时候,不要盲目后撤,因为跑也跑不过对方,应当就地组织防御,消耗敌方有生力量后再组织撤退;放弃易攻难守地区,依托城市、山脉和河流构建防御工事,消耗敌军实力,趁敌军疲惫之际投入预备队歼灭敌军。
这是优势兵力的集中使用、纵深突破,这是更有效地用兵,而不是用战术补偿兵力火力不足。一般说道大纵深突破神技,是指劣势兵力奇兵突进,打断对方指挥控制链和防御节点,导致防御体系坍塌。这就比较纠结,比如在十月战争以军渡河初期的不顾一切奇兵突进还是巩固滩头之争。
“合围”在战争中似乎是一个令人胆寒的名词。远的有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被围,近的有淮海战役六十万围八十万的战例。似乎被围一方都是凶多吉少。可我始终不懂,如果绝对兵力没有优势,不能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那你把对方围上有什么用啊?特别是如果对方给养充足,这战线究竟是外凸还是内凹,有啥区别吗?不就是对着放枪吗?何况,被包饺子的一方,其实内部联络还很紧密,战场调动比合围方省事得多。
求教达人在理论和实战高度解惑啊。
上篇谈到了机械化大纵深突破的实施,现在聊聊土共往事。
我还记得独眼刘帅的书里讨论“坦克部队实施机械化平行追击时的补给问题“。很难想象共军补给纵队里山东支前民工独轮小车队长的复杂心情。。。。所以后来他挨批也不奇怪。。。
好在当时土共正好完成了装备大跃进,在运输大队长的帮助下实现了全员火器化,彻底淘汰了在虎蹲炮掩护下的红缨枪突击战术。。。感觉不错,于是和全盛时期的美利坚合众国打了一仗。
(注:我始终没有发现共军使用红衣大炮的纪录,红衣大炮对付炮楼还是不错的,也没有发现使用佛朗机的纪录,只有柳木炮,将军炮和虎蹲炮。。。估计红衣大炮太重 :-)
虽然刘帅满脑子都是自行火炮快速坦克装甲运兵车,但是手下就是步兵步兵步兵步兵。。。。尽管如此土共很是进行了一些很有中国特色的纵深突破战斗。
第二次战役,“38军113师在朝鲜的崇山峻岭中14个小时急奔72公里多,途中先后击溃南7师、土耳其旅、美25师、英28旅各一部的阻击和骚扰,战斗推进速度高达每小时5公里 ”,我自己的记录是8小时走25公里山路,还是轻装,好像也没有四个国家军人拿枪拦我。看这个38军穿插有点好莱坞大片的赶脚。
一夜70公里,在纵深作战中是很牛逼的。而且达成了合围。不是有网友发帖问如何防御纵深战吗?美军的反应很迅速正确:撤退,飞快地撤退,不顾一切地撤退,头也不回地撤退,土共8点达成合围,美鳖的撤退部队10点到达三所里。。。。杯具了。。。
很遗憾,后来美鳖找到了另一条路。。。土鳖杯具了。。。已经完全火器化的部队竟然没有全歼机械化的美军,太没面子了。。。。
这个栗子告诉我们,要对付大纵深突击,先解决撤退速度先。。。但是,在朝鲜的崇山峻岭中,美军很难逃过土鳖的两腿全地形快速部队(土共叫穿插部队)。于是接着杯具,一直被打回了37线。。。
作为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美鳖还是有人才的,他们最终意识到了,开战后撤退是错误的,是懦夫行为,是为世人所不齿的。。。。实际中部队脱离接触都很难,即使成功脱离也往往是扔掉全部装备,这样一了就完全没有战斗力了。
正确做法是:开战前就撤退,躲得远远的。。。然后等局势明朗了进行反击,这样可以以正常队形作战,而不是连滚带爬地打。。。。于是美军部署在战线后方30公里,在土鳖穿插范围边缘,这就是有名的磁性战术。土共杯具了。
于是这个时候开始怀念“平行追击时的补给问题”,然并阮。。。。两腿快速集团推进距离有限,也无法连续突击,没脾气。。。
插一句,T55内油行程高达500公里,加外油箱有700公里,朝鲜半岛长度是1000公里。。。。
再插一句,美军的靠后部署是以牺牲韩军为代价的,看土鳖回忆录都说初期是韩美交替布置,于是从韩国阵地突破,去包抄美军,很爽。。。。后期则是韩军在前美军在后。。。。于是韩军损失极大,但是中美双方都认为韩军存在与否对战局影响不大。唯一不同的一次是白马山作战,韩军竟然挡住了土鳖!轰动一时,比中国男足赢球还出名。
