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6 -- 赫克托尔

共:💬320 🌺189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6

序言

本季名为《山河破碎》,从399年,萨珊世宗明皇帝伊嗣侯一世即位,写到 457 年,宣宗襄皇帝伊嗣侯二世去世为止,其间有58年。这段时间,与匈人领袖乌尔丁崛起,到 453 年阿提拉去世基本一致,是民族大迁徙的高潮。

这 58 年中的萨珊帝国与罗马帝国的状态完全不同,萨珊维持了顶级强国的风范,特别是野驴巴赫兰五世,以大破嚈哒的辉煌胜利,保证了领土与主权完整,迫使嚈哒20年不敢南下牧马,躲过了民族大迁徙的浪潮。东罗马帝国的情况比萨珊差一些,可提奥多西二世的 42 年稳定统治,成功的让东罗躲过一劫,为百年后的查士丁尼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西罗马帝国最悲催,国势日衰、君主昏暗,逐渐被蛮族湮没。

最后补上第5季的年表

379,东罗马提奥多西皇帝即位为东帝,萨珊平帝阿尔达希尔二世即位。

382,阿塔纳里希与东帝提奥多西签订《君士坦丁堡条约》,开创西哥特模式,此后不久阿塔纳里希去世。

383,萨珊平帝阿尔达希尔二世下课,世祖之子静帝沙普尔三世即位。不列颠督军马格努斯-马克西慕斯攻杀罗马西帝格拉提安,并自立为帝。罗马3位皇帝并立:东帝提奥多西,西帝瓦伦提尼安二世、西帝马格努斯。

387,马格努斯入侵意大利,罗马内战开始

388,静帝沙普尔三世去世,其弟昭帝巴赫兰四世即位。提奥多西杀马格努斯,罗马帝国有2位皇帝,东帝提奥多西,西帝瓦二

391,提奥多西回到东部,留下大将阿波加斯特监护西帝瓦伦提尼安二世

392,阿波加斯特杀瓦伦提尼安二世,拥立老朋友欧根做西帝

394,内战再起,提奥多西挥师西进,于弗里基德河战役,击破并杀死欧根皇帝和大将阿波加斯特,最后一次统一罗马帝国。

395,东罗世祖武皇帝提奥多西去世,长子阿尔卡狄乌斯为东帝,次子霍诺留为西帝,罗马彻底分裂。阿拉里克起兵造反

397,西罗将领斯提里科率军攻入希腊,准备剿灭阿拉里克。后者通过成功运作,不仅逃出生天,还受到东罗招安,当上了伊利里亚总督。

399年,萨珊昭帝巴赫兰四世被侄子伊嗣侯一世杀害,后者即位称帝,萨珊帝国第2瓶颈期结束。

元宝推荐:抱朴仙人, 通宝推:mezhan,smallox,一介书生,抱朴仙人,五藤高庆,
家园 【原创】第6季 山河破碎 第1章 世纪之交

399年,即东晋的白痴皇帝—安帝司马德宗的隆安3年,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的天兴2年,萨珊帝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在位11年的巴赫兰四世,被他的侄子、沙普尔三世之子伊嗣侯一世(Yazdegerd I)带领党徒乱箭射死,成了萨珊立国以来,死的最惨的皇帝。鉴于巴赫兰四世的11年在位期政局尚属稳定,基本消化了东亚美尼亚,所以我给他中等偏上的谥号【昭皇帝】,取【昭德有劳曰昭】之意。

自226年萨珊开国以来,特别是272年太宗沙普尔一世去世之后,萨珊多次发生非正常皇位更迭,数位皇帝非正常死亡,但除了293年被废黜的巴赫兰三世之外,其余的非正常皇位更迭的皇帝,最多只能算疑似横死,例如巴赫兰四世的前任沙普尔三世,据称是被倒塌的帐篷中的柱子砸死的。巴赫兰四世开创了皇帝公然被弑的先例,而且死的很惨,死于乱箭之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20年动荡期的3位皇帝,无一人是前任的儿子。伊嗣俟之后的皇帝都是他的子孙 =====

