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探究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 -- qhdmanda
hihi的博客
1、 【商务部:跨境人民币直投争取9月份实施】
商务部8月24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称,30个月以来,今年7月份确实是顺差比较大的月份。但不要只盯着7月份的贸易顺差扩大,要看到今年以来,商务部提出来的“稳出口、调结构、促平衡”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在贸易顺差的减少方面是起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至于7月份贸易顺差的反弹,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出口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并且价格上涨很快。刚才已经介绍1-7月份我们的多元化出口的情况,对巴西、俄罗斯等很多国家出口保持了40%多甚至60%多的增速。二是7月份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有一个回调,进口的价格相应的增幅回落。正好这两个一涨一跌赶到一块,7月份的贸易顺差就有一定的偶然性。
关于商务部下一步的政策措施或者政务倾向,商务部认为,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以及广大企业的要求,应该继续坚持“稳出口、调结构、促平衡”的方针,应该保持对外贸易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沈丹阳称,商务部的网站已经挂了一个叫做《商务部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这个征求意见稿也是为了推进跨境人民币贸易投资,为了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的工作而起草的。境外的人民币主要是集中在香港和台湾、澳门,新加坡也有一些,周边地区也有一些。这次李克强副总理访问香港的时候表示,将支持香港企业使用人民币到境内直接投资,现在出台这个办法是落实李克强副总理的指示,实际上这个决策是国务院前阶段做出来的决定,是落实这个决定的具体措施。这个措施不仅是面向香港,今后像刚才提到的澳门、台湾等等其他的地方都是适用的,也适用于外国投资者。这个文件还需要有一个征求意见期,争取在9月份实施。
点评:直接投资的渠道,一直都是畅通的。
大家有没有发现:RQFII就扭扭捏捏地来个试点,规模也有限制,首批才200亿人民币。境外人民币直接投资,可就没说试点,出个《征求意见稿》,然后就开搞。同样是境外人民币回流的渠道,为何待遇迥异?因为前者涉及资本项目管制,而后者,一直以来都是很畅通的。
你没道理说境外外币愿意来中国做直接投资,欢迎。境外人民币想来,不好意思,俺们不欢迎。更何况,你想让大家愿意拿人民币,就得不断地拓宽投资渠道。注:直接投资,你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拿钱来中国投资建厂。
2、 【人民日报:防止政策累积效应和市场因素叠加】
24日,人民日报刊载题为“稳定政策取向,把握调控力度”的评论文章称,上半年,中国经济列车仍行驶在又好又快的轨道上。 文章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增加了形势的复杂性和调控的艰巨性。下半年,稳定物价的有利条件增加,但物价形势仍不乐观。应当继续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宏观调控取向不变,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目前经济增速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快速回落的风险较小,但稳定增长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下半年,应当增强对形势变化的预见性和敏感性,把握好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切实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防止政策累积效应和市场变化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影响。总之,宏观政策要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点评:人民日报的文章,信息量很丰富:
第一:此文发表后,国务院网站予以转载。国务院可没习惯天天转人民日报文章,转载本身代表了一种态度:俺们是支持这一看法滴。
第二:文中提法,基本上很隐晦。首先把现行关于经济形势、物价形势的通用判断一个不拉复述一遍。其次,才小心翼翼地提出不确定在增加。最后,才露出真正的意见“切实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排在第一位的,赫然是前瞻性。咱们回顾一下2季度央行货币执行报告,上面说的是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所谓针对性当头,俺理解就是准备金和价格工具按部就班用,继续加码紧缩。所谓前瞻性,俺理解就是缓用准备金与价格工具,观察观察再决定是否加码。
第三:“防止政策累积效应和市场变化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影响”,前面这句话很眼熟,N个月前就有提及政策累积效应。后面这句话很眼生,市场变化因素具体指哪个?境外金融市场、境内房地产市场还是境内股票市场?如果是指境外市场,咱们也就最多担心担心,做好预防冲击的工作。如果是境内股票市场,看看目前的点位,不可能担心股市涨,只可能是担心跌。
3、 【德国总统质疑欧洲央行】
德国总统武尔夫24日上午出席本次会议并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武尔夫在演讲中对欧洲央行大量购买个别国家国债的行为提出质疑。武尔夫用多米诺骨牌效应来形容如今欧债危机的发展形势。他说:“一开始,是银行救银行;渐渐地,变成国家救银行;逐渐地,开始联盟救国家。那么,将来谁来拯救曾经的救助者呢?” 武尔夫说:“金融机构应该重拾服务本质,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我们需要高效、优质的全球资本市场来帮助我们管理危机,而不是制造危机。资本市场在给我们带来资金的同时,还要给我们带来好的想法,好的想法就是用来解决现今世界所面临的各种难题。”
点评:时至今日,如果还看不清法德打得啥算盘,那俺只能说您有点儿近视,还是高度的那种。
这时候指责欧洲央行,你怎么说的出口?意大利和西班牙十年期国债价格突破6%,如果欧洲央行不出手阻止,老早突破8%奔10%去了吧。那时候,两个失去市场融资能力、存量国债规模高达2.6万亿、全欧元区第三和第四大的经济体---陷入希腊式困境,谁受得了?
救火队员灭火被指责,理由居然是不够环保,搞笑吧?
还好,他是政治家。他们堪称这个世界上最特殊的人,他们言行从来都不以“对”“错”为标准。唯一而且永远不变的标准只有两个字“利益”。符合利益的,张口说瞎话也一定毫不犹豫。不符合利益的,火山崩于前也不能开口。
法德的利益在哪里呢?经济政府。借着欧洲危机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推动欧元区经济政府成型。
4、 【两市11家公司破净业内称熊市未见底】
据统计,截至8月24日收盘,沪深两市正常交易的股票有11只跌破净资产,其中钢铁股占逾过半,11只股票分别为:安阳钢铁、鞍钢股份、华菱钢铁、马钢股份、宝钢股份、河北钢铁、华泰股份、武钢股份、华北高速、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
在A股历史上,股票市值跌破净资产一直是衡量熊市是否见底的标杆之一。如果对比A股历史,2005年998大底时有176家上市公司破净,2008年1664大底时有214家公司破净,如今仅有11家破净,熊市似乎还远未见底。有分析师就认为,11只破净股还是太少,要想走出熊市,破净的股票还要至少达200家以上。
点评:恰好今天看到一组数,关于估值的:
1996年1月,512点,A股PE为19.4倍;
2005年6月,998点,A股PE为19.2倍;
2008年11月,1664点,A股PE为14.7倍;
现在,2600点附近,A股PE为17.8倍;
你要指望跌到08年水平,基本没希望。那时候是高台跳水,从50倍市盈率下来,带着极大惯性。同时适逢全球经济危机,市场对盈利的预期降至冰点。跟现在没有可比性。
那么我们可以简单算笔帐,目前的位置,向下还有多大空间?撑死了,也就17.5%跌幅。
5、 【CME上调期金保证金要求25日收盘后生效】
8月24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控股公司(CME)将黄金期货保证金上调27%,25日收盘后生效。
上调后,新建Comex100期金投机性保证金为每张合约9450美元,隔夜持有头寸保证金为每张合约7000美元。
点评:白银殷鉴不远。
今年4月,同样是上调保证金,COMEX调完,价格暴跌。同样是从极度超买的状态开始回调。那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至少会出现一轮周线级别的调整。换句话说,你指望一周完成调整,或许是不现实的。
--------回顾近一段时间,对黄金的点评:
7.15 【世界黄金协会:上半年全球央行黄金购买量超去年】
世界黄金协会(World Gold Council)周四在一份报告中称,2011年上半年全球央行黄金购买量超过2010年全年水平。但世界黄金协会并未提供具体的数据,其称去年“官方部门”成为黄金的净买家,这为20年来首见,因各国政府寻求将其储备多元化,这一趋势将推动金价长期看涨。世界黄金协会的投资主管Juan Carlos Artigas称,这种转变并不是突发性的,其是一种趋势,因欧洲开始销售更少量的黄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正在买入。
点评:给大家看一组数:
2008年,全球央行净卖出黄金235吨;
2009年,全球央行净卖出黄金34吨;
2010年,全球央行净买入黄金73吨;
2011年上半年,全球央行净买入黄金超73吨;
大家想明白一件事:2001开始,黄金以大约每年百分之二十多的速度上涨。整整9年后的2010年,全球央行才从净卖出方变为净买入方?
