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一些事实以及其他 -- 史文恭
最近看了好一些书,有些事实很有意思,值得和大家共享一下。
顺便先说一下之前俺写的《黄连腌制的橄榄》,那个小系列本来是要写些俺所知道的总理在文革中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怎样地为这个国家最动荡的时代一滴一滴耗尽精血,又是怎样患上本不该成为绝症的绝症,然后,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走完他的一生的。------但确实写不下去。-----因为细节所看到越多,就越让俺动容和心悸,这个国家的第一任也是目前最长任期的总理是在如此悲凉的情况下走向人生的终点,历史何其残酷?----理想主义者最大的痛苦不是殉道,而是看到他的理想扭曲,破碎,落入现实的污泥,----但这就是历史的重量和残忍所在。-----因此,俺难以下笔。总理的一生是如此伟大,以至于在写他的晚年时,我们不得不愤恨历史的不公和政治的冰冷,------俺没有那么超脱,也不愿为那些玩弄嘴皮的人提供一些所谓的谈资。
所以还是用一些大一点的,简单一点的逻辑来说明一个态度吧。-----现在有两种相互联系的思潮,一个是怀念东哥,怀念所谓东哥时代的清廉吏治和平等社会,另一个就是由此推论文革的某一方面的正确性。------俺个人觉得,对比当下社会的混浊而沆瀣一气的官场以及贫富悬殊的现实,这两种思潮的由来都是完全可以理解并让人同情的。
但是,思潮,不过是一种感受的集合,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更想当然地把这样一种“感受”用一些名词包装起来,并自以为是地上升为“理论”,甚至还有大肆宣扬。----这就成为一种愚昧。----很多人甚至发展到对东哥盲目崇拜,或者用所谓文化的角度来赞美文革的地步。-----这种做法,其实折射的不过是中国文科教育制度的长期负面成果的累积而已。
俺举一个例子,假若我来告诉一个外国人,东哥有多么多么的好,多么多么的伟大,然后文革又是多么多么的深刻,多么多么的平等,------那么,假如这个外国人擦干净了被俺喷的满脸的口水后,问俺一个问题:
既然文革是如此的深刻,又是如此的伟大,而且还是由如此英明的东哥老人家自己领导实践了十年,那么,为什么文革不能继续呢?----既然文革是如此地让广大基层的老百姓感到了自由平等的好生活,那为什么老百姓们在享受了这“十年的幸福时光“后,没有拒绝改革开放呢?
这显然是一个很质朴的问题,----但很明显,那些拿名词拼凑历史的同学们都忘了这样简单的逻辑。
好,俺就在这里抄一次书,告诉大家文革前后对广大的老百姓意味着什么。
1965年,中国农民年平均从集体分的收入是52.3元,1976年为62.8元。十一年间增加10.5元,每年增加不到一元。到1978年,至少有两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得温饱。
1965年,全民企业职工月工资年合计为652元,1976年下降到605元。1977年全国职工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6平方米。比1952年还少0.9平方米。到1978年,182个城市共有缺房户689万户,占这些城市总户数35.8%,其中长期住在仓库,走廊,车间,教室,办公室,地下室甚至厕所的131万户,居住面积不足两平方米的86万户, 三代同堂,父母同大子女同室,两户以上职工同屋的189万户,住在危房的还有上百万户。全国约有两千万人要求安排就业,大专院校,中技校和家居城市的复员军人105万,按政策留城的知识青年320万,插队知识青年700万人,城镇闲散劳动力230万人。
总结一下,假如我们能够穿越到1978年的中国,经过了所谓的黄金的东哥领导下的十年文革之后,成为一个光荣的工人阶级的话,最大的可能是,一个一家三口的工人正生活在一个不到12平方米的宿舍,过着每个月不到50块(两个人不到100块)的日子。
那么,假如谁要穿越的话,希望穿到那时候吗?