从379年世祖沙普尔二世去世,到399年伊嗣侯即位,整整20年间,萨珊帝国更换了3位皇帝,分别是阿尔达希尔二世、沙普尔三世、巴赫兰四世,他们都不是前任的儿子,有兄终弟及,有废叔自立,总之即位过程都很蹊跷。3帝平均在位不到7年,只有巴赫兰四世在位时间较长,为11年。动荡的政局,严重削弱了帝国的国力,扩张和对外战争都陷入停滞。一再废帝弑君的权贵们,越玩胆子越大,对皇权越蔑视,地位虚弱的皇帝被迫不断让渡权利给权贵们,精力充沛又无法通过外战泻火的贵族们,纷纷把矛头对准国内,在朝招权纳贿,在野兼并小农和国有土地,一些远离京城的地方贵族蠢蠢欲动,企图割据一方。整个帝国日益内卷,日渐式微,虽然没有强有力的外敌入侵,困局不像罗马帝国那么明显,但每个有识之士都意识到,萨珊帝国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和雄才伟略的皇帝,来实现中兴,收回贵族们手中的各项特权,真正还利于小民。

相比于与罗马帝国的权贵,萨珊的贵族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他们完全忠于皇室,虽然弑君事件不少,可权贵们都有着强烈忠君倾向,公认非萨珊皇室不得为帝。其次,萨珊的权贵们,分为僧俗、祀戎两大集团,皇帝是世俗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宗教界首席祭司,两大集团有合作也有斗争,皇帝是两大集团的共主、仲裁人,僧俗贵族都希望皇帝是个有能力、有魄力的统治者,而不希望出现弱势的虚君。在中国历史上,经常有垂拱而治,由大臣实际管理朝政的弱势乃至白痴皇帝,例如汉惠帝、晋惠帝,与伊嗣侯同时代的东晋安帝也是一个白痴,【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晋书 安帝纪》)。在萨珊帝国的政治生态下,弱君很难出现,即使出现也难以长期执政,很快就会被渴望强势君主的权贵们推翻。

靠武力推翻叔叔上位的伊嗣侯,本身就是个有胆有识的人物,他上位之后,即使为了避免重蹈叔叔覆辙,也要加强权力,刷新内政,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他从即位之日起,就开始打击贵族,施行新政,彻底结束了世祖去世以来的【廿年之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伊嗣侯一世的银币 =====

他的的银币正面文字为:【马兹达信仰的捍卫者,帝国的幸福,伊朗的王中王】(Defender of the Faith, Mazdayasna, delight of the realm, Yazdegerd, King of Kings of Iran)。他的皇冠的特征,正前方有个新月,脑后无丝带,头上的球状物较小。皇帝没穿斗篷,穿着无领圆口上装,佩戴巨大宝石穿成的项链。

背面铭文为【伊嗣侯之火】,火焰两侧各有一个新月,火坛基座竖直,两侧装饰有丝带。火坛两侧各是皇帝和一位教士,两人相向而立,斗篷较小、较短。

伊嗣侯(Yazdegerd I)通常被译作【伊斯特格德】、【雅兹德格德】等等,他的一位同名后裔,在阿拉伯征服过程中,一路东逃到中亚,向大唐求助,这位后裔在《旧唐书 西域传》中被称为【伊嗣侯】,为了弘扬国学,本文使用伊嗣侯为译名。Yazdegerd是个复合词,由Yazad、karta两部分组成,前者意为【神圣存在】(divine being),后者意味【制造】(made),合起来是【神造】、【神赐】的意思,与【提奥多西】(Theodosius)的涵义相当。这个词在不同的文字中,有不同的拼法,例如巴列维文中的Yazdekert、叙利亚文中的Izdegerd、希腊文中的Isdigerdes等等。萨珊皇帝的名字中,阿尔达希尔(Ardashir)、沙普尔(Shapur)、巴赫兰(Bahram)常见于早期皇帝,伊嗣侯则是个典型的中晚期皇帝名字,著名的库萨和(Khusro)是典型晚期名字,总的来说,越到帝国晚期,皇帝名字的宗教色彩越浓厚。