想明白这个问题,你就不会纠缠于类似“黄金价格都快1600美元,还能买吗”之类的怨念。有一个词叫宏观牛市,现在,我们就在一轮波澜壮阔的超级黄金宏观牛市中。
7.18 【纽约期金八连升再创新高周涨3.15%】
纽约黄金期货价格上周五连续第八日上涨,连续四日创下收盘历史新高。
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下属商品交易所(COMEX)8月份交割的黄金期货价格报收于每盎司1590.10美元,上涨80美分,涨0.05%,当周累计上涨3.15%。
点评:上周五的评析中,我们曾经稍微提及了黄金。许多读者批评论述过于简略,同时提出了一些问题。
俺翻出去年和前年的几段评论,分别回答几个问题:
如何判断黄金大方向:“黄金价格是温度计,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混乱程度的温度计。抓住这一点,在金价战略判断上,就不会出大问题。否则,你就是天天盯住SPDR持仓、天天盯住黄金产量、天天盯住技术分析,都难免会犯下方向性错误。”
黄金牛市会如何发展:“2009年是各国央行首次从黄金净卖出变为净买入,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全球信用货币的发行方、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们对全球货币体系的信心发生了动摇!他们是第一批嗅到危险味道的人,接下来,将是全球有钱人醒悟过来,最后,才是后知后觉的老百姓。通常而言,他们入场,盛宴才会迎来尾声。”
如何看待黄金与美元同涨:“2009年,所有人都认同黄金价格上涨的元凶是美元贬值;2010年上半年,大家用去一个季度的时间才明白过来,原来美元与黄金是可以同涨的;现在,大家只能尴尬地承认,原来美元跌又成为黄金上涨的动力。盯住美元涨跌预测黄金,你永远不知道规律何时会“变脸”。返观我们的预测结论,无论是去年的中期上涨,还是今年的中期上涨,都与事实相契合。坚信资产定价的模型的同学,估计很难理解“最糟糕的资产”、“不产生现金流回报的资产”为何能成为过去十年这个星球上“表现最好的资产”。”
7.19 【传量子基金现金比例升至75%】
外电报道,两位知情人士表示,为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 FundManagement LLC)运作255亿美元量子基金(Quantum Endowment Fund)的Keith Anderson今年6月中旬让其投资经理减少交易,因此对冲基金损失已达6%;匿名人士透露,此基金现持有约75%现金,并等待入市良机。在等待欧债危机、中国遏制通货膨胀努力和美国围绕债务上限的争论等一系列全球事件变得更加明朗之际,索罗斯基金管理和MooreCapital Management LLC等多家对冲基金降低了投资组合中股票、债券和外汇的头寸。美国银行上个月的一项调查显示,约18%的资产配置机构(包括对冲基金)在增持现金,为一年来的最高水平,5月份这一比例为6%。
索罗斯今年4月表示,目前状况比金融危机低谷时更令人难以捉摸、不可预测,市场本身很不稳定,不会立即崩盘,但也没有快速的解决方法。
点评:大家还记得2010年初么?
索罗斯做了一件无数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同时做多黄金做空欧元。半年后,在辉煌战绩面前,市场集体失声。啥叫全球宏观对冲基金?量子基金堪当楷模。敏锐的全球视野,果断的重注下手,敢于运用高杠杆,在顺应宏观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影响市场投资偏好来取得一场又一场战役胜利。
这样一个凶猛的狮王,忽然停止捕猎。你会认为它是在准备休息么?
全球金融领域的局势已经从暗潮涌动演变为剑拔弩张,如果你把全球流动的投资资金比作是钱塘潮,现在处于分岔口。往左,是欧元区;往右,是新兴市场。
有没有这样一种资产,无论接下来局势往哪个方向发展,都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有的,那就是被索罗斯称为“终极泡沫”的黄金。
另外,张庭宾对黄金的看法 :
金价暴跌符合“中期高风险”预警
张庭宾
8月23日迄今(8月25日凌晨7:00),国际金价从每盎司1911.86跌至1848.01美元,大跌163.7美元,跌幅8.56%。符合本人8月11日所做警告——《1800-2200美元为金价中期高风险区间:强烈预警国际金价“中期陷阱”》;更符合8月22日的《中华元黄金资讯》中所做的“拜登谈笑北京,黄金凶机已现”的“看空”预测。
本人最喜欢金融市场的原因在于——对于各种五花八门的分析,千奇百怪的理论,这里有一个最权威的裁判,那就是日后市场的真实走势。而不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像其它社会学领域吵得一地鸡毛,一塌糊涂。
本轮调整下限有可能最低到1550美元(从最高点下跌约19%)。在此强调,本轮调整不改变金大牛市的预期,每盎司1700美元以下,又进入逐次买入实物黄金的机遇期。
另,由于本人预测对黄金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也更容易成为被市场主力反向操作的目标,因此,本人今后将减少对市场趋势的公开性中短期预测。当然,必要的时候仍会提醒。在此请读者朋友谅解。
附文:
2011年8月11日
1800-2000美元为金价中期高风险区间
强烈预警国际金价“中期陷阱”
张庭宾
今日凌晨,国际金价上破1800美元,创出1814.43美元历史新高,已经进入本人所预测1800-2200美元的中期高风险区域,中国投资者对此应抱有高度警惕。
对于国际金价上涨,笔者有两个系列的预期,
一个是关于“弹性金本位”回归的系列预期:金价站稳1000美元并继续上涨,是弹性金本位回归的开始;金价站稳1500美元并继续上涨,是弹性金本位进入加速回归阶段;金价达到5000美元是金本位基本回归的标志。这个是已经多次指出,众所周知的。
另一个是对国际金价市场风险的预警系列:1,金价在上破历史名义高点——每盎司850美元后,纸币势力会联手打压黄金。2,金价上涨至1800-2200美元区间(考虑通胀后的金价实际新高),纸币势力面临系统性重大威胁时,会再次联手打压黄金价格,这是金价的中期高风险阶段。3,在金价5000美元以上,金本位回归基本到位,金价冲上峰值后,会逼近最后泡沫风险。
2008年1月7日,本人曾以《中国黄金期货登台,投资者小心国际空方陷阱》(刊登于《第一财经日报》)预警第一个高风险期:“黄金期货开盘很可能涨停,我仍要提醒内地投资者头脑需冷静。值此国内黄金期货正式上市之际,投资者,特别是散户投资者要非常小心国际上的空方陷阱。”结果,1月9日,上海黄金期货果然开盘涨停——每克230.9元人民币,到2008年10月最低跌到149.13元,大跌35.6%,加之期货杠杆放大效应,国内黄金期货多头几乎被清洗殆尽。国际金价也由当时名义历史新高1032美元下跌到682美元,最大跌幅33.9%。
现在是警示黄金接近创出实际新高时的中期风险的时候了。最近一段时间,在量化宽松3.0、美国国债遭降级、欧债危机升级,全球股市商品大跌的多重利好刺激下,金价疯狂上涨,30个交易日上涨335美元,涨22.6%,严重动摇美元以及全球纸币系统的基础。
因为纸币是全球所有央行和政府的共同利益所在,他们不会坐视金本位如此快速地回归,一定会联手打压金价。这个拐点很可能在美联储正式宣布量化宽松3.0的时候,即黄金阶段性利好出尽的时候。最近各国政府频繁沟通即是前兆。同时金价急速冲上1800美元,黄金主力多头赚的盆满钵满,获利回吐要求强烈,有进一步夯实未来上涨基础的需要。
最须高度警惕的是金价的反向重大利空,即美国政府动用各种国际压力,并开出增加一些消减财政赤字规模的承诺,迫使标准普尔恢复美国国债的AAA评级。同时“黄金黑洞”里的黄金首次出手,小试牛刀,不排除金价会受到惨烈打压。
但是,随着量化宽松3.0等全球新一轮纸币泛滥,国际金价这个释放流动性泛滥的最佳火山口被打压堵塞,各国必将迎来新一轮股市和大宗商品上涨,通货膨胀将更加严重,最后各国央行政府为了控制通胀,又不得不放弃围堵黄金。届时黄金将展开新一轮更猛烈上涨。
因为本人此前有“金价高风险时,我会提前预警”的承诺,故此提醒中国黄金投资者,国际金价进入中期高风险阶段,可考虑离场观望,保存胜利果实,在大跌后再入场。最后强调,大跌后购买实物黄金仍是最稳健投资黄金方式。(仅代表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投资者决策风险自负)
此为2011年8月22日 刊登于《中华元黄金资讯》上的内容
--------说几句:
我当然是仍然看多黄金的,不然,不会收集这些言论.
之所以没收集看空黄金的言论,是因为,分析其中的逻辑,都对美圆升有信心.我绝不认可.不是美圆不可能涨,而是,必须美国在这场轮盘赌中必须胜,否则.美圆难涨.它能胜吗?不确定吧.
制造一次“真正”的回暖,才能顺利抛售手中的股票。
美国正在向权利控制资本转变,尽管不是现在。
现在有迹象,共军要对这个两难局面下手了:
----操作欧债危机只能是欧 离心离德.就看欧是不是下决心与美决裂.
