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战争评论】从刘邓到祁山 -- 纵谈攻势防御 -- 萨苏

共:💬49 🌺11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老萨这个“华中”是指的“华东”吧
家园 挺进大别山是战略失误

刘邓挺进大别山是毛基于“5-7年内解放中国”的这个大战略构想下下的一步棋,如果基于长远战略考虑,这是一步好棋,但毛没有估计到敌我双方实力对比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一年后国共就进行大决战。对于在中原进行的这次大决战,毛是准备不足。本来可以以二野、三野两个实力相差无几的野战集团进行决战,但在淮海决战前,却只能拿出1又三分之一个野战集团参战,如果不是老共的情报和卧底工作做得好,中原决战这碗夹生饭的结果可能会倒个个。

再者,刘邓挺进大别山这步棋本身也是失败的,首先没有建立起牢固的根据地,在贫穷的大别山区被对手赶来赶去,在淮海战役打响前,被匆匆调回中原后,又完全的丢弃了大别山根据地;其次,没有与外线兵团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协同作战,成为一个孤立的集团;三、既没有打击到敌人,没有成建制的消灭敌师以上的建制部队,也没有牵制和调动敌原中原集团的蒋系嫡系部队,相反,却调动了一直对打内战不是很积极的桂系部队。最后、与没有消灭敌有生力量对应的是,自身的实力大受打击,千里大跃进前,二野和三野实力相差不多,但淮海战役开始前,二野实力连三野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作为一个野战军几乎已经拼光了,以当时解放军整体的实力来说,做出这么大的牺牲,而得到这么少的利益,肯定不是决策层能够预想得到的。刘邓挺进大别山根本就是一次得不偿失的战略失误。

家园 要从这段话里挑对的地方真难……
家园 军内党内院校WhoWhenWhere进行争论了

劳驾给一下质疑挺进大别山的军内党内人士的名单,

我们也好知道谁是大棒槌……

家园 刘邓,陈谢,陈粟南下的战略意义是无可估量的

除了把敌人从根据地拖回去,在敌人家里打仗这个根本外还有

1 小宝队猖獗和群众有疑虑和没有基础是两个概念,你用天气寒冷还论证没有足够的衣服或者害怕报复等于反对那根本是两码事,反而是刘邓一到很多以前的军属出来要求点名杀人,而且大别山区还有几大股接近3000人的游击队在活动,争夺激烈不等于没有基础

2 刘邓对长江航运的威胁可以去看《戡乱战史》,“糜烂中原,威胁长江”,基层政权一建立,那是要设卡收税,有大量地方部队的,国军不缺兵源?那你得去看国军自己的说法了,征兵任务根本完不成是不是缺兵源呢?

3 刘邓南下不要看成孤立的,是三路一起南下,刘邓在大别山背着敌人,把南下主力全部从根据地来回来到大别山,陈谢去豫西,陈粟去豫皖苏,李先念去江汉,王宏坤去桐柏。。。。

刘邓南下的战略意义是无可估量的,这个连国民党也是认账的,

刘邓南下半年后,中原局势就到了平衡点,那就是1948年元旦的三军会师平汉路。

家园 【原创】就结果而言,挺进大别山是一步好棋

原因方面,有说法是晋冀鲁豫支撑不下去了,不南下大别山到其他根据地也不好,战略失误谈不上。

如果新四军早点南下皖南等地更好。

光头应对方案比较差,牵制的精锐不少,譬如整11师。

受地盘等限制,之前二野实力也远不如三野。

家园 【文摘】看看一个国民党伞兵的评价

或是马甲老大的评价

8月13日,特务队在夏庙村附近遇到的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二纵(陈再道部),与此同时,伞兵各队也发现了刘邓的其他纵队。根据已知情况判断,中原共军并没有退缩到黄河以北,反而正“突破陇海铁路、向长江流域进犯”。

刘邓大军的行动毫无预兆,完全出乎国民党高层的意料之外,南京、徐州方面一时难以判断共军的战略企图,又鉴于快速纵队和交警总队根本无法阻拦解放军主力的南进步伐,不得不从山东战场紧急抽调重兵支援陇海路。这样一来,原本已经合拢的鲁西包围圈也就自行解体,华东野战军的五个纵队脱困而出,与陈毅、粟裕带领的野直机关、6纵(王必成)、特纵(陈锐霆)和冀鲁豫11纵(王秉璋)汇合,组成了日后横扫豫皖苏战场的“华野西兵团”。

事实上,在当时,包括蔡智诚在内的许多国民党军官也在分析应对“突变”的办法。

有人提议能不能首先集中力量消灭鲁西包围圈里的华野主力、再回过头去追赶南下的刘邓部队,从而实现“各个击破”——但讨论之后的结果却是“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做”。原因一,国民政府是中央政权,这就决定了它在国内战争中只能倾向于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任何执政党都难以承受放弃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政治风险;原因二,经过两年内战,国民党的兵力已严重不足,长江以南基本上没有国军正规部队,如果放任战线延伸到长江流域,江南各省势必要采取全面动员、进入极端状态,这不仅会进一步动摇国民的信心、也将在国际上造成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因此,在蔡智诚看来,刘邓部队跃进江淮,属于“围魏救赵”、攻政府之必救,而国民党军是非接招不可的。

且不论蔡智诚们的评论是否正确,毫无疑问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虽然从时间上看,华东野战军更早一点开展了外线攻击,但华野的“七月分兵”并没有遏制住国军的进攻势头,最终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破釜沉舟之举才使得国民党军丧失了战略上的主动权,从而陷入了“全面防御”的困境。

其实,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华野外线兵团先前若是打得好一些,国民党主力则极有可能退守到陇海线附近,那样一来反而会给刘邓大军的南下造成很大困难。可现在,华野部队打得不如人意,结果却把国民党重兵吸引到了山东西部,给趁虚南进的中原野战军留下了绝佳的运动空间,而刘邓的大踏步跃进又反过来化解了华野方面的危机——陈粟丢了山东、却又在豫皖苏获得了空间,刘邓丢了河南、却又在大别山站住了脚跟。两大主力都在被动局面下完成了大区域的战场转换,连同陈谢兵团,在中原战场上形成了“三箭齐发”局面,从而创造了联系更为密切、协作更为灵活的战略态势。

战争的规律,有时候真是出人意料、奇妙非常。

在47年8月份以后的那段时间里,蔡智诚一直是稀哩糊涂的,不知道局势应该算好还是算坏。

根据“重点进攻”的计划,徐州国军的主要目标是山东,待山东战场大功告成之后,再分兵河南、增援东北——这计划说起来应该没有啥毛病,可莫名其妙的是,眼看着山东的共军被打跑了、河南的共军也“逃跑”了,国军大获全胜,却不得不由重点进攻转入了全面防御。

“被打败的共军”跑得到处都是,说他们是“流窜”吧,既抓不住也挡不住;说他们是进攻吧,又不知道到底要攻击哪里,搞得国军处处设防、时刻紧张。打来打去,“山东问题”解决了,可徐州剿总不仅抽不出人马支援其他战区,反而觉得兵力越来越不够用……这可真让蔡智诚们伤透了脑筋——国军到底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呢?

摘自王外马甲:【原创】战场上的蒲公英(二十六,补)

家园 【原创】南下没问题,光头应对有问题

要想南下产生实质威胁,最好有一部(3个师)一直向南,渡江到皖南和赣西,像王震南下支队那样,光头大量精锐不回师都不行。只待在大别山区意义不大,提前和桂系打仗,那里也难以养活十万大军。高敬亭被杀,原有基础破坏得差不多了,红军家属等受连累严重。小保队消灭后,共军才勉强在当地立足。

六七十年代82迫击炮最远射程3040米,解放战争时期更短,弹药严重不足,又没有水雷等技术兵器。没有重武器和足够的弹药,单靠机枪迫击炮,怎么威胁长江航运?接舷战?威胁长江和截断长江水运两码事,有没有相关资料?