在380年代中期,即384或387年,沙普尔三世与提奥多西合伙瓜分了亚美尼亚。东、西亚美尼亚,分别成为萨珊、罗马附庸,两国国王分别是安息三世和库斯洛夫四世。西亚的面积很小,只有东亚的1/5,亡国也更早,很快提奥多西就废黜了安息三世,将这个附庸亡国变成了自治区,设置一位督军来管理。东亚国王库斯洛夫,虽然是萨珊皇帝沙普尔三世的妹夫,可他是个基督徒,并不完全符合帝国需要。据史书《Narratio de rebus Armeniae》记载,4年后库斯洛夫被沙普尔废黜,巴赫兰-沙普尔(Bahram Shapur)就任亚美尼亚国王。

《Narratio de rebus Armeniae》的这段记载,一直很有争议,因为沙普尔三世在位时间为383~388年,如果库斯洛夫为王发生在384年,4年之后的388年依然是沙普尔三世在位,则这段记载是自洽的。如果发生在387年,那么4年后的391年是在巴赫兰四世的统治下,与沙普尔三世废黜库斯洛夫冲突。另一个问题是巴赫兰-沙普尔的身份,有说是沙三儿子的,有说是沙三弟弟的,还有说是安息皇族的。笔者从萨珊皇室对安息皇室的一贯压制态度,而巴赫兰-沙普尔做国王持续到410年代来判断,巴赫兰-沙普尔是萨珊皇族,应该是沙普尔三世的弟弟、伊嗣侯的叔叔。无论如何,388或391年,随着库斯洛夫四世的被废,安息王朝亚美尼亚王国彻底灭亡,此后的亚美尼亚以萨珊藩国的身份,成为萨珊帝国的一部分,虽然间或有些民族起义,但直到萨珊帝国被阿拉伯人灭亡,亚美尼亚都没能彻底摆脱萨珊帝国的控制。

对罗马帝国而言,4世纪的最后几年显得比较安静。被斯提里科放出希腊的阿拉里克,北上进入了塞尔维亚境内,此地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多瑙河右岸,东、西罗马帝国之间,是抵御北方蛮族入侵的边防要地,经济一直很落后,阿拉里克在这个北方蛮族、东西罗马三不管的地方驻扎,反而让各方都能接受,于是东罗马帝国将其招安,任命他为伊利里亚(Illyria)总督,让他抵御西罗的斯提里科和北方的日耳曼蛮族,这样阿拉里克摇身一变,成了东罗的封疆大吏。鉴于斯提里科的风头正劲,无机可乘的阿拉里克在塞尔维亚的总督任上,一呆就是4年,至少表面上看,他已经安生下来,成了帝国的守边忠臣。

虽然阿拉里克的叛乱告一段落,可东罗内部的权力之争却愈演愈烈。禁卫军长官、哥特人官盖纳,是个参加过提奥多西对西部欧根皇帝远征的老兵,到了399年,积功成为东部头号将领。眼见西部的斯提里科声威日盛,他也来了精神,他外结阿拉里克和另一位日耳曼蛮族首领特里比基尔德(Tribigild),内结禁卫军中的日耳曼将士,积极积蓄力量,打算一举扫清各路政敌,成为东部的斯提里科。

就这样,暴风雨前夜的399年,风平浪静的过去了,无论萨珊、东罗、西罗,都没有发生什么特别值得一书的事情,但是即将到来的5世纪,注定是个波澜壮阔的百年,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血染波河》。

家园 伊一这个狠人终于上来了

接下来是一代牛人野驴,罗马的已经看腻了,终于又能看见萨珊的高潮了

有些问题求教殿下

萨珊的贵族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他们完全忠于皇室,虽然弑君事件不少,可权贵们都有着强烈忠君倾向,公认非萨珊皇室不得为帝。其次,萨珊的权贵们,分为僧俗、祀戎两大集团,皇帝是世俗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宗教界首席祭司,两大集团有合作也有斗争,皇帝是两大集团的共主、仲裁人,僧俗贵族都希望皇帝是个有能力、有魄力的统治者,而不希望出现弱势的虚君。

