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百年家史 - 序 -- linde

共:💬13 🌺21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百年家史 - 序

本来,这是放在观点时事歪楼的短文。后来想想,还是把它作为一个系列写出来。大约有将近11年没有写超过150字的中文了。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有许多逻辑,拼写,以及语法的错误。网友们指出来,我会认真修改。再次向桥上及各位河友致谢。本人对飞天,南方,桥上,乐山等诸君更是高山仰止。

我希望最终完稿后可以给我儿子和女儿保留下来。 至于他们的后代还会不会中文,就不是我的问题了。

本人政治一直学得很差。高考和考研的时候,政治都只是刚刚及格。这个系列只是记述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百年变迁。希望不会有什么不妥。时间上大约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写起,一直写到2010年左右为止。体裁上也不自量力地借用记传体来记述百年来发生在我长辈,平辈,甚至晚辈身上的故事。本人所学的专业与历史无关,历史知识也有限,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可能会这样或是那样的错误。这也是我把它放在文化百家的原因。

缘起

8岁的儿子是个小历史迷。每次从图书馆借来的书里,除了像丁丁历险记,GARFIELD CAT 等漫画书,就是各种如天文,生物,及西方历史的儿童科普图书。

有一天,儿子从学校回来对我说:“爸爸, 你知道吗?杰克说他的祖先是苏格兰贵族,并且参加过苏格兰的独立战争。” 然后,儿子又问我是不是知道关于祖先的故事。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就成了我写这个系列的初衷。

1 百年家史-求活 - 外公篇

关键词(Tags): #百年通宝推:乐山乐水,王二狗,旷野风,小学没毕业,大龙猫,
家园 1 百年家史-求活 - 外公篇

外公出生在辛亥革命的前一年。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年代。

在外公刚刚6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双双因病去世。本来只是自耕农的家,更是因为治病的花费变得一贫如洗。没有任何亲戚可以依靠,外公15岁的姐姐带着6岁的他去省城的纱厂打工谋生。屋漏偏逢连阴雨。1年以后,一次事故又夺去了外公的姐姐年轻的生命。外公只能在街上乞讨,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每天的生活目的就是争取再活一天。这样的日子过了不知有多久,也许有一年,也许有两年。直到有一天遇见个同村的族人,外公才被带回村里。

外公的遭遇也许和明太祖很相似, 但是他并没有走上为生存而挑战社会制度的道路。他的命运意外的发生了转折。

村里一个同族的寡妇,收养了我外公。她就是我的太外婆。太外婆没有留下名字, 留下的只是一个姓氏。也没有留下照片。她的血缘关系和外公其实是没有的。她只是嫁给了外公的一个远亲。 她在丈夫去世后,守着几亩薄田度日。即使收养了外公,也得不到什么帮助。 外公多年营养不良,身体很差,无法承担重体力劳动。 太外婆就送他去学制卷烟手艺,并把仅有几亩水田卖了,搬到了镇上。两个人相依为命的活着。

大革命的风暴没有给古老的小镇带来什么影响。革命者的牺牲只是乡间农闲时偶尔的谈资。日子还是平淡的一天天过着。外公出师后,太外婆又帮他娶了亲,成了家。新娘就是我外婆。太外婆看上外婆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外婆识字。虽然只上了2年小学,但在30年代的中国农村,也要算是女秀才了。

再后来,太外婆就去世了。去世前,太外婆和外公还回到村里,在家族祠堂里,把外公的孩子分为2部分。一部分如我大姨和大舅等 ,以我外公生父为祖父记录入族谱。 另外如我母亲和二舅则以我外公的养父为祖父记录入族谱。从家族覆灭的绝境重生,外公对大家庭有偏执的渴望。他和外婆共有9个子女。虽然其中一个在童年夭折了,但是能让8个长大成人,外公和外婆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

解放后,外婆因为会写字而进了镇上的供销社当营业员。虽然家境艰难,他们还是尽力供5个女儿读书到初中。初中毕业后,女儿们基本上只能上由国家出钱培养的师范,职业中专等。至于3个儿子,则在小学毕业后,去当学徒。然后招工进工厂或是参军。他们的职业教育基本上都是在工厂或是部队完成的。

