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略谈文革 -- 史文恭

共:💬1222 🌺12097 🌵36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2
下页 末页
家园 能找到就好了
家园 老兄让他们亲身实践

恐怕是要求太高了

不说这个了,他们思想觉悟高,多吃点没关系,那么拿出点时间帮助别人呢?他们有多少人是在工厂打过工,农村种过地的?

说道文革的好就是义务教育、赤脚医生,赤脚医生大部分初中文化程度,现在有人敢让他们给自己看病?

我是七十年代上小学的,我们是当时下放的大学的附属小学,跟我们一样的小朋友们都顺顺利利的一直读书,但是当时我们也招收附近农村的孩子上学,从二年级起,就有孩子辍学的,四年级起大部分农村的女孩子就都不来上学了

如果你是家里当家的,有机会去家政公司找保姆,问问42岁以上的女的,她们无一例外的告诉你,初中毕业,实际上念到小学3、4年纪都认识大部分字的,都是很好的了,甚至有很多不认字的,到雇主家雇主写条子让干这干那就傻眼了~

我是小学的时候到同学家玩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农村什么样,其实我们当时大学里住的也就是平房而已,但同学家的房子是茅屋,只有一扇很小的窗户,屋里是泥巴地,当时小小的心灵还是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的~

家园 你是标准穿越男,带着23世纪的科技来到现在,上帝来了

这就是精英意识

家园 确实不能太拘泥于细节

细节是重要,但太过于拘泥细节,那就会出现只缘身处此山中的认识缺陷。因为你看到的细节都不是第一手材料,现在讨论这些人有几个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

跳出细节,从宏观层面去看决策者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建设,不说能定量,定性是可以做到的。

从苏转美,在苏联那实现初步工业化,但为了自身政治、经济独立,决策者将和美国大门打开了。这种世界格局和自身格局的变化,都是不可简单评估的,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所以我首先阐述此条。

两弹一星,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加上上面的从苏转美战略,就不仅奠定了中国的版图格局和国际地位,更是已经打下了中国今后的发展格局。光这些成就,就已经可以奠定这个决策者在该国的历史地位了。战备经济,则是在这种苏美格局夹缝里实现倒苏抗美向从苏转美格局转变的一种现实需要,可见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多么的恶劣,而决策者从这个夹缝里走出来,并且奠定了今后的国际格局,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

但决策者为什么说一生只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解放,一件是文革。没有提到上面这些,决策者偏偏说到了文革。这是因为在这个决策者心中始终有一个课题,那就是破除历史周期律。决策者带领革命队伍进入北京城说的那番话,不是随口说之,是心里多年的所思所想。也正是这种想法,奠定了从苏转美战略和促成文革的认识根源。中国深受封建道学礼教思想残害太深,每个人都不可自知成为这种剥削摧残文化的受害者和推动者,史mm提到的底层混乱,正是这种思想毒害的缩影,但要改变这种封建思想影响,不能寄托于老百姓的自发觉悟,需要的还是革命领导队伍自身认识改变和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这或许就是这个决策者心中的认识,基于这个认识,他不仅仅做了以上所说的那些事情,他对中国社会基层组织机构改变(这种改变意义参照一下黄仁宇关于中国历朝历代基层组织结构阐述,再结合社会工业化的需要,就可看出其历史意义),革命和建设队伍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组织建设使tg得以发展壮大,并取得了政权;但坐江山,避免历史周期律,还需要新时期的思想建设,和革命解放时期的思想建设会有区别)以及民主集中思想、阶级理论,会奠定这个决策者在世界历史的地位。

最后稍微说一下那个新时期的思想建设,这和文革也是有关联的。而要去找细节的话,可以去看看七十年代理论建设中关于儒法斗争的文章,以及批儒的活动,或许会有助于理解。在历史上如此阐述儒法之争的,我想是头一次,虽然有那个时代的语言特点,但无疑这是开创了这个国家对历史思想认识的崭新局面。而当政者能如此批判道学礼教的糟粕,而不是祭出儒学等级控制的思想舆论,那么这个决策者可以说确实是只争朝夕,唯民族而奋斗的。用这种思想熏陶出来的干部队伍,或许会是今后人类社会发展的希望呢?