国军缺兵员关键是组织管理能力差,还有吃空饷问题,和共军玩命的土改受害者子弟不少,多数覆灭的时候国军是不动如山的。另外抗战胜利整编,杂牌军和游击队的大批军事骨干被遣散,相当比例投了共军。

即使1947年中,前线国军兵力也是远超共军正规军兵力的。

家园 大别山的基础你可以去看党史资料,

基础是没问题,关键是给群众信心

大别山的战略问题可以看这个spk的文章

链接出处

1.要去一个委员长坚决要救的地方,这个地方必须威胁足够大;

2.要去一个容易站住脚的地方,山区首选,有群众基础更好;

3.这个地方还不能是独角戏,周围还得有其他部队配合。

4 .至于你分析怎么才能威胁长江航线的问题,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打了一个人要害一下,你问没有出血没有骨折怎么就受不了呢。。。。。

——除了大别山没有更合适的地方了:河南和四川是当时国民政府南线最主要的两个兵员基地和军粮来源区,大别山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安徽还是桂系除广西外唯一的立足点,所以这里就是一个最大的马蜂窝。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委员长和小诸葛足够看得起刘邓,南线几乎所有的机动兵力都跟着刘邓爬山去了……

家园 关于跃进大别山兼评“‘大转折’实为‘大挫折

spk

“‘大转折’实为‘大挫折’”一文很长,其中很多

地方东拉西扯、言不及义,要旨无非是指解放战争中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与陈粟、陈谢大军三军会

战中原是毛泽东瞎指挥,指挥错了,所以“大转折”

实际应该是“大挫折”,是“人民解放战争的凯歌行

进中不和谐的音符,延缓了胜利的进程。没有这次千

里跃进,解放军将壮大得更快更强,胜利进程也将大

大缩短”。但“‘大转折’实为‘大挫折’”的作者

又说“但是这一点是不易看出的,因为‘大转折’后

一年多,就迎来了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一般人

们会顺理成章地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大转折’才有了

‘大决战’”,是“由于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和全盘形

势陷于崩溃的边缘,才使我们这一挫折不那么显眼”

“‘大转折’实为‘大挫折’”的作者在这里显然连

最起码的语文和逻辑也出了问题。所谓“挫折”,和

“胜利”一样,是事件的后果。如果真像作者说的,

“我们这一挫折不那么显眼”,那凭什么能称得上“

大挫折”呢?是不是“由于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和全盘

形势陷于崩溃的边缘”,我们的胜利也“不显眼”了

呢?既然刘邓挺进大别山后一年多的时间就迎来了全

面胜利的“三大战役”,那么作者凭什么就认为“没

有这次千里跃进,解放军将壮大得更快更强,胜利进

程也将大大缩短”?这个胜利进程还能缩短成什么样

呢?十个月?五个月?还是两个月?所以,不“顺理

”的结果,也难“成章”。

解放军提前实行外线作战计划的主要依据,一是为减

少外国势力尤其是美国从二战中恢复元气之后对中国

内战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二是老区大部份在抗日

战争中即遭受过日军的残酷扫荡,经济衰弱,无力长

期支持大规模战争;三是从军事上看,蒋介石以长江

为其基本线,以长江以北至黄河及陇海路一带为进攻

解放区之主要攻击线,两线间靠津浦、平汉铁路联结

,加上长江航运及陇海铁路,使其华东、华中、西北

各战场可相互配合,东西呼应,转运、集中力量。如

果解放军以数支大军,由津浦路东、西以及平汉路西

南直插长江,则势必使蒋的交通运输网络七零八落,

从而割裂其整个军事体系,使其各战场陷于孤立。这

一战略的着眼点从破坏对方整个军事重心和补给体系

出发,非常之高明。事实也证明,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后,蒋军在整个中原战场处于被割裂之境地,无法及

时转运兵力与物资,往往顾此失彼,终于被各个击破

这一构想最早是周恩来提出的。在1946年6月,

周还在南京进行停战谈判时,针对蒋军集重兵于中原

,企图先击破李先念部的企图,周恩来提出:“我如

以两支强兵南下,一插津浦路东,一插路西,直抵江

边,京沪局势必将大乱。”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提出的

外线作战方案之张本。后来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调

整外线作战方案并最终决定第一年主要在内线作战。

但是,正如“‘大转折’实为‘大挫折’”一文作者

自己也承认的,“毫无疑问,解放战争要取得胜利,

迟早要从内线打到外线,问题是时机何时成熟”。蒋

介石转入对山东、陕北的重点进攻后,在陕北、华东

分别集中了23万和45万兵力,整个进攻战线的中

央呈现出薄弱的态势。中共领导人看到了蒋介石在部

署上的这个弱点,在蒋军对华东、西北的攻势顿挫陷

入僵局后,试图以中间突破打破蒋之重点进攻,并力

求将战争导如蒋管区内,使其在丧失进攻能力的同时

也丧失组织有效防御的时间(这是为什么蒋在军事上

迅速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假如我们以为蒋介石

和他的将领们个个都是傻瓜,一点也看不到自己的缺

点,会长期坚持这种“哑铃”阵势,会长期置胡宗南

集团于无用武之地,那是太小看人了。时间因素,在

这里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假如蒋介石能及时承

认重点的失败,并调整兵力部署,建立一个防御体系

,那么对于解放军转入进攻来说,将带来更多的困难

和麻烦。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要求刘

邓提前发动战略反攻的最重要的理由。邓小平在47

年6月21日野战军直属队营以上干部会议作《关于

解答时局与任务中几个问题的报告》时,针对战略反

攻问题,指出:“从军事上看,敌采取重点防御。我

们是让蒋介石巩固他的统治区,喘口气再来打我们,

还是我们先去剥夺他的兵力、财力,扩大解放区,来

充实我们自己的力量?到底这两种办法哪一种好呢?

这是很明白地摆着。”(《邓小平的军事生涯》)

对于在蒋军中部发动战略进攻,将战争推向蒋管区这

一点,刘邓并没有意见,并于47年6月30日渡黄

河,随之进行了“狼山战罢复羊山”之鲁西南战役。

而鲁西南战役后的提前跃进大别山,并不完全是由于

毛泽东的“催促”,而是刘邓根据整个战略任务和当

面敌情主动提出尽快实施的。毛泽东在7月27日的

电报(即“梗电”)中,要求刘邓“立即集中全军休

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

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

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

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

向我进攻,打运动战”(未注明之电文出处均为《毛

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即执行早已决定的“巳东

(六月一日)后独力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

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

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

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

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的任务。

“‘大转折’实为‘大挫折’”一文的作者在这里有

意无意地漏去了“休整十天”这个时间。7月27日

,军委再次电刘邓“望你们立即休整补充半个月,执

行中央梗电任务”。从休整时间的变化上,我们可以

看出,毛泽东等已经考虑到刘邓大军在鲁西南战役后

立即执行任务的困难,将休整时间延长了。

刘邓7月28日致电军委,强调因南渡连续作战,损

耗甚大,伤亡约1.3万,炮弹消耗殆尽,新兵没有

来源,俘虏至少需20天教育争取后方可补充,以补

足伤亡;…当前敌人现有17个旅,除整编第四十师

外,战斗力均不强,山东敌人又难西调,仍有内线歼

敌机会,故积极作南进准备立即休整半个月,第一步

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其要旨是一当面之

敌不强,内线仍有机会;二可以豫皖苏为基地,再跳

跃发展。第二天,即7月29日,毛泽东电复同意刘

邓休整半个月和依托豫皖苏的计划,两个月后看清楚

,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虽然毛

泽东在电报中告之“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

赓)”,并指出“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

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

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

困难亦将增加”,但并没有催促和命令刘邓立即出动

,相反认同了刘邓在目前情况下休整并依托豫皖苏的

计划,并且将跃进大别山的时间推迟至两个月后,这

里反映出毛泽东等对于重大的战略决策的慎重而不是

相反。

7月30日刘邓主动放弃了原来的计划,给军委电报

称:“连日来我们再三考虑军委梗电方针,确好顷奉

艳(29日)电,决心于休整半月后出动,以适应全

局之需。照现在情况,我们当面有敌19个旅,至少

有10个旅会尾我行动,故我不宜仍在豫皖苏,而以

直趋大别山,先与陈、谢集团成犄角势,实行宽大机

动为适宜。”刘邓决策时显然考虑了毛泽东所强调的

陕北的困难(这个困难是非常实际的,当时陕北确有

难以支撑之势,这我在后面还要论及),但更重要的

是一旦蒋军主动调整战略态势,则前述之战略反攻计

划将有流产的可能。

敌情的变化也使刘邓原来的计划必须作出改动。因为

原计划之依据在于前述电报中“山东之敌难于西调”

,其它敌人又大部份战斗力不强,所以仍有在当地歼

敌的机会。但蒋介石从刘邓渡黄河之后,已经意识到

问题关键之所在,很快决心暂缓山东的进攻,集中主

力于鲁西南,与刘邓决战。为此,8月初由山东、洛

阳、郑州、西安连续抽调部队,加上原鲁西南之兵力

共30个旅,向郓城、巨野方向攻击前进。更糟糕的

是,自8月1日起,鲁西南又连日大雨,黄河猛涨。

2日黄河滦口水位由2米增至30.3米,每秒流量

2034立方米。这意味着刘邓大军将背黄河作战,

而鲁西南地域狭窄,难以机动。如和蒋军优势兵力决

战,不但难以取胜,而且有失去退路之危险。如退过

黄河,则一方面前述之战略反攻夭折,另一方面存在

以刘邓现有渡河手段,是否来得及将部队北撤的问题

。因此,出其不意之向南跃进,是唯一正确的决心(

蒋军进展较快,刘邓机动地域很小,可参见毛泽东8

月10日电报)。

刘邓外线作战,进入蒋管区,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

但是调动了敌军,为其它的战区创造了更多的歼敌机

会。如果单单算自身的仗,不放在全局中考察,那自

然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进攻战,有的部队打正

面,有的部队打迂回,也许正面进攻的部队伤亡比打

迂回要大得多,是否就证明指挥官瞎指挥呢?看华野

的“七月分兵”也是如此。单单去算计叶陶两纵伤亡

多少多少,南麻、临朐又没有打好,怎么就不想想如

果不是华野出外线牵制住敌人打圈子,刘邓在鲁西南

哪里就那么容易取得歼敌六万的大胜利呢?