这点很奇怪,如果一个强势的皇帝即位了,例如明帝这样的狠人,倒霉的最后不还是教士或贵族?就算是皇帝上来偏向一方,倒霉的另一方不也是贵族或教士么。例如明帝凶残了一辈子,狠整贵族教士,闹得在他领便当后蹦出来一伪帝,野驴还得来一仗才能即位。那么对于贵族和教师来说,一个无能的,弱势的虚君岂不是更好些?何必弄出来这么一个狠人整的大家不痛快呢?

伊嗣侯(Yazdegerd I)通常被译作【伊斯特格德】、【雅兹德格德】等等,他的一位同名后裔,在阿拉伯征服过程中,一路东逃到中亚,向大唐求助,这位后裔在《旧唐书 西域传》中被称为【伊嗣侯】

我怎么记得跑来的王子名字好像是俾路斯呢,他儿子叫尼涅师,伊嗣侯貌似是他爹的名字,萨珊最后一任国王,被阿拉伯人给咔嚓了。

例如巴列维文中的Yazdekert

想问下,巴列维文到底是什么?我原来以为是帕尔西语的意思,但是看来不是。请问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不会是巴列维王朝哪一家子发明的吧?

安息王朝亚美尼亚王朝

抓住个小虫,安息系亚美尼亚王朝吧?

另外上一季预告片题目是《明帝察察》,等着出书呢,可不能写错

家园 回一下

1 萨珊皇室本身就是最大的家族和封建主,权贵们都团结在皇室周围。虽然一位强势君主,会削弱权贵们的权利,但皇帝本身又是权贵们的代表,大家的总体利益是一致的,英主会把蛋糕做大,让权贵们获得更多的好处。我感觉萨珊的政治制度,有点像贵族民主,或寡头政治,君主的产生,有些像蒙古帝国早期的忽里台和满清早期的诸王和议制度。以忽里台为例,拥有选举权的诸王,一方面希望大汗给他们好处,另一方面希望大汗强有力,太宗窝阔台、宪宗蒙哥都是强力君主的代表,窝阔台整死了弟弟拖雷,二哥察合台死的及时,否则恐怕也要被整肃。能力较差的贵由、弱势的失烈门,都杯具了。努尔哈赤死后,诸王没选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多铎和多尔衮,选出的是能力最强的皇太极。

2 《旧唐书西域传》说:【伊嗣候懦弱,为大首领所逐,遂奔吐火罗,未至,亦为大食兵所杀。其子名卑路斯,又投吐火罗叶护,获免。卑路斯龙朔元年(661)奏言频被大食侵扰,请兵救援。诏遣陇州南由县令王名远充使西域,分置州县,因列其地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授卑路斯为都督。是后数遣使贡献】。《新唐书 西域传》有些新内容:【龙朔初,又诉为大食所侵,是时天子方遣使者到西域分置州县,以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即拜卑路斯为都督。俄为大食所灭。虽不能国,咸亨中犹入朝,授右武卫将军,死。始,其子泥涅师为质,调露元年(679),诏裴行俭将兵护还,将复王其国。以道远,至安西碎叶,行俭还。泥涅师因客吐火罗二十年,部落益离散。】

两唐书合起来,能看到晚期萨珊世系。真正的亡国之君是伊嗣侯,其子名叫卑路斯,卑路斯之子才是泥涅师。

3 巴列维文叫做【Pahlavi】、【Pahlavi scripts】,是一种中古波斯文,在安息帝国时代最为流行。【Pahlavi】的来历与帕提亚(Parthia)有关,与【大地】有关。巴列维王朝本是贫农出身,可能还是土库曼人,当上皇帝便伪造身份,最后选用【巴列维】做王朝名字,把本家族与伊斯兰征服前的古代王朝拉上关系,这样的副作用是站到了伊斯兰势力的反面,最终被革命推翻。

【帕尔西语】(Parsi)就是波斯语,是伊斯兰征服之后,逃亡到南亚的波斯人使用的语言。

4 确实写错了,改了

家园 查了一下,那群移民叫做帕西族

信任拜火教,在印度商界有很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不过由于限制族外婚导致人口日发稀少,最早看到这个名词还是在《环游世界八十天》里。

家园 那不就成了变相的罗马军功制

1:有军功,扩张土地,大贵族才有好处。所以没有军功的就要掉脑袋了?这不就是罗马军功立皇帝一个样式吗?