面对一个没有后援的美国政府,三家联手是有机会胜的.关键在三家不能半途而废,这个机制怎么设置,运行.
要我看,近期九长老不露面,兴许设计这个呢,瞎猜.
近几日,道指和商品向下,应该是美国将要紧缩,降低进口的反映.美圆向上,美政府乐观其成,如果操作欧债危机,使美圆获得更多的上涨,那就更合美政府的意了.甚至,不用QE3就能发债了.
所以,要阻击这个过程,就要使欧元相对美圆稳定,不贬.三家用钱堆.逼美国QE3.
美到发债时,不QE3,利率涨,那美国的衍生品就会爆炸.要捂住,看美国有啥手段吧.
如果不敢赌衍生品爆炸能避免,那就QE3,这时,三家同时对美圆升值.逼迫美国通涨上行.
这个同进退的过程关键在机制,让三家都放心.公开公正透明,没有漏洞,以至于被其中的一家钻空子.
战利品在那摆着呢,没有理由不试试.
脑~~~
但这控制的过程严重依赖于债务枷锁。Palin的老公也说了,人家州长不干了,因为有lot of bills to pay, and extra dollars to make.
放水如果不能严格定向的话,就会把控制对象的债务给抹掉。对资本来说,有控制的萧条要远好于没有控制的繁荣。
资本控制是精英控制的一种,而且是极其小众的形式。没有控制,其他的一切就免谈了。
而且现在,时间是在TG一边。而对于欧美,情况更加紧急。还有一点,中国现在的实力还不足以驾驭美国突然崩盘后的世界。所以,现在中国和欧洲联合,从操作到后果,不可控的部分太多了。这看来不是很好的选择。更不要说,欧洲自己一盘散沙,问题多多。实在不靠谱。
中国现在还是虚与委蛇,一口拖字诀。积小胜为大胜。把欧美在互耗和内耗中拖死。和平崛起这条道路在西方不改变基本制度之前应该是可行的,而且是成本效益比较好,对人类也比较负责的。
另外要想欧元对美元稳定,就要一方面中国用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换欧元,另一方面欧洲央行不能加印欧元。但问题是,1。欧元稳定为啥就能逼美国实行QE3?
而如果美国实行QE3,美国印钱就能换中国的实物,美国印钱就会造成中国输入性通货膨胀。所以问题2。为啥中国要让美国出QE3呢?
年初的时候判断今年不是个好年,所以定的任务只与去年持平。
公司任务下达到我们营销公司这边之后,我们内部开会,只有一个调子,抢合同,能抢到的一个都不能放过。因为预期是悲观的。
然后出现了五一一过开会,发现已经完成全年任务的一半。相当于四个月就完成了一半。这个局面很多年没出现了。
对于我们营销公司来说,反正是大家一片喜气洋洋,继续高歌猛进到截止到七月份已经完成了全年任务的80%
然后公司突然出现资金链紧张,应该是银行贷款收紧传导过来的。
高层开会,调子全部变调,本来准备给我们加任务的,改为任务不变。重点方向为清库存,清应收账款。订单为次要任务,然后现在整个公司氛围都很紧张,在搞政治运动一样。
1、 【温家宝:毫不松懈抓好当前农业生产】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26日至28日来到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张北县、康保县、沽源县,就农业生产、生态建设、农村扶贫等进行调研。
8月27日晚,温家宝在张北县主持召开了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温家宝指出,保持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对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我国夏粮和早稻获得丰收,秋粮面积比去年有所增加,秋粮主产区光照、温度、降水等气象条件总体正常,秋季作物长势好于去年,这为秋粮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温家宝指出,要必须毫不松懈地抓好当前农业生产,认真做好技术指导,加强田间管理,千方百计夺取秋粮丰收。要认真落实促进生猪生产和牧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科技服务,狠抓疫病防控,切实促进生猪和牛羊肉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牧区要认真落实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保持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温家宝表示,要改善农产品流通,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安全便利的农产品营销网络。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高农业效益,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点评:温总任期内,农业生产年年说。
温总是很忙的,国家大事总是很多的。所有事情想做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排个顺序。夏粮和早稻的事儿已经告一段落,俺想问:温总为啥忽然跑到农村搞调研?
单独一件事,你想不明白的。
俺再说一件事,8月23日,政治局就完善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胡总强调了四方面的东西,首当其冲第一条,就是耕地保护政策。
政治局强调18亿亩耕地必须保障,紧接着温总下去调研农业生产。还是那句话:“如果真的是在做最坏打算,稳定农业生产能力无疑是关键措施之一。”
2、 【浙江二三线城市限购拉开序幕】
8月25日,浙江台州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楼市限购措施,浙江省二三线城市限购拉开序幕。
通知强调,全市市域(含所辖县〈市、区〉)范围内的家庭和市域范围外能提供自购房之日起前2年内在本市累计缴纳1年以上个人所得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家庭,可在市区购买1套新建商品住房。对在市区已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市域范围内家庭、已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市域范围外家庭、不能提供自购房之日起前2年内在本市累计缴纳1年以上个人所得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市域范围外家庭,暂停其在市区购买新建商品住房。违反规定购房的,不予办理房地产登记。通知明确,家庭拥有住房数量指房屋权属登记在家庭成员名下及已进行合同备案的住房。家庭成员包括购房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
通知指出,购房人在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前,可以向房屋登记机构提出家庭住房情况核查申请;购房人在签订商品住房买卖合同时,应提供房屋登记信息查询证明。购房人在购买新建商品住房时,应如实提供有关材料、证明、信息;购房人提供虚假材料、证明、信息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通知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签订商品住房买卖合同时,应核验购房人的有关材料、证明。房地产开发企业违反本通知规定销售商品住房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有关部门按规定予以处罚。房屋登记机构应当加强审核,在受理房屋登记申请时,应核验购房人的有关材料、证明;凡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受理。
点评:房地产,必须消停下来。
限购范围扩展至2、3线城市,不仅具有房地产行业本身的民生意义,同时具有优化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全局意义。
宏观调控周期,本来就缺钱。你房地产还偏偏红的不行,那不成了全社会最大的资金黑洞?兄弟们炒房的炒房,搞房地产炒地皮的炒地皮,要撩在以前,反正不缺钱,无所谓。现在这么搞,实业生产怎么办?
企业资金来源无非那么几个,要么从银行贷款,要么上市卖股票筹,要么从民间自己借。对于诸多中小企业而言,前两条路走不通,遇到需要周转时只能靠第三条路。在炒房团的刺激下,民间借贷资金贵的离谱,你说咋搞?
3、 【伯南克:美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仍存】
8月26日,全球央行与经济学家年会召开,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做了题为“美国经济近期和长期前景”的讲话。
在近期前景的讲话部分,伯南克指出,过去几年,全球经济已实现重大增长,其中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最高。美国经济亦继续温和复苏,受出口推动,美国制造业生产自触及低谷以来已增长近15%,最近美国贸易赤字已显著低于危机之前。商品价格已经从高点回落,有助于提高家庭购买力。伯南克还认为,美国银行系统的整体健康已大幅增强,信贷的可获得性提高,但小企业贷款等类别中仍很紧缩。
不过,伯南克仍指出,经济从衰退中复苏的强度远不及预期般强劲。他指出,美国总生产额仍未回到危机以前水平,经济增长未改善失业率,失业率一直略高于9%。他称,随着短期影响因素减弱,下半年经济增速或会有所提高,但经济复苏受房地产市场、金融领域的拖累。
货币政策方面,伯南克指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已下调未来几个季度经济增长预期,并预计未来几个季度中通胀率将维持在2%或低于2%。伯南克重申,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将在至少两年时间里维持在当前水平,美联储还拥有一系列的工具能提供额外的货币刺激性措施。美联储9月会议将从一天增至两日(9月20日和21日),以便展开充分讨论,并适时动用货币工具助经济复苏。
在远期前景的讲话部分,伯南克认为,美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不会受到危机和衰退的严重影响。在财政方面,他指出,美国需要改善财政决策程序,可以采取行动来实施一项可以信赖的长期赤字削减计划,同时留意近期内有利于复苏进程的财政选择。他认为,此前的债务上限谈判对金融市场造成了破坏,对美国经济很可能也造成了破坏。
伯南克最后指出,美联储将竭尽所能助美国恢复高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同时保持物价稳定。
点评:看着说了很多,仔细瞅瞅,啥也没说。
这就是媒体寄予厚望的央行行长会议美联储发言?
就目前的环境而言,美联储完全没有必要领头量化宽松。既然如此,干嘛不等日本、英国、欧盟全面放水的时候,再施施然放出新一轮宽松政策?