所以,如果不从整体来看,那么诸如为牵制胡宗南,

毛泽东留在陕北、为配合刘邓渡黄河,华野的“七月

分兵”、为配合华野在豫东的休整,刘邓在大别山多

坚持一个月以及东北之“四保临江”等,此类行为,

都成为无法解释的行动了。“七月分兵”,虽然叶、

陶的一、四纵,陈、唐的三、六、十纵都受到不小的

损失,但达到了配合刘邓在鲁西南行动的目的,应该

说是值得的。当然,如果打得好,也许损失小一点,

但刚出击到外线,要想在内线打仗一样,也是不现实

的。如果叶陶陈唐集中不分散,是不是会好些?也许

,但也不一定。因为敌人也相对会集中。所以,刘邓

出外线的损失,一方面要由整体上来看,要算总帐;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外线作战必然要遇到没有根据

地的问题,既然总是要从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那

么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要想时机成熟到外线作战

和内线作战没有区别,等十年也不可能。另外,“‘

大转折’实为‘大挫折’”一文的作者所强调的:“

淮海战役前中原野战军15万人,与刘邓大军跃进前

野战军28万相比,几乎减半。与内线一年作战兵力

翻一倍相比,是越打越弱了”,实际上是将晋冀鲁豫

野战军与南下大别山的刘邓南征野战军混为一谈了,

将南下大别山的刘邓南征野战军之12万人,改换成

晋冀鲁豫野战军总数28万人,以达到偷换概念来论

证其观点的目的(实际上28万是45年8月晋冀鲁

豫野战军的总数,至47年5月,刘邓所部共42万

。可见,“‘大转折’实为‘大挫折’”的作者读书

不细,连偷换概念也没偷对)。

48年1月周恩来在西北高干扩大会议上的报告,至

47年12月底,国民党军在东北32万;晋察冀1

5.5万;晋绥7.8万;西北17万;山东苏北3

0.5万;豫东5.7万;后方19.6万;对付陈

谢、刘邓、陈粟分别为10.6万、30.3万、1

2万。也就是说,与重点进攻相比,刘邓大军至少背

走了10万敌军,这对华东、西北是很大的支持。拿

华东来说,虽然敌军在9月份集中6个整编师大举扫

荡,希望占领整个胶东,但至10月初、11月初即

被胶东兵团的两次战役击破幻想,年底的莱阳战役,

解放军更是基本上收复了整个胶东。

至于当时陕北的情况,的确已经到了无法支撑的地步

。47年陕北先旱后涝,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以榆树皮

、槐树叶、野菜充饥。野战军是首先需要保证供应的

单位,但当时也经常缺粮。沙家店战役,有的团一天

只能领到七斗黑豆,连队以黑豆、粗糠糊糊为食。战

役结束后,彭德怀听说有个营没有粮食作饭,命人将

司令部仅有的四斗小米全部送去。(《彭德怀传》,

当代中国出版社)47年11月21日,彭德怀致电

后方报告榆林战役中部队缺少粮食情况,有的部队已

经3天无粮接济,靠杀吃骡马及瓜菜洋芋充饥,以至

影响战斗进行。请查粮食情况,还有无办法?(《贺

龙年谱》)直至宜川战役,仍然有战士须饿着肚子打

仗。供应之艰难,可见一斑。对此,陈毅在48年4

月5日华野濮阳会议团以上干部的讲话中说:“西北

野战军是作战条件最艰苦的一个野战军,麦面有一年

多没有吃到了,小米也很难得吃到,主要是吃黑豆,

过去是喂马的马料,有时还要吃野菜吃糠。…他们每

打一仗,每门山炮只准打五发炮弹,迫击炮每门只能

配五发到十五发炮弹。他们听了我的报告,说你们这

么大的家务给我们可以打一年。他们一年多没有补充

解放区参军的新兵,主要是吸收解放战士,…在宜川

战役一下歼灭敌人五个旅,创造了西北战场的空前大

捷,而且在两年战争中在全国战场也是不多见的大捷

。特别他们人数不多,炮弹很少,能够打出这样的漂

亮仗,值得我们学习。西北野战军最苦,面对的敌人

,只比华东、中原战场少一些,一共三十多个旅。…

”(《党史通讯》1983年第七期)

所以,彭德怀在47年7月21至23日的小河村会

议上,支持毛周的改变陈赓兵团使用方向的决定,发

言认为,陕甘宁以90万人养9万人,无法维持3个

月以上。这就是毛泽东在7月29日给刘邓电报中所

说,如果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

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陕北将难以支

持的根据。

“‘大转折’实为‘大挫折’”一文的作者夸夸其谈

地声称如果陈赓所部“进入陕北,完全可以依靠晋南

、晋中根据地供应粮食,不但自身有余,还能为陕北

输血”,其根据为“陈赓在吕梁战役中,仅攻克一个

县城就缴获粮食20万石”,所以不成问题。事实是否

这么简单呢?

当时陕北粮食,基本上要靠晋绥供应。西北野战军参

谋长王政柱曾感慨“西北野战军所用的粮食,主要是

贺老总组织晋绥解放区的人民群众,从千里之外运到

陕北来的。”当时西北野战军共约6万人,中共中央

、陕甘宁边区各机关、部队、学校及游击队约2万余

人,每月需要粮食1.6万多石,这还不包括河东晋

绥军区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所需的粮食。陕甘宁、晋

绥两区加在一起,人口仅400余万,而且黄土高原

,土地贫瘠,农业产量本来就低,再加上战争破坏和

旱灾,粮食只有丰年的四至五成。如绥德地区,当时

就有40万人缺粮,其余如朔县、神府、平鲁基本无

收成,岚显稍好些,也才只有两成的收成。为保证西

北野战军供应,47年9月就曾向晋冀鲁豫解放区借

10万石粮食。(见《贺龙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如果再加陈赓部约十万人,当然更难保证。更麻烦的

是运输,如西北野战军整训期间所需几千石粮食,由

于运输关系,都很难按时送到(参见《贺龙年谱》)

。至于陈赓部在晋中曾攻克县城取得20万石粮食,

并无法解决陕北的粮食供应问题。如果陈赓部全军入

陕,自然就失去在攻克晋中县城的机会。而陈赓部进

入陕北后,如何能倚靠晋中、晋南来供应粮食,只好

请纸上谈兵的军事家去查查地图再说了。

至于“‘大转折’实为‘大挫折’”一文的作者还拿

苏联卫国战争的例子和中国来比,说什么“尽管初期

德军占领了苏联最富庶的领土和大工业基地,但苏军

始终保持完整的战线,通过正面作战集中力量打击敌

一部(1944年“十大打击”最为典型)、以一个

个歼灭战沉重消耗当面敌军的办法,稳步收复失地,

最后攻克柏林,从没有什么派出主力深入德军战线深

远后方、到德区去吃饭、征兵、吸引敌军的战略跃进

”等等,除了说明他的无知和幼稚以外,实在没有什

么可以说的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关于大别山斗争与全局问题-刘伯承

关于大别山斗争与全局问题①

(一九四八年四月十七日)