回到话题,总之在纵深保持强大的机动反击兵力是打击纵深突击的不二法门,当然要是能在一线直接挡住突破最好,但是很难啊。。。。平原上保持一条战力很强的绵密正面很费兵力。。。。总是比不上对方集中一点攻击。。。。
“轻步兵之王”土鳖往往不进行突破,走忍者流路线,直接在对方战线找个空档山谷几千人就渗透进去了。抗战的时候组织根据地打狗,很明显认为日本人的战场监控能力不如土狗。。。独眼刘帅在南京认真地讨论突破口宽度,认为7公里不足以让快速坦克集团顺利通过,下面的老游击队员们估计在翻白眼。。。。
土鳖两腿全地形快速部队很轻很脆弱,但是进入后方后威力无比强大,“庞国兴小组在两天多的时间里,追击敌人15里,连打5仗,歼灭了5股逃敌,攻克敌人炮兵阵地两处,缴获敌人87·6加农榴弹炮7门及其他装备物资、枪支弹药一部;加上他们为一连带路最后缴获的8门和印军逃命时汽车上带走翻入深谷的1门,印度第五野炮团的24门87.6加农榴弹炮,三分之二落到了我一六三团手中。剩下的几门在逃命途中翻下深沟成了一堆废铁。”
这个小组的全部兵力是三个人。。。三个人。。三个人。。。追击并全歼对方一个团级单位。。。无言以对。。。。这就是部队进入后方的战果。
让我们回到欧洲,看看原装正品的大纵深宽正面打击。。。。苏联著名的十次打击,每个都有200公里的纵深,弄得北约很烦恼。。。兵力不足,抱团取暖也没用。。。。各国表现出了欧洲国家传统的死道友不死贫道精神,法国部署了臭名昭著的普鲁东核导弹,射程120公里,除了西德谁都打不着,并且拒绝透露战时导弹发射计划。。。德国人民欢欣鼓舞,表示战时决不后退一步,否则法国核导弹就过来一锅烩了,细思极恐。。。
天空一声霹雳,“空地一体战”闪光落地。你搞纵深推进,我就搞纵深打击,你的坦克快,我的飞机更快。。。在这个空地一体战指导下,北约部队有钱的机械化,没钱的轻装化,总之要跑得快。空地一体战明确要求准备好后方作战。防止一点突破,全面崩溃。反坦克武器全面装备,因为后方单位只要有一点反坦克能力,快速部队就不会碰,否则影响突击速度。最后呢,就是对美国空军各种跪舔,因为当时陆军远程打击靠大炮,对付装甲效果平平。。。只有空军比较靠谱,陆军的直升机也行,这些都是在突破后的混乱中可以指望得上的。。。。还有就是各种加强通讯和战场监视,不然抓不住狂飙突进的苏军。。。。。
战场监视重要啊,尤其是运动战,不知道敌人在哪里就是死路一条。。。话说当年有名的贝利小道,土共走得像蜗牛一样,花了6天才走完,没辙,海拔高度近5000米。印军竟然没有发现。。。。没有发现。。。。这是在开战后,在光秃秃的高原上。。。于是各种崩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月战争爆发了。。。沙漠,坦克战的天堂。。。
土鳖扛铁牛……
机动部队都是跑得出去的,比如五一扫荡八路总部被围,银行,报社和鲁艺都在里面,很无奈。后来东哥的总部和胡宗南捉迷藏,因为机动力强,情报又准,根本不用护卫,直接裸奔,潇洒得很。
英联邦国家(包括印度)的炮兵团,其下不辖炮兵营,而是直辖若干个炮兵连(通常是3到4个)。这与炮兵团--炮兵营--炮兵连结构的美系,苏系,日系等军队的炮兵团虽同名但实力相差很大,一般仅将其等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炮兵营。其团长军衔一般是相当于美军营级单位长官的中校,而不是团级单位长官的上校。
一个是补给断绝,只要时间够长包围圈里的敌人迟早崩溃。第二是攻击点多,处处可以攻击,对方难以猜测你的意图。
第一点比如淮海中被包围的国军兵团,解放军这边开饭就能爬过来一帮投诚的。第二个比如天津,陈长捷猜了半天解放军的主攻方向是南边还是北边,把战斗力最强的151师调城北了,结果是东西对进腰斩,151师基本上一枪没放就被缴械。