2:我意思就是伊嗣候是最后一个君王,被阿拉伯人砍了脑袋,然后俾路斯跑到唐朝,最后尼涅师留在唐朝完毕。

家园 帕西就是波斯

帕西/Parsi 、波斯/Persia 就是一个词。印度的帕西人,地位相当于欧美的犹太人。

家园 萨珊和罗马不一样

首先波斯人有忠君的传统,从第一波斯、安息到萨珊,都是如此。什叶派、阿巴斯人在波斯成功,与波斯人的忠君传统有着直接关系,既然波斯人信了伊斯兰,就忠于先知家族。相比之下,阿拉伯人就没那么死脑筋,倭马亚王朝就被波斯人支持的阿巴斯王朝推翻了。所以如论怎么换君主,皇帝只能由萨珊家族来做,罗马人做不到这一点。

其次,萨珊皇帝有祆教神权贵族支持,有执政的合法性保证,并不像罗马那样完全依赖军功。基督教崛起之后,东罗和西欧各国,都有了教会背书,改朝换代就没那么频繁了。提奥多西王朝之前,比较长的王朝,如塞维鲁王朝、君士坦丁王朝,也就 40 年左右。提奥多西大举扶植基督教,他和他之后的王朝,寿命就长多了。长期把持墨洛温王朝实权的加洛林家族,要想篡位,就比较麻烦,需要向教皇献土,得到教会背书才行。

综上所述,就形成了萨珊帝国的典型政局。就是皇帝横死的不少,但政局还算稳定,像霍诺留那样的纯粹昏君几乎没有。暴君只有一个,库萨和二世,被儿子杀了。但库萨和与隋炀帝还不太一样,毕竟功业在那摆着,不像隋炀帝对高句丽都无可奈何。萨珊帝国有 420年的寿命,60% 以上的时间是个顶级强国,这一点连两汉都做不到。大唐号称很强,但寿命不到300年,安史之乱前的岁月只有 130年,即使这130年,也不是一帆风顺,多次吃败仗,对吐蕃没有任何优势。安史之乱之后的大唐,我看与西罗马帝国差不多。

通宝推:铁手,
家园 他们是残存的琐罗亚斯德教信徒的主体

另一部分在伊朗。来篇帕西人的介绍:

外链出处

家园 对比萨珊和罗马的军制,税制,土地制可能更有味道。
家园 【原创】第6季 山河破碎 第2章 血染波河

大太监奥特罗匹乌斯(Eutropius),是罗马帝国历史上第一位弄权的宦官。394年的弗里基德河战役前,提奥多西派他去埃及求神问卜,他得到的神谕是提奥多西将以惨重的伤亡夺取决定性的胜利,这个神谕坚定了提奥多西与西军会战的决心。提奥多西死后,他与西部权臣鲁费努斯争权,通过把奥多希娅嫁给阿尔卡狄乌斯皇帝,成功的排挤了鲁费努斯。最终在他的指使下,禁卫军长官盖纳杀死鲁费努斯,他成为东罗的真正掌权者,更有甚者,他还获得了执政官(consul)的头衔,成了罗马帝国第一位获此头衔的宦官。

