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闪击战:机动战的优点与风险 -- 晨枫
从阿拉曼一路撤退中差点因为油料缺乏被英国人撵上,所在地区又是德空军的航程之外,幸好海边飘来了被打沉的德国运输船的油桶才绝路逢生。
把所有力量集中到一个突破点上,然后一击毕命。用中国话说,就是“一力降十会”。
比较淮海战役的三次合围和林彪的歼灭廖耀湘兵团,感觉林彪还是更得战争精髓一些,更能处理好手段,即合围,与目标,即消灭敌人的关系。如果能有更好的手段打击敌人的软硬虚实实力,有时合围并非最佳选择。就像美军对付相当一些对手,没有必要实现合围。
廖耀湘的指挥部被袭,指挥信号消失是没有计划的,但林彪一下抓住这个机会。国军一乱,两天就被吃掉。就是计划合围也没这快。
围起来的子(部队)没有气,没有后勤,没有食物,也没有退路。子弹,炮弹打一发少一发,变成烧火棍只是时间问题。伤员无法撤回,和健康士兵一样要吃饭,还要拖累战斗力机动。围攻方可以选择进攻方向,甚至完全为了浪费守方弹药,放烟雾弹佯攻。突围,后撤就要放弃重武器,轻装减重,放弃伤员。有大后方还好说,像长征,国军南京这样的无法建立阶层防线掩护后撤的, 部队会大幅度减员而无法补充导致崩溃。
林到中原也不能这么乱中取胜。而且东野在东北包围战例一样很多,从46年四平战后歼灭拉法一个加强团,到48年初冬季攻势中全歼新五军,都是围歼。另外根据杜聿明回忆,东野对廖已经有包围态势,只不过廖当时溃不成军无法组织防线和有效抵抗就被收拾了。
感觉苏军很重视优势兵力先分割对手。斯大林格勒最后围歼德军时也是把德军一劈为二了。现在回想一下打天津,前线司令是刘亚楼这个正宗苏军少校,如果陈长捷对苏军战术熟悉些,是不是能猜到其腰斩的部署呢。
两个人徒手打架,先拿出刀子来的会占据优势
俩人拿刀子对掐,先拿出斧头来的会占据优势
既然这样,为啥不一开打就直接上斧头捏?
暴力美学就是这样事儿滴
彼时的天津城就是个皮薄馅小的狗不理,陈再怎么腾挪,也难以回天。当然,腾挪的好的话,会增添解放军的伤亡。
饶是如此,据黄永胜儿子写的书,黄对刘的急功近利还是有点儿腹诽的
我只是觉得“十大突击”,已经隐然包含了“斧头理论”的精华,犯不上用大杀器吧?
无非是能否多拖延些的问题。至于急功近利,天津是要把傅作义打疼争取北平和平解放的,当然是越快越好。军委要求72小时已经很说明问题了,打济南要求的是做一个月准备,“方为大问题”的攻锦要求的是10天。72小时即使有认为解放军能力上的进步能打下来的因素在内,也够急迫。傅作义听说29小时后再无幻想。傅作义的谈判代表还见到了被俘后的陈长捷,陈长捷告诉他们说别打了,徒劳。
胡一刀居然上来就用斧子了!
被合围部队的兵力更难以展开。
兵力展不开就没有战斗力。
你的防御战线就那么长,战场支撑点就那么多,你放太多的部队,人家一炮就干掉你很多个。
然后你外围防御工事被破以后,恶性循环,越往里缩,兵力越难展开,对方一炮能够干掉你的人越多。
例如孟良崮战役,打到最后74师就剩两个山头,共军的总攻炮火打得不要太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