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2012年:苍天黄天 -- 井底望天
很有喜剧的味道,现在影帝不得不出手抓猪肉了。
美国的大萧条的重要起因就是股市的泡沫和工人实际工资增加太慢。
我无所谓,一向是酱油派,偶尔几个鸡蛋砸脑袋上不要紧。只是偷草行为对这个人自己不好,因为不敢面对现实。
“但是也说明了中国现在面临的通胀压力,是和特殊商品的生产周期变动有关,而不是一个普遍的上涨现象。”
CPI这个指标如同GDP一样是可以操控的,但是实际通膨恐怕更厉害,而且持续时间会很长。
中国的策略:利用手中的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购买基础物资(粮食+石油+矿藏),稳定国内基础物价;作为制造业大国,减少出口,优先供应国内,稳定国内轻工业产品物价;大城市缓慢下降房价,中小城市房价逐步下降;用水利工程+廉租房+大学生下乡缓解失业;定向输出通胀,特别是那些与中国领海领土冲突和产业升级存在竞争的国家
而要警惕的是,眼下防止美联储“无风险”推出另一波量化宽松的前提条件就是:就目前而言,由于形势已经变化,中国境、内外又“恰到好处地”出现一种声音,即:担心过度紧缩、损害中国经济、从而要求中国率先宽松。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种声音”的发出者,与之前的,积极鼓动中国应“率先加息”、且最好大幅加息、快速升值人民币的“声音”源于一处。
显然,在我们看来,这“两种声音”如果发自国外,自然难逃“别有用心”,如果发自国内,则或者在认识上与现实有所偏差,值得反思!
对此,我们的建议是,在目前,在美国急需“无风险地”通过另一波量化宽松(QE3)的关键时刻,中国自己不要率先“量化宽松”,继而令欧洲央行也跟随宽松,从而为美联储“无风险”推量化宽松“提供无风险环境”。
显然,一旦中国央行此番“率先宽松”,欧洲央行也跟随宽松,则美国势必迅速推出QE3,则油价将继续大幅反弹,则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将继续上升,从而迅速恶化中国经济前景。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此次虽然没有“不动”,但“好在”没有“率先宽松”,而在欧盟出于“自救”的目的,与中国一起堵住“美国无风险QE3”的可能性之后,尽管“美国推出QE3(特别是变相QE3)”仍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之“也必然上涨”的石油价格、大宗商品价格,会因美国觉得“有风险”而缩减“QE3”的规模而“涨幅要小得多”,这对中国经济、欧盟经济都是有利的。
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3.5万亿元,可是个天文数字,约等于去年中国GDP的10%,国民收入的40%多。如果穆迪的说法属实,中国审计部门的权威将扫地,领导理当被问责,一大批审计人员也应去再培训重新上岗。
原以为穆迪爆出那么大的“猛料”,总该有一个尽职调查,有一个有据有论的演绎过程吧,非常遗憾,没有。其依据竟然还是前段时间已被媒体广泛引用热议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的一段表述并不清晰的语句:“平台贷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当时有媒体根据2010年末中国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的30%来测算,得出平台贷上限为14.37万亿元。而此前,媒体披露银监会的数字在9.1万亿元左右,也曾被广泛引用。
毫无疑问,无论是央行报告、银监会统计还是审计署报告,其发布的信息应都具有权威性。但审计署的报告应更具公信力和权威性。因为这毕竟是数万专职人员历经数月、花费无数公帑,按照严格程序进行的审计成果。而且审计报告一经政府公告形式发布,其代表的是政府的权威、信誉,并将接受历史的检验。认真阅读审计署的报告,其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含义、性质、历史数据的表述,均显示出专业、认真、严密、翔实的特点。这些都是之前的其他表述所无法比拟的。对审计报告当然可以质疑,但只要稍具常识的人都应知道:必须有论有据,提出令人信服的说法,否则岂不对别人的劳动太不尊重?