☆刘伯承☆

一、大别山斗争与全局的关系

  有人说,我们究竟是不是战略反攻[01]?如是战略反攻,为什么没有象去

年那样多的歼灭敌人?这个问题,存在于很多同志的心坎上。

  同志们,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之下进行反革命的战争,我们遵照毛

主席的报告[02]及有关指示,特别是在毛主席的战略指导下,切切实实地有步

骤、有计划地进行战略反攻,时机是成熟的,而且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毛主席

估计的三个前途,我们达到了最好的一个。

  蒋介石的反革命战略就是要扭在我们解放区里打,消耗我们的人力、物力、

财力,使我们趋于枯竭,走向失败。这一基本战略是世界战争、也是蒋介石反

革命战争的经验。毛主席的战略指示:开始第一年是内线作战,也必须在内线

作战,歼敌一百一十二万以后,转入外线作战,也必须是转入外线作战,步骤

是明显的。那时具体规定我们执行战略的中央突破(动员进大别山,提出三大

政策[03],不是被迫的)。蒋介石开头来一个全面进攻,以为我们抗战疲惫,

后方未肃清,未受降武器,他则受到美帝国主义支援,接受了日本投降交出的

武器装备,企图速战速决,三个月消灭我军。这一着失败后,接着转为重点进

攻,即钳形攻势,置重点在两头——山东、陕北,中间就是以黄河为防线,成

一个哑铃形。这样他以为从山东沿海路、津浦路直达长城,从陕北沿榆林、绥

远一线到长城,恰好似钳形,把东北隔断,岂不是反革命的天下,万岁万岁万

万岁了吗?哪晓得,在毛主席领导下,我们山东部队那样英勇地挑起了重担,

节节胜利;我们西北部队在那样穷苦条件下,同样节节胜利;我们在配合哑铃

两头的中间也受到了考验,及格了。东北我军又占领了新地区,肃清了土匪,

得枪十八万支,进行了土改,把本身养壮,转入了反攻。在整个第一年作战中,

歼敌一百一十二万,蒋介石的全面进攻(第一个战略)失败了,重点进攻(第

二个战略)也失败了。现在怎么办?我们缴得他一个得意的计划,就是从山东

出津浦路到长城,并以山东兵力增援东北。但结果我们山东部队没有让他执行

这一计划。同样在我们配合作战中,也进行了反攻,出黄河南岸,进行了战略

突破。我们六月三十日南渡黄河(司徒雷登称为“六·卅事件”),在鲁西南

消灭敌九个半旅。由于我们中央突破,蒋介石就感到这个哑铃把子断了,不象

个哑铃了,钳子中心,南方人叫“铰”,现在这个铰破了,不稳了。获得敌人

的文件上说,蒋介石下令两头向中央缩,山东的东北部向西南缩,陕北胡宗南

向东南缩,“将来冀鲁豫黄河南的战局必有一番改观”。他认为,这样一搞可

以缩拢。毛主席指示,敌人向中央缩,你们就向中央突破。这时我们出外线是

早了呢?还是晚了呢?老实说,头一次打毫州就是试探性的突破,三出陇海都

是实行战略突破。我们歼灭这么多敌人,带起全国革命的高潮,帮助鼓励各方

力量,相互呼应,这是时候了,不是过早,而是一定要突破。于是三支大军一

同出动,即陈粟、陈谢和我们摆成一个鼎足的形势。我们走在前边突破,一直

突到长江,跃进千里,经过区域的人口达四千五百万人。这就把中原战场摆开

了。古人说“中原逐鹿”,现在中原就是逐鹿场。当时我们说三把锥子向中原

锥,南到长江岸是一把,豫陕鄂是一把,豫皖苏也是一把。蒋介石所说的要改

观,现在是改了一个坏观,我们是完成了跃进的任务。大家还记得,跃进的任

务是一个险关,毛主席当时就给我们估计了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到了长

江以后,站不住脚: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在内围打转转;三是付了代价站稳

了脚。这是在我们歼敌九个半旅后,准备反攻时讲的。现在实现了第三个前途,

敌人打也打不出我们了。当然,完成一个作战任务,不出代价那只有唱戏。头

一天“杀”了第二天又活过来。可是有些同志看到付了点代价就不看全局,我

们饿了几顿饭,走了几天路,仿佛革命就没有前途了。我们向前跃进只有二十

天,确确实实克服了种种困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第一个困难就是敌人跟在

我们屁股后面的十九个旅,前面有四道水:首先是黄泛区。同志们都记得,陷

下去泥水打到肚脐眼,这样的路走了二十里,我自己感觉走错了路,到第二天

上午才宿营,正是精疲力竭,后面敌人又来了。其次就是沙河,当时我们还没

有摆渡,敌人跟着来了。特别是我们六纵,在过汝河时(一纵、二纵过汝河提

早了一步),前面一个吴绍周[04]堵着,汝河又不能徒涉,后面三个师向我们

开火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结果我们突破了。接着又来了一条淮河,原能

徒涉,我们走到时,忽然水涨了。我们一下扑过去,水更涨了,不能徒涉了。

吴绍周走到河边看到这种情形说:“共产党有命,刚刚过去水就涨了。”过了

一关又一关,整个跃进的一段是个大险关。这是我们进行战略反攻头一个跃进。

我们在八月二十九日进入大别山。渡河完了,同志们不会忘记,淮河是我军南

北之间的鸿沟。这一鸿沟渡过之后,吃不来大米,肚皮痛起来了,路小起来了,

有些战士说调皮话,“跌跤也跌个骑马跤”。在这以后,我们开始了大别山的

生活。

  如果从大别山说起,我们同敌人来了四个回合,到这一次是五个回合。怎

样算起呢?第一个是敌人追击,我们战略展开;第二个是敌人合击与追击,我

们突围与消灭追击之敌;第三个是敌重点”扫荡”,我们内线坚持,展开三个

军区(桐柏、江汉两个军区和淮西地区),配合友邻的平汉战役,消灭第三师,

给二十师以歼灭性打击;第四个是敌人反复“扫荡”,我们坚持深人士改与游

击战争的培养,配合全国的整军;第五个,我们的任务是完成掩护士改、游击

战争与全军整军,然后转到集中作战,外线作战内线坚持。

  同志们想想,第一个回合,我们渡淮以后,以三纵展开于安徽西部,以六

纵展开于鄂东,一、二纵掩护战略展开,把敌人追击止住,我们实行战略展开,

掩护的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被掩护的完成了展开的任务。展开的基本内容是

什么呢?就是歼灭敌人与进行土改,把敌人阻止在大别山以北。这个回合是敌

人胜利了,还是我们胜利了呢?还是我们胜利了。不是我们作梦吧!我们展开

了,打到了长江边,敌人失败了,难道还有怀疑吗?

  第二个回合,因为我们掩护展开,它来一个合围,那时我们就向大别山以

北、淮河以南来一个合围,我们打鲁道源,消灭五十八师二十九团。敌人在大

别山实行合围,我们向南分头突围,不是单纯的突出去,而是有目标的向南面

突围,三纵要在皖西消灭敌人,我们到鄂东南消灭敌人。敌人在我们突围中盯

梢,跟着来。我们突围后,西面的一路在李家集、柳子岗、歧亭消灭了新十七

旅大部、五十二师一部,在皖西的一路消灭了六十二旅。接着盯梢的来了,我

们在高山铺消灭了整四十师和八十二旅。这个回合是敌人胜了,还是我们胜了?

是我们胜了。

  第三个回合,敌人对大别山来了一个重点进攻和“扫荡”,这个时候我们

就在内线坚持,同时在外线三个地区展开:十纵在桐柏展开,十二纵在江汉展

开,一纵从内线转出在淮西展开。内线坚持,外线展开,配合陈粟、陈谢两路

大军进行平汉战役。他们英勇地消灭了整三师,给予了二十师歼灭性的打击,

我们又胜利了。

  第四个回合,敌人追着我们不放松,要在大别山消灭我们;我们为要在大

别山进一步深人士改,进一步培养游击战争,配合新的战略区把工作开展起来,

为全国许多军队进行整军,我们进行内线坚持。这时同志们是很苦的,有时饭

也没有吃的。这一回合结果怎样呢?我们坚持了,敌人并没有把我们消灭,连

大的打击都没有。我们在土改上虽然犯了急性病,但及时纠正了,游击战争进

一步改进了,同时,桐柏、江汉、淮西的游击战争展开了。我们对于全国军队

的整军起了很大作用。我想又是我们胜利了,而且这一胜利不要单看自己,特

别要看到友邻的胜利,看到整军过后的东北几个伟大胜利一直到收复四平街,

西北战场上特别是打死刘勘的大胜利,也要看到陈唐、陈谢在洛阳的胜利,山

东在胶济路西段的大胜利。不要以为自己一个连伤亡了几个人掉队了几个人,

好象全国革命就完了。人家的英勇胜利,自己也应感到非常光荣,哪一个部队

打仗没有箝制方面和突击方面?吃肉就好,啃骨头就吵起来,这样看问题是很

不全面的。四个回合的胜利很大。毛主席说到打胜仗的部队,同时也提到南线

兵团的艰苦斗争,我们也是其中的一个。南线兵团箝制了敌人九十个旅[05]。

  第五个回合,就是内线坚持。我们在大别山留了相当大的力量,每一纵队

都留了一些力量,使敌人不能打我们出大别山;同时把主要力量放在周围机动

作战,现在是一个开始。这次我们攻击阜阳之敌整七十四师五十八旅和一个保

安队,敌人四面八方来了,东南西北共来了十九个旅,加上阜阳一个旅共二十

个旅。蒋被歼一百多万人以后,象一件衣服,这里绷一块那里绷一块。我们眼

明手快,再度收复了洛阳,一直东到郑州以西,连广武都收复了。这回我们一

下突出来,把信阳以北的西平一段攻克,陈唐、陈谢部队直到郑州。第五个回

合,现在还在继续中。

  我们是对全国尽了责任的。蒋介石的训令说,人力、物力、财力损失不起。

我们占了四千五百万人口的区域,蒋介石是舍不得的。豫陕鄂已有新战士参加,

豫皖苏也有,鄂豫皖也有,虽然不多。我们吃的是这些区域的,去年穿的棉衣

是自己一针针缝,鞋是自己做的,物力财力是这些地方的。这就是毛主席所说

的,这一伟大的革命车轮在向前推,反革命的车轮正走向覆灭的道路。革命的

车轮己推到这一区域来了。我们被指定的任务是很光荣的,推车子我们在第一

位,走在前头。这是釜底抽薪,是厉害的,但是要不怕烧手,釜底抽薪要不烧

手那是开玩笑。蒋介石是地主阶级的代理人,我们几个兄弟来打他,你一拳,

他一脚,其中一个兄弟被他咬掉一个指头,抓破一点皮,就认为不得了,这是

什么思想方法!同时,如果不打出来,我们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就一定消

耗大,牛被人家牵走,房子被人家放火烧掉,树被人家锯掉。现在我们解放区,

街头上已听不到飞机的声音,娃娃生得胖胖的,为什么有的同志不这样想?只

觉得自己吃了亏,只见自己的脚走烂了,饿了几顿饭,就那样狭隘?

