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商学院的教授们(序) -- 知之后哀
接触到的普通人其实越NC对他们越有利。
首先给在校的各位老师同学们打打气:虽然说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个华而不实的学店,但是此学店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里,是热门不是冷灶,花费了银子的学员们普遍以为物有所值。
这个学店讲授的,归根结底,是怎样赚钱的学问。从这个出发点我们就知道是很难的--你知道怎样赚钱,自己赚去就好了嘛,如何肯教给人?所以真经难取。学员们从职场来,历经赚钱的艰苦,跟别的专业直接从青涩小本上来读研的不同,有期待,特别希望得到传授真经。所以红雷MM也备生气,学员们并不是挑刺,特别是在前10,前30的学员们,是期待与失望闹的--特别是见到那些自个儿没在职场博杀过的教授,很不容易确信你的师傅资格。
中断了职业阶梯两年宝贵时间,又花费不菲学费,只为要学到赚钱的秘密,是不是理所当然的有点急切啊?
但是这个学习赚钱本领的设想本身,还是有道理的,因为现代社会的赚钱机器,是社会化大生产,整个链条的各部份,学问还是很大的。大家静下心来,把目标调整一下,由“学会赚钱的大本事”转成“让我的现有赚钱本领上一个台阶”,还是靠谱的。
可以这么说,商学院的研究与教学,都是围绕“怎样赚钱”,但是真正紧要的关子,正如老兄所言,从创新到现有的秘诀,都是很难从商学院的学习里获取的。严格说来,这个不好算短板,因为你是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来自于生产,商务实践的新意,藏在成功大佬心里的武功心诀,都不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商学院的课堂。
好的学校,就是尽量缩短这个时间差,靠着出色的教授以及同样出色的学生,教学相长。弱一些的学校就慢一点,甚至彻底的找不着北。
商学院基本上就是个职场的军官学校,虽然说士官生会有成长为大帅的一天,但是新鲜出炉也就是个见习排长。
我是这么看的。我们可以把商场比成运动场。基本上,博士的训练是在培养运动生理学家,MBA要的是好教练,培养好的运动员。如我之前说过的, 一个好的商学院必须要有好的运动生理学家和好教练。运动生理学家的工作很多时候未必直接用得上,但逐渐积累的确可以去影响实践。问题是在于这个很多的研究在引入实践这一块上有缺陷。但不能因此否认运动生理研究的重要性。(顺便说一句,在这点上做的最好的,我认为是inform的期刊interface.其他面向经理的学术界出版的期刊往往有纸上谈兵之嫌,尤其是哈佛商学评论)。
现在的关键是在教练这个角色上。即使是运动场,这也是个大难题。好球员不一定当的好教练,好教练很多时候在历史上也不是好球员。所以你找商界的人来,他也未必就一定教得好。运动生理学家行不行?很多也不行。理论上说,需要结合。实践上说,不管是哪一种人,他的精力都有限。不太可能两方面都做好。所以我说折中方案只好是两种人都有。好教练的出现,很多时候要看运气。从商学院的角度出发,也只好是我们一直在努力了。
Duke和 Michigan的OM faculty有很多没有什么全职的工作经验哪。OM专业也有几个大拿(非上述两校),比较年轻的,是有工作经验的,但一般自认是“走了弯路”。当然人家不会这样说,但这几位都是非顶级不去,找工作那年运气又不好,工作期间,自己的A文章发出来,pipeline里的也没放下(晚上点灯熬油),然后高调重返名校。
Darden的教学非常有名。从受商业教育(MBA)的角度,非常物有所值。但坦率的讲,他们的研究要求和传统的top研究型商学院不一样。你可以认为Darden是顶级的教学型商学院。
我很惊讶,咱老中也能混进 Darden教书?那得是单田芳式的大拿才行呀。再仔细一看,是个西班牙裔,果然如java兄所述,有顶级投行/咨询的南美工作经验。
更正,有两个华裔faculty,一个大陆出来的,一个台湾出来的。都是搞中国有关研究的。
定义是:产品在销售时才完成的行业。
服务业的附加值在提升顾客心理满意度(例如虚荣,快感,方便等等)而获得超额利润。
不管是过去的,或是将来的。重视短平快的利益,忽视深耕的价值。这些或许是短板的更好的表述。
“好的学校,就是尽量缩短这个时间差”。从培养执行者的角度,商学院基本靠谱(这应该是商学院的本来定位,但综合领导人培养机制的缺乏以及商学院式的拉帮结派,以及短期效果的刺激,原定的执行者逐步占据领导者的位置,于是好玩了,嘿嘿。)。但要论培养领导者,商学院的基本导向就错了。
从创新到现有的秘诀,都是很难从任何学院的学习里获取的,但正确的导向还是有利于提高悟性以及参悟的知识基础。错误的导向比缺乏导向更糟糕。从这个角度,理工、科学、文史哲都比商学院要有利于从不同角度获得参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导向。
有些人就是这样,一方面老抱怨自己被代表,另一方面还老没事儿代表别人。
曾跟一个“商人”聊天,说他们属于“搞人”的;一般书生味重的人属于做事的。搞人和只做事的风格,跟学历相关度不大。
能写在书本上的,也许只是冰山浮出水面部分。
有的事情,不亲身体验,很难体会到。
有的书说什么学着站在另一层面看问题,觉得很搞笑,没站在相应的层面,就不可能掌握相应的信息和资源,又如何能从那个层面考虑问题呢。
教练的例子,有点牵强,因为商场的模式和运动场相差太远了。比如规则的稳定性。竞赛的透明度。
如果是运营层面,培训是有意义的,比如MBA,就有人说过,仅仅是培训一批操着相同词汇的中层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