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园外看花说印刷 -- 河蚌
拉丁字母立刻带来了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kerning, 比如AV, AW相邻, 就要把这两个字母靠得更紧密一些, 例如
另一个是ligature, 相邻两字母如果是ff, fi, 就要连写在一起, 例如
此外, 为美观计, 每行的单词间距分布要均匀, 尽管在不同的行这个间距可以不同. 这里一个关键是对行末断词的处理, 好的断词可以在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 使每行的单词数分布更均匀, 从而更美观.
大部分英文杂志的排版都做到了以上三点. 严格来说, 前两点是字体特性, 需要字体支持. 最后一点则是排版软件的设计问题.
以前 windows 下的 office word 很难看, 因为这三点都做不到. 再加上 windows 的字体制作和字体优化的原则, 是为了锐利清晰, 而把印刷体斧凿到像素, 所以愈发显得难看. 现在的 word 在open type 字体的支持下, 可以做到前两点, 但也不能自动断词, publisher 才可以, 而 Publisher 这个专业排版组件一般人很少用到, 就连 home & business 的版本都没有, 所以大部分人都直接忽略它了.
绝大部分的英文报纸, 也许为了排版方便, 以上三个美化原则都放弃了, 很多时候都不是左右对齐, 而是左对齐, 这样单词间距也变得更容易处理. 当然报纸文章的宽度较短, 排版难度较大, 也是一个因素.
相比之下, 中文的排版不能不说要简单一些. 你说的字体不同的问题, 因为汉字始终还是方块字, 只要每个汉字在排版上占据的总是一个矩形空间, 处理就要容易一些. 不过, 字母语言的字体设计要比汉字容易得多, 这应该是英文字体比中文字体更加成熟多样的一个重要原因.
即使是字母一样宽也麻烦,得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拼,还不用说美观问题。
中文活字印刷的主要问题是,汉字太多了,三千个汉字,上万种活字,拣字及后续处理都很麻烦。
其实这点,打字机表现是最明显的,原来没有计算机之前的机械打字机,英文可是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连私人信件都用这个,可中文打字机,大家都是听说过没见过,基本上就是一个传说,只有特别正式的公文中才会用到。
到目前为止,苹果的色彩控制还是比PC好。
就这东西,看着就够壮观的
打字速度也可想而知,不是正式公文恐怕大家还是倾向于手刻蜡纸。。。
直接在各大论坛灌水了!什么排版都不要,在加上电子纸的普及,还印什么啊!
有一条理由就是汉字制约了人的思想,使中国没能向西方似的由活字印刷术走向思想解放……
说起来以前县以上的单位都配备打字室吧?有一两个专职的打字员,字模都是预先排好了放在字盘上,打字员只要背熟字盘打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先是四通打字机,再是电脑轻印刷,中文打字机才逐渐被淘汰了。
至于推到制约思想以及思想解放那倒是有点激进,不过当年的文化人在中国积弱积贫的背景下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恶痛绝,希望以西方文化来代替,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而咱国家也确实以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获得新生的,如果指望传统文化,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还真只能等死。
汉字拼音化如果将政治因素分离出去,而只在技术层面分析的话,要客观的多。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是信息科技时代的来临,汉字拼音化说不准就已经实行了。在机械时代,汉字的缺陷实在是太明显了,下面有河友发的汉字打字机的图,从那儿你就知道汉字文档处理在日常办公中是多么的麻烦。一直到八十年代,汉字拼音化还是大家的共同心声,只是在技术层面上涉及的太广太复杂,所以才没有实行。
我以前写过一篇讲繁体字、简体字、拼音化的文,倒是可以和这篇讲印刷术的成为姊妹篇。不过这篇比较敏感,涉及到简繁之争,但愿别在科技探索篇弄了个政治话题来。
------------------
简体繁体拼音化
一年一度的两会大戏又开演了,这么大的戏自然有角有龙套,虽然主线都是角的,但龙套也要有龙套的精彩,比如潘议员,大概就是希望做一个龙套中的安全套,提出了一个注定会被很多人鄙视但却令某些人兴致勃发的提案——“繁体字”。
其实繁体字真的不算什么,尤其是繁体字码在一起时,俺还是读的明白。记得俺看的第一本繁体是《杨家府演义》,那时俺刚上四年级,而且一直在TG的关怀教育下,虽然费劲点还是照样读下来。当然以后咱繁体的书就读的很少了,因为除了柳残阳的武侠或者《金瓶梅》外,也确实没有什么书还找不到简体字版的了。不过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再拿自己的智商和大多数人做了一个比对,写简识繁确实不是一件什么难事。
但是潘议员的提案显然还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因为他显然比去年的戏子们进了一步,戏子们只是说要加强繁体字教育,而潘议员更上层楼,要求恢复繁体字,理由当然有好几个,比如“两岸统一“之类,这些早已经有很多人驳了,俺也就不凑热闹了。然而有一条”电脑输入使得繁体字输入很方便”似乎却没几个人反驳,难道这个真是条占理的东西吗?