而且,作为案底最厚的哥们。这么多人盯着呢,CPI下行之势为明,全球经济复苏二次探底也还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资金流向又有利于美国国债。美联储才不会那么着急上赶的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呢。
4、 【前7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8.3%】
国家统计局网站8月27日消息,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8004亿元,同比增长28.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8952亿元,同比增长20.4%;集体企业实现利润444亿元,同比增长30.6%;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15995亿元,同比增长33.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7294亿元,同比增长14.4%;私营企业实现利润7608亿元,同比增长46.6%。
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2个行业同比下降。主要行业利润增长情况: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同比增长37.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58.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56.6%,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41.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7.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6.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3.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下降77.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1.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8544亿元,同比增长29.8%。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00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11%。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345亿元,同比增长23.2%,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2.04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97%;集体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13亿元,同比增长29.4%,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72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34%;股份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8445亿元,同比增长33.4%,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69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1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796亿元,同比增长22.3%,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07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04%;私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6030亿元,同比增长39.4%,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34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59%。
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67323亿元,同比增长21.8%。产成品资金25868亿元,同比增长22.5%。
点评:不知不觉,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下行整一年半。
2010年2月,工业企业利润高同比119.69。此后,一路下滑。到今年7月,累计同比已经跌至28.3%。是不是就此到底了呢?
俺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还木有。甚至,有可能,还差得远。理由不再啰嗦,就这样。
5、 【央行调整存准基数银行需上缴逾9000亿】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下发通知,计划将商业银行的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将纳入上缴基数的保证金存款包含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三部分。中、农、工、建、交及邮储六大银行9月5日起分批上缴,而其他银行自9月15日起分批上缴。9月5日至10月4日,只需要将保证金的20%按比例补交存准,然后10月5日至11月4日按60%的基数补交,11月5日以后才按100%的比例全部计收准备金。对小银行来说,宽限期最长为6个月。
央行网站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末,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单位项目下保证金存款余额为44222.36亿元,加上个人保证金存款余额192.80亿元,共计44415.16亿元,如将存款准备金率考虑为21%的平均比例,则商业银行体系累计需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在9500亿元左右。
点评:俺感觉,这是一个妥协的结果。
国务院强调政策的“前瞻性”,央行强调“针对性”。后者盯住CPI,只要通胀下行之势尚未确立,他们就坚持紧缩,每月一调。前者盯住宏观数据增速下行,强调紧缩政策叠加可能造成的影响。
俺没有去翻细项数据,看了一篇报告,直接把数据转过来:从今年9月至明年2月,平均每月上缴资金的规模分别为:1500亿、2200亿、2200亿、825亿、825亿、1100亿、1100亿。
有必要跟大家阐述一下央行数量化控制的原则:先一把头回收一定规模,然后呢,开始观察。如果市场资金紧张程度超预期,那么就放水对冲。到期央票、到期正回购都是放水途径,如果还不够,那就搞几把逆回购。反正,总之,和做菜一样,淡了就加盐,咸了就加水。
那么调整准备金基数和直接上调准备金有啥差别呢?差别就在细节里。上调准备金意味着一把头回收3000亿,调整准备金基数意味着每月一把头回收1000-2000亿资金。很明显,后者的对冲压力明显小于前者,为啥选择后者?一方面,应该和前文提及的路线妥协有关。另一方面,应该和央行心里没谱有关,他也在担心,万一一家伙收上来3000亿,马上导致市场资金紧张至崩溃边缘咋办?即使没那么惨,一些银行要是无法按时交款,也很难看。
所以呢,一个比较准确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到目前为止,央行奉行的策略是,只要通胀下行趋势不确立,俺就继续保持偏紧的流动性态势。但是呢,他又担心资金面卡的过死出问题,所以煞费苦心想出个调整基数的招。
因为这个政策,你去猜测下半年资金面不会出现宽松,错。
因为这个政策,你去猜测下半年资金面会出现宽松,也错。
唯一正确的落脚点,不在央行态度上,也不在国务院态度上,而在通胀形势上。如果你坚信下半年通胀会下行,那么啥都别说,抄家伙进场。形势比人强,CPI蹭蹭往下跑的过程中,迫于各方压力,央行一定不会保持原有的紧缩力度。如果你坚信下半年通胀不会确立下行之势,那么啥也别说,所谓反弹都是浮云,银行股也绝对蹦跶不了几天。因为央行一定会发挥一不怕骂二不听劝的精神将紧缩进行到底。
6、 【发改委:仍有多因素影响经济稳定运行】
国家发改委网站8月29日发布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一)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6%,其中一、二季度分别增长9.7%和9.5%,与去年三、四季度9.6%和9.8%的增幅大体相当。
(二)价格调控总体有效。今年以来,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保障供给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相结合,坚持短期应急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物价总水平涨势趋稳,部分城市房价涨幅收窄。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四)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迈出新步伐,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取得新进展,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医药卫生、文化体制改革得到加强。
(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主要体现在: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当日,发改委网站还公布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发改委表示,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复苏,但复苏的进程很脆弱、很不平衡,全球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
从国内看,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投资与消费、工业与服务业比例关系仍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影响当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也不少:一是价格总水平仍可能高位运行。二是实现农业稳定增产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强。三是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四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不少困难。
与此同时,一些城市房价仍然较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压力很大;有的企业受利益驱动,在食品生产中违法违规使用添加物的问题比较突出;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接连发生道路、交通、煤矿、非煤矿山事故和建筑物、桥梁垮塌事件,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对此社会反映强烈。