再后来,就是外公的孙辈的故事了。外公当他作为一个孤儿,在寒冷的冬季,沿街乞讨的时候,有可能看不到明天日出的他怎么也想象不到他会有外孙工作在美国的硅谷,孙子成为外科大夫,或是孙女成为年轻的大学教授。即使在外公去世的时候, 文革还没有结束,中国的高考也还没有恢复。

外公走得很平和。他只看到了6个孙辈, 但看到了整个家庭的勃勃生机。

杂七杂八写了这么多,写的只是百年中国的一个缩影。

2 百年家史-生息 - 外婆篇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2 百年家史-生息 - 外婆篇

如果说太外婆对这个家有存亡之功的话,外婆对这个家就有续绝之劳了。

外婆比外公小两岁。娘家离外公住的镇子只有一河之隔。她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她母亲(我们称她为姥姥,当地方言是指外婆的妈妈)靠给大户人家帮佣以及做刺绣,缝缝补补等微薄的收入,带大了我外婆和外婆的姐姐。

在那个时代,家里没有男丁,也就没有劳力。而且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没有招赘或是收养一个的可能。

也许是出于对小女儿的宠爱,姥姥节衣缩食地送外婆读了两年新式小学。这2年的差别在当时可能并不太影响外婆姐妹俩的生活。可是在2代人以后,这个教育的差别就被令人惊异地放大了。

太外婆为外公挑选媳妇的时候,正是因为外婆识字,使得聘书下到了外婆家。婚后,因为有了识字的外婆的帮助,小两口自己开了一个小小的前店后厂的卷烟作坊。 并且还在店里为村里的乡亲们代卖一些土特产和杂货,比如说竹子编的筐,篓等。

日子慢慢地过去。屋子里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的哭声和嬉戏打闹的声音。孩子们一个一个地降生,虽然增加了家庭的财务负担,但也给劫后重生的外公带来了巨大的快乐和希望。

不久抗日战争的烽火也烧到了小镇。日本鬼子几次为进攻省城或是其他战略要地而从小镇经过。外公与外婆并没有做什么英勇的举动。他们只是默默地期盼中国的早日胜利, 早日过上和平的生活。

太外婆去世后,姥姥被接来和外婆一起住。我小时候,在外婆家住了很长时间。因为外婆要到供销社上班,白天都是姥姥在照看我。姥姥也已经很老了。只要天气允许。姥姥总是牵着我和表哥到屋后不远的河堤上散步,看江上往来的船舶和飞翔的水鸟。有时候,她只是静静地眺望河对岸的老家。

外婆因为自身的经历,更是强调女孩教育的重要。有限的教育资源,都向女儿倾斜。外婆总是说女孩子没文化就没有出路,既嫁不了好人家,也不会有好工作, 是吃一辈子苦。男孩子还可以学手艺和当工人, 在工作中学习也不晚,是吃一阵子苦。

外公去世后不久,外婆和姥姥都被大姨接去了。这时,文革刚刚结束, 百废待兴。地方政府为扩建道路,将外婆的宅子拆掉,给了1万元的补偿。

外婆在1980年, 拿出政府的拆迁补偿金里的大约3000元设立奖励基金。奖励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恢复高考是改变整个家族命运的大事。我会专门写一篇关于我们这些表兄弟姐妹在高考这个竞技场上表现的故事。考上大学的人会收到外婆50-100元左右的奖励。她总是强调只有教育才是正道,其他都是旁门左道不能长久。

在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正值我出差要路过老家,早上我给她老人家打了电话。 中午,外婆还兴奋地对大姨说她要休息一下,晚上好有精神和我聊天。结果,外婆这一觉再没有醒来。我在医院的病床前陪了好几天。她知道我来了,但是眼睛始终没有再睁开。很遗憾,外婆差1年没有看到21世纪的曙光。