奥多希娅(Aelia Eudoxia)皇后的父亲Flavius Bauto是个法兰克人,母亲是罗马人,所以她与斯提里科一样都是半个蛮族。Bauto以蛮族雇佣兵或盟军身份,在罗马军中服役,积功成为深受提奥多西信任的大将。Bauto死的早,所以年幼的奥多希娅以军烈属的身份,得到了提奥多西的善待,可以经常出入皇宫,与阿尔卡狄乌斯青梅竹马。作为法兰克、罗马混血儿,奥多希娅是个妖艳动人、身体健壮、聪明机智的美女。对奥特罗匹乌斯而言,父亲早亡缺乏根基又年轻貌美的奥多希娅,很适合以自己的代理人的身份,做懦弱无能的阿尔卡狄乌斯的皇后。于是在他的安排下,在396年,奥多希娅成为东罗马帝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或女皇(Augusta)。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奥多希娅是一位喜欢、善于弄权的女性,开创了东罗皇后、公主弄权的先例。

随着奥多希娅成为皇后、鲁费努斯被杀,奥特罗匹乌斯的权势如日中天,无可匹敌。奥特罗匹乌斯肯定没听说过《周易》中的【亢龙有悔】,哥特裔禁卫军长官盖纳,对他的权势嫉妒的发狂。恰好在399年,东哥特领袖特里比基尔德(Tribigild)在小亚细亚境内发动叛乱,蹂躏了弗里吉亚地区,率军平叛是盖纳的本职工作,于是他火速率军东进。到了前线的盖纳,先利用与对方的同胞身份套近乎,忽悠特里比基尔德率部投降自己,再转身杀回君士坦丁堡共图大业,特里比基尔德果然上当,率全军投降。盖纳见对手上钩,马上凶相毕露,一面吞并特里比基尔德的部众,一面将其处决。这样盖纳不仅成了平叛功臣,自身势力还大为增强。当盖纳率领他的大大膨胀的蛮族大军返回君士坦丁堡时,他的威望和势力已经压过奥特罗匹乌斯。399年底,失势的奥特罗匹乌斯被处盖纳处决。

奥特罗匹乌斯的死,并不意味着盖纳可以大权独揽,他手下的蛮族雇佣兵,军纪极差,在帝都四处扰民,生活习惯、阿里安派信仰也与娇贵的首都市民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盖纳发现自己多了一个劲敌,著名苦行僧—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姆(St. John Chrysostom),让他无法大权独揽。约翰于349年生于安条克,自幼学习希腊修辞学和辩论术,成为基督教士后,以雄辩的口才、优雅的辞藻声名远扬,【克里索斯托姆】(Chrysostom)是希腊语,意为金嘴(Golden Mouth)。然而让他声名鹊起的最重要原因,是他遁入叙利亚沙漠苦行6年之久,只是由于他体质虚弱,才被迫回到尘世,否则肯定会死在沙漠里。约翰有个叫马龙(Maron)的苦行僧朋友,在基督教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教派—马龙派(Maronite Church),长期是叙利亚特别是黎巴嫩境内最重要的教派。小小黎巴嫩能在中东穆斯林的海洋中独树一帜,与多数黎巴嫩人信仰马龙派有直接关系。笔者小时候在新闻中听说了一个黎巴嫩政党的名字—马龙派长枪党,马龙、长枪,听起来就很帅,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根,不可磨灭。

398年,奥特罗匹乌斯在巡视叙利亚时,听说了约翰的大名,决定调他进京,担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Archbishop, 不知算不算牧首),由于担心叙利亚的信众阻止这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离去,他密令叙利亚总督用一辆轻便马车,秘密的强行将其送入帝都。

事实证明,君士坦丁堡才是约翰展示才华的合适舞台。下车伊始,他就四出布道,号召民众、信徒们尊崇上帝,过简朴的生活,克制各种欲望;他还以身作则,将所得的丰厚薪水拿出来,创办医院和慈善机构,救济病人、穷人和乞丐。随着声誉日隆,他获得了与其地位不相称的实际权力,愿意为他赴汤蹈火的市民、官员、军人,大有人在。

