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Web作为扩展的脑 -- 西瓜大丸子汤

共:💬20 🌺5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Web作为扩展的脑

柏拉图说:“(书写)会使人健忘,因为他们将不再使用记忆”。无独有偶,我幼年的时候,一般的说法是使用计算器会使人数学变差(而算盘不会)。90年代,一些作家开始用计算机的时候,有人疑问打字会不会有碍灵感。

这些说法都没有错。有了书写,很少有人再有荷马的记忆力;有了计算器,算术水平是会下降;用计算机打字多了,提笔忘字。不过,如果换个角度思考,这些失去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合理的替代。每一种和思维相关的技术的进步,激发新的思维能力,超越旧的思维能力,最终发展出未曾预料的思维方式。

比如没有书写,就不可能发展复杂的逻辑和数学。没有计算器,商业和初级科学计算的代价就会大增。没有计算机写作,就无法廉价地写出图文并茂的文章和PPT;而且,写作的思维不再是线性的,增、删都极为方便,还可以做版本控制。

Web也是这样一种创造。它必会使我们自觉地、主动地失去某些能力,因为它们得到了廉价的替代。同时,它会激发全新的人类思维方式,促进新的学科(如当年的逻辑和数学)的出现——尽管我们今天还难以预料这种新的学科会以何种方式呈现。

最近学习到网络扩展的心智(network-extended mind, by Paul Smart)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明显地和“社会机器”(Jim Hendler & Tim Berners-Lee)这个新名词有重叠。对这两种说法,看后我都深以为然。当然, Paul Smart和Jim Hendler已经说得很好,我不需重复之。Hendler的幻灯片在这里

网络在改变我们的认知能力本身。记忆分为主动记忆和被动记忆。比如“鹅鹅鹅”这首诗,是我的主动记忆,张口就出来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就是我的被动记忆,看到就知道,见过见过,但背不出来。网络的价值,首先在于使被动记忆的用处大增了。

我上中学的时候,要查一个词,只有《辞海》有,求一个有《辞海》的同学,抄了给我。现在,这种事,鼠标点几下。思维的速度,从资料的角度,十倍百倍的提高了。尤其是,联想的能力大幅提高了。比如我想不起来某个电影的名字,只模模糊糊记得有一个演员在里面,这个演员在另一个什么电影里,虽我也不记得名字,但知道是某个主题,而且有另一个名演员在里面。有了搜索引擎,我就可以顺藤摸瓜,第次查找答案。以后有了语义网,这种事情会更容易。

以前的教育,要大家背书。现在查找这样方便,移动互联网又在普及,会不会背书无非就是几秒钟的时差,如同一级缓存和内存的区别。当然,一级缓存太少,计算会出问题;但象当年那样,要求四书每个字都背得,已无意义。几十年之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速度会不会不同?我觉得可能性极大。比如我发现我岳父或者我妈的阅读速度,比我慢非常多;而我这一代人,差不多阅读速度速度都很快:因为我们这一代每天接触的信息,实在是太多,和上一代有数量级的差别。

以前的历史学家,要钩沉,那是要建立在大量阅读,善于联想的基础上。以后做这种事情的成本,大大下降了,甚至可能自动做。Web辅助的联想,是仅用人脑不可比拟的。我做PPT的时候,常要搜图,不管什么抽象概念,最终都能找到可行的可视化演示;若让我闭门造车,我断无可能浏览这样多的图在脑子里。

另一方面,网络把人关联起来。如人肉搜索引擎,等于用网络实现了人脑的并行处理。我少时读过一个科幻,里面有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计算机都做不出来的,有一个公司却可以做。后来被人发现,这个公司绑架了很多数学家,把他们变成人肉计算机,用他们被优化后的脑力做计算。这当然很恐怖。不过我觉得这种科幻,现在正在用很正面、很人道的方法被实现出来,就是利用网络把闲散的人脑资源利用起来,做分布式的问题求解。人肉搜索引擎,只是一种很初步的方式。另一种奇迹,是字幕组。Hendler说的社会机器,细想起来,妙不可言,而又绝非科幻。

研究Web如何改变人、社会和自然的,就是一门新的学科,Web Science(万维网科学)。Web不仅是一种计算机的分支,它涉及到非常多的综合科学,并催发着新的、革命性的理念、方法和科学。以后有时间,会陆续讲到。感兴趣的可以先看科学美国人的这篇文章

我们唯一可以预料的,就是Web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是不可预料的。这是所有革命性的发明所共有的。

关键词(Tags): #Web#语义网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但大脑有两种思维方式

