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说说我对跨越和高铁的看法 -- 达雅
建国20多年连修铁路都没有,在老邓期间通车。。。
到77,78年延安那个穷样。
那是,到江/胡任上已经彻底资本主义了。
如果一天过去,路上只要对开两辆车
两天就得四辆了
三天就得六辆吧,
结果每天还只是拉那么多人。
车要用得多得多
可以和货运混跑,满足价格敏感人群。
在事实面前你认个错就这么难吗?69年规划,73年开建,邓一上台就停工,这都能怪到76年以前?邓不上台早就通车了。你大概意思就是为什么不59年就规划63年开建吧?你这就是无理取闹了。49-79年铁路修了很多而不是少(3万多公里,要考虑到中国从钢产量5万吨起步的),总有个先后。
呵呵,你就是个笑话。
"1969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修建西延铁路的决策,经过多次实地勘测,1973年正式开工建设。次年,新丰至坡底105公里建成通车。但不久因基建规模压缩,施工队伍陆续调离,到1981年,全线停工缓建。"
邓的买办性比江胡大多了。看看赵朱的政策和江胡的不同。
毕竟最终完成了,对不对?
倒是说说,怎么个买办法?
邓不上台早就通车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邓时代铁路发展不大。你起码要承认你这个例子说明了邓时代铁路发展不大。
"怎么个买办法?"
同时从外国开始引进,中国引进生产线,韩国引进技术自己消化吸收但以我为主:汽车电视机等领域都是如此;
全国各大企业都要让外国会计事务所核算;
放开农业让外国资本控制中国农业(朱签的字);
运十不用我说了吧,被麦道玩残了。
消化吸收难道不需要时间?尤其那些国企,慢点
也是自然的。现在不是汽车第一生产消费大国了,
家电就更不用说了。
放开农业让外国资本控制中国农业(朱签的字);
根本没发生的事就不要来当证据了。
运10豪无前途的,早死早超生。
一个是持续不断引进生产线,结果是不能自主发展,一个是消化吸收技术,结果是能够自主发展。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而不是速度问题。同时开始引进(中国之前被西方封锁,韩国也必须等到西方转移低端产业的浪潮),现在差得这么远。这得多么厚脸皮才能把两者相提并论。
韩国的企业和中国国企一样,是政府大力扶持的。中国落后于韩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买办思想严重,不重视技术,而韩国以我为主的思想严重,重视技术,自力更生自主发展。
中国汽车稍有点起色也是邓小平死后才开始的,也是因为经过20年明白了邓的路线的错误了(前几年胡代表中央说了恢复重点科技的举国体制;现在全中国都承认"以市场换技术"的谬误了,有了"市场换不来技术,技术主要靠自己研发"的共识)。
至于电视机,前几个月不是刚从韩国引进新一代液晶电视生产线吗(又是生产线,而不吸收消化技术)?持续不断引进新的生产线而已。
朱不是要全国各大企业都要让外国会计事务所核算?
农业被外资控制不是朱签的协议?已经部分成为事实了(比如食用油,大豆,相当部分生猪,现在已经向粮食伸手了).
至于运十的下马,连"主流经济学家"都承认是个错误(茅于式还是张维迎在和愚蠢小猪座谈时承认的),你还揩得干净这屁股?其实我从不全盘否认邓,但对你这种睁眼说瞎话的样子看不下去。
邓小平带来的买办思想,你怎么否定得了?根本洗不干净他这块地!江胡不知道给邓揩了多少屁股。
呵呵,你继续睁眼说瞎话吧,不奉陪了。
虽然仍然有较大相关性,但分别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其原理是用磁控管测转子的精确相位,然后用计算机精确计算定子绕组的相位。定子绕组的相位通过在不同绕组通以不同大小的电流实现。
动车各电机之间,是通过数字信号联动控制的,可以由中心电脑根据车况分配各电机功率并保障同步。
呵呵
忘了达雅是干什么的了
但是
现在的问题是你如何保证安全性。
然后你通篇就没有提到怎么去保证
这种话现实吗?
不要说牵扯到这么多的供应商
就是一家公司,他也做不到上面4点
发现你把一切都想的很美好。如果都能做到这么美好的话,为什么还会出事呢?
呵呵,从实际出发好不?
而是说,即使是精明强干,眼里揉不得沙子的领导,对于常年积弊能够做的也不多,指望领导清明,下面马上就气象一新是不现实的。
忙总的帖子里总结得好,要有如臂指使的有力队伍,这样才有执行力,而这样的队伍的建立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个例子就是王安石改革的那个团队
早期的只要一般照相制版就行了,随着集成度提高,越来越精细,中国精细加工能力的不足就显现出来了。这样的设备中国自己不能造,而西方国家对中国是禁运的。
中国已经挤占了相当多的韩国的市场份额了。差距
明显减小。
什么举国体制,现在自主能力比较强的汽车企业,
难道不是非国营的吗?
农业外资?邓都挂掉那么久了,还能扯到他头上去?
(再说了,也别那么耸人听闻了。)
摆托,ENRON丑闻和外国统计事务所丑闻2001爆发,朱的
那个设想还没屁影了,邓那时都挂了4年了,也能扯到邓
头上?要扯也是江陪绑。不过当时也难说多少人能料到这
种事。
运十,还比不过它所模仿的20多年前的707,更别说同时间
的飞机了,怎么能存活的下去,国家也就那些钱,当然该
投资到必须的军用飞机项目上了,不停运十停谁。这时候就
信所谓‘主流经济学家’的话了?!
和铁路车辆一样,研发未必同步,装备可能同时,实验型号也许会装备,但大量装备必定是同一型号。
解放军几乎世界所有主流的坦克炮都插了一脚,
从老毛子那里克隆了125滑,装到99上
从汉斯那里山寨了120滑,装到89反坦克炮上
从约翰牛那里捣鼓来l7 105线(120线前一代),国产后装到了从59到88一系列坦克上。
三线坦克炮。除了英国挑战者2的120线,都弄了一批研究研究。
155、152大口径加榴炮,从53倍身管的152mm83式定型后,
土共就全面转向了155mm,请布尔博士设计了从45倍身管的w1988、w1989、plz45,直到目前大量列装的52倍身管的plz05。
土共研究和装备多而杂,但定型大量装备却极为慎重。
这就造成了有时候部队装备型号五花八门,既有120滑、也有125滑,既有152溜,还有155溜,还没算上特有弹种.......虽然底盘通用性上,土共做的算是好了,但是就这些试验性的东东就够后勤部门喝一壶了。
研发时候未必会把宝压在一个篮子里,但大量装备时候必定会
仔细权衡,选择一个最优方案的,否则对后勤维护绝对是一场灾难。
铁路上,道理也是相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