手握重兵却不能掌握帝国最高权力的现状,让盖纳十分不满。按帝国的传统,像他这样兵强马壮的军头,肯定能当上皇帝,但朝野官民的一致反对,让他寸步难行,又愤懑难当。转过年来的400年,盖纳终于决心武力夺权。7月20日,哥特禁卫军进攻皇宫和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也顺便抢劫城中的富商和高官。虽然禁卫军是京城最强大的武装,君士坦丁堡市民却未被叛乱者吓倒,他们自发行动起来,拿起武器,设置街垒,关闭城门,与蛮族进行巷战。一贯看不惯蛮族禁卫军的尼西亚派教堂,主动承担起发动、支援市民的工作。经过数日激烈巷战,7千蛮族人战死,却依然没能攻下皇宫,眼见部下再衰三竭,盖纳率领少数亲信逃出帝都,一路流窜渡过多瑙河,投靠了匈人领袖乌尔丁(Uldin)。乌尔丁对这个叛逃者的处置,是砍下他的脑袋,作为礼物送给阿尔卡狄乌斯皇帝。

401年,史上第一个派遣到罗马帝国的匈人使团进入君士坦丁堡,全城百姓万人空巷来围观这些穿着、打扮都前所未见的人:皮衣、皮裤、皮靴,矮小的身材,扁扁的鼻粱,圆圆的头颅,所有头发都剃光,只在天灵盖上飘着一条长辫子。阿尔卡狄乌斯对匈人的好意大喜过望,他立即宣布匈人是东罗马帝国最好的朋友,还为此建造了凯旋柱,东罗与匈人从此建立起相当融洽的双边关系。盖纳之死还标志着东罗的政权再次转移,落入奥多希娅皇后和大主教约翰手中。

400年前后的东罗政局的一系列变动,不仅极具戏剧性,也有几个引人注目的看点。首先,宫廷贵妇和宦官的权力大为加强。罗马皇帝使用宦官的传统并不长,只能追溯到100年前的戴克里先皇帝,罗马人包括皇帝都采用一夫一妻制,本来无需使用多后妃的东方宫廷才有的宦官,戴克里先这么做,完全是为了体现皇帝和宫廷的排场和神圣性。传统罗马宫廷贵妇对政局的影响,也远不如中国、波斯,往前追溯的话,270年代当上帕尔米拉女皇的芝诺比娅,不能算正统的罗马人,只有塞维鲁王朝的太后们曾经弄权,但那已经是200年前的事情了。皇后奥多希娅和大太监奥特罗匹乌斯的崛起,说明东罗马帝国的皇权得到了空前提高,帝国体制正在东方化,与皇权至上的萨珊帝国逐渐靠拢,传统的共和外衣被彻底抛弃。虽然皇帝懦弱无能,可皇后和宦官的权力基础,完全来自皇帝,他们可以被视为皇帝的代理人或皇权的代行者。

其次,相比于西罗,东罗官民对蛮族更为反感和憎恨,绝不容忍蛮族骑到自己头上,这也是东罗没有被入侵的蛮族拆散和湮没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教会权力大为提高,达到了可以影响政局的程度。好在东罗皇权的成长速度,高于教权的成长速度,所以君士坦丁堡东正教大牧首从未获得天主教教皇在西欧的地位。

就在东罗政局动荡的同时,西罗的局势也在发生巨变。401年,斯提里科受朝廷之命,前往高卢,富庶的意大利地区兵力空虚。在塞尔维亚做了4年穷鬼的阿拉里克认为有机可乘,立即发兵西征,或曰举族迁徙,这也是阿拉里克第一次进入西罗境内。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波河(Po R.)流域,自古至今都是意大利最富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拥有米兰、都灵、热那亚、威尼斯等名城。阿拉里克连续攻陷维罗纳、帕维亚、都灵等城,将西罗皇帝霍诺留团团包围在首都米兰。正在高卢的斯提里科得到战报,立即回师勤王,顺利解除了米兰之围。