现在论坛上,无论谁都可以指点江山,对国家领导人评头论足,指点江山。如果在文革,且不论有没有论坛这个东西,如果有,那么整个西西河青史论坛里所有的ID里面,能够不被抓进去的恐怕也是凤毛麟角了。------在文革的时候,连打碎一个东哥瓷像都足以坐牢,对比现在,我们在论坛里大声嚷嚷的ID们,----什么叫天壤之别?---这就是。
东哥一生成功的基点,正如林彪元帅说的:“毛主席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际。他总比较人家实际一些,总是八九不离十的。他总是在实际的周围,围绕着实际,不脱离实际。”-----那些对文革如此眷恋的同学们,不防对照上面引得事实和林彪元帅的话来检讨一下吧。
以上。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建国后出生率即开始下降,但死亡率暴降,尤其是婴儿死亡率,儿童成活率暴降,同时人均寿命延长。
这意味着新增人口大都是不创造价值的老人儿童。眼下在建设的同时要勒紧腰带存储人口红利,要到一代人后才能支取。
1952 0.360617
1953 0.363358
1954 0.362261
1955 0.363264
1956 0.366365
1957 0.36767
1958 0.403067
1959 0.389439
1960 0.390895
1961 0.388557
1962 0.385021
1963 0.385127
1964 0.393424
1965 0.395241
1966 0.399842
1967 0.403494
1968 0.406384
1969 0.411858
1970 0.414883
1971 0.417933
1972 0.411278
1973 0.410846
1974 0.411286
1975 0.412984
1976 0.414375
1977 0.414608
1978 0.417125
1979 0.420578
1980 0.429168
1981 0.436935
1982 0.44558
1983 0.4508
1984 0.461847
1985 0.471162
1986 0.477011
1987 0.482919
1988 0.489381
1989 0.490923
1990 0.566319
1991 0.56544
1992 0.564577
1993 0.5637
1994 0.562829
1995 0.561959
1996 0.563368
1997 0.564768
1998 0.566179
1999 0.567583
2000 0.568749
2001 0.572175
2002 0.574062
2003 0.575979
2004 0.578515
前面是年份,后面是全国的劳动力/总人口。1990年,统计口径略有变化,所以后面的数字要略修正,但总体上是不差的。2010年,中国8.3亿劳动力,人口13.7 亿。这个比例基本上是0.605。
这个表说明,中国人均预期寿命60年来从30多增加到70多,大部分人有机会当40年劳动力,所以劳动力比率不断上升。但是前30年增加慢,后30年增加快。
建国前30年,比起解放前,出生率缓慢下降,但死亡率下降更快,尤其是婴儿和儿童死亡率下降快。所以人口暴增,但增加的大多是没到劳动年龄的青少年。所以劳动力比率增加缓慢。我们的父辈因此拥有最多的兄弟姐妹,比上一代多,比下一代也多。等到我们的父辈参加工作,中国的劳动力比率就开始迅速上升。同时出现的还有计划生育政策,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于是在劳动力数量急剧上升的同时,被供养的子女却少的多。所以劳动力比率急剧升高,在我们的父辈开始大批退休之前会一直升高——目前看来顶峰多半就是2010年 的0.6。这就是30年来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吃到了上一代人的人口红利,同时通过计划生育,通过过度严厉的计划生育预支了下一代人的人口红利。
工人平均工资下降的问题很好解决。只要工业人口不增加,维持原来的规模即可。
这就是个简单的问题,扩大工业人口,还是养好原来的工业人口,年年加工资。
至于知青问题,既然楼主的话都没变过。我的回复有啥必要变呢?
知青包括2种,回乡知青和下乡知青。前者是多数,即农民出身的学生,后者是少数,即城市学生。
刚建国的时候,中学生紧缺,紧缺到大学招生,中学毕业生不够的程度。不得不动员一部分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和一部分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干部报考。所以那时候学生不存在什么就业问题。
等到中学毕业生逐渐增多,大学没有同比例增加,这个问题就来了。
这里还有个问题——城乡差别。其实严格说来,不是城乡差别,是工农差别问题。县城里的居民,许多也是公社里的农民,山野间矿山的工人,也算吃商品粮的城里人。对于一个极端缺乏工业的国家来说,提高工业待遇,让最优秀的年轻人趋向于参加工业-军事组织,这没什么问题。刚建国的时候,工业人口不足全中国的1%,许多城里人都是依附于进城地主,买办,对工业化毫无贡献的奢侈化三产。到了毛泽东时代快结束的时候,已经快一亿工业人口。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工业人口的子女是否天然地继承了这个特权?
知青政策的回答是不应该,当时的国民待遇是当农民,种地,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和资源。所以,下乡知青,回乡知青,都应该平等地先种地,再选拔出优秀的去读书、工作、参军。为啥下乡知青要抱怨,回乡知青就不能抱怨?我看都没啥抱怨的,因为在下乡知青大批下乡的同时,还在大规模招工,征兵。来源就是这两种人。招工数量还略超过下乡数量——当然招工数字也被回乡知青分享,所以下乡知青颇为不满。但为啥不满呢?为啥这个特权天生是你的呢?