点评:很奇怪,犯嘀咕。
发改委在谈及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时,排序居然是这样的:第一,物价总水平可能高位运行;第二,农业可能无法稳定增产;第三,节能减排可能遇到困难;第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可能遇到困难。
在俺看来,第四条至少应该插队至第二条吧?农业无法“稳定增产”,这才符合自然规律。本就是靠天吃饭的行业嘛,你非得“稳定增产”,还倾注心血归入必保行列,讲不讲道理啊还。俺能想到的原因,还是那一条:政治局、国务院最近开始极度关注农业生产。至于原因,俺曾经给出过猜测,准不准,大家自己判断。
至于物价水平可能高位运行,俺看不出有啥大问题。只要不明显大幅回落,都算高位运行。
7、 【美国7月个人消费支出环比增0.8%超预期】
美国商务部8月29日公布,美国7月个人消费支出环比增长0.8%,创五个月来最大增幅,高于预期的上升0.5%;个人收入环比上升0.3%,预期上升0.3%。
7月个人储蓄率由6月的5.5%下降至5.0%,表明人们对经济的信心略微增长。7月实际个人消费支出环比上升0.5%,同样高于预期的上升0.2%。6月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月率修正后下降0.1%,初值下降0.2%。6月个人收入月率修正后上升0.2%,初值上升0.1%。
美国7月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同比增长2.8%,前值为2.6%,环比增长0.4%;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同比增长1.6%,创2010年5月以来新高,环比为增长0.2%,与预期相符。7月以市场为基础的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环比增长0.4%,同比增长2.9%;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环比增长0.2%,同比增长1.5%。
点评:指望马上看QE3.0的同学们,俺建议看看这几组数据:
第一:通胀方面,7月CPI3.6,连续三月维持在本轮通胀启动以来的最高位。
第二:就业方面,7月新增非农就业11.7万人,大幅高于6月。
第三:零售方面,全美零售与食品服务销售总额同比增速居历史正常区间上沿。
如果这些数据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那么再看看欧元区债务危机升级的惨状。如果你是美联储主席,有啥理由着急上赶的跑去率先启动一轮量化宽松?要搞,也等欧元先放水,再施施然拧开水龙头不迟。
8、 【IASB:欧洲银行对希腊债务损失计提不足】
负责制定银行会计准则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表示,欧洲某些金融机构在最近的业绩公告中对所持希腊国债的损失计提不足。在致欧盟市场监管机构——欧洲证券与市场管理局(European Securities and Markets Authority,简称ESMA)的信函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批评道,欧洲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减记所持希腊主权债务价值时采用的原则不一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汉斯?胡格沃斯特(Hans Hoogervorst)在信中表示:“我们对此事表示高度关切。”英国《金融时报》看到了该信函的一份副本。悉该信函的人士表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这一干预是史无前例的,反映出该理事会认为欧洲(特别是法国)某些企业未对希腊主权债务损失作出足够的拨备。
点评:看似不起眼,实则绝户计。
希腊国债总规模才不过2300亿欧元,能造成多大影响?欧洲银行业就是再穷,也不至于这么点钱拿不出来。麻烦的是连锁影响,希腊国债足额计提,那么是不是葡萄牙、爱尔兰都要足额计提?好嘛,计提基数立即上升至6000亿欧元。看着,好像。。。。这个问题也不大唉。最多拿出几百亿来喽。
行,咱们再加一次码。
假设,未来某一时刻,西班牙和意大利光荣地失去了市场融资能力(二级市场国债价格跌得过惨导致利率高企)。全欧洲计提基数会上升至多少呢?3.2万亿欧元。嘿嘿,小样儿。那时候,如果欧洲央行不入市,光计提这一项,立马就能让欧洲金融体系陷入濒死状态。
9、 【中报披露进入尾声银行净利占近半壁江山】
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8月30日,中信银行、宁波银行、东方航空等106家上市公司发布2011年半年报。63家公司上半年录得净利同比增长,其中上海九百上半年净利同比增长2278.21%,洛阳玻璃净利同比增长1972.00%,首钢股份净利同比增长361.80%,大众公用净利同比增长220.38%,表现较佳。鲁西化工、北辰实业、京新药业、自仪股份、宁波海运、金螳螂亦实现业绩翻番。旭飞投资、新华锦上半年扭亏为盈,分别实现净利175.81万元、58.73万元。此外,中信银行、宁波银行、东方航空上半年净利分别同比增长40.61%、31.09%、26.11%。
43家公司业绩下滑,澳洋科技、ST中冠A、海油工程等7家公司首亏,业绩降幅较大。新赛股份、*ST吉药、京东方A等12家公司续亏,其中7家亏损额度放大。此外,凤竹纺织、张江高科、一汽夏利净利同比降幅逾八成。
截至8月30日,共2157家上市公司公布半年报,合计净利9226.42亿元。1934家公司实现盈利,占比89.66%;81家盈利超过10亿元。除了北京银行、招商银行外,已公布业绩的14家银行上半年净利合计4373.89亿元,占比47.41%。
已披露的半年报中,工商银行上半年实现净利1094.81亿元,位居首位;建设银行净利928.25亿元,位居次席;农业银行净利666.67亿元,排行第三。中国银行实现净利665.13亿元,中国石油净利660.06亿元,中国石化净利402.39亿元,交通银行实现净利236.96亿元,中国神华、中信银行、民生银行、中国人寿、浦发银行、中国平安、兴业银行净利均超百亿。223家公司上半年亏损,其中中国远洋亏损27.11亿元,亏损额度最大。京东方A亏损12.15亿元,中海集运亏损6.30亿元,华银电力、长源电力、华电能源、长航油运、漳泽电力亏损均超3亿元,亏损额度较大。
1485家公司录得净利同比增长,占比68.85%。331家公司业绩翻番,占比15.35%。西安旅游上半年净利同比增长1102.39倍,上海新梅净利同比增长966.20倍,恒逸石化净利同比增长816.07倍,位居前三甲。芜湖港、青海明胶、*ST盛润A等32家公司业绩同比增幅均超10倍。672家公司净利同比下降,ST狮头、平高电气、大成股份、S前锋、天津松江、长航凤凰、福建南纸业绩同比降幅较大。
点评:银行利润占比近半,可持续么?
首先,咱们算笔大帐。中国经济想成功转型,必须启动内需。内需想起来,必须启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就涉及到政府、企业和百姓三家分蛋糕的问题。不管怎么切,反正企业的占比铁定要下降。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企业分到的比例下降,如何保证企业有兴趣去雇人、涨薪水?毕竟,开工资的不是国家,而是企业。唯一的出路,要么政府大幅削减占比。要么,企业内部利润分成出现大规模的调整。比如说,银行业反哺实业,如何做到呢?其实央行已经指明了道路:核心利率市场化。市场化之后,高利差消失,银行业利润大幅缩减。实体经济所有的参与主体全面受益。指望政府一家承担起转型的代价,不现实。利益攸关方制定游戏规则,你指望是他发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呢还是我要入地狱大家一起入地狱的精神呢?很可能,最终结果会是两条路线的综合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银行高利差高增长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其次,咱们算笔小账。地方投融资平台将近10万亿规模(不全是银行贷款),按照20%的不良率计算,未来三年,银行业每年计提的损失都将在数千亿上下。
结论:很可能,在可见的未来里,2011年会成为银行业业绩历史的珠穆朗玛峰。翻过这座山,将是一望无际的下坡。俺不知道市场是否意识到这点,但是俺知道,市场早晚会意识到这点。而这个早晚,很可能会取决于银行业何时大规模计提拨备。但在此之前,俺相信:下半年货币环境的整体边际改善以及银行业历史最低的估值,很可能会带来一轮以银行股为主导的大级别反弹。如果恰巧被俺猜中,在这个过程中,请别忘记:这将是下坡前最佳的出逃机会。
10、 【央行8月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共计167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央行于8月30日(周二)以价格(利率)招标方式发行了2011年第六十六期央行票据,票据期限1年,发行量为10亿元,价格96.54元,参考收益率3.584%,连续两次持平于该水平。
央行当日未进行正回购操作。28天期正回购连续两周暂停。周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共回笼资金10亿元。
Wind资讯统计,本周(8月29日-9月4日),将有270亿元央票到期,无正回购到期,共计到期资金270亿元。本周到期资金较上周增加8%,为9月份单周到期资金量最低水平。9月份单周到期资金最多可达1760亿元。
8月份共有1960亿元央行票据到期,1560亿元正回购到期,共计到期资金3520亿元。而8月份央票发行量共计为310亿元,正回购为1540亿元,即央行向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1850亿元。据此推算,8月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净投放资金1670亿元,结束7月份的净回笼。此前7月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资金110亿元。
点评:罗嗦一下准备金基数调整。
大约半个月前吧,俺是比较坚定的猜央行会上调准备金率。理由很简单,央行行为已经模式化。不成想,没等来准备金率,等来了准备金基数。套用一句很老很老的台词:俺猜到了开头,没猜中结尾。
莫名其妙为啥忽然提起这个来呢。是想给大家提个醒儿:换届关口,大政方针的政治性会越来越突出。央行行为模式化,不是因为这样做是最佳选择,而是因为这样做,至少是政治上负面作用最小的选择。
-----------
有话说:
我觉得,农业不仅是大萧条后保证吃饭的.同时,是未来的投资重点.
29日1套新闻联播第一条就是陕西杨陵农业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的报道.并且从乌有上看到好多关于抨击土地私有化的文章.这说明土地流转这事已经定了,要坚定不移的推进.
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中国的产能过剩是毫无疑问的,这些过剩的产能存在哪个方向上?中小企业.如果大萧条,外贸冷却,这些企业必然要停产,不管投入多少资金,因为市场没了.
所以,收紧中小企业现金流,太正常了.
A.企业停产了,业主手里肯定有相当部分的现金.只要不傻,能抵给银行的都抵了.当然了,把手里现金都败完的,就不提了,他已经失去了再生的机会.
这些钱太多了,所以,什么都炒.有人呼吁,要开放特殊领域给这些资金,所以有了36条.
问题是,大萧条,36条给你,你也没法干.
B.企业停产了,产业工人(农民工)就失业了,怎么办?
政府思来想去,宁可顶着土地私有化这个雷,也得开放农业,给这些钱和这些人,出路.
农业这个产业有多大?看网上的说法,大概700-1000万/100亩地吧.
比较适合小业主投资.
可惜了,李昌平呼吁多年,把农业产业链还给农民,没有了.
是不是会促进转基因的发展?我感觉,不会.转基因适用的是美式大农业,少用人工.如果是小业主小投资,只能走精细农业的路子,并且要大量的用工,保证农民收入.
有没有大农业的可能?不易,比如20亿投资1万亩地.拿的出投资的有的是,买到这么多地不容易,有了.必然震动全国,难成.
是不是会产生土地私有制?短时间内,不能.20年后,不好说.