  我们要学习毛主席的战略,这是人民的战略,在政治上军事上是完整的一

套,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主席的思想,我们要好好学习。把自己的历史

好好想一想:有枪的和没有枪的打,没枪的胜;枪好的和枪坏的打,枪坏的胜;

枪多的和枪少的打,枪少的胜;有飞机大炮和没飞机大炮的打,没飞机大炮的

胜。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毛主席说的人心向背的问题。哪一个反革命要垮台

之前,它的力量都是很大的。辛亥革命前的满清是这样,大革命时北洋军阀是

这样,抗日战争时日军也是这样。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只有几条烂枪,说我们

一定胜利,谁相信?一九四六年说蒋军必败,谁相信?今天是人民的战争,这

是基本形势,这点都看不到,我们太够不上毛主席的学生了。蒋介石看得很清

楚,大别山的碉堡网、公路网那样好,他是舍不得的,淮西麦子那样好,他是

舍不得的。我们从反攻到现在,九个月形势就根本改变了。如果我们当反攻时

不反攻,至少是要在冀鲁豫和敌人牛抵角,究竟在哪里打好?还是在这里[06]

好。因为蒋介石未把山东和西北搞下,所以东北现在是大开大合的有后方作战,

西北也获得了很大的胜利。如果说是做生意,我们是赚了钱的。山东的《大众

日报》社论说,反攻中友邻的配合使山东减轻了负担。所以说要全面地看问题。

  美国的评论说,蒋介石象一个“教师爷”,遮上遮下,棒棒都贴上了膏药

[07],始终是象喝醉酒的人一样,没有能遮住脸,冷不防小肚子上被人踢了一

脚。蒋介石最近召开的所谓“国大”,检讨军事问题,武汉报纸的社论表示悲

观失望。同志们,我们到三月底,已经歼灭蒋介石正规军二百二十万。这是头

等货,消灭这样多的正规军,在古今中外都不是小事,是大事情,就是他有补

充,那也不会多了。四十师我们消灭过,这次又来了,三师消灭过几次,一次

不如一次,有些干脆无法补充。

  我们要从全局来看大别山,全局的胜利,我们是其中的一份。打仗有的吃

肉,有的啃骨头,过去山东啃骨头,我们在冀鲁豫就吃肉,这次我们也啃一次

骨头,就好象输不起一样,这是什么思想方法?所以毛主席《目前形势和我们

的任务》的报告来了,大家都争着看,但是有人觉得解决不了他的问题,我想

你的问题可以解决:第一明天胜利,第二光吃肉,第三妻荣子贵万世无疆。不

然什么能解决问题?这确确实实是思想方法不对。

二、我们仍旧执行伟大的基本任务

  我们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我们还是和陈唐、陈谢部队在一起,在中原战场

歼灭敌人,创造解放区,成为前进的基地——第二个跃进的基地[08]。我们人

民的战略,不象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战略,而是从人民的本质上发挥一切力量

的战略。在一个地方把土改和游击战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即跃进。我们头一

回跃进一千里,照这样跃进下去,再跃进一千里就只剩下六百里了,还有一千

六百里就完了。所以现在把地图打开看一看,照敌人的说法,我们要把这块地

方“赤化”。你们看,如果拿抗战的形势来比较,现在郑州有点象石家庄,信

阳象安阳。蒋介石是个基督教徒,是要死在十字架上的,死在十字架上是非常

光荣的。我们的基本任务就是在中原歼灭敌人,完成解放区的建设,成为前进

基地,其中一部分仍是在大别山。

  现在说到大别山(皖西、鄂豫),还有江汉、桐柏、豫西、陕南,外加一

个豫皖苏地区,我们在中原这一块地区更要负些责任。这是我们的基本任务。

以前我们说的就是这个任务,要把这一基地创造成功,任务才算完成。现在只

是机动范围宽一点,我们外线运动,进大别山,出大别山,在那里消灭敌人,

东可以到津浦,西可以到平汉(现在己过了平汉),北到陇海,南可以到长江

岸,还是眼前这一基本任务。因为我们并没完成这一任务,一切走路,把脚走

坏了,都是为了这一任务,吃大米不惯也是为了这一任务,走山路、跌骑马跤

也是为了这一任务,自己做衣服做鞋子也是为了这一任务,转来转去还是这一

任务。有少数人想解除这一任务是不允许的,非把这一任务完成不行。我们在

毛主席面前“赌”了“咒”的,是革命不革命就看这一点,革命就要饿饭就要

走路,还要不怕死。当入党时也好,参加人民军队时也好,都要打倒帝国主义

和封建主义,现在具体地要打倒蒋介石,手不要发抖啊!现在要死人,死了就

不出气,要腐烂了。革命的历史给了我们这个任务。我记得抗战时印度有一个

博土到我们这里来讲演,他说:你们要抗日啊?要好好地抗日,如果国亡了,

你的儿子孙子要问你,父亲啊!祖父啊!你从前为什么不抗日,要我们当亡国

奴?那时你有何面目?我想那个人的儿子孙子一定这样问过他。现在这是历史

的时代,百年的中国没有如今天这样好的领导——毛主席为首的中央这样英明

的领导,不早生,不迟生,正生在伟大的时代。在这时候,我们要忠实于党,

忠实于人民。我们在入党时、入伍时,就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现在要

称一称你这个布尔什维克是否足秤?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弄清楚,仍旧是执行基

本任务。现在我们是有成绩的,蒋介石一天一天走向失败,他表现失败情绪是

有根据的,我们个别同志也表现失败情绪就不对了。二人打架,他说他失败,

你说你失败,究竟是谁胜利了?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以前我们在大别山思想混

乱,现在要充分弄清楚,要站队看一看是不是男子汉?真正的黄帝子孙?不算

的,就让他们去吧!“勇”是男子头上戴一顶光荣的帽子。我说到这里,想到

历代的农民革命,没有共产党以前,为什么不能成功。现在我们谈太平天国历

史,便领略得深。范文澜最近写近代史对太平天国的历史得了三个结论:一、

不团结。洪秀全的人不团结,文武不团结,东王、北王不团结,显然是宗派主

义。二、保守,不愿到前头去。林凤翔已打到天津,为什么又返回南京?三、

安乐、享受。我想,现在事情不同了,有了共产党,而且有了毛主席为首的党

中央。现在是我们在毛东席领导之下,敢不敢胜利,我想我们是敢于胜利,饿

一顿饭、多走点路那有什么问题?我记得十纵在大别山见面时,他们队伍比我

们新得多,同样没走过山路,过去在柳林亦受到敌侧击,略有损失,是否受了

一次损失就把它挫折了?他们经过诉苦运动,打得很好,打三师消灭它一部分,

得了炮,消灭了邓县敌人七千。蒋介石对邓县很重视,还派飞机去转了几转。

这一个新的纵队可以使我们得到勉励。我们这些老惊伙也没有低头,不怕山,

不怕生活苦,无论怎样不低头。现在来的新战士思想也很明确,一来就问到南

