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美国的穷人啥个样 -- 梦涛
华人在哪里都是这样,不全是生计的原因。华人传统上重视教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很多华人自己有不错的营生,比如开饭馆,开杂货铺,挣的钱都不少,但还是鼓励孩子受教育,我觉得算是在各族裔里比较突出的。
高知的子女学术上普遍不如父母的成就,这是很自然的, 就像父母个子奇高,所生孩子身高往往更接近平均水平一样。我举的例子里,父母是不关心孩子的成绩,几乎不给孩子学习上的压力,任其发展。
这可能也跟文化有关,中华文化强调家族,而西方文化更加自我,父母对子女不承担太多责任。
只是一些感觸。英國好像也有很多人甘心拿著救濟金過活,記得那個十二歲父親,十六歲母親的故事,他們的父母也是靠著政府養..... 當然,故事下文又有點傳奇,那個十二歲男孩好像不是小孩的親生父親,十六歲女孩同時有幾個男友,那些男友又一起跑來爭當父親。當父親的好處是,可以有多一個人口拿救濟...
六七十年代,香港也有過艱苦的時候。但是父母親們靠著自己一雙手,扺手併足,含辛茹苦地將子女養大,所有今日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律師或醫生們。那時候香港的成功,固然有著地勢之利,但那份獅子山下的精神,卻是其中一項最重要的因素。那時候生活很窮,但是電影電視劇,又或是文學上都很有內涵,大家都很積極地生活,精神上卻很富足。電影 "七十二家房客" 就是講那個年代的故事。
然而,今時今日,生活好了,父母總是想要給子女最好的,因為政府有盈餘,社會上有不少福利,結果大學畢業生不去工作,拿綜援,申請公屋的人日漸上升,同時,餐廳或地盤等辛苦工作,沒有人去做.... 還有,社會上總有許多怨言...
貧窮有兩種,一種是真的是無法工作,社會上也沒有資源,另一種是社會上有工作機會,但是懶,又或嫌這嫌那,寧願靠政府救濟...
母親常說,有手有腳,不怕沒有工作。我有點好奇,在發達國家的貧窮,是因為不去工作,還是無法工作呢?
--
至於給魚不如給漁,我想起了非洲。二十年前的埃塞俄比亞,幾乎是饑荒的代名詞,跟今日許多工作及貿易機會的埃國是不可同日而語。以前我也助養過兒童,為他們而心酸。等到生活有了經歷,才知道他們貧窮的根源是因為戰爭,我們給他們疫苗,給他們食物,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想要治標又治本,則是給他們安定的政治及社會環境,還有將戰爭的問題解決。非洲其實是很富饒的,南非有血鑽之悲,有錢的極有錢,沒錢的生活在地獄,北非則因為以前被不同國家殖民,帶來了邊境等爭議問題給他們,那些英法意大利等國家,又帶了不同的宗教及語言給不同地方的人,結果即使殖民國家走了後,那里也會為了邊境,又或宗教等問題打到你死我活....
窮人最需要的是甚麼呢?我想除了食物外,還有對未來對生活的希望,以及尊嚴。
這些年,中國跟非洲貿易,並帶給了非洲科學的種植方法,幫他們修鐵路,蓋發電站。如果說以前西方國家的慈善組織如宣明會等非洲的是"魚",中國給非洲的是 "漁"...
當然,東南亞金融風暴後,其他地方很傷,中國很快恢復元氣,其中一個原因是將貿易焦點轉到了非洲。能源、投資、建設....中國跟非洲,算是以平等的態度去交易。
窮與富的定義是甚麼?其實只要三餐溫飽,我們都可以生活得很開心。許多富人,生活富裕,精神卻很空虛,很貧窮。有不少年青人因為生活空虛而吸毒,割手。我想最可怕的應該是生活與精神上都同時貧窮,生活上的貧窮我們還能設法改善,但是精神上的呢? ..
而不是文化问题。你人在国外,很多混饭吃的路径自然就被堵死了。比如说国内很多官二代做无本生意,到了国外能做么?
读书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条路,如果你没有其它路子可以走,那读书就是最好的选择。读书读到最后,起码可以进公司混饭。就算公司有天花板,那也是很以后的事情了。如果要来比较,得比较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而不是把在美华人单挑出来和美国社会整体相比。任何一个在中国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自己小学中学里家长不管的混混并不少见。
开饭馆,杂货铺,都不是什么好营生。首先,太累,第二,社会地位算不上高。
但是看不到一个华人乞丐。 虽然华人地位也一般,尤其是旧金山这种老华工多的地方,但都知道付出劳动就能体面的活着,而不用混迹街头。文化上的差异是决定性的。
属于不甘平凡爱折腾,或者没退路拼死一搏的。
这个样本太白饿死了。
敌人内部?
假如当初不出国, 我可能已经混成了高级屁民
洗脚都由他人代劳
现在在海外, 还不是一个萎缩男+二等公民
难道读者的编辑来了?
问题是,如果有能力工作,有手有脚的,就应该自己养活自己。
说不定一些文学杂志《读者》,《知音》,《家庭》的编辑和粉丝们大量出现了。呵呵
我都没发现自己吃草了。
拯救人于污浊,让人不死于恶死境地的重要内容。
清风明月不要一钱买,但是要能有个享受的了清风明月的,却是要一个清白干净的心。这颗心的培育,其实代价很高昂,需要的不是一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不是以骄奢淫逸为最大成功的社会。
培育这颗心的社会,需要正义,需要真正的独立自由思想,需要国家和民族的呵护,需要家庭和亲人的爱。然后,庶几看到一颗颗纯净的心,像水晶,贵重比黄金。自立,上进,自爱,具有同情心,具有反馈爱反馈社会的能力。
我在说梦话吧。其实这也是想说给嘉木MM的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国内富二代官二代,父母也会push孩子念书,关心孩子的成绩,号召小孩向班上第一名学习。国内“高知”的孩子上烂大学的都是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子,因为他们的父母肯定已经千方百计关注过孩子的学习了,绝对不会随便你考几分。毕竟中国有那么多年的科举传统,重视教育的思想根植在文化里面。
小心老李找你拼命
愿意地里刨食的越来越少。比如沪宁这些年来的建筑装修吸引了大量江苏浙江的农民工人,如著名的南通工人。而他们的后代大多长在城市且接受教育,已不大愿意再回去务农。甚至于愿意继续做技术工种的都少,即使收入大大高于普通白领。一是辛苦,二是对社会地位的偏见。这点其实与楼上本土人不愿做采摘一样的。在上海的熟手瓦工得五千以上,技术高的得上万,但年轻一代工人愿做瓦工的少而电工的多,与什么文化的无关,钱,辛苦与体面之间的取舍罢了。
想想也算是城市化中一侧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