改革中国农业土地制度刻不容缓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免除农业税到种粮直补,从“新农合”到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从对特困农户的帮扶到农村最低生活补助等等,这些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对刺激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却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农业的根本面貌并没有发生改变,农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农民靠农业增收的可能越来越小。农业连年增收的背后的真实情况却是严重的“两乏”现象:一是农民种地的热情已经跌入谷底,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已经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老人和妇女,新一代农民的梦想在城市,对土地没有感情,不愿、也不能承担农业生产任务,农业后继乏人;二是农业新技术在农村难以推广,化肥、农药的滥用致使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失修废弃,农业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已经相当薄弱,大量农田抛荒,农业后继乏力。自进入本世纪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增,各国对粮食的关注到了前未有的程度,加之近年灾害天气频发,中国农业已经面临着不可回避的困境,农业历史遗留问题和客观现实已经把中国农业推到一个非常关键的“拐点”。从现实情况来看,靠国家现行的政策已经难以解决农业的困境,要改变农业、农村、农民面临的迫切问题,唯有对农业进行系统性的改革。
社会各界对农业实施改革的紧迫性认识是比较一致的,但具体如何改革,目前理论和实践都陷入了矛盾之中,各方专家、学者、官员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中央对农业的要求是明确的,“在城镇化、工业化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中国农业到底要向何处去?笔者认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当务之急是尽快打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樊篱,通过鼓励大农户承包、农业合作社、引入社会资本等形式,走土地集约化之路,彻底改造中国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平衡发展,为中国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危机四伏的中国农业
改革开放三十年,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工业化进程中发展严重滞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制约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虽然党和政府屡屡实施惠农政策,但在现行的农业土地制度下,“三农”问题还远未破题,中国农业危机四伏。
(一)连年增产的假象
单纯从统计数据来看,近年我国农业确实连年增产,但只要稍做分析,我们不难看穿这种连年增产背后的假象:一是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消耗了世界35%的氮肥,单位面积上的磷肥和钾肥使用量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从1984年到2007年,粮食增产了9429万吨,增长了21%,但化肥的投入增加了3368万吨,增长了200%。且不说我国氮、钾等肥料严重依赖进口,价格与供应受制于人,安全性无法保证,单就滥用化肥造成的土地板结、产量下降也给持续增收埋下了重大隐患。二是农业的增产与良种技术的推广密不可分,有关数据显示,至2010年,我国良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但除了杂交水稻技术外,其它主要农作物的良种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大型农业公司通过控制中国种业市场进而控制中国农业的苗头已经突显。三是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较好,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是只用不修,严重透支,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农田水利设施的“红利”已经基本用完,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已经非常薄弱,动辄几十年、百年一遇的灾害天气不断冲击着粮食安全。总之,近年所谓的农业增产其实是由化肥、良种、透支农田基础设施而来,增产的基础并不牢固,也没有可持续性。如果不深入分析农业增产的本质,被所谓增产的假象所蒙蔽,必将影响国家对农业的正确决策,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冲击。
(二)被扭曲的农民增收
近年农民的收入确实是增长了,但这种增长绝不是由农业的发展而来,而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带来的工资收性入和各种“反哺”性质的惠农补贴。1985年,农民的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6.4%和33.6%;从1985年到1990年,这一格局基本上没有变化;1990年以后,农业收入的比重又开始缓慢下降,1997年,农业收入的比重第一次下降到60%以下,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比重变化为58.4%和41.6%;1997年以后,随着粮食减产、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以及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加,农业收入所占比重快速下降,2000年,农业收入的比重第一次下降到50%以下,2003年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的格局进一步演变为45.6%和54.4%。近7年来,农业收入的比重下跌了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近2个百分点。198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18.2%,至2008年已经增长到41.5%,而2010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达到2431元,增长17.9%,增速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48.3%,推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2个百分点。可以说近年农民的增收主要是由这些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性收入支撑,所以说连年的农民增收绝不可等同于农业的增收。另一方面,国家一直积极实施农业补贴,但涉及面太广,例如家电下乡也补、购买摩托车、汽车也补,最终分摊到粮食种植上的补贴反而较少,这些与其说是补贴,不如说是在刺激农村对工业产品的消费,而且即使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成倍地增加,也不可能跟上或超过社会工资的增长,在工资性收入和农业收入的平衡中,工资性收入的吸引力远远高于农业,所以靠单纯的补贴绝对不能改变农业的现状。现在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就是农村的“留守人员”,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广种薄收,扯去“增收”的面纱,农民的农业收入水平实际是下降了,而不是提高了。
(三)步步紧逼的“逆差时代”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食品消费结构迅速改变,对肉类产品及食用油的消费不断增加,直接带动了饲料及油脂类经济作物的需求。同时,工业的发展对棉花、玉米等农产品的需求也在急剧扩大。尽管中国主粮生产目前尚能维持一定的自给率,但仍然要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农产品。自从2004年首次出现46.4亿美元逆差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已经连续七年表现为逆差,2010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更达到创纪录的230亿美元,比2009年大幅度增长了77.8%。其中,大豆、食用植物油和棉花,这三种产品逆差额占到全部农产品逆差额的167.5%。以棉花为例,我国棉花生产的比较优势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2007年全国棉花产量760万吨,棉花进口246万吨,进口量相当于国内棉花产量的33%;至2010年,全国棉花产量骤降为570万吨,棉花进口280万吨,进口量达到国内棉花产量的50%。此外,2010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个重大变化是我国玉米由进出口转化为进口。毫无疑问,中国农产品贸易已经进入逆差时代,我国农产品正在越来越受制和依赖于国际市场。在农业逆差的背景下,如何保证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格局,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大问题。从未来看,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不可能通过国际市场来完全解决粮食问题,中国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农产品自给率。逆差时代的到来,给中国农业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今后的中国农业究竟要以什么姿态面对国际市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四)当前农民种田热情已跌至谷底
中国人口多、耕地少,按人口平均承包土地,一家只有几亩地。生产规模太小,难以发展现代农业,农民仅靠务农也难以致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分田单干的农业模式下,“交够国家的,留下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而现在农民种田已经不再需要上交国家和集体了,全是自己的,国家还能农业补贴,但是粮价不高,种子、化肥、农药、灌溉费用的增加,使农民还是赚不着钱。把同样的人力、工时投入土地,远不如外出打工收入。2010年全国农民工人数达到2.42亿,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是中国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就是“农村留守人员”,以老人、妇女和学龄儿童为主,而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就是这些老人和妇女,其中又以老人为主。这些人对农业新技术的使用、新型机械的操作能力及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严重欠缺,只能是广种薄收,农民对种田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保证口粮,不指望增产赚钱,相比较而言,务工收入更加直接。同时,现在九零后的新一代农民,只能说是“农民身份”,其本质上已经不是农民了,因为他们从小就没干过农活,初、高中毕了业就外出务工,根本不会种地;对城市生活无限向往,对农村生活非常厌弃,也根本不想种地。这一代新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以工厂操作为主,而上一代进城务工农民从事的职业往往以建筑类体力工作为主,加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主客观因素都促使他们要成为城市居民。这种情况在东南沿海、华北、东北等工业较为发达地区和靠近中心城市的地区尤为明显。虽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从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结构和农业生产模式来看,老一代农民已无力承担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而新一代农民则不愿、也不能承担未来的农业发展任务,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已经跌至谷底。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目前达1.77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老龄人口比例将达到17.17%,而这些老龄人口中又有3/4生活在农村,在小农经济的格局下,当农村老龄人口无力承担农业生产任务的时候,中国农业将面临崩溃的危险。
农业发展“两乏”的严峻形势不断向我们逼近,显然不是靠反哺式的惠农政策能够改变的,中国农业已经到了非改革不行的程度。
二、中国农业困境探源
当前农业的困境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农业的土地制度所导致的。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状况,从“大集体”中解放出来的农民,面对属于自己的土地(公有私营),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农业连年增收,不但迅速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促使中国农业产生了第一次腾飞。但是,应该看到它是在特定的制度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形成的,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制度本身的缺陷和不足。从实质上说,当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权宜之计。到九十年代中后期这种生产模式利好已被耗尽,农资投入在农业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不断上涨,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现有农业新技术、大型农业机械面对一家一户的零散模式难以广泛使用,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农民种田的收益长期徘徊不前,农业已经很难为农民增加收入了。适值国企改革,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通过务工收入,同时也掩盖了农业生产的困境和农民生活的真实情况,掩盖了农业面临的紧迫形势。当前农业面临的诸多困境虽然与内外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绝对不是偶然性的、阶段性的,而是根本性的。