自己左右两侧的兄弟们都跑路了,就自己被逮着了
子弹再从四面八方射过来,训练差点的人员、部队直接就崩溃了
防化觉得被包围就完蛋,这可就完全不一定了,比如抗战的时候在湖南,国军经常包围了日本鬼子,然后被人打穿口袋底跑掉了
志愿军也有包围了美军没打掉的,比如砥平里
一般对付包围就两招,自己能力强的突围,不行的固守待援等友邻部队解围。只不过国军被包围后除少数精锐部队外都白给。
苏军也有很多次突进去的部队被打残的例子。
要形成有力的突击,后续必须跟上。苏军就强调打开突破口之后,要把所有的后备力量都投进去,否则很可能是肉包子打狗。
苏军只要打开个突破口,所有指挥官的唯一选择是把所有预备队投入,努力扩大并彻底撕裂对手防线。库尔斯克战役好像最初就是个团打开了一个连级突破口后团长立刻投入全部力量并报告和请求增援,两天内扑向这个缺口的苏军增加到了集团军级别。德国人当然挡不住这个压力,于是被一分为二,防线彻底崩溃。
就拿库尔斯克战役和切尔卡瑟合围战来说吧。两场战役都是合围作战,德军苏军分别面对对方突出部,试图合围歼灭对方,但结果却各不相同。
库尔斯克战役我觉得苏军主要赢在预有防备,事先把整个库尔斯克突出部变成了一个大堡垒。在这种情况下德军朝这个大堡垒发起进攻,本身就违反了闪击战基本原则:突然迅猛,而变成了死板的强攻了,损失惨重也在情理之中,更谈不上合围对方。即便真的合围了对方,估计也很难吃下。
再看切尔卡瑟合围战,苏德双方对调了一下,苏军合围德军突出部。虽然这场战役是苏军胜利德军失败,但德军的表现却也有可圈可点地方。当苏军第一次完成突破后,德军没有溃逃,而是立即封闭突破口。只是苏军表现更高超,被围苏军没有撤退而是一路横扫德军后方,与另一边苏军突击队汇合,反而抄了德军后路。而德军在被合围后也没有惊慌,而是一边顽强抗击苏军攻势一边拼死突围,最后战果是差不多三分之一德军突围成功,而苏军的伤亡几乎和德军相当。单纯从战术角度说苏军表现很不错,德军败得不难看。
可见的合围作战是一场对双方都是冒险的打法,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合围作战对双方指挥官的眼光、胆识和意志都是一种考验。历史上成功的合围战很多,失败的也不少。对进攻方来说,突击部队的运动速度一定要迅猛要敢于穿插,不怕孤军深入敌后,其次要能调集足够兵力形成合围圈;对防守方来说,当处于被围险境的时候要沉着冷静,或者就地固守待援或者立即组织突围,其次是合围圈外的援军接应也很重要。
蒙古的骑兵都是带两三匹马,行进中换马追击。
和当时的苏军有关系,换个环境,放弃一线绝非正解。
在绵亘防线年代,正解就是守住防线,让敌人没有能够突破;如果敌人突破,那么守住突破口两侧,然后调集预备队反突击封闭突破口恢复原态势。
为什么这才是标准打法,因为正统的大纵深作战不是武装大游行,而是兵力火力协调一致的突击,在突破完成后,炮兵要立刻伴随突击部队前进,随时准备在突破部队向纵深突进受阻的时候支援(二战的德军更依靠俯冲轰炸机,所以火力协调更灵活)。但是苏军没有办法按这种标准路数来,他们的炮兵机动性太差,这样一来,如果坚守边角石的以及从这里进行反突击,那么德军分队反而让苏军的落后装备和指挥水平更适应,结果被打的柔肠寸断,最后失去战斗力而溃退,所以后来德军总结,要在对方的地炮支援范围外实行反突击。在二战后,炮兵的作战理论和装备已经完全可以保障纵深作战的支援任务。
所以,坚守边角石又恢复了它应有的地位,是主要的防御方法。
攻则不足,守则有余是正解,我的兵力不够防守只能用来进攻是网络小说的梦话。任何一个像样的指挥员,则策划一次进攻战役的时候,都要做到调集优势的兵力兵器火力,弱势的时候则通过削弱一部分方面,那些地方暂时进行防御,把抽调的部队攥成拳头在关键节点转入进攻。
十月战争中虽然是沙龙缺德,但是就兵力兵器对比来言,以军当然在那里建立了兵力兵器火力的优势,绝非以军处于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