一种是平面的,一种是深度的,姑且这么说

互联网存在之后,人类的思维习惯有可能会倾向于前者,同时忽略后者,因为注意力有限,大脑精力有限。

总之人的身体和大脑没有变化,互联网带来的就不会都是好处,此消彼长。

典型的是网络时代出现的儿童和年轻人,他们中固然有极好的,也有很多甚至都没有形成好的思维习惯。

家园 呵呵,和柏拉图说的一样

对于火星文,恍然大悟党,也应抱开放的态度。每一代老人,都会觉得年轻人浅薄;而最终,是年轻人创造了更多的东西。年轻人在失去一些东西后,又得到一些新的东西,真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家园 无论是好是坏,历史当然只会前进

古典时期的艺术家,假如看到后来人类的所谓现代艺术,也不知做何感想,当然他们是看不到了。

家园 不错,有科学美国人那篇的全文么

要订阅才可以看全文。

家园 这里有pdf

http://www.cs.kuleuven.ac.be/~dannyd/WebScience.pdf

Nigel Shadbolt是英国那边搞web science最主要的推手,是通天的人物。

Tim Berners-Lee,不用多说了,是Web的发明人,现在MIT的教授。神一般的人物,教主的角色,比如下面这个忽悠(raw data now):

[FLASH]http://www.youtube.com/v/OM6XIICm_qo[/FLASH]

家园 【讨论】记忆力还是很重要的

我觉得搜索引擎之类的东西还是无法取代记忆力。

个人看法还有一些观察大脑的记忆是理解和思考的基础,如果大脑对一件东西只有模模糊糊的映像是无法进一步思考的,这时人只不过是一个模模糊糊的资料库而已。只有清晰的记忆才会引发进一步的理解和新的洞察,而个人感觉很奇妙的是这个进一步的理解和洞察似乎并不需要主动去做,机缘巧合下恍然大悟的例子很多,但这一切都来自一个前提:对知识准确的记忆。

我观察过一些人对新东西的理解速度,发现只要记忆力好的理解一般都很快。年纪大的人由于短期记忆力衰退会导致难以快速跟上新东西恐怕和这个有关。

另外,知道和记住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上过大学的都知道微积分,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绝大部人最后只留下知道这么回事的程度,虽然你可以重新翻书查到公式,但绝大多数人是无法应用这些知识了。

所以,我认为记忆力还是很重要的,其实大脑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记忆工具。天知道它在记下之后又做了什么处理。这点和互联网上的硬盘有本质的区别。

家园 动手写字可以促进脑力的发育发展,

所谓“心灵手巧”还是有点道理的。中国人为什么更聪明?我们写中国字啊!写中国字—— 那是多么有艺术性的功夫,又是多么有功夫的艺术!小孩子学一样乐器,也能“变”的聪明点。

西方人敲键盘,就不如动手写字的功夫大,好处大, 跟写中国字更不可相比!

家园 没错

但是记忆的形成是要时间的。形成主动记忆的代价要远远高于被动记忆。对思维有作用的核心记忆,比如基本的算术和语言,那是需要形成并不断强化的。但是随着“外存”的进步,许多以前要作为主动记忆的内容,现在已经可以作为被动记忆了。比如没有文字以前,人都要记住自己的几十代祖先的名字;有了书写,这就不需要了。再举一例,年号和干支纪年到公元纪年的对应,以前要算,要记忆,现在网上万年历这么多,IPhone的app也有,记住嘉靖元年到底是哪年就没有那么重要了。省出来的时间,可以做更多更有创造力的工作。

家园 这个我看不是唯一的因素

比如在美国的亚裔普遍比白人教育水平高,考试厉害。但是不光是中国裔如此,印度裔等用拼音文字的也一样。文化的作用大概更大。写字锻炼的那些差别,年长一点,很快就被其他因素盖下去了。

家园 你不能光比文化人,太片面。

东亚作为“最好的”世界工厂,不是没有理由和渊源的;老美从100多年的建国史中总结出来的!

家园 呵呵,大多数历史时期,大多数人都是文盲呢

写字直到最近几十年,才成为一个普遍的事。

韩国人废除了汉字,其他麻烦不论,经济并没有变坏,而是变好了;是不是没有以前的韩国人聪明了?没见过统计。当然,这没有因果性。

所以我觉得,写汉字和聪明层度,最多有相关性,没有因果性。好像歪楼了...

家园 最好的世界工厂

第一个是英国,后来是美国,现在是东亚,将来肯定是要转移到另一个地区。这是历史的规律。

家园 只要是全球化经济,就是东亚。
家园 至今为止所有拿炸药奖的中国人都是学了英语后实现的

韩国人废除了汉字,其他麻烦不论,经济并没有变坏,而是变好了;是不是没有以前的韩国人聪明了?没见过统计。当然,这没有因果性。

有没有因果性不知道。

刘殖民等文科和平奖不算。

通宝推:蚂蚁不爱搬家,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