3 百年家史-操劳 – 大姨篇

关键词(Tags): #百年
家园 花.....这个系列我会追看的

还有一个小BUG:差别就被令人惊异地放大了

家园 五千年家国

del

家园 百年家史百年沧桑,宝推!
家园 花!可喜可贺

挑刺,在我这里,姥姥和外婆是一回事。我又回到上面细查了一下才搞明白。

家园 3 百年家史-操劳 – 大姨篇

如果把外公外婆比作是这个家庭公司的共同董事长的话,那大姨就绝对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了。

在这个家里,没有大姐,二姐,大哥等称呼。只有一个姐姐的称呼是给大姨的。太外婆去世后,当时只有10岁左右的大姨就成了家务活的组织和管理者。后来,外婆的母亲(姥姥)搬来了,也只算是大姨的顾问。

大姨按照每个兄弟姐妹的体力和能力,安排不同的活计。不光是每天的做饭,挑水,洗衣,和打扫卫生等。还包括在院子里养鸡,养鸭, 到镇边上家里的自留地里帮父母种菜,在池塘里挖藕,男孩子在河里捕鱼捞虾。如果需要的话,还有到外公铺子里替他看铺子,或是切烟丝什么的。像我母亲就被分配去针线活。她跟着外婆和姥姥一起给大家缝缝补补,做衣服,納鞋底等。我母亲的故事会在另外一篇文章里。

那时候,电冰箱还不是中国农村家庭能想象得到的。多余的食品必须处理好,才能收藏起来,以便今后食用。比如说,镇上不许养猪。外婆家就以买猪仔,并支付给老家农村养猪的家庭一定费用的方式, 获得年终所杀猪的一半。这些肉不能一次都吃掉,而是要将大部分的肉腌好,风干,再用烟熏制成腊肉,腊肠等。自己捕来的鱼,养的鸡鸭,都会制成腊制品挂起来。多余的蔬菜也会做成泡菜,或是雪里蕻等以备不时之需。这也是传统中国家庭有许多坛坛罐罐的原因。

大姨还能代表家里与外人打交道。镇上的人都知道,X家的大姑娘是在家主事的人。她说的话就算得数。

众多的家务拖累了大姨的学业。小学上得时断时续。直到16岁才和我母亲已及小3岁的大舅一起小学毕业。这时候,全国解放已经5-6年了。为了记念当年牺牲的烈士。政府用他名字命名了镇上的小学。

1家3个人同时考上了县城里的中学,成了当时镇上轰动的新闻。可是,真正离家去上学的只有大姨和我母亲两个人。外婆把大舅扣下了。乡亲们都不理解为什么外婆要花钱培养女儿。 当时的普遍观念就是:女儿迟早要嫁人的,女儿嫁出去了,就是别人家的人了。

大姨初中毕业后,不想再花家里的钱。其实她通过勤工俭学,并没有花家里多少钱。但是她执意考入了国家出钱培养的师范学校。算是为姐妹们做了个榜样。虽然她离开了家,外婆有什么大事还是要写信给大姨,要她帮助拿主意。多年以后,即使弟弟妹妹家里有什么纠纷,都会找到大姨去仲裁。

大姨师范毕业以后,开始先在省城的直属县当小学老师。一直在该校工作了近20年直到成为校长。后来她又调到一个新建的中学当校长。大姨和当地一个职业专科学校的老师结了婚,并有了2个孩子,我的表哥和表妹。他们的故事我以后再说。

外公去世后,大姨把外婆和姥姥都接到她那里。外婆也到别的兄弟姐妹家住过一阵子。但她总埋怨他们不如大姨细心,还是愿意和大姨住在一起。大姨也尽心尽力地赡养她们到生命的尽头。

大姨为这个家在牺牲了很多,操劳了很多。为此,她也赢得了兄弟姐妹及其后辈的尊敬和爱戴。

4 百年家史-选择 – 番外篇

关键词(Tags): #百年
家园 很好看

我一直觉得有传承的家族是有一种内在的精神的,也是非常羡慕的。

当然,这种家族不一定是名门望族,但是一定要有一种贯彻始终的精神力量。。。

喜欢看这种朴实、真诚的东西。

家园 4 百年家史-选择 – 番外篇

当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的时候,外公刚刚结束其学徒生涯, 对即将到来的独立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而此时,在东南沿海大城市读书的学生Y先生,却陷入了对前途选择的迷茫。

