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神童为什么不神了? -- 河蚌
大多数家长称道的孩子都是务实的结果。背多少多少诗,什么什么几级几级,能做什么什么,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将来迟早要会。简单说,所有孩子能会大人才会的东西都没有什么。要是十岁的孩子会背九九表不能让人惊奇的话,五岁的孩子会背这个也没有什么。二十岁的人能背下来唐诗三百首的话,十岁的孩子能背也不值得惊奇。这种假以时日吃个功夫的东西只能说明孩子过早的背上了负担。真正孩子身上值得家长花时间的是务虚。会背九九表的孩子不值得注意,可要是孩子说加五次三太麻烦,有没有办法可以省点事儿的时候,才是家长要打起精神来的时候。会背锄禾日当午没什么可说的,可要是孩子问日当午为什么一定会汗滴禾下土的时候,家长就要认真一些了。
以现在的条件,上个什么大学真的不能算是什么出息。要山某说那家孩子养的好的标准是老爹能拿起电话来说:孩子,老爹这儿有这么一个事儿,你看怎么办才好,或是:孩子,老爹这儿有这么个问题,你给解决一下吧。
从心理因素上讲,很多人可能把孩子的培养目标当成了自己想成为的人。可是现实的矛盾是自己本身往往不是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自己做不到的,又怎能保证孩子也做到呢?
普通人本来就不会接触天才,碰上天才子女也不知道怎么引导。
一些搞超前教育的,貌似就是逼着孩子提前学习,却牺牲了其他时间,结果孩子不能适应社会。综合能力也不强。
要再养养。。。
就是关注孩子的闪光点,而不是什么超越常人之处。还是想说一下,我觉得你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观点总是有些偏颇了。
历史是个好东西,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办法,但历史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那些在历史上留名的人,往往都是与常人不同的,特别是在科学史上的故事。比如算术,最著名的莫过于高斯,自己就将1+2+...+100由加法律变换成(1+100)*50,但高斯这样的是数学天才,100个里面有没有1个都很难说。也许到了现在,我们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难的,但是对于小孩子,这种思维确实是很少见的,这样的例子,其实是不具有普遍性的。
在儿童教育中关注,并不是说你得有别人做不到的技能,那样的太少见了。别人二十岁才能做到的,你十岁做到了,这就是最典型的神童,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比如科大少年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而普通人的神童定义,甚至比这个还低,不过就是显示出超于大家公认(这个公认有时还是错觉,因为大人总是拿自己小时候来比)的能力,记忆力强一些,反应力强一些(比如2岁时能背九九表,能认识很多汉字,能背齐中国的省份),实际上也就是比别的孩子早慧那么两年,多长大几岁,每个孩子都会有。
但是,这样的孩子,总会得到了更多的关爱(包括父母、亲友、老师)和鼓励,如果教育得法,他们将会一直表现的很优秀,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领先一步,由于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有可能步步领先,最后超然众人,因为这个所谓效应,其实就是资源投入。就统计学上,投入的资源越多,成功的可能越大,比一比华裔和非洲裔,就能证明这个原理。
最后,咱还得再重复一下作为父母的成才观。对于儿女,父母只能负责前三十年,后三十年是孩子们自己的造化。对于父母而言,现在养孩子的目标,就是能让他们上个好大学。因为如果不出意外,孩子就可以自己找到工作,独立了。小时候靠父母,长大了靠自己,老了靠儿女,这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在为人父母这个阶段,大家还真没想那些长远,想到打电话,让孩子帮忙解决问题。
不知道,山人年龄多大,是不是已经为人父母。我也是在有了孩子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这句老话的真谛。对于任何父母,孩子都是最大的变数,真不知道他将来会怎么样,现在能做的,就是探索,找出他的闪光点来。
有太多的父母,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花了无数的钱,最后做的事情,反而起坏作用。
教育孩子,有时是身在局中,关心则乱。高知的家庭,仍然有很多孩子学习很差。
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是问题的所在。做了一辈子普通人,想要成为什么人通常都是白日梦。照着这种梦的思路走和想买彩票发财的差不多。简单说,一个从来都不是神童的人绝没有可能教出一个神童来。全力营造的结果最可能的是教出一个问题儿童。
引导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难。一个天才有一对普通的父母要远比一个天才有一对天才的父母多的多。只要父母肯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或多或少都能发现孩子的一些闪光点。只要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点能够给孩子一点初始推动就可以了。也真的不要太贪心,闪光点很少只是一个,而一个孩子只要能有一个过人之处父母就可以谢天谢地了。所以做父母的可以“一计不成,再来一计”。
没孩子。可一家子都是老师,聪明的,笨的,有成就的,一事无成的,林林总总听过见过的也很有一些。自己也是在好样的,没出息,捣蛋鬼,为他人戒的别象他那样,到看某家的山某如何如何的为他人做榜样,等等,过山车样的很起伏了几次。所以虽然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可自认为还是有资格在网上说一说的。不过,从来不在朋友圈里议论人家的孩子,可只要有机会就会和孩子们议论议论父母,绝对比议论孩子有趣。
顺便说一句,孩子父母能有作用的关键时期是上学前。六七岁以后,从小带的好的孩子和从小没带好的孩子基本上就能看出来了。父母能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小了。
我儿子小的时候就反映出一些自闭的特征,比如他不到五岁就能根据别人说出的日期判断出那天是星期几,就像达斯丁霍夫曼饰演的雨人,我到网上看过那个换算的公式,根本不是小朋友能理解的,他自己也不能解释怎么算出来的(我说的日期不一定是本年的,甚至不一定是本世纪的)。后来我们决定不鼓励他做这个游戏,免得他更加有自闭倾向,慢慢过了两年他就不再会换算了,现在迷上字典了,他问我要的礼物居然是新版的第11版的新华字典,没事就拿着翻,出门去玩妹妹带玩具他带字典,晚上去公园都是!老是拿一些生僻难字来考我,搞得我一点老爸的尊严都木有。
小聪明误了大智慧.
人还是应该干和生理阶段向符合的事,小屁孩谈什么恋爱?根本没这个需求,纯粹就是胡闹,而且无论成败都很浪费宝贵的时间.而且谈恋爱会刺激性激素的增加,而性激素是抑制长个的
要想经历挫折培养坚强的性格,最简单的方法俺认为应该是参加竞技体育,这才是锤炼身心的好方法
但也正因为专注和敏感,容易使他们过于沉浸在连绵不断的思考的乐趣中不能自拔,容易丧失自我.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极少数理论型的学者之外,都是不能脱离社会的.如果想改变,就一定要格外注意天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这个短板如果能弥补上,成才应该是没有问题.
没研究过自闭症,但是小孩还小,如果真有这个倾向的话,是不是及早介入治疗。
他还不到需要治疗的程度,现在让他参加一些感统方面的训练,也注意让他多跟人打交道,总之我需要一个幸福的儿子,不需要一个神童。
能否推荐一下感统训练的地点?
只是提醒一下,且问问儿子需要的“幸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