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奢侈品议 -- 苏北
大量的钱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那么兄台再来批评奢侈品消费,难道是指望那些人攒了钱却不在自己身上消费么?他们会有这么高尚的品德的话,能攒到那么多钱么?
中国的问题是分配机制太不公平。就拿税收而言,富人最大的收入,资本利得几乎是免税的,更不要说国企, 公务员等等名正言顺的特权。 把该征的税收上来,用到该用的地方,比什么都重要。
喝酒亦然。二手烟和醉驾甚至直接危害他人生命安全。都是浪费型、自残型生产,应当依法取缔。
报到云西洋奢侈品70-90% 甚至100%的生产在国内完成,奢侈品牌贴牌销售后售价在成本的10-100倍。
本人烟酒不沾
河友说应该放在文化百家,后生认为此题目正是时事。
先生把中国人那种笑贫不笑娼,崇奢鄙简的丑陋行径全部怪罪于商品本身,并以鸦片为案例,晚辈认为不妥。
首先鸦片和奢侈品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毒品,后者是商品。并且毒品现在还有人吸食,奢侈品古也有之。不能一概而论。即为商品,那么就有相应的客户群,那就是富人。富人买用本无过,过在无节制无休止的炫耀。穷人偶尔买买也无伤大雅,但是倾家荡产就是过。先生批判的本质在于使用者的无教养与无知。教养,无知需要的是个人素质的提高,需要的是教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培养’而教育又需要时间的积累,非一朝一夕之功。
先生又说,课重税于奢侈品,非也,如果课重税,这些富人就会出国购买,完全不能到重税的初衷而且还变本加厉的金钱外流。每年假借交流,考察之名出国购物的人还少么?不知道哪年看的录像,在巴黎‘老佛爷’购物的中国人,事后调查以地方局处级干部组成,由于排队加塞而打架,汗颜呀。每次去阿姆斯特丹找朋友办事都能看见各种名义的代表团在团购。2010年十二月18日的‘经济学人’曾发表一篇文章来阐述中国游客的‘豪爽’。纵然整篇文章充满着‘嫉妒羡慕恨’。
文章里的外国人被描写成了吸血鬼,那贪婪,懒惰是人的本性,和种族国家没有任何关系。中国的新贵就如同18世纪的英国暴发户一样,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批判要基于承认人性(包括坏的一面),尊重历史的发展而展开。但是还是不得不为先生的义愤而鼓掌
那读起来肯定比白话有气势多了 上花等翻译
可拍电影是怎么个操作方法呢?可否介绍一下?
把电影的拍摄成本炒得高高的,明星的片酬炒得高高的,实际没开支这么多,做的花账、把钱从不能见光的口袋、转移到可以见光的地方。
以开餐馆为例,实际每日营业额1万元,你报给税局是收入50万元,净利润10万元。税局收了税后,你的钱就是合法收入,漂白了。
为啥黑社会喜欢用电影,餐馆,夜总会,赌场洗钱,这里的交易都是现金。政府没法掌握。洗白后就是合法收入。
LV前两年出的大旅行包,当年民工都用的时候,很被人奚落。标上LV后,于是阔老、明星们也要拎一拎,其实用途还不都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