受《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者老师的影响, Y先生对共产主义这一新生事物并不是很陌生。在学校期间,他也曾经参加过学生运动。而且,家在农村的他对当时中国农民的处境也比较了解。但是,当地名门望族出身的他终究没有走上他老师希望他走的道路。

这不仅仅是因为4.12之后的恐怖,或是同窗学友牺牲的血腥, 更是来源于家族的影响和父母的期盼。Y先生既不能选择背叛自己的家庭,也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实现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因为他的家族已经替他做出了选择。

无论是出于朴素的阶级立场,还是出于和GMT 中人物的错综复杂的亲属关系, Y先生家族中的主流都对新生的国民政府有着强烈的认同。虽然也有不和谐的声音认为CP 并非完全无望, 但已经不能改变家族参与新政权建设的决心。族中的长辈固执的坚信,家中的土地,茶山,商铺等等都是祖先通过科举,经商,垦荒,放贷等辛苦努力积攒下来的。每一个后辈在享受祖先余荫的同时,都有发扬光大祖宗基业的义务。他们不能想象长工佃户要和他们一起分享这一切。于是,家中精英子弟都悉数投入了GMT的阵营。当然也就失去了族中兄弟分别成为国共将领而对垒的机会。

Y先生屈从了家庭的选择,但是书生意气的他却是死活不愿意加入政府的强力部门,而是在教育部中找了个工作。不久,东北易帜,中国出现了久违的表面上的统一。Y先生也被国民政府派到了沈阳承担地方与中央的教育政策的协调工作。满怀教育报国希望的Y先生带着妻儿,离开了江南,来到大豆高粱满地的东北,第一次见识到了什么是林海雪原。

9.18事变打碎了Y先生梦想。张少帅轻轻松松,干脆利索地放弃了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Y先生则携家带口,一路颠沛逃回南京。日本鬼子的贪婪,当然不会为得到东北而满足。7.7事变,接踵而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南京陷落。Y先生的身体条件使得他不能承受随国府西迁的劳苦。于是,Y先生只有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农村。

抗日军兴。许多族中的新一代热血子弟毅然投笔从戎,保家卫国。8年的浴血奋战,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长眠在祖国的青山绿水之间。Y先生在乡间,也竭力支援抗战。国共两党均称赞他为开明士绅。

终于盼到了日本投降,国府还都南京。Y先生因为有东北工作的经验,再次接受国府征召,前往光复后的沈阳。可惜的是,中国人的血还没有流够。不久,GMT自持武力,撕毁了和平协定, 在东北大打出手。无奈事与愿违,几年下来,几经换将,东北的局势对国府来说愈发变得糜烂而不可收拾了。

当Y先生从辽沈战役的炮火声中逃出来不久,惊魂未定的他就获悉解放军的兵锋已经抵达长江的北岸。族中兄弟再一次在南京聚首,对大厦将倾的恐慌与无奈充斥于言谈话语之间。国府当年吝啬于一两个省的地盘而撕毁协议,如今却祈求对方能让他们在江南偏安,无异于痴人说梦。无法达成共识的他们兄弟,只能分道扬镳。一部分人漂流过海,去孤岛上作毋忘在莒的孤臣孽子。Y先生则随另一部分人一起返回故乡, 守着祖先的家园,等待着胜利者对他们命运的裁决。

在乡间的等待的日子里,有的堂兄弟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南下的解放军指挥员的岳父泰山。有的则举报了在逃的本家子侄,算是向新政府表示了与过去决裂的决心。刚开始的时候,Y先生还比较镇定,自认自己只是个技术官僚。可是地主的身份就是他的原罪。 在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急风暴雨式的社会变革中,Y先生整日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终于,他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