楼主说下乡知青优秀,回乡知青就不优秀?
其实,这事归根结底是工业经济本身扩张不如工业化教育快造成的。解决起来也很简单——教育不要铺那么大摊子就行了。不知道谁赞成这个观点? 当然了,没有教育超前培养人口,就没有接下来30年的辉煌。从76年到80年代的低谷,中学生减少了将近一半,要是当年不铺那么大摊子,你们说,是不是就没有这个低潮了?还是照旧减少一半.........
说下乡知青享受国民待遇,其实是超国民待遇了,他们有补贴,有安家费,还有知青办专门照顾。为啥不满? 下乡知青中,招工,参军,当赤脚医生和地方干部的比例,远高于回乡知青。他们为啥说下乡不公平?
因为军事政变成功,所以反文革是对的
因为反文革是对的,所以军事政变必然成功
如此论证 万无一失
的消息——而后来的那场“军事镇压”里的这个传言则是为很多人所追捧的
又或者说力挺文革的人都品格高洁不屑于碎碎念?。。。
至于您在这帖子里的第一篇回帖,我不了解您之前的回复,但单就这篇帖子而言有些跑题:这里的关注点是66-76这十年,而不是49-76这27年。前三十年的功绩不完全是因为最后十年的文革,我想这句话您也会同意吧?
要论证“文革期间人民生活水平上升慢是因为孩子多了”,我觉得应该论证1)经济总量上升速度不坏,至少不能是“慢” 2)人口多了。现在至少我没看到您关于1)的数据,不知道是否方便补齐?
不经政治局会议逮捕常委,党史上您再找找看? 党自己否定自己的权力体系,要不陈云咋说下不为例?
但是,这个为啥要动用军长呢?
至于你说军长和其他高级军官里有没有文革派。您看来认为没有,我很欣赏您这种善良的想法,我更希望您劝劝军事政变之后剩下的那些政治局常委,他们也这么想就好了。省得清洗。略举几个例子,挂一漏万请勿怪。总之,批文革,您得先说是否和军事政变的决策者看法一致。
李伯秋(1916~?):辽宁省辽阳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革”中任沈阳军区副政委、辽宁省委书记。1967年在辽宁省夺权上台,执行了一系列极左政策,1977年被撤职。
张宜爱(1912~?):安徽省六安县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文革”中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参与了上海未遂暴乱。1980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认定犯有反革命罪。
胡炜(1920~?):河南省新蔡县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文革”中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陕西省革委会副主任、副总参谋长。他同“四人帮“有牵连。1977年被解除职务。
最后,我不认为高级军官的倾向和文革的民心有很大相关。只是您既然单列了这个问题,我就就事论事的谈谈。如有不尽完善处,请讲
张参与的"未遂暴乱"没听说过,不过这会儿没什么时间多做了解了,再说吧
不过说到军队的态度和文革是否受支持的关系,我觉得有两条:A.军队高层作为比较大的既得利益集体没有反对推翻他们之前十年获取利益的团体——当然,这个团体理论上是党 B.社会主论调不支持继续进行文革,至少这些人接触到的论调不支持继续,不像后来
说到民心,我老家所在的东南小岛倒是据说当时局面没什么太大的波动——不过即使是文革中那里的“革命活动”也不是很受欢迎:穷人,还是比较看重“今天是否能吃饱”这个话题的
1、下河近两年,从未见史兄赞叹过60年代的美国。林肯总统在1863年签署解放宣言,1920年8月26日美国宪法第19条修正案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直到1964年的民权法案,才禁止基于性别、种族或宗教的歧视。
试问,史兄认为当年的华人可能获得比美国黑人和美国妇女更优厚的政治权力?你是否愿意回到当年的美国?没有计算机网络,没有冷战结束后的政治红利。将空泛的冷战红利溢出作为贬低当年中国成就的依据,是否立场先定?或者为融入美国主流,像骆家辉一样拒学中文,断绝自己华人的根本?
克林顿是越战逃兵,希拉里当年也反越战,如果你活在美国60年代,你站在哪一边?
如果你给不出解释,那你这篇文字是否失去客观公正的意义?
就我而言我从来没打算说文革时期的生活有多么美好,我也不认为文革会原样复制到明天。人类在进步,我们国家尤其在快速进步。过去的生活不如现在很正常。这样穿越式的反对是不合理的。
同样的理由可以用来反对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但是很少有人这样做。只有文革,才可以让人惊恐地问:“你想回到文革时期吗?”