可以说当前农业面临的困境是生产力、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层面的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给予解决,不但第一产业的健康发展无法保证,而且会影响到第二、三产业,影响到国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规划,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一)现行土地制度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在当前生产模式下中国农业本质上仍是小农经济,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薄弱环节,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户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组成部分,生产是一家一户,面对市场也是一家一户,很难发出集体的声音,基本上是处于任人宰割的绝对劣势地位,是这个链条上最弱的一环。上游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厂商是成规模的市场资本,对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农户几乎没有议价能力,听由卖家定价;面对下游的农产品销售环节,购买方也都是成规模的市场资本,农户也是没有议价能力,虽然国家在保护农民利益方面着力不少,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发挥明显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多次论述,购销权是市场经济对商品生产者的天赋权利,市场经济要求商品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并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商品销售渠道和网络,以维护自身的应得利益。然而,在农业领域,尽管我们已经改革开放了二十多年,但是农民作为生产者,市场经济天赋给他们的、可以保护他们自身利益不受侵犯的生产采购和营销权力却因为生产规模太小,又没有在经济上组织起来而长期受到忽视,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农业完全市场化了,面对市场需求和价格的变化,分散的小生产者没有能力逆向操作。而无数小农顺向应对市场变化,反而更会加剧市场的波动。最近,京鲁豫等部分地区蔬菜价格迅速下跌,出现“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怪圈,许多农民自毁菜田,甚至发生自杀事件。频频出现的此类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警示我们,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带来的风险和中间商的盘剥,不但使农产品价格政策目标的失衡和扭曲越来越严重,也使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很容易受到利益上的损害。
近年虽然粮食价格在不断上涨,但农民种地的收益却并未同步增长,农资价格的大幅增长,工业产品价格的增长,都稀释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产品价格无论高低,到农民手里的钱都不会增加。在农业生产中,主要劳力已经变成了老弱,他们缺乏学习、掌握、使用先进生产技术的热情和能力,而且零散的土地经营形式,大型农业机械使用效率极低,难以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投入和管理,应对自然灾害的自救能力很弱、成本很高、效率很低。与外出务工、养殖业相比,种植业收益日益低下,农民更加不愿在土地上投入过多资金、人力,除了必要的种子、化肥、农药的投入,农民对改良土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少,许多地方出现农民种懒田等粗放种粮行为,能种两、三季的只种一季,甚至撂荒,农业有重新退回靠天吃饭的趋势。
(二)现行土地制度不利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大多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于世界各种农产品主要出口国都比较弱,虽然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却也存在质量不稳定或呈下降趋势等情况。制约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固然很多,既有产业内部的直接和间接因素,也有产业外部的商业环境因素,但从根本上说,诸多因素均受制农业土地制度安排。在以人力要素为主的小户分散经营模式下,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技术的推广,生产标准化管理,质量的监控等难度较大,进而造成农产品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提高,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从经营方式讲,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无法跟发达国家大规模集约化生产相竞争,农业生产规模小、劳动力素质不高和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正严重地制约着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而耕种面积过小,不但效率低下,还直接影响到科技、良种的推广和机械化耕作技术的应用。
(三)现行土地制度不利于工业化进程的健康稳健推进
现在我国工业不断向重点区域集中,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环渤海经济圈建设已拉开序幕,中西部地区工业也向着重庆等重点区域集中。各地改变企业分散的格局,积极推进企业入园进区,企业都向工业园区集中;在企业集中的基础上,农民开始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在东部工业较发达地区,靠近工业集中区域的农村新型社区也得到了同步发展,由于靠近工业集中区,与就近打工、从事第三产业相比,耕种零散的土地对“上楼”后的农民根本没有吸引力,所以越是靠近工业集中区,土地撂荒现象就越严重。所以,与工业集中相对应,土地必须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否则,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将失去牢固的基础,因为土地生产的不仅是口粮,还是工业原料,人们日常的衣、食两大项基本消费,更是与土地生产直接相关,如果任由农业在边缘化地位徘徊,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四)现行土地制度不能支撑城镇化发展
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是历史的必然,但从目前看,由于土地制度的制约,农村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在现在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下,大型农业机械化作业难以实现,每家每户都要拥有基本的生产农机具和畜力,进入新型社区后这些传统的生产工具会马上淘汰,传统的农业生产将无法组织。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农用机械很普及,从种到收都是由农用机械完成,虽然这是现实情况,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规模农用机械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农民完全失去自己耕种和收获能力后,从种到收完全靠市场,规模农机具掌握者的强势地位会进一步强化,农民完全失去议价权力,农民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进一步强化,农民种地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必将进一步影响农民的种地热情;二是在一家一户的零散土地上,大型农用机械效率很低,运行成本很高,甚至很多地方还无法使用农用机械。所以,一旦农民大面积“上楼”,现有的土地经营模式必然无以为继,即使从城市化进程上看,土地经营模式也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五)现行土地制度严重影响工业生产水平
在当前的土地经营模式下,家家有田,户户有地,在飞出农村的农民工身上系了一根线,父母都在农村,家里还有一亩三分地,大多数到了婚育年龄就返乡结婚、生子,不过请注意,他们并不会长时间留在农村,甘心成为“新农民”,而是在孩子一岁左右留给老人看管,继续其外出打工之路。但也正因如此,大多数农民工虽然向往城市,却没有对如何留在城市拿出长远的规划,“候鸟”心理使其在多个企业(行业)不断转移,很少能学到一技之长,所以也很难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一方面企业缺人,但真正的缺的是有技术、能胜任工作的人,另一方面还有大量的农民工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找不到收入高、保障稳定的工作,所以当前一面是用工荒,一面是就业难,其根源就在于新农民工虽然梦想在城市、向往城市,但又感觉自己的根毕竟在农村,对向产业工人过渡缺乏自主意识,缺乏长远的规划。所以不改革农业土地制度,不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民离开土地,工业也将面临着工人素质低下、不稳定等问题,影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六)现行土地制度正在逐渐使中国农业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
“基因是未来的货币”,它正成为发达国家在业已完成能源垄断、资本垄断之后发展新垄断的特点。当前,以转基因技术主导的农业正在改变传统的种植业格局,美国等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借助其发达的农业研发机制,从控制种子、农药等方式上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进行控制。拥有专利的跨国种子企业不允许农民自行交换种子,为此甚至使种子绝育,剥夺农民自行交换和保存种子的权利,以迫使农民必须购买贵得多的专利种子。今天十家跨国公司已经控制了全球种子市场的32%以及全部的转基因种子,市值达230亿美元。我国商业化种植的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中,没有任何一种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全部控制在美国孟山都、德国拜耳和美国杜邦三家跨国生物技术公司手中。我国粮食生产主权正在加速丧失。现在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主要作物的良种均由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其通过控制技术知识产权的方式垄断中国农业的格局已经相当明显。同时,除专利外,转基因专用除草剂、化肥也几乎控制在人家手里。现在跨国公司已掌握我国植物油的定价权,中国的大豆已经被美国所控制,教训极为深刻,如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一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沦入大豆的处境,中国主粮生产将面临十分被动的局面。西方发达国家有相当一部分农业生产企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进入农业研发领域,抢占市场。现阶段中国涉农企业完全无法与之竞争,因为这些企业既在规模、效益、技术上无法与之抗衡,又没有土地依托,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是必然的。国家相关科研机构找不到有规模的土地经营企业合作,靠政府行政配合又无法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其它工业企业由于从未涉足土地生产经营,对农业研发既没有基础,更没有动力。
各级官员、各界学者、专家对农业存在的上述问题的认识是统一的,赞同的,但是对解决措施却是莫衷一是,在微观层面有人认为应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增加各种农业补贴,增加惠农贷款,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宏观层面上有人认为应该将农业土地全面推向市场,实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甚至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总体上看,微观层面的办法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肯定无助于农业根本问题的解决;宏观层面上的建议,基于农业的弱势地位,对农业土地实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不但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而且还会造成土地的失控、农业的失控,直接影响社会稳定,我们经不起这个折腾;至于实行土地私有与我国的基本国策相违背,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违背,更加不可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必须进行改革。其实,早在1980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邓小平同志已经预见到,包产到户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集体化生产仍是必然趋势。他在 1980年5月31日 的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上指出,“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包产到户决不是一成不变的万能良药。小农经济形态已经代表不了先进的生产力,中国的农业最终还是走集约化的道路。现在各地出现了很多通过土地转包向种粮大户集中,通过自发整合向合作社集中的现象,都是农民适应新形势的自发创造,从本质上说今天农民自发的“统”和当年小岗村自发的“分”,其性质是一样的,都是生产关系自主适应生产力的表现。党和国家已经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为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提供了基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更为农业土地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先行基础。所以,改革的积极推进与改革的审慎并不矛盾,关键是要顺势而为,现在进行农业土地经营模式改革的主客观条件都已具备,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现在改革是主动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如果错过这个时机,等到土地、粮食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稳定和安全的时候再改,中国必将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三、因地制宜,梯次推进,走土地集约化之路