家园 有人喜欢纠缠这样的细节

于幼军停职期间修订并续写《社会主义五百年》

查证红军长征过“毛儿盖草地”时那份张国焘的“密电”,于幼军也花费了很大工夫。毛泽东在延安整风和“庐山会议”等场合多次说叶剑英把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等领导人的电报拿给他看:“南下,彻底解决党内斗争。”

他在书中写了正版党史没有提及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曲折过程:毛泽东并不是一开始就主张和平解决的,他和一些红军将领开始主张杀掉蒋介石,在陕北建立与南京政府对立的政府。当时张闻天是中共的总书记,他和周恩来不主张杀掉蒋介石,和南京对立。张学良、杨虎城和美国、苏联政府也均不同意危害蒋的安全。毛泽东等原来主张杀蒋的领导人头脑冷静下来后也改变了态度。这一切因素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习仲勋作为当年的陕甘苏维埃政府主席,“文革”前只是因为给小说《刘志丹》提了点修改意见,就被认为是“利用小说反党”,被打成“反党集团”头子,受到长达16年的停职审查,“文革”中上万人受株连,遭残酷迫害。于幼军在书中评述道:习仲勋一案是“千古奇冤”,这种“文字狱”实在是“令明朝专办冤案的‘东厂’、‘西厂’也自叹不如,望尘莫及!”

于幼军得知中山大学一位教授曾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查阅蒋介石的日记,于是登门拜访了这位教授,向他请教、核实从蒋的日记来看,“九一八事变”后蒋到底有没有下令张学良不准抵抗。得到该教授明确否定的意见后,于又继续从多个途径查核,包括看了张学良九十多岁高龄时在美国接受日本电视台的采访谈话和张的重要部属于学忠等人的回忆录,才把这段历史情节如实写进书中。

党的高干就把心思花在这种细节上了。你觉得他们是想干什么?

另外,

1986年8月,33岁的于幼军擢升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由学术界转入政坛。其后,曾在广州市的东山区、天河区任区委书记;1992年进入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并主持“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州保税区”的工作;仅数月后,即升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并当选省委常委。在此期间,于幼军还在中山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在担任省委宣传部长时,广东涌现《南方都市报》、《新快报》等一批大胆敢言的报章。2000年,出任中共深圳市市委副书记、市长。[2]

家园 哈哈,我跟上
家园 少在河里睁着眼睛说瞎话

75年就解决粮食问题?74年解决教育问题?我呸!!!什么叫大言不惭,什么叫厚颜无耻就是在说你。我这里无一例外都是在包产到户后才解决粮食,教育我这里是在落实教育义务法后才基本解决。你是在那生活啊,最早包产到户的凤阳还是你们那早。

家园 什么叫愚昧洗脑?一个例子自己跳出来了

中国教育在1974首次达到94%的儿童入学率,1976年达到96%,改开后呢?下降到93%,现在大家都知道,包产到户导致大量儿童失学,以致于“儿童上不起学”成为海外攻击中国的一个话柄,你竟然连这个事实都不顾。

让一个连身边儿童在失学现象都不知道的人,又怎么会知道粮食是如何增产的呢,一个小学还没有毕业的人群,不就是别人教导什么就信什么?范伟就是这么教育出来的。

农民仅仅是粮食生产的最后一个阶段,前面还有3年的良种制作期,化肥投资生产期,还有30年持续不断的水利投入建设期,这些才是粮食增产,并最终让中国人吃上饭的原因。农民犹如瞎子摸象,有人牵过一头猪来说这是象,他就天真的信以为真了,到现在还有这样的可怜虫呢。

家园 个人感觉:在西河这个特殊时期,文革的话题相忘于江湖吧!

这是灼有见地的论证。起码是从权力的有序分配方面来阐释的,这可以让我们得出一个很好的教训,那就是:权力的分配一定要谨慎。不然,打倒一个,就是起来另外一个。

同时,从西河目前的气氛来讲,我以为,史先生还是别谈(少谈或者趣谈、逸谈)文革,即如铁手老大说的团结,也即如邓小平力排众议肯定主席一样。

虽然我自诩为左的政治倾向,但我以为左的更应该看右的东西,所谓兼听之明是也,对于右者,亦然也。同样的,从根本上否定文革应该成为炎黄的共识——纵使是人类最伟大的试验。在执行文革的主观意图过程中,执行的手段,依靠的力量,组织路线,以及相关的策略政策,都是不足取的,到最后,其结果当然是灾难的!