Y先生临终时,对围在自己床前的妻儿充满了歉疚。他觉得正是他的人生选择,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苦难。子孙后代再也无法翻身。他猜对了开始。他的家人在此后的历次运动中,都会被拉出去批斗。 他妻子的头发在批斗中被揪掉。儿女们不能通过政审,当然也就不能被招工,更不可能去接受高等教育了。这样的日子好像过得没有尽头。

可是,他猜错了结尾。恢复高考后,强加在Y先生孙辈身上的种种限制都被取消。他们一个个都通过高考,再次跳出了农门。Y先生早年没能上大学的小儿子,也在接下来的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抓住机遇,成为某种很不起眼的小商品的生产商。

再后来,Y先生的长子被统战进了当地政协。 当年赴台的同族兄弟又渡海归来, 与政府高层把酒言欢。Y先生的妻子,见到了这些由政府县市领导陪同,回乡祭祖的族人。 亲人相见,不胜唏嘘,宛如梦寐。最后,她以96岁的高龄在小儿子家平静地去世。

这是故事的结束? 还是故事的开始?

Y先生当然不会知道他的一个外孙女会嫁给一个当年曾在街头流浪的乞儿的外孙, 并且有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5 百年家史- 学历 – 二舅篇

关键词(Tags): #百年通宝推:duanjian,从头开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不错,这是铁手给你的。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家园 5 百年家史- 学历 – 二舅篇

外公外婆当初送二舅去学徒的时候,他们的想法很简单, 就是希望二舅能成为一个好的厨师。 如果是这样的话,二舅的人生可能少了许多色彩与波折,但也可能没有随之而来的许多烦恼。

小学毕业后,从小在家里就喜欢做饭的二舅被外公外婆送到县城里的一家饭店当学徒。那时候,中国南方普遍使用砖砌的柴火灶台。烧煤的炉子在农村都是稀罕的东西。更不要说煤气灶或是电磁炉了。二舅的学徒生活就是从劈柴,拉风箱等体力活开始的。也许,大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得到了人际交往的锻炼,勤快而又能说会道的二舅很招师傅们的喜欢, 并得到他们在厨艺上的细心指点。

不久,中国社会开始了公私合营运动。 二舅所在的饭店也成为政府下属的国营商业企业。二舅的工龄也就从他开始学徒算起, 远远高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可是, 他并不满足于每天三分刀工,七分火候的生活。他渴望能有机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老话说,皇天不负有心人。60年代初,在一次陪朋友去应征入伍的时候,二舅自己却被空军招兵的人看中。 虽然最后只是被分到了某飞行基地的地勤部队炊事班,二舅也算是成了人民空军的一员。地方政府承诺继续为其保留个人身份,他的工龄得以连续计算。

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二舅因为业务能力强, 政治上表现积极, 并且有着完整的小学学历,很快就被提拔成班长,然后当上了司务长。 司务长的工作每天都要和钱粮打交道。

解放军的缔造者们对军队的财务管理从建军伊始就非常重视。每个月的伙食尾子都要结清公布。战争年代,残酷的生存环境使得军人很可能再也吃不到下一顿饭。 吃空饷,贪污伙食款,就是在喝士兵的血。 为了让二舅更好地适应部队中的财务制度, 基地派他去军区开办的财务培训班学习。这也开启了二舅后来从事财务工作的契机。

几年以后,本应退伍的二舅反而被提干,成了基地后勤部门的一名协理员。穿上了四个兜军上衣, 空军蓝裤子的二舅当然也就成了许多年轻女孩子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按家里人的话说,家里的门槛都要被从四邻八乡来说媒的人踏破了。周围的邻居也好奇地想知道X家的二儿子到底会娶个什么样的人。

可是最后成为我二舅妈的人却让周围的眼镜碎了一地。二舅妈长得确实很美,但身世却十分坎坷。她的母亲在逃荒的路上被父母卖到了一家地主家当丫环。 舞台上的喜儿,逃进深山,变成了白毛女。现实中的喜儿,没能逃出地主的魔爪。 被地主霸占的她生下了个女儿。 没能生下儿子的母亲和女儿一起,在地主家里还是受尽了虐待和折磨。这种现象在旧中国也许很有代表性。以至于,解放前在部队里演出《白毛女》时,多次发生台下战士情不自禁地想拿枪向台上黄世仁开火的故事。