那么,为什么穆迪作为一个专业评级机构,却宁愿那么不专业地去采用表述并不准确却是数额最大的那个版本呢?笔者以为穆迪一是钻了我国长期以来对地方债务信息透露不够透明和权威机构表述不统一的空子——反正都是你们自己说的;二是很可能同最近华尔街利用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大肆做空中国有关。
于是就不太讲究做学问的原则而赤膊上阵了。须知,华尔街的评级机构都不是省油的灯,无利才不赶早呢。因此,穆迪此次跳将出来,用看似含糊实是强调的口吻质疑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其做派更像是三流小报的八卦曝料。
笔者花了点时间,从2005年至2010年6年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幅度及相关性做了对照研究(因为这两者之间关联度最强),以佐证审计署报告的数字更接近事实(见表一、表二)。
表一显示,2005~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以25%左右增长,2009年突然幅度增至30%多,间接表明同地方政府债务增长有关。表二显示,2009年地方政府债务猛升达61.9%,大大高于对应的同期固定资产投资30%的升幅,说明来自于民企等其他的投资主体投资幅度反而在减少。如果按照银监会的9.1万亿元的数字版本,地方政府债务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正契合。但审计部门不可能也无必要去夸大地方政府债务的数字。至于再加上穆迪所说的可能遗漏了的3.5万亿元的数字,则偏离对应的固定资产增幅实在太大。因此,审计署的10.7万亿元的数字更接近实际。
以前计划经济体系下,还可能有些不可理解的合理因素。
现在都市场经济这么多年了,你还有啥不可理解,有啥赖政府的?
而且我说的国内物价高是实物物价相对于美国来说的, 同时国内人工服务远远低于美国。
你想两边的便宜都占,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美事呀?
除了气愤,没有自己好爹,或者自己不努力,还有什么别的因素好气愤?剩下的只能气愤自己生错地方了,不过这年景,除了生在美国,欧洲,比中国强的地方还真就不太多。
又想起一句俗话,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
本人一向反动,今天宝推此文,应该算是积极转变向D靠拢,可以稍减罪恶了吧。
精英啊!
P民们觉悟吧
我看的就是这本书
身边就有,不过是私下操作,上不了台面。
改开前的共产党干部分房子的时候都是先考虑群众的。。。
再看看现在,唉。。。
的观点俺不是很欣赏。中国大部分上市银行的报表看上去很美丽,实则潜藏风险。小幅度的一俩次不对称加息是可行的,俺也没想到这次央行居然选择的是对称加息。但是大幅度的不对加息,特别是同时加活期存款的不对称加息,那么中国银行的净息差将快速下降,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中国商业银行,没有2.5%到3%的净息差是很可能要维持不下去的。而且无论纵向从历史还是横向从各国的净息差看,中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净息差都不属于偏多的。
从近 10 年的情况看,中国银行业净息差水平处于主要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净息差的低端,
与印度银行业的息差相似。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息差处于适中水平,较美国、德国等
低,略高于日本、瑞士等国家。而从2000年开始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净息差对比,中国大幅度落后,略低于印度。
所以中国四大银行世界排名靠前的净利润的产生不是由于净息差过多形成的,主要有几个原因,一个是中国四大银行占中国银行总利润比重大,一个是美国次贷危机后大银行利润下降不少。还有就是中国经济的融资大部分靠银行贷款而股票债券等融资比例有限,而美国是银行股票债券信托等等几分天下。中国银行的总贷款量的增长太多了。
至于利率市场化,这个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美日的利率市场化经历了10年以上的过程,而且从净息差看整个过程有个下降又回升的情况。从中国国情看,仅仅通过利率市场化是解决不了通胀问题的,民间借贷的利率都是15%以上了,而央行还是不断的提升准备金率,井大关于不对称加息的说法有些自相矛盾,因为市场实际贷款利率已经很高,而如果仅仅想通过不对称加息来解决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存款利率上升,而贷款利率又远低于市场实际利率,那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会更低,要求会更严格。
PS:净息差 的概念 一般同学都了解。
如有不了解的同学请自行放狗, 这个不是定期的利差,是综合的平均利差,因为银行短存长贷,所以活期利率很重要。欧美银行混业经营等中间业务多,但是无论是欧美银行还是发展中国国家的银行,从大的范围看中国银行的净息差是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