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十四、尼克松的change(一)1900资本需要新的寄主 -- 西瓜子
说明:奉西西河铁老大指示,将帖子分散开来发,以利于阅读,所以瓜子另开一帖。只是算算细账,有点肉痛——
瓜子在十三部分,花了十几万字,仔细探讨了自从资本出现在这个星球上,并且渐渐掌握全球经济和文化乃至世界之各个方面以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数百年来的演变。
在此过程中,我们至少会注意到两个变化。
第一个变化,乃是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广度和深度在变化。
从广度来说,其变化趋势,范围越来越广,亦即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人口、经济活动等等被纳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来。
而从深度上来说,其变化趋势,则是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若以一个简单的指标来看,则是产品越来越丰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我们翻检历史,就会发现这一趋势之明显:
威尼斯独霸欧洲商界的时代,资本控制下的“经济圈”或者贸易体系,仅仅限于地中海一隅——亚欧非三大洲的贸易枢纽;而这体系之经济活动,也不过是易货贸易而已。在这贸易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西来经地中海去欧洲,或者欧洲的金银东去经地中海去远东,或者非洲的贵金属北上经地中海去西欧了。
西班牙、葡萄牙两强并立的时代,则将这贸易体系扩展到了欧、亚、非旧大陆、以及美洲新大陆;其贸易活动,也不过是将美洲的金银、东南亚的香料运到欧洲,进而换取西欧各国的商品(如尼德兰英国的纺织品)以及中国印度的商品。这一模式的副作用,则是其获得的巨量金银直接作为强大的购买力,持续推动了西欧各国以及远东的生产——中国明清时期以大量商品换取了巨量金银,乃是明朝中叶后中国采用“银本位”的大背景。
此后,荷兰以一国之力接管了俩“牙”几乎所有的势力范围——范围并未怎么扩大;而经济活动方面,也并无多少却改变。
我们稍稍留意就会发现,在此之前的贸易霸主(威尼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其经济活动均是商业活动,甚少涉及具体的生产活动,比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其所谓的“组织生产”,不过是强迫人们开采金银(美洲)或者采摘香料(东南亚)而已。故而,我们不妨将这一时期统称为“商业资本时期”。
下一任霸主——英国则将这体系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均扩展到了新的水平。
在长达数百年的殖民活动中,英国人渐次将全球最富饶、最具开发潜力的土地——共计3350万平方公里——纳入囊中,成为了其殖民地。
而在经济活动方面,英国人也引领了全新的模式——工业化的生产模式。
简单来说,在工业革命之后,在大英帝国内部,英式经济贸易体系的运行机制如下:殖民地提供原料(资源、能源、初级产品等等),供给英国本土,进而,获得原料的英国本土工厂生产工业品。
然而这系统中,有个巨大的bug,那就是工业品的销售问题。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现实:殖民地的原料落入英国之手,几乎得不到任何回报,这点决定了殖民地民众没有什么购买力;而英国本国工人也是待遇悲惨,亦即他们也没有什么购买力——狄更斯小说如《艰难时代》中细致的描述,让我们可以生动地体会到这一点。
很明显,英国人生产的工业品之销路,必须寻找另外的方向。有兄弟立刻就要问,那企业家(资本家)呢,他们有钱,可以来买这些产品啊。瓜子苦笑一下,提醒大家注意这样一个现实:企业家或者资本家终究在人群中占绝对少数,他们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一年穿100双袜子,喝100吨牛奶,用一火车皮厕纸,何况他们对于奢侈品(而非占市场主流的工业品)更加感兴趣。
于是,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用大炮强迫“倒霉蛋”收下这些商品,并且拿出其最多量的财富来支付,直到这倒霉蛋掏出其压箱子底的最后一个铜板。
这些“倒霉蛋”的名单,若我们开列出来,依次如下:
首先,是殖民地。这些殖民地的民众支付能力有限,然而,作为整体的殖民地却有“支付能力”,其支付手段,即为其丰富的资源。以北美殖民地为例,我们即会发现直到1865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之前,英国棉花的主要来源即为美国南方(更早以前为十三个殖民地的南方部分)【1】。而同时,英国限制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发展工业,以避免与作为宗主国的英国本土竞争,这也是北美殖民地独立的原因。