湾湾怎么输入他们的“正体字”,俺不太清楚,也不敢冒言(当然对于潘议员的提案来说,这也不重要,因为这个提案影响的只是大陆)。在大陆,最流行的输入法就是两种,拼音和五笔。如果潘议员说的是拼音的话,我无话可说,那些繁体字确实是同一个读音,但是俺真的没什么文化,俺说过咱识繁体就如同韦小宝认识他的名字,搁一块来还能将就,分开来咱就不知道用哪个了。
不说拼音,毕竟这个本身就不专业。大陆专业的输入法还是五笔(这个又称王码,但是发明者绝对不是某位繁体字倡导者多次声称的什么”王选“,而是另有其人),这个我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因为本篇文章就是用五笔输入的。作为形码的代表,五笔显然是基于简体字的,不说别的,那些字根表的口诀,如果是繁体字的话,肯定就得改为另外一个。当然如果你按简体输入然后显示出繁体(其实很多的所谓繁体爱好者本来就是这么做的),那也是可以的,但是那些繁体字爱好者们最痛恨简体字的理由之一,不就是简体字将好几个繁体字归并成一个,以至于无法区分“皇后”和“皇後“嘛,一对多呀,如何显示?
也许俺真的是没什么文化,因为俺只掌握了两种输入法(虽然中国有10亿人大概连一种都不会,他们只会用笔写),但是俺真的没有从这两种输入法中看出电脑输入能够让繁体字怎么就比过去方便了。当然你要说给每一个汉字编上一个码,然后输入代码之后就能显示汉字,这样简体和繁体肯定一样方便,这种想法,我肯定无话可说(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主意,汉字区位码就是这样的)。不过这个技术含量,显然也不是我们这样没文化的人所能承受的。
提起简体字,不能不说钱玄同,此人是字韵专家,也是现代简体字历程中最重要的人物,简体字支持者会象大师一样提到他,而繁体字支持者提起者,总是会加一句,他还说过“汉字最终将走向拼音化”呢。在繁体字支持者眼里,提”汉字拼音化“实在是一个极大的罪过,倡导这个不但比“汉奸”更可恶,简直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但是“汉字拼音化”真的就那么可恶吗?
其实汉字在能电脑输入之前,大家谈论最多的根本不是什么“恢复繁体字”,而是“汉字拼音化”,那个时代并不遥远,也就是在二十年前。现在的罪大恶极在当时却是大多数人的理想,这不能不说造化之神奇。是电脑救了汉字,是四通打字机给了汉字一条生路,是王永民五年研究王年推广让汉字焕发青春,最后归结一句,是信息时代让汉字重又站了起来。
而在信息时代之前的整个机械时代,汉字都被人认为是一种没落的东西。原因很简单,因为汉字实在太多太复杂,无法抽象,无法流水线作业,在简约就是美的”机械时代“实在是太不方便了。英文打字机已经问世上百年了,中文打字机呢,也有,但是却无法普及,因为汉字有好几千个,键盘就需要好几千个键,这个大键盘实在是不怎么好用。对于机械时代的人们,还有什么比简约更令人神往的东西,所以愤世嫉俗的鲁迅曾经发出”汉字不亡,中国必亡“的呼喊。
----中学课本里有篇鲁迅的文章,里面提到一个人名叫“金心异”,文后注释,此人即“钱玄同”,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呀---。
信息时代比之机械时代的区别,就是将机械变成了软件,从而能够实现更复杂的东西。是电脑里面的集成电路,让输入的机械装置变成了软件驱动,而人可以通过输入代码组合让电脑显示出汉字(这个代码组合其实和拼音的思路是一样的),是针式打印机,将汉字和字母变成了无差别点阵,可以说,正是因为信息时代的精细化让汉字这种复杂的形式可以被抽象成一些固定的模式,这如同无数的分子形态分解到原子之后就只剩下一百多个,而再分就只有中子、质子、电子一样。
其实不单是在机械时代,在此之前的时代,汉字的不方便就已经显而已见的。大家都知道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知道有个叫毕升的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却没多少人知道,这个活字印刷绝对是个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东西。一直到近代,中国仍然是雕版印刷占主流,而活字印刷到了西方却一下子普及开了,甚至成为文艺复兴突破黑暗时代的原动力之一。但这其中的原因却绝不是某些人说的“中国人不懂得用新技术,造出指南针看风水,造出火药放烟花”,而是因为汉字的活字印刷,其优点与雕版比,实在有限的很。