解放后,民愤极大的地主被镇压。二舅妈却由于血缘的关系成为了黑五类, 要在群众运动中被反复批斗。我至今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下,她遇见了我二舅。我想不出来他们俩的生活会在哪里发生交集。我只知道,二舅爱上了她,并执意要娶她并为此宁愿牺牲个人在部队的前途。

外公外婆并没有干涉二舅的选择。 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的他们对儿女们的婚事都很开明。而且,文革已经开始,个人及家庭的荣辱很多时候都会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今天的红桃4, 明天就可能成为黑桃3。也有好心的人劝二舅说,“漂亮也不能当饭吃。” 二舅经常会半开玩笑地回答说,“看着漂亮的堂客,多吃几碗不觉得撑,少吃一顿也不觉得饿”。 与地主女儿结合的直接后果就是二舅被转业到了地方上一家大型企业。许多人都为二舅感到惋惜。

世事难料,几年以后,副统帅折戟沉沙于温都尔汗,空军也就成了政治上的重灾区。许多当年的同事都要接受隔离审查,有的甚至因此被开除军籍。 二舅却由于已经离开军队反而没有受到牵连。

回到地方上的二舅没有重操厨师旧业,而是转行从事起了财务工作。当时的国家大政策已及地方土政策对转业军人也比较照顾。更何况,二舅的工龄很长。在福利分房的年代,这可是一个大优势。万人大厂的厂长即使有职务加分,也要和工人一起评分。 最终要和厂里的老钳工,老车工等楼上楼下地住在一起。

舅妈的身体不是很好,也许病如西子胜三分就是对她的写照, 根本不符合当时时尚的工农兵审美标准。因为心疼舅妈,他们只要了一个孩子。 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可是幸福的二舅也有小小的烦恼。每次评职称时,好脾气的他都会被学历,文凭的问题搞得火冒三丈。人事部门的人对二舅拿出的诸如速成班,夜校,以及函校的证书不断地挑挑拣拣,评头品足。即使评上某种职称,也要二舅觉得是对他的恩赐似的。这一切都让二舅发誓要把儿子培养成高学历的人才。

我表弟并不是个聪明外露的孩子。按家族里大人的说法,11个表兄弟姐妹中,论聪明程度排名,一个手数肯定数不到他,两只手数有可能会数到他。可是,表弟有两个优点,那就是少年体校出身的他身体极好和做事也认真。有点像电影里的阿甘。即使是这样,从小到大,他的学习成绩也就是中上。高考的时候,二舅也只是希望他能上个大专,在自己被承认的中专学历的基础上进一步。没想到,表弟超额完成任务, 考上在当地也被人认为是三流的一所大学的本科。

二舅欣喜之余,又对儿子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他成为X家的第一个考上研究生的孙子。于是,听话的表弟在别人以玩游戏,交女朋友等来打发大学时光的时候,反而更加刻苦地学习起来。不出所料,大学毕业时,表弟顺利考取外省一所大学的研究生。这一下,二舅更来精神了。他暗自把儿子的目标再次调高, 直指京沪。

表弟在外省读研期间,二舅妈因病猝然去世。他没能赶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二舅索性就把要儿子读博当作妻子的遗愿,向儿子作了传达。要儿子化悲痛为力量。拿个博士回来祭奠母亲。不知道假传的圣旨,是不是真的起作用了。反正,表弟后来考上了一个一流的大学读博士, 并在博士毕业后进了政府户部。而自觉功德圆满的二舅也就此退休住到儿子工作的京城, 当然也就再也不必为学历,文凭而烦恼了。

6 百年家史 - 援外 – 小舅篇

关键词(Tags): #百年
家园 喜儿的女儿当然也是劳动人民的后代

反之则是封建主义的表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