于我个人而言,则是希望鱼与熊掌能够兼得。即文革能够解决当时主席所思考的社会与文化的深层问题,同时,又能够保证经济、科技、教育、军事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因为。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合理解决,那真的应该反思。起码,我爷爷一个地道的农民会认为解放前也是能吃饱饭的。反而解放后,饭不是那么好吃了。

但我最想说的意思却是:

虽然我很喜欢看热闹,也喜欢左右互博,以增识见,但如果这种热闹最后会引发成为某种形式的暴乱(无论是左的暴乱,还是右的暴乱 ),则连想看热闹的舞台都没有了,我们又到哪里去舒散心情呢?偌大一个西河,就连看热闹的舞台也放不下吗?就无法容忍左右其存,和平竞赛吗?

通宝推:中间代码,bayerno,
家园 小环境是大环境的镜子

西西河这个倾向还是蛮明显的嘛。前两年特工组的同志们大量涌现,现在督公们此起彼伏。。。呵呵呵。。。

既然说是明眼人,逍遥派,应该都知道政治是怎么玩的吧?

家园 自以为是的人要么觉得高人一筹要么认为想当然

我就就知道你会说我被洗脑,要说被洗脑我也承认,不过这个洗脑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我的父母,从他们的言语里你说的不是事实。你说74年解决教育75年解决粮食你叫我该相信谁呢?还有从我身边所了解的你说的也不是事实。

家园 你正好弄反了

工农差距是不是公平的问题,所谓“4人派”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所谓“邓派”认为是公平的。

当时在这个问题上争论的两个着力点,一个是“消灭三大差别”,一个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两条都是毛主席的最高指示。

在这两条最高指示下,“4人派”高举“消灭三大差别”的大旗,“邓派”高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大旗。

三大差别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差别。当时的提法是逐步缩小,最终目标是消灭。

一派批另一派是“唯生产力论”、“洋奴哲学”、“破坏阶级斗争”、“要搞资产阶级复辟”...

另一派当时不敢公开对阶级斗争提意见,主要的反批是“只红不专”、“破坏现代化建设”,提出要“发展生产力”、“一切为了现代化”....

你这个文革“全看”,应该是你理解的文革,肯定不是真实的“全看”。

家园 你很喜欢谈人民的温饱问题

那么好吧,请你来说说,改开是如何一下子解决人民温饱的?第一步做了什么?第二第三步又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就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和文革有哪些不同?注意,要区别于文科生,必须理清楚你的逻辑,不要只谈现象,重点要谈谈背后的驱动力。

看看你崇拜的周总理197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197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超额完成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第四个五年计划一九七五年也将胜利完成。我国农业连续十三年夺得丰收,一九七四年农业总产值预计比一九[**]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一。这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全国解放以来,尽管我国人口增加百分之六十,但粮食增产一点四倍,棉花增产四点七倍。在我们这样一个近八亿人口的国家,保证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工业总产值一九七四年预计比一九[**]年增长一点九倍,主要产品的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钢增长一点二倍,原煤增长百分之九十一,石油增长六点五倍,发电量增长两倍,化肥增长三点三倍,拖拉机增长五点二倍,棉纱增长百分之八十五,化学纤维增长三点三倍。

说明文革并不如你所想象的糟糕,工农业都在快速发展。温饱的问题,主要是人口在高速增长,从而部分抵消了粮食的增长效果!

注意:中间的[**]是8*8的意思,论坛的关键字屏蔽效果。

家园 那个就是流沙河体,知音体

那个就是流沙河体,知音体

妓者的前身

家园 “三公一母”一说不过是“要吃粮,找紫阳”之类的“民谣”

--“人民还自发去买三公一母的螃蟹来庆祝了”

这个说法想来和“要吃粮,赵紫阳。要吃米,找万里”之类的“民谣”是一样的来源。

有人去买三公一母的螃蟹,作为个例有可能是事实。但用“人民”来做主语,无法同意。不知这里的“人民”是几个人?当时有多少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用螃蟹、而且是“三公一母”的螃蟹来代表被粉碎的四个人?

如果这类宣传也可以被当作“事实”来作论据,对这样的史家的治学态度可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