第二,是弱国和落后国家。比如作为西班牙前殖民地的拉美诸国。以《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英国人精彩的表演:它们竟然能够把冰鞋强行“卖给”热带的巴西。若哪位仁兄烧坏了脑子,硬说这一举动也算是“贸易行为”的话,瓜子就只能选择“无语”了——无语问苍天的“无语”。
第三,半殖民地国家。其中之代表,即是东亚病夫中国和西亚病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2】了。
若以中国为例,我们即可以在这过程中,看到中国的各种财富流水价淌出去,流入列强的腰包:开始是金银,后来是名画古董,再后来连圆明园的水龙头(所谓“十二生肖铜兽首”,乃是原来圆明园喷泉的水龙头)也落入魔爪。然而,更加具有意义的,乃是针对中国原料资源的掠夺。【3】
第四,也是最后的选项,即是世界上的其他强国了。不幸的是,在同样需要推销自己工业品的压力下,这条出路不能总是通畅,拿破仑对英国采取的“大陆封锁”政策即是其中显眼却非唯一的表现。同样,在美国独立后,英国货要进入美国市场,需要缴纳高昂的关税,例如,1816年,美国(1812至1815年,美国与英国之间发生战争,1816年亦即战争刚刚结束)颁布了第一个保护关税法案,制造业品的平均税率骤升至25%【4】。此后,直至十九世纪末,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美国的经济政策的基调。
我们总结以上数条,即可得到结论,英国工业品的消化,乃是靠了别国的财富来作为支持和交换方式。而其中尤为主要的,乃是直属英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表面上独立而实际上经济命脉受控于英国之手的“类殖民地国家”(如独立后的拉美诸国)。这些国家的支付能力,则是建立在其少得可怜的制造业产品、早先既有的金银财富、以及占更重要地位的初级产品(如中国的丝和茶【5】)之上。
“财富”这个词语,自然并不仅仅限于金银古董,对于资本体系来说,更加重要的,乃是维持其生产所必需的要素。
在诸生产要素中,技术、极其廉价的熟练劳动力、资本均是英国一国国内既有的,所缺者无过于不断扩大规模的生产对于原料的需求了。而基于此,英国人更加热衷的事情,乃是获得最多的原料。
于是,若排除一切细节,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将其生产和贸易模式总结如下:殖民地提供原料给英国,而英国(宗主国)将其加工、生产为工业品,进而返销回殖民地,并且再次换取殖民地的原料。
在这个简单的模式中,我们应当注意到殖民地所提供的原料的特殊意义:除了作为英国生产的必需品之外,它还是英国工业品卖出后获得的支付手段、支付形式——亦即殖民地在与宗主国的“贸易”中,以原料为主要支付手段,“交换”宗主国的工业品。我们换句话来说,即是:原料,乃是资本组织生产后,所获得的利润——只是这一“外在表现”看起来有点怪异而已:既是原料,又是利润。
于是,若抛却了一切次要因素后,我们即可理解如下一个现实:在当日的世界生产和贸易体系中,资本追求利润的过程,即是追求原料的过程。若失去了原料供应,不仅仅是生产无法继续而陷入停顿,更加重要的、和最致命的,则是资本的利润就此不能实现。
若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则无可避免的是:投入最后一轮生产循环的所有资本,一切的一切,都凝结在刚刚生产出来的工业品中,因为“卖”不出去,而烂在手里。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资本就此死亡,随着工业品的逐渐变质和腐烂而一起腐烂下去。
这就是资本的末日。
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看下去,就能够理解伟大革命导师的光辉论断:
第一,资本是流动的,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这“运动”,即是生产不断循环的过程。一旦停滞,那就意味着资本的死亡。
第二,资本只是在部分时段表现为资金,事实上,它在更多的时段,表现为生产循环中的各个要素。所以瓜子说,资本不是资金,而是一种“能力”、一种支配各种资源(生产要素)进而组织生产的“能力”。
资本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的死亡和腐烂。于是,资本的理性选择,就是追寻更多的原料——仅仅因为原料乃是其实现利润所必需的,仅仅因为原料乃是其维持生产循环所必需的,仅仅因为获得原料乃是维持其生命力所必需的。
生产一轮轮在扩大,资本随之一轮轮膨胀,其越来越多的工业品作为商品进入殖民地,则需要更多的原料来对应之。很快,资本、以及资本的寄主(宗主国英国)就会发现,自己手里的殖民地(所能提供的原料有限,而)不够用了。这种情况下,其必然的选择就是去抢占更多的殖民地。