我觉得这样问法的隐含前提是:
1. 文革造成了同时期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是新中国发展历史上的一段弯路
2. 如果文革没有发生,那么中国经济发展更快,人民--至少一部分人--生活水平提高更早发生
3.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程度的生活水平、言论自由程度,不会因为没有文革而下降。
你觉得这三点是真的吗?如果不能确定,那么历史上文革的坏处是什么?
=================================
另,我的一个印象是这样的穿越对比来自近三十年的某些宣传:一些单位似乎喜欢挂在嘴边,在文革时期由于错误路线所致,我们的成绩如何如何;改革开放以来,在XXX路线指导下,我们又如何如何。言下之意,就是那年代对他们而言是个弯路了。至于究竟是不是,还得发掘资料说话。如果有人能拿出过去六十年钢铁、电力、粮食、油料、石化、棉和布料等产量、医院病床和医生数量、大中小学学生数量等数据,以及机床、材料等关键技术突破的年份。如果文革十年比前后几十年的增长率都低,科技革新频率都少,那么说文革时期在经济建设上走了弯路那也不为过。
过去六十年包含了两个阶段的宣传口径,我们似乎即将走入第三个。但愿今后我们能够更多更全面地以事实探讨问题,而不是口号和偏见。
这个得比较一下77年时的职工人数和52年时的职工人数,职工人数一样和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太不同了。现在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排除了大量非城镇户口的居民,如果都算上,恐怕数据会没那么好看的。
2、关于住宿条件
你原文是“总结一下,假如我们能够穿越到1978年的中国,经过了所谓的黄金的东哥领导下的十年文革之后,成为一个光荣的工人阶级的话,最大的可能是,一个一家三口的工人正生活在一个不到12平方米的宿舍,过着每个月不到50块(两个人不到100块)的日子。那么,假如谁要穿越的话,希望穿到那时候吗?”
请问,这个数据从何而来,作为一个70年代人,我了解的是当时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人均住房面积绝对不止12平米,至于城镇。一般的赫鲁晓夫楼大约每家使用面积50平米吧,三房一厅一卫一厨,加上建筑面积和公摊后,折算到今天每套房约80平米。条件确实简陋。
但你觉得比今天北京的蚁族如何?那些城中村的条件就比当年好?你愿意去住吗?联合早报《北京禁止非法使用人防工程
百万“鼠族”遭清理 (2011-05-31)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1/05/others110531na.shtml看过没?
在你心中,这正是改开的伟大成就吧?
在70年代末,俺家住在小县城老平房中,一家5口(一老二小),住房条件不好,家庭成份同样不好,但那时俺父母每月加起来有100多块,还请了一个保姆照顾奶奶,和家人一样待遇。住房使用面积也有50平米,厕所和厨房均为公用。你说的三口之家12平米是否仅为极端之特例?
请选择:你是愿意住老房子还是宁愿当鼠族当蚁族?须知后面这种极端现象是本世纪才大量出现的
只是以前说到文革便一无是处,而现在逐步发现文革还有那么点点东西值得说说。特别现在社会怨气重,因此借此机会抱怨抱怨。真要搞文革?看看文革中社会主流都干了些什么吧。
群体无意识+无政府主义彻底狂欢的年代,谁想去谁去。
412时候国民党自己把自己的基层清空,说的不好听点,文革也起到了类似作用。还好没直接枪毙,只是让大部分人靠边站。让不会管理的人去管理,认为管理者就是当权派,必须被打倒。这就是文革干的最荒谬的事情。
很多老前辈们是值得尊敬的。各种困难情况下他们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这不是说这贡献是文革带来的。这是文革这个时间段中国人民的贡献,而绝不是文革这个行为的后果!
文革中,党中央也有很多正确方针政策,很多人攻击文革,便把所有污水都泼过去,说当时文革国家所有政策都是谬误的。合适么?不合适。但是说这些正确的方针政策是文革带来的。合适么?更不合适!
3、关于温饱问题
这个很多河友都辩论过了,粮食产量除了气候、育种、耕地面积、灌溉外,还有个化肥使用量。你批评原来的粮食产量不够,请问北大荒、新疆恳殖、各地造田增加的耕地面积是天上掉下来的?你嘴皮子一抬就抹杀掉了。我父亲说我们那个小县城刚解放时,山中有豹子和狗熊,周围密密麻麻都是森林。50年代末砍掉一批,更多树木都是改开后城市扩张砍掉的,所以要讲破坏植被,轮不到毛担第一罪责。
在化肥产量供应不上的前提下,当时的中国充分利用了各种农家肥,我们小学时每年都要去57干校劳动一天,小小孩子,被鼓励用手把农肥施在庄稼地(当时就是把粪便用水稀释后,和草木灰混成团,再人手捏成小团,埋在庄稼旁的小坑中),很臭,要臭一整天,但没人觉得是耻辱。
呵呵,中国在当年的生产力条件下,政府和民众同心同德,采取了所有能采取的办法来增加产量。请问,你有啥更好的办法?