京多远,怎样打法?不要以为自己是老资格,他们的思想明确得很。老实讲,

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朝气勃勃,特别是我们的干部更应该学习。思想混乱从哪里

混乱起,只有从干部,干部强一点就不会混乱。要人家不动摇,就要自己不动

摇。

  我们现在从大别山出来,要在中原战场上歼灭敌人,把解放区建设成功。

现在对机动作战怎样认识呢?机动是趋利避害的行动,机动只是消灭敌人的一

个条件,本身不是消灭敌人。消灭敌人才是机动的本质。所以我们机动作战就

是要消火敌人。只有消灭敌人才能解决问题,才是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我们的

战略是以面对点线的战争,而蒋介石是以点线对面的战争。以面对点线的战争,

包括一个土地改革问题。我记得毛主席在中央苏区时说,那时打大城市是不正

确的,我们只要把群众工作做好,土地分配好,它的城墙就自然倒了。这话说

得非常透辟。所以说,我们从十年内战直到现在,就是面与点线的斗争。我们

的面越宽越好,越能包围点线。我们是扩大战场。只有四中全会那种政治路线

的错误,军事上单纯防御,政治政策的“左”,改变了毛主席的路线,我们的

战场才被敌人缩小,不能扩大。现在看来很清楚,蒋介石遇到“线线切断,点

点包围”,例如石家庄被包围了,长春被包围了,其他多得很,被包围以后,

便是瓮中之鳖。长春是一百万人的城市,每天吃饭都不得了。我想飞机送一百

万人的饭食,那才乱弹琴,只要炮一打,敌人就不得了,就是不打,敌人也要

“吐脓化血而死”。今天就是这个样子。蒋介石现在如果分散去破坏土改,就

要被吃掉;如果集中,土改就开展起来。你看他怎么办?分散,被歼灭;集中,

土改开展起来。所以说我们的面越大越好,土改越宽越好。现在这样大的地方,

工作人员太少,有些应该做的没有人做。面宽就包括一个走路问题。我们经常

说大踏步的机动,这是包含一个面的问题。敌人不好打,我们只有大机动。我

们的爱国自卫战争,就是大机动大歼灭,中机动中歼灭,小机动小歼灭。游击

战争亦是大游大击,中游中击,小游小击。有些同志骂人,说走路走死人,不

走又怎么办?我们抗战开始打游击战、运动战。作战有三种战术:一、牛抵角。

二、马的战术——用后蹄踢。三、狼的战术——成都有一个坡路,狼就在坡路

上静坐等着,一个推手车的人走到半坡时,狼就照准他的屁股吃一块肉,推手

车的人放也放不下,走也走不掉,乖乖地让狼吃去一块肉。狼的战术是高明的。

我们是人,总比狼聪明些,有些同志怕走路,因为现在我们走路,要么不走,

要么就跑。“跟上跟上”,乱跑一阵,有些跑得累死人,路都不会走。部队行

动有三个内容:一行军,二宿营,三战斗。走路也是战术,你如果不会行军,

不会宿营,还有什么战术,当然乱走是不对的,必要的路非走不行。

  现在蒋介石的战略是什么?在这一次战役中最大的表现了两个特点:一、

守要点:二、盯梢跟着你走。对付盯梢的办法,要就是使它扑空,要就是吃掉

它;对付守要点的办法,不是吃掉它,就是把它孤立起来。他现在由于被消灭

了二百多万人,象一件衣服,东一啃,西一啃,四面绷,四面垮。现在敌人要

来就一下来。我们打阜阳,敌人只有一个旅,它增援就来了十九个旅。可是打

它的边边,死也不来。例如我们打临汾,象打死猪一样,打了那样多的日子,

没有一个敢来。敌死守战略要点,不要战略要线,这一特点,就包括着很大的

空子,你要啃骨头就是肉筋筋,大像伙,自然要多啃一下。我们也有办法,你

人多了就饿死你,飞机接济,乱弹琴!

  我们今天摆的阵势就象打棒球一样,摆好几个垒。你来时,我就一闪,那

边就多啃一口。他一闪,我就多啃一口。你帮我一把,我帮你一手,我想这就

是办法。我们几方面也可以给你一个合击,但是要走路,不走路不行。总之,

我们要打大运动战。我们是人民的战士,大家都出主意,有的啃骨头,有的吃

肉。有时你这回啃骨头,下回还啃骨头,第三回还啃骨头,这要说清楚。不要

因为你这会儿啃骨头,下会儿就一定让你吃肉,没有那回事情。我们学习毛主

席的战略,就是那十条原则[09]。怎样攻坚,怎样打法,我们的钳形攻势怎样

搞法,抓住重点学。我们知道毛主席搞土改有两个阶段,开始打大地主,第二

阶段才解决中小地主[10]。我们打仗也是两个阶段,如象木匠作活,先用斧砍,

后面的用推子推平,打石家庄、打临汾就是用推子。我们的装备开始是轻装备,

带游击性,以后是半重半轻的傢伙,最后可能是重傢伙,我提出来你们研究。

总之,机动是消灭敌人的条件,本身不是消灭敌人,硬是把敌人消灭,才是解

决战斗。这就是对机动作战的认识。

  我们执行机动作战的障碍是什么?我们如何扫除之?最近中央指出,我们

发生了不好的倾向——“左”的和右的倾向。首先是右倾,对于敌人力量估计

过高,对于自己力量估计过低,使我们不能完成任务。跟敌人打一仗,一刀插

到敌人的胸膛,敌人一刀砍了你的臂膀,出了血,你就以为不得了啦,你也应

该看一看敌人胸膛上的刀。特别是有些同志心里还以为蒋介石了不得,特别是

美国将来参加战争怎么办?这是思想问题。对于战争厌倦,对于国际力量估计

不够,抱怀疑,不放手发动群众,在我们部队里怕发扬民主,党内不纯,这都

是右倾。“左”倾就是侵犯中农利益,侵犯自由资产阶级的利益,对于地主与

富农、恶霸与非恶霸没有区别,不给地主留活路,乱打乱杀,对于争取知识分

子和开明士绅忽视,打击面很宽,这就是“左”倾,都是妨碍我们执行基本任

务的。

  我们从历史上看,凡是与国民党合作时,就容易犯右倾,大革命时合作发

生了陈独秀主义,抗日时合作发生了新的陈独秀主义;凡是与国民党打时,就

容易发生“左”倾,内战时期就有过第一次“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路线和

第三次“左”倾。现在我们又要胜利了,一天一天地往前进,“左”倾的现象

又发生了。这都阻碍我们歼敌、土改,我们在大别山虽然吃了些苦头,多付了

些代价,但是对自己的胜利看不到,这是右倾。在大别山,从十二月起到现在,

许多人的思想仍很混乱,把敌人力量估计过高,对打倒美、蒋表示怀疑——

“因为我们那一连来时一百五十人,现在剩下一百二十人了,革命不失败才有

鬼!”这种思想是不全面的。所以我们说“左”倾不好,右倾也不好。特别在

新环境,在大别山,照我手中这一报告看来,右倾非常浓厚,“左”倾也有。

今天要我们自觉地清算自己的思想。总之,中央特别强调,如果在五个政策

(战争、整党、土改、工商业、镇反)上错了,就会使革命遭受失败。

家园 首先必须从战略上看问题--陈毅

陈毅于一九四八年八月上旬,在河南省宝丰县召开的中原野战军第一、

三、四、九纵队团以上干部整军会议上的报告记录稿的节录。

=================================================================

=================================================================

(一九四八年八月)

毛主席讲:"军事上的胜利是大革命胜利的标帜。"