所以,我们看到英国人不遗余力地在全球抢了几百年,并非仅仅因为其生性贪婪,而在更大程度上,是其屁股后面有个无形而残忍的鞭子不断地在抽打它,要它日夜不停地为资本的生产循环夺取支付能力——原料。这一残酷的现实,让瓜子想起了浮士德:他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换来的不是幸福,而是被魔鬼奴役终生;没错,英国人就是出卖灵魂给资本这个魔鬼的浮士德,它从此就被资本的魔鬼不断抽打着、不断逼迫它快跑、快干,杀人、放火,以及被人杀(尤其是德国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杀死了无数英国世袭贵族,也杀死了无数英国平民百姓),一点不打折扣地执行着资本的意志。
在这带血的鞭子无尽的抽打下,英国人卖命地抢啊抢啊,终于,在1900年代初,它将全球所有可以拿得到的土地全部变成了其原料供应地,大英帝国也达到了它光辉的顶点。
然而,这个顶点,虽然光辉,却不是好兆头——那意味着此后再也没有更多的原料来源了。于是,资本扩张的循环就此中断,资本获得更多利润的可能从此断绝。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正如瓜子所分析的那样,资本要么死亡而逐渐陷入腐烂,要么寻找新的寄主。
这个“新的”寄主,必须为资本的扩张提供广阔的空间。换言之,就是为资本找到实现利润的对应物。
新的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必须建立起来。在这个体系中,资本利润的外在表现,不再是殖民地所提供的原料。
不再是这个,那么,会是什么呢?
【1】参见:《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严中平主编,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316页。
另外与之相关的一些数据,瓜子可以提供给大家作为参考:
以1822年为例,当年英国的出口贸易(不包括再出口)总计3700万英镑,其中:纺织品、金属加工、制革和陶器制品3000万英镑,占总计的81%;棉纺织品1730万英镑,占总计的46.7%……(参见:刘淑兰主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现代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63页)。
而福克纳所著《美国经济史》(上卷,第409页)中记载:“南部各州……在19世纪上半叶生产了大约占世界7/8的棉花”,而这些棉花主要输往了英国,喂进了英国的纺织机;只有少量输往美国北方,提供给北方那规模小得可怜的纺织工业。
【2】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西亚病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经济就基本控制在欧洲列强、尤其是英国人手中了。
【3】比如,1900年至1925年连续二十多年中,中国机械开采的铁矿业和新法冶铁业的产量,百分之百的被帝国主义所控制,仅仅在1926年略减为94.6%。参见:《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5页
【4】《美国早期现代化的两条道路之争》,(张少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第172页
后来,进口税率被越发提高。比如,1861年美国通过了《莫里尔法令》,将美国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从1861年的18.8%提高到1862年的36.2%;1864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战争关税法》,进一步把进口平均税提高到1865年的47.6%和1866年的48.3%。
【5】《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严中平主编,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第一版)350页记载:直到1860年代后期,丝茶出口仍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88%(1869年)和94%(1868年)。1867年,中国供给的量占西方茶叶消费量的90%。而就在此前后,英国输入中国的工业品主要为纺织品,占(除鸦片贸易之外的)贸易总值的70%(1856年)到80%(1853年)以上。
由于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的发展,以后也许又会回到以货易货的时代
“钱”只有买到自身需求的东西才有“使用价值”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另:给十三(二十七)送花时: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两枚通宝期待更多好文!
:)好知识大家都喜欢看,学习之余多送花就好:)
能给个签名版么?