402年4月6日是复活节,斯提里科与阿拉里克率各自的主力,在泼伦提亚(Pollentia, 意大利Pollenzo)展开会战。在这个神圣的日子,西罗的尼西亚派牧师、哥特-阿兰人的阿里安派牧师,都声嘶力竭的鼓舞本方的士气。两军都认为自己的信仰才是正宗,决心在这耶稣基督复活的日子,为上帝耶和华的荣耀而殊死决战、消灭邪恶的异端。经过一天的血战,双方都伤亡惨重,阿拉里克的妻妾子女被俘,斯提里科的骑兵却被对手歼灭,双方互有得失,难分伯仲。最终双方达成停战协议:交换所有战俘,阿拉里克及其所部必须立即离开意大利。从结果来看,斯提里科达到了驱逐阿拉里克的战略目的,阿拉里克则血洗了波河流域多个名城,很难说谁占了便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意大利北部形势图。罗马、米兰、拉文纳先后是西罗马帝国首都,维罗纳、泼伦提亚是战场。塞尔维亚是阿拉里克的出发地 ,拉文纳以西的广阔平原,是富庶的波河平原=====

403年,百折不挠的阿拉里克卷土重来,再次入侵意大利。斯提里科前来迎击,双方在维罗纳城下展开会战。最终阿拉里克失利并逃离战场,他带着残兵败将逃进阿尔卑斯山区,在山坡上用战车围成防御圈,缩成个刺猬做出殊死一搏的姿态。面对困兽犹斗的对手,斯提里科也无可奈何,只得与阿拉里克再次和谈,他允许对手撤军,代价是阿拉里克承诺不再入侵意大利。

阿拉里克与斯提里科,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对手,虽然阿拉里克屡战屡败,却败而不溃,部下从未因失败而哗变或叛乱,阿拉里克的个人魅力和统帅力可见一斑。兵法云:【善胜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终胜】,所谓名将不一定非要百战百胜,败而不溃者才能最终获胜,刘邦、刘备都是善败者,最终都建立了相当的功业。

在阿拉里克2次入侵意大利期间,霍诺留皇帝做出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迁都。霍诺留的首都本来是米兰,迁都的目的地,并不是陈腐糜烂的罗马城,而是亚得里亚海岸边的小城—拉文纳(Ravenna)。拉文纳位于波河河口附近,距离亚平宁山脉不远,此城不像罗马、米兰那样,是所在地区的经济中心或边防要地,反而远离交通主干道,但这正是霍诺留选中它的主要原因。拉文纳一面靠海,其余三面是难以逾越的波河沼泽地,只有一条小径通往外界,可谓易守难攻。与其说拉文纳是个城市,不如说是监狱,此前也确实有多位罗马帝国的高贵囚徒和俘虏,被监禁在这里。在被阿拉里克围困米兰吓破胆的霍诺留看来,拉文纳不但很难被攻克,实在顶不住还可以乘船逃往东部,投靠哥哥阿尔卡狄乌斯,所以他决定把自己囚禁在拉文纳,做最高贵的宅男。

虽然2次打退了阿拉里克,斯提里科依然闲不下来,随着匈人的日益强大,被挤压进入罗马帝国的蛮族侵略军,规模越来越大,攻势越来越猛。萨珊皇帝伊嗣侯一世,则利用罗马内乱带来的太平岁月,实施自己的改革,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明帝察察》。

通宝推:联储主席,李根,
家园 请教一个问题

兵法云:【善胜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终胜】

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

网上说得最多的是出自孙子兵法。但是我没有在十三卷的孙子兵法里查到这句话。最早这么说的似乎是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里用周培公的话说的。

一句非常类似的话是

兵法云:【善胜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

这句话的出处是《棋经十三篇 合战篇第四》

不知王子看到的出处是哪里?

通宝推:赫克托尔,
家园 我也不知出处,所以我用了模糊化处理:【兵法曰】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很多人说来自《孙子兵法》,我又查了《孙子兵法》,但没查到,所以我用了模糊化处理:【兵法曰】,具体哪本兵法我也不知道。

家园 多谢王子回复,原来认真一点有很多好处。。。

送花。注:送花、宝推可能得宝 关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家园 罗马帝国不让蛮族当皇帝的传统是哪里来的?

前面不是有个阿拉伯人菲利普做过皇帝吗?还是罗马贵族为了排斥蛮族自造的传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