印刷里面最有技术的活就是排版,在信息时代电脑照排技术出现之前(这个才和王选有关系),印1000张和印1张的价格是一样的,这个底价就是排版的价钱。汉字活字要上万个(相同的汉字有不同的字形区别,比如四号字、五号字),有人说了,你想搞黄一个印刷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字架给掀了。所以找汉字活字绝对是件智力、体力和记忆力相结合的活,而排版员也曾经是印刷厂非常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工种。拼音文字的活字自然就完全不一样了,只要有点智力的人都会知道3000与26之间有多么大的差距。
对于汉字印刷而言,活字不方便还是次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对人员的素质要求。雕版印刷的过程是不需要人识字的,只要有人画好样稿,雕版工人就可以“照猫画虎”地雕出版来,而活字印刷则要求排版的工人必须识字。对于识字率始终在10%左右徘徊的古代来说,让识字的人去做排版这样低级的工作,实在是太奢侈了。
机械时代虽然最终差点使汉字灭亡,在开始时却促进了汉字活字的发展。原因吗?无它,就象英帝国能够战胜清帝国一样,实在是因为效率上高的太多了。工业化生产可以迅速生产出天量的汉字活字,而铅字的耐用性也比之雕版强的太多了。机械时代的新生物之一就是报纸,这个每天要出一期的东东,要想通过雕版这样的慢工细活那是肯定不行的。
农业时代曾经是中国最美好的时代,中国的经济总量即使到了鸦片战争时代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但是机械时代的至胜者不再是一个无法聚集力量的庞然大物,就象一块板砖永远无法比得上一颗子弹一样。汉字就是这样一块板砖,而繁体字则象是一块更大更厚的城墙砖,虽然信息时代的加速器可以将一块板砖加速到子弹的速度,但是却不能忘记,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这块砖沉重得让人甚至无法发射。
其实我们可以列一下被IT技术淘汰的技术工种,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汉字打字员、电话接线员什么的。
ST-2401是最著名的,2401将电脑输入和打印机结合在一起,不过并没有五笔输入法,但即使只用拼音输入已经解决大问题了。
四通在当年就是一个传奇,是中关村的灵魂企业,万润南就是我们的偶象呀。
我小时候90年代初看的一本关于电脑的书就说汉字对硬件的要求高什么的。现在看起来那么点成本实在不在话下。
确实现在很方便,以前在报社做好的版面直接传到印厂。
《解放日报》现在还津津乐道,当初为毛泽东印了一份彩色的报纸。可见当初是多么难的事。
还有他们大堂里,第一份报纸的铜刻模板还当作文物一样放在那里。
当年的显卡,有字符模式和图形模式两种,汉字系统只能在图形模式下作为图形显示,而此时,原来的西文软件就没法显示了。
一开始是汉卡,最出名的是巨人汉卡,就是做脑白金的史玉柱做的。然后开始作为软件来装,比如UCDOS,2.13。软硬件其实都一样,实际上就是在原来的操作系统上再加一层壳。此时最大的困扰,就是西文软件和中文软件无法兼容。
在92年左右,开始发展直接写屏技术,在字符模式下显示汉字,年代久远了,忘了原理,好象是显卡已经支持在字符模式自造显示字符。
再然后是解决西文制表符被误认为汉字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后,DOS系统下的汉字问题就算是完美解决了。不过,时间已经到了93年,Windows已经大行其道了。95年,WIN95横空出世,汉字已经无缝地被做在系统中了,上述的所有努力都成了浮云。
整个时间跨度,从88年到93年,其实时间并不长。这个阶段,内存的升级速度也并不明显,88年时,内存是614K左右,到93年的主流机型是386,内存是1M-2M。
这个发展过程,主要还是汉字显示的技术问题。当时的打印机已经没问题了,EPSON LQ-1600,能够支持汉字打印,这个机型到现在还有单位在用,真是IT界的一个传奇。
如果他留在国内,这种打字机说不定能够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