出版什么的,到现在还是没有影的事。若真的能够出版,自然不会让老兄失望。
正如老兄说的:
货币所以可以交换到商品和服务,仅仅因为它具有信用而已。金银作为货币时的信用,乃是建立在其贵重金属本性上的;而当代的纸币信用,则是直接建立在国家强力之上,间接建立在“有商品和服务可以对应之”的基础上。
1900年前后,大英帝国在达到辉煌后,立刻陷入了困境——用瓜子的分析来看,则是附着于大英帝国身上两百年、并且将大英帝国推上霸主宝座的资本要它他而去,而选择新的寄主、代理人了。
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上,不论是明白还是糊涂,有意还是无意,各路候选人立刻群起作秀,力图争做资本下一届寄主的候选人。它们都明白,只要选上了,下面百年的辉煌就属于自己了。于是,它们或者赤裸裸挑战,或者遮遮掩掩私下里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目的却是相同的——掀翻现任霸主,抢到位子,自己坐上去。
在这一群竞争者中,做得最高调的就是条顿人的后裔德国人了。
讲到德国人在当日的表现,历史学家们会滔滔不绝讲上几年:
一战前的事情,可以从德国蓄意在拉丁美洲和中国推行“易货贸易”,讲到横贯欧洲直达波斯湾威逼印度的“3B铁路”计划;或者从争霸巴尔干到赤裸裸挑战英国海军的海军军备竞赛等等等等……直到大家都昏头昏脑,而越发糊涂——这不奇怪,人家就是指望着这个吃饭,讲得越多越混乱无章,而导致大家越糊涂越不明真相,也就更加能显示其职业之重要性,而能捞到的也就越多。
而这段历史,以及当日德国经济循环和扩张模式的机制,瓜子已经在前文《挑战世界现有体系的坏孩子,及其下场》中已经仔细分析过了。
讲到德国人二次挑战大英帝国,就更加精彩啦,瓜子不妨细细扒拉扒拉。
元首兄,虽然疯狂,其头脑却非常精明,瓜子对其评价,更加接近于一个另类的称号——天才的疯子。
所以如此喊他,乃是因为他的作为,似乎给资本指出了一条“通天大道”。
事实上,马前卒兄早就指出了元首兄的思路。若要说得明白,我们还是回到1929年,就是全球资本体系中的每个国家——尤其是列强——集体踢到铁板的那一年。
1929年被载入史册,更大的原因,乃是源于这一年发生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危机。大家随便翻开一本历史书,都会查到其时的惨状——瓜子并非历史学者,这里不再照抄数字。
经过此前的分析,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次大危机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资本赖以增值乃至于生存的生产循环断了。于是,无数的资本凝结在最后一轮所产出的工业品中,因为卖不出去而“死亡”,并且就此一天天腐烂下去。
剩余的资本,则急于寻找出路,这时候,救星出现了——元首兄出场。
元首兄上台时的口号,不但符合失业者的口味,更加对资本的口味。
1929年前后,这些资本在全球到处游荡,四处寻找机会,它们如同孤魂野鬼急于寻找一具尸体附着,而此时鸡鸣三遍,你可以想想这时候它们听到了一个振奋人心、错了,是“振奋资(本)心”的名词——生存空间。自然,在瓜子看来,资本听到的乃是“利润”二字。
嗯,只要解决“利润来源”这个问题,那么资本就会如同最无耻的荡妇一般投入任何一个恶棍的怀抱。无疑,在1930年代,元首兄给出了这个难题的答案。
我们翻检书本,就会发现,元首兄快速解决了德国的失业问题,实践了他的诺言。而进一步追究元首兄创造奇迹的奥秘,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失业者进入了军工领域——要么去当了大兵,要么进了兵工厂。于是,工厂又轰隆隆地转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产品又能卖得出去了。
瓜子此前分析过,所以1929年全球列强的生产循环一起断裂,而其前进的步伐同时踢到了铁板,其原因即在于旧有模式(亦即:原料为购买力保证、购买力支持物、购买力表现形式)已经无法继续——原料供应的增加,跟不上工业品增加的速度,于是大批工业品生产出来却“卖”不出去。
土鳖抗铁牛……
出版的事儿,我看行
兄弟,加油
你说的那个“伍的”,是山东方言特有的。奇怪,呵呵。
赶紧帮瓜子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