这一标帜是很显著的,这是头旗。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是大革命的先导,

是第一位的。

毛主席特别指出这个胜利的重要意义。对于军事的胜利,我们的同志每

每只看到缴获了多少枪炮,虏获了多少人马,甚至一些高级干部、旅长、师

长,一直到纵队司令员,往往拿缴获多少来判断胜利的大小。毛主席讲:缴

获多少,这是战役问题、战术问题。自然,我们党不能俘虏和缴获大批敌人、

马匹、武器,便不能壮大自己。可是如果死看这一点就以为满足,不去解决

战略问题,也还是要失败的。项羽七十二仗仗无不胜,每仗俘虏人家的兵,

最后一仗失败了,就整个垮了。因为楚霸王缺乏战略指导,把他的大兵团摆

在荥阳,与汉高祖对立,牛牴角,打得汉高祖没有办法过荥阳河,不能超过

伏牛山。可是汉高祖比项羽厉害,他实施战略迂回,收复邯郸,打到济南、

临淄,韩信大军南下,项羽的屁股徐州没有保住,灵壁核下一仗大败,项羽

全军覆没,落得乌江自杀。蒋介石恐怕连项羽这点自杀的决心也没有(全场

大笑)。

毛主席讲:我们歼灭了敌人一百二十万,两年我们可能歼灭敌人二百五

十万(昨天广播为二百七十二万)。这是我们伟大的胜利。可是只注意这点

不行,更要注意到战略问题。战略问题是能否在战争中掌握主动,包括吃饭

问题,战争在哪里打,把战争引向什么方向的问题,几百万的军队要吃饭、

屙屎、洗澡、睡门板,牲口要吃草,这样一个巨大的无可避免的消费放到敌

人区域,敌人就受不了。如果把这一战争重负长期放在我们身上,我们也受

不了。如果不把战争引向蒋管区,只注意在我们区域里消灭敌人,俘虏敌人,

最后还是要失败。战略问题最重要的是双方吃饭、屙屎、洗澡和牲口吃草等

问题。这一个问题解决的好,在蒋区吃的多,在我区吃的少,战争持久下去

一定能胜利。毛主席特别提出,战略问题着重于对人民负担、军队取给于前

方与后方支援的综合研究。大部取给于前方,敌人吃亏大,我们就一定能胜

利。一切靠后方供给,后方就来不及负担了,虽然前方天天打胜仗,还是要

罢战谈和;人家不和,你就支持不了。所以毛主席讲:人民解放军最大的胜

利是去年转入进攻。去年七、八、九三个月,刘邓大军走前头,转入大别山,

其次陈谢[1]转入豫西,陈粟[2]转入豫皖苏,这是带决定意义的步骤,改变

了整个战争形势,扭转了战局。这是战略的胜利,我们全党干部一定要认识

这一问题。

蒋介石这个人懂得战略。毛主席讲:蒋介石不是完全不懂战略的,多少

懂得一点。蒋介石的方针是无论如何把战争摆到解放区,保证吃饭、筹草、

抓壮丁、搞鹿砦一切都出在解放区。毛主席讲:蒋介石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是

使他的管区不受战争影响,或付出的很少,这样支持三、五年,则不愁解放

区不垮。小米没有了,壮丁没有了,到那时党性再强也要受影响,只能去打

游击。我们一百多万军队,蒋介石二、三百万军队,一起堆到解放区,吃他

三年五载,双方五、六百万人,光屙屎一天也要屙五、六百万堆。你能俘虏,

可是俘虏也要吃,俘虏过来的第一天马上就要解决伙食问题。所以去年我们

这一反攻,带决定性的胜利就是把蒋介石的战略方针破坏了,把战争包袱放

到"蒋委员长"头上。战争是一个皮球,他踢过来,我踢过去,最后踢到他

头上。战略上如果不考虑战争消耗,不考虑几百万人的吃饭穿衣,就不是战

略家。这是古今中外没有人讲过的,毛主席讲了这句话。去年转入进攻,毛

主席讲话非常谨慎。去年八、九月中央只讲"反攻",不讲"进攻"。反攻

的意思是反到什么地方不一定,反不过去再回来(全场大笑)。毛主席讲得

非常谨慎,量力而行,毫不吹牛。一到十一月,大别山的部队统统解决了棉

衣问题,刘邓一个电报,棉衣可以解决,大别山巩固了。毛主席说可以叫"进

攻",不是"自卫战争"了,而是"人民解放战争",人民革命战争的进攻。

反攻是带有自卫的性质,人家打进解放区,你反出去,你们都是军事家,都

能了解反出去太远了还要糟糕。毛主席曾估计到进入大别山有各种困难,甚

至于估计到打不好再回来,不能死在外面。试一下,胜利了,站住了脚。这

是战略上的胜利,毛主席在给刘邓的作战指示中曾讲过:"蒋介石的反革命

战略方针是要把全国战争的负担加到解放区身上,达到彻底破坏解放区的反

革命计划。我们的战略就是要尽量破坏蒋介石的战略方针,把战争引向蒋管

区,使蒋介石担负全部战争负担,达到解放战争的胜利。大别山的行动取得

了伟大的胜利。"毛主席报告[3]第一段里讲:"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间人

民解放军即已转入了全国规模的进攻,破坏了蒋介石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

企图彻底破坏解放区的反革命计划。现在战争主要地不是在解放区里进行,

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里进行了,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

里了。"把战争的车轮扭转过来,以蒋介石的人力物力支援战争,用蒋介石

的骨头熬油,把我们解放区的力量培养起来,支援前线。这是战略上的胜利,

再加上战役上战术上的胜利,一定能打胜。毛主席特别强调战略。去年冬季

我在陕北时毛主席谈了这些问题,今年五月又叫我去一次,又是淡战略问题,

这是古今中外未有过的军事学。这一战略上的解释是任何书本上也未讲过

的。我们对于军事上的胜利,首先要从战略估计起,其次才是战役与战术的

胜利。如果战略上失败,战役战术的胜利不能改变战争局势。华野的部队打

一次胜仗,枪搞得多,弹药搞得多,全军就高兴狂欢,有的通讯员打马游街,

第二天战场上枪炮齐鸣,掉手表的,换钢笔的,哈哈大笑,快乐得很。但是

打一仗如果没有搞到东西,仗打得苦,这就骂娘发脾气,抱怨上级,"你是

嫡系,我是非嫡系"。这些都不是从战略上看问题。还有打钳制的打得多,

补充不大,队伍苦了些,就影响情绪。自然我们领导上要负责,在分配任务

时应尽量照顾。但有时也很难,敌人恰恰从这方面来,你的部队离得近,只

有用你的部队去抵住敌人。我们今后要注意对钳制部队的补充表扬。毛主席

特别奖励我们:"你们是主力部队,主力部队就要吃苦。"(大笑)挺进中

原当然是主力的事,不能拿二、三等的部队。你既然是主力,就应该跑去受

困难;你主力受不住,二、三等的队伍一去就完了。(大笑)

将来挺进大江以南还是要主力去。如果拿晋冀鲁豫的二、三等部队进入

大别山,当然要拖垮,不会保持现在的样子。所以李先念同志[4]在中央会议

上讲:有些同志说这样好的部队这样拖太可惜。毛主席马上讲:就是要你们

拖,你们拖还能拖出来,人家拖就拖垮了。主力比较老,配备比较强,你们

要负担主要的任务。挺进敌后,转变战略,更要使用这些部队去。国民党为

什么不拿一个部队挺进太行?军事上是相对的,对我有利,对敌人就有害。

我们可以挺进到大别山搞他一个大转身,使蒋介石作战略上的撤退,几百万

军队向后转,真是转不过来。既然我们能这样,国民党军队为什么不这样?

国民党地主阶级的军队是没有我们这样的阶级觉悟的力量的。傅作义试过一

次,挺进河间,把我们的孙毅[5]同志搞得恼火,但是当他们察觉我方有备时,

还是赶快回头。美蒋顾问为什么不能来这一手?这是因为他们部队的素质不

行,干部的素质不行,军队反人民的性质,确定了不能干这一手,如果他把

十万人开进太行山,那就会被消灭得更快。毛主席反复他讲,第二年的胜利

是战略的胜利,因此有很多战役的胜利。反过来了解是不对的。战争第一年

敌人疯狂进攻,敌人各路大举进攻,我们解放区不能当面迎敌,被迫撤退,

在不断撤退中争取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一个旅、一个师、一个军地歼灭敌人。

战争第一年的形势我们是以退为进,以撤退地方换取歼灭敌人,达到转入全

面进攻。蒋介石进到济宁、兖州、泰安、新乡,西北一直进到绥德、葭县[6]

都是在黄河岸上。我们战略撤退的终点也是黄河。蒋介石的战略进攻的最高

点是达到黄河南岸。这是第一年的战争形势。一到第二年七月鲁西南战役消

灭敌人九个半旅。在此前后,东面打盂良崮[7],西面打刘戡[8],敌人进攻

达到了顶点,蒋介石拿出吃奶的力量也不能再进了。我们也不能再退了,再

退解放区将受更大破坏。去年七、八月无论如何要战略反攻,敌人的兵团都

摆在黄河南岸,他的屁股后面很宽。我们反攻,敌人被迫来一个大转身,但

是来不及,造成很大的失败。犹如关公与黄忠打,关公退两步来一个拖刀之

计把黄忠捉了。蒋介石是中了毛主席的拖刀之计,战略上陷于混乱,手忙脚

乱,南京、武汉发生问题,他就顾不上整沂蒙山区了,整个战争发生了带有

决定意义的变化。

毛主席的指导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是有重要意义的。你们第一次进入鲁

西南消灭整三师,正在向豫皖苏转进,看到不对又转回去。因为那时我们整

个野战军的序列还没有编成,进入敌后作战是很危险的,有被歼灭的危险。

山东军队进入淮北很不利,水太大,不得不撤回。第二年转入进攻当然也有

些困难,如政治上没有准备,没有研究政策,装备没有减轻,一个命令就走,

会都没有开好。陈粟部队更是没有准备,部队拖得很苦。这些困难毛主席与

中央早已估计到了。毛主席曾估计到我们到新地区后,新兵没有补充,伤员

无法安置,弹药没有补充,枪打不叫,炮打不响,他们相信这些局部的代价

一定要付,但是也估计这一代价可以收回,以这些具体的削弱换得战略上的

绝大胜利,所得大大超过所失,所以坚决进军向南。刘邓是第一个出来,陈

谢兵团是第二,我们是第三。陈粟兵团在渤海曾要求一个礼拜的时间作些准

备工作,中央不准,连电要我们赶快过河。到聊城后,我们要求停三天解决

给养问题和弹药问题,并安置一下伤病员,中央急电催我们过河,留人办这

些事情,当时真是"火烧屁股追得紧"。现在我们才懂得了,这是事关战争

成败。我们的队伍拖垮一点,这些困难是局部的;这等于我们野战所付伤亡

一样。我们野战消灭敌人要付伤亡,大家认为是应该的,而对这样一个战略

收获付出代价难道就不能理解了?我们现在还要准备下一次战略进展,还有

一次、两次的挺进,我们各级干部要和毛主席的思想一致才能领导这一工作。

我们过去对于这个问题不了解,讲些怪话,是因为我们幼稚,这样一个大的

原则问题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很快了解的。

当你们初出陇海消灭整三师时,我们部队走淮北不利,两淮失守,我们

就向中央提出一个建议:是否打出去,向四川,渡长江,中央说:"太早,

等一下,问题提的是适当的。"军事上,无论如何,战略意义很重要,必须

使全体战士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部队大部是北方人,要他到南方"蛮子"地

区是很不容易的,过黄河就是一个问题,比妈妈死了还大。我们的干部对于

这一问题也是不了解的,过去两年战争的胜利是从各个战役得来的,更重要

的是战略的胜利。昨天晚上,新华社广播两周年总结并提出第三年的任务,

第一条是把战争继续引向蒋区,深入蒋区消灭敌人,一句话就是要过长江。

我在华野作报告要继续把战争引向蒋区,一个调皮的战士马上说道:"首长,

你不要讲得那样弯弯扭扭,你就说过长江。"这个山东同志很痛快,实际上

就是过长江。现在的蒋区已经不是很远了,只剩下九个省,最南也不过镇南

关[9]。我们过去说抗战到底,"底"是指鸭绿江。华野部队有些人说怪话:

"胜利是哪一年啊?消灭一个二十五师,还有一个二十五师,消灭一个三十

师,又有一个三十师,究竟是什么时候完?"实际上再深也不过九个省,远

也不过九个省,并且不要省省都到,只要占了四川、湖南和两广的一部,蒋

介石的统治非结束不可。消灭蒋介石的残余,只要几个兵团就行,一纵的几

个同志昨天汇报中提到部队疲劳,装备减低百分之六十,三、四万人的纵队

现在只有万把人。这一定影响情绪,影响战斗力,这种编制许多仗不能随便

打。可是这一损失不是白费的,整个山东、华北、中原解放了。刘邓兵团一

个纵队损失三万人,但是地方武装有发展。我们损失几万人,换得整个山东、

华北、山西与中原解放,实际是再便宜没有的了。所以问题必须从战略上去

认识。我们现在准备下一次的战略展开,对于这一问题要很好的解释,不然

要引起混乱和逃亡。毛主席讲:为什么我们能打败蒋介石,取得全国的胜利,

就是去年战略的胜利。不管任何困难,我们拿出党最好的部队,如一、二、

三、四、六、九各个纵队,原先的四方面军和一方面军的一部,中野就是那

几个部队,拿出自己的血本去搞。这是相当冒险的,领导四万万五千万人民

的大革命没有这样大的决心是不行的。毛主席讲:假使我们不出去,刘邓打

了那样的胜仗仍旧撤过黄河,所有部队都可以得到补充,所有同志都会满意,

可是敌人也要继续过河;刘邓不出去,山东的部队也不能够出来。敌人仍在

山东打,冀鲁豫、豫北、鲁西南一直打到现在(十二月底),我们的解放区

一定要垮,山东一定不能支持。山东只有退到渤海区,山东的敌人就有可能

从济南打通津浦路。我相信我们野战军还可能打些胜仗,消灭他几个军,可

是这一、两个军的代价不能补偿战略的失败。我们的解放区是以山东、河北

平原与大行为基础的,山东一失,基础动摇,我们就只有东北了,战争就难

以支持。所以去年的战略进攻看来是有点"搬蛮"[10],可是这个"蛮"不

得不"搬"。那时,我们在思想上感到很奇怪:与毛主席在一起多年,毛主

席向来是极关心部队的,只要你一讲部队困难,他就要你休息几天。这次就

不管,不准讲这些,并且追问不过河的是哪一个,"请立即查明予以处分,

报告本部为要。"

这个官司直到现在还未打清。我这里必须说清楚,下一次的战略行动比

去年要好得多。今后过长江时,整个中原已经解放了,那么就坐稳了半边屁

股。华野进入淮北、安徽、江西;你们进入两湖、江汉[11],进入湘鄂西、

陕南[12],进人四川。这与去年突然跃进大别山是不同的。同时,两年来战

争情况也变了。去年华野部队执行这一战略行动时,也是有些怪议论。一个

同志跑来说:"我看很严重。最近这样搞法,历史的惩罚等待我们。共产党

的长征没有哪一次不失败,如井冈山突围,朱毛万里长征,徐海东从鄂豫皖

到陕北[13],李先念到陕南[14],都是不得了,基本上是脱离了党政军民

的帮助,孤*_ 军深入,焉得不败?这次为什么不在内线作战?内线作战伤兵

好安置,炮弹能补充,一个仗打不好跑到大别山,我看刘邓到大别山要。 倒

霉!现在把我们也送去,这一定要受到历史的惩罚!"自然你说这个议论完

全没有道理也是不对的,但他最大的毛病是没有看到一年多来的战争变化。

实际上历史上的每次长汪都是最后没有办法了才突围,今天是我们解放军经

过一年的胜利之后最后主动地向敌人进攻。苏区长征是最后没有办法了,三

十六计走为上策,"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是保存革命力量的办法。

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一个是胜利的局势,一个是失败的局势,过去的

长征一定要失利,这次就一定要胜利。

过去长征受到历史的处罚,这次进军须受到历史的奖励,因为现在与过

去基本上是不同的。过去蒋介石对付我们长征的队伍是前截后堵,拦腰一棒,

全国统一"围剿"我们;万里长征是万里长跑长追,追得你屁滚尿流,那是

敌人胜利的"围剿"。现在是蒋介石惨败以后,一路撤退,各路惨败。我们

一进入大别山,他必然要撤退;华野与陈谢部队加上去,敌人就一定失败。

那个同志和我谈到天亮时,他还是半信半疑,临走时说:"你信你的,我信

我的。"我们是充分估计了困难,五、六、七月粟兵团的一、四、六纵队准

备过江[15],像你们去年一样先到那边。我们充分估计了困难,并且困难不

会少,可是一定要估计到胜利,因为十万大军进入江南,中原敌人就顾不过

来了,他就不会去争鹿邑、南阳,他就要去衡州、浙赣路上布防,中原的大

城市就可以彻底收复了。经过了第二年的战争,敌人士气更低,因此过江的

困难比去年要少得多。这样的估计才是正确的。

注释:

[1]陈谢,指以陈赓为司令员、谢富治为政治委员的太岳兵团。[2] 陈粟,此处

指陈毅、粟裕率领挺进豫皖苏地区的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

[3]毛主席报告,指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4]李先念,当时是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

[5]孙毅,当时任冀中军区司令员。

[6]葭县,今佳县。

[7]东面打孟良崮,一九囚七年五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蒙阴

县东南之孟良崮地区歼灭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等部三万二千余人,沉重地打击了

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8]西面打刘戡,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四日至三月三日,西北野战军在陕西省宜

川县城及其西南的瓦子街地区发动宜川战役,歼灭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以下二

万九千余人。

[9]镇南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国境线上,一九五三年改名睦南关,

一九六五年又改名友谊关。

[10]搬蛮,西北土话,蛮干的意思。

[11]两湖、江仅,指湖北、湖南和江(长江)汉(水)平原。

[12]湘鄂西、陕南,指湖南、湖北西部和陕西南部地区。*_

[13]徐海东从鄂豫皖到陕北,一九三四年十一月,担任红二十五军副军长的徐

海东与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率部长征,两个月后进入陕南,任中共鄂豫陕

省委代理书记。一九三五年七月,为接应已到川北松潘地区的中共中央,率部西进

甘肃,于九月到达陕北。

[14]李先念到陕南,一九四六年六月,国民党集中三十余万兵力围攻中原解放

区,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副书记、中原军区司令员的李先念根据中共

中央指示,指挥中原突围,并带领主力一部转移到陕南。

[15]粟兵团的一、四、六纵队准备过江,一九四八年一月,中央军委为迅速改

变中原战局,指示粟裕率领由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组成的华东野战军

第一兵团,在经过充分准备后渡长江甫进,执行宽大机动的战略任务,创建闽浙赣

根据地,以吸引中原地区之敌军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该

兵团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故简称"粟兵团",渡江后称东南野战军第

一兵团。经粟裕建议后,五月初,中央军委采纳粟裕的建议,决定该兵团暂不

向江南作战略机动,先加入中原作战。

家园 感觉还是南下皖南和赣西好

感觉还是南下皖南和赣西好,大别山作为中转站。

光头抽调前线兵力救大别山是臭棋,不救继续进攻山东陕北,品字配合就没了。

挺进大别山顶多相当于轻拳打在胸肌上,后续组合拳才是致命的,如果象光头这么配合的话。光头不管,桂系也得拼命,南下山区几个月也成不了气候。没有装备和干部,大兵团几个月发展不起来。丢了山东陕北,南方共军就是无后援的孤军。光头管,桂系可能放水,前线就崩溃了。

家园 说得很细致,就是排版太挤了
家园 47秋过江才叫傻咧

大别山,陈粟、陈谢在河南西、南、东三侧展开,互相呼应,所谓品字三路大军就这个意思,到皖南才是找死~

如果光头够胆不管,就凭桂系那点山寨群众工作根本不够瞧,两三个月内津浦和陇海铁路就别想通车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