对了,很多人告诉你说化肥项目是在毛后期建设的,不过你一定听不进,立场先行嘛!
4、关于几代同堂
中国古有养儿防老,四世同堂的美谈,请问当年三代同堂,父母同大子女同室怎么就叫你看不惯了。
那时的子女很孝顺,当然也不敢不孝顺,不然单位领导和居委会、亲戚邻里会把你数落够,这是农业社会的传承,无可厚非。
对比今天,子女找不到工作干脆留在家中啃老,坐吃山空。俺倒要说一声,前者的苦对年轻人有利,是社会伦理的正常体现。
转引如下:
2.目标太大,太高远,有些好高骛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脱离了中国当时的现实和老百姓的普遍精神状态,难怪有人称之“毛泽东比我们时代先进50年”;----这是不符合他老人家自己关于主观能动性的论述的,这也注定了他必然孤独。
3.贸然发动,没有和当时大多数高层达成一致,不利于争取大多数,结果无区别的打击了一大片,有意无意的制造和增加了阻力面;----这个结果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他所反对的势力以后能卷土重来,不能不说是悲哀。
4.做法粗放,企图以乱治乱,结果对方固然是乱了,己方也乱作一团,使得初衷越来越走样,最后成了大事无人问,鸡毛蒜皮满天飞,互相攻讦,人性恶大爆发的闹剧;
5.权谋太多,对付党内的同志手段有待商榷,搞得人人自危,最后大家都不敢信任他,也不敢互信,一只失去了相互信任的队伍怎么能打好这一史无前例的大仗?
6.选定和培养的棋手和接班人都不行,结果人亡政息。
至于史先生的文章,我只想提醒一句:
——这个用来作为论据,是不公平的。因为当时实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采取的是“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纯粹拿工资增长来说事说服力似乎不够。——我记得当时狠批的就是邓的“物质奖励”。
再有就业人口的问题:据查1965年人口总数是7.25亿,1975年是9.24亿,外链出处净增加2个亿!
所以这句话
所以应该客观的说,在文革当中还是有发展的有进步的。
正如“宁鸣”河友所指出:你的
1. 文革造成了同时期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是新中国发展历史上的一段弯路
2. 如果文革没有发生,那么中国经济发展更快,人民--至少一部分人--生活水平提高更早发生
3.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程度的生活水平、言论自由程度,不会因为没有文革而下降。
前提1:文革中走没走弯路?走了!但前进了吗?应该是前进了的。
还有人们都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改开以后吸引外资的那些熟练工和基础也应该是这一时期准备的吧,这笔功劳算谁的?
前提2:没有文革,会不会发展更快些?也许会,我不敢断言一定不会,但我想提醒的是,那会不会更慢些呢? 比烂一下:印度没有文革干扰。但现在还有55%的贫困人口,它们自己也承认是29%外链出处
多于非洲26国穷人总和
我不想为我们超过印度而沾沾自喜和满足,我只想指出:我们即使不搞文革,当年也极有可能像他们一样的。
这是不是文革的功劳?我也说不清楚,但以“发展慢”来指责文革,恐怕还是论据说服力不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5、关于民众求变的心理
原文说“既然文革是如此的深刻,又是如此的伟大,而且还是由如此英明的东哥老人家自己领导实践了十年,那么,为什么文革不能继续呢?----既然文革是如此地让广大基层的老百姓感到了自由平等的好生活,那为什么老百姓们在享受了这“十年的幸福时光“后,没有拒绝改革开放呢?”
首先,毛说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919-1949,战乱之变。1949-1979,集体化公有制工业奠基及平权之变。1979-2009,原始资本主义基础民生及利己主义之变。中国控社会从没中庸过。
其次,奥巴马的竞选口号是change吧,请问新美国人,冷战后美国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为啥有选票的美国人一定要change?哪怕是仅有口号的change?
用你的矛攻08年大选美国选民的盾,你能给出个合理的解释不?民心思变是人性,熟悉的地方无风景,老婆是别人的好,这些话同样可以运用在政治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