我国农业之所以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弱势产业的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率低下。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有效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在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家庭分散拥有、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只有通过承包经营权流转来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由于土地流转办法的实施,土地的集中已经具备了政策基础。而工业用工需求的不断增长,则为土地集约经营、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既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率,又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加快工业的发展。中国面积大、情况复杂,地区之间差异大,我们搞改革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沿着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方向积极稳健地推进。
进行土地集中经营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以农户参股的方式进行土地集中
虽然土地是国家公有,但承包到户后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土地的经营权、使用权已经是农民个人所有。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了“农民工”,在一定意义上讲,农民工就是持农业户口的产业工人,其中八零后的农民工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了成熟的产业工人,农民工对土地的兴趣越来越少,自家的土地要么由留守老人耕种,要么承包给他人,甚至直接撂荒。这种情况在工业较发达地区尤其普遍。任由土地低效率地耕作、荒芜,不如将土地集中起来,由有能力的种粮大户或几户联合,实行集约化耕种,农民以土地参股,按一定的比例分红,让不种地农民安心地离开土地外出务工,而且每年还能从自己的土地上获得一笔固定的收入。这种方式的优点:一是整合后的土地经营者,可以发挥其资金、技术、设备等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二是劳动力转移效果显著;三是这种方式适合以自然村为单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市场化运作,农民自由出让土地,通过合同的形式确定收益,操作比较容易。现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土地转包和租赁行为,其本质就是一种参股的低级形式,是农民顺应外出务工、发展养殖业以及向各种非农产业转移的大形势下的自发创造,其实早在土地流转办法实施之前就广泛存在了,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以村社合作的方式进行土地集中
参照以前农业合作社形式,以村为单位把土地集中起来,农户入社,不但能够集中土地,还能够集中资金、生产资料,按地亩、投资、劳动力投入做利润分成。这种方式的优点:一是农户自愿加入合作社,自愿出资,可以由小大到大、由低到高地推进合作社的规模和运作水平;二是劳动力转移效果也比较显著,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土地集中后,按每人耕作30亩的保守计算,全国18亿亩耕地,只需要6000万人就足够了,转移出的人口可以更好的支持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使我们继续保持“人口红利”的优势;三是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从种到收,从良种的选择、土地的改良、农用机械的使用、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防治到农产品进入市场,都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规划;四是这种方式在全国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效果明显,土地投入减少、产出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也有保障,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在这种形式下,农民变成了社员,不但从事农业生产的社员收入会大大增加,从事非农产业的社员,也会吃着地租挣到双份钱,收入大增。
(三)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土地集中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事实无比雄辩地证明,一个产业若想做大做强,必须引入资本。工业的发展壮大是如此,农业的发展也同样是大势所趋。将社会资本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对土地进行工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最有效的办法。对农业最感兴趣的农业资本是涉农企业,包括农资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型农场等等,因为对农业熟悉、对农村的情况了解,而且掌握农业技术,这些企业也将是第一批进入农业的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后,不但能实行先进的大型机械作业,减少化肥等石化产品的投入,而且对上游农资和下游农产品加工环节形成对等的市场关系,提高农业在市场链条中的地位,保护农业的利益,只有农业的利益得到保证,农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因为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后,农民会向两个方向转移,一是为农业企业服务,在家门口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二是向工业转移,逐步成为工业产业工人。但是不管农民向哪个方面转移,即使不从事农业生产,在其户籍身份变更前,即土地承包关系变更前,其每年都得到一份来自其土地承包出让的固定收入。
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看,当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后,社会资本的进入是大势所趋。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后,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市场监管加强,资本的特性将显著表现在农产品品牌竞争、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农业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而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计,社会资本的进入将会使我国农业发展出现新的转机。届时,社会资本以集中起来的土地生产为依托,吸纳农业人才,或与大学等研究机构合作,设立农业技术研究机构,不但能推进其企业自身的农业生产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还可立足中国地域特点,在种子、农药等各种农业技术上取得突破,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农业的知识产权控制,提高中国农业安全水平。目前,中国农业已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特别是在加入WTO后,对农业开放做出了一系列承诺,各项准入限制正逐步取消;同时,国内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大大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各种现货市场已较为完备。这一切,均为社会资本的进入铺平了道路。
以上三种土地集中的方式,也可以说是土地集中经营的三个阶段,是三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阶段,也是中国农业改革必经的三个阶段。但不是说非得按部就班的三步走,因为中国地域广大,各地的情况不同,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集中方式,摆脱小农经济效率低下、与市场脱节的困境,使生产关系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一、二、三产业的格局更加健康。在进行土地集中的同时,再辅以国家的惠农政策,农业的生产效率将得到本质性的改变,取得飞跃式的发展。
四、三个伪命题之辨析
对土地集中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农业投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管是官员,还是专家、学者基本是没有异议的,但大多认为土地不能集中经营无非是担心造成以下几个后果,影响农业安全和社会稳定。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这些担心是否有道理,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
(一)土地集中经营将会导致土地全面私有化,形成土地垄断
这是一种缺乏根据的担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我们现在搞土地集约化经营,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保证土地的公有制。
就现阶段而言,我们所提倡的土地集中,是按照土地流转办法进行土地承包权的有限期转让,转让的是一定期限内的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并不涉及改变土地的所有权。上世纪八十年初进行的土地改革,虽然看起来是把土地交给了农民,但其实质上只是将土地的耕作自主权交给了农民,农民除了从土地上获得耕作收益,不会取得财产性收益,其收益渠道非常单一,当然,这主要是由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因为当时包产到户的目的首先是要解决吃饭问题。当土地耕作收益在农民收入比重中越来越小的时候,如果再强制农民只能从土地上获得耕作收益,就违背了客观规律,制约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笔者认为,国家出台的土地流转办法正是为土地的集中提供了保障,让农民多了一份选择。农民既可以亲自从事农业生产,也可以把这一权利出让给其他人,可以是其他农户,也可以是农业企业,至于出让给农户还是企业,对于出让一方的农民来说是相同的,就是让外出务工、从事养殖业以及各种非农产业而又拥有土地的农民,在不亲自耕种土地的情况下,仍能根据其土地承包权得到一份来自土地的固定收入,配合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医疗与社会保障体系,不但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加快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进程。
从根本上说,土地的集中或分散,涉及到的是一个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三十年前,包产到户的政策把经营权放给农民,但这并不是说,土地就变成了农民的私有财产,在“分田单干”的过程中,“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的原则并没有发生动摇。同样的,当包产到户政策已不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时,在对土地进行“高水平的集体化”的过程中,不管是由大农户或合作社集中,还是由社会资本集中,土地还是社会主义公有,土地的性质根本不会改变,绝对不存在一个私有化的问题。所以说,土地集中经营导致私有化的问题,就是一个伪命题。
(二)土地集中经营将会导致土地用途发生改变,粮食安全失去保障
持这种看法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土地一旦集中,尤其是让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后,地方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一体化,将会导致变本加厉的“重工弃农”现象,由此对农业安全和农民利益构成巨大威胁。
土地集中只是近现代农业的要素之一。究竟能不能通过土地集中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面振兴,并增强国际竞争力,还要取决于许许多多制度和政策因素的配套,这其中,政府的决断力是最为关键的。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可见中央力保耕地安全、力保粮食安全的决心是十分明确的。因此,搞土地集中经营,无论是什么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安全,必须确保“农地农有、农地农用”这个基本前提,实现农业本身的增产、增收、增效。
如果土地集中可以称之为一场革命的话,那么它必须是一场“红线内的革命”。在工业化进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资本并非农村的对立面,农村、农业的振兴不可能离开社会资本。以此反对土地集中的人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监督,土地集中化经营以后,不但政府会对土地的用途进行监督,而且土地的主人——农民,更会对土地的用途进行监督。土地集中后的用途就是种植业,这是摆在眼皮底下的东西,不存在监督的难度。况且国家对土地用途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即使土地在农民手里,如果没有监督制约机制,农民也有动机、有条件去改变土地的用途,但现实情况如何?农民并没有改变土地用途。这种监督和制约机制对集中经营的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同样有效。所以,我们认为保护土地用途主要是一个管理问题,根源不在集中或分散,认为集中会导致土地用途发生改变、危胁粮食安全的观点也是一个伪命题。
(三)土地集中经营将会导致农民进退无据,引发社会动荡
持这种看法者显得比前两种人要“高深”了不少,他们认为在传统中国,一次又一次的土地集中最终导致了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走上造反的道路。所以还不如让农民手中有一点土地,不管是粗放耕作,还是撂荒,当经济发生大的动荡、工业萧条的时候,能够回到家,靠那一点土地糊口,不会滞留在城市形成不稳定因素,美其名曰“进退有据”。这是一种极具欺骗性的观点。从历史上看,在农业社会中,农民起义的直接诱因大都是由于灾荒、瘟疫的流行,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腐败,导致朝纲不振,由此引发社会对立而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以至朝代更替。具体的土地政策并非一个决定因素。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如果纲纪不振,贪腐横行,横征暴敛,必然加重农民负担,导致民不聊生,当国家失去了公平公正的精神,不管土地是集中,还是分散,农民的命运都是一样的,而国家必然面临丧失政权的危险。在当代社会也是一样,土地集中还是分散,固然是一个问题,但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来看,与传统社会相比已经从主要地位,下降到从属地位,政权的稳定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公平正义的政治环境和发达的国民经济。
建国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转变为一个工业大国,不论是从产业结构看,还是从经济总量看,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在世界上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中央敢于拿出大把资金来反哺农业的底气之所在。那么在工业化进程中,中国的农业可以长期依靠“反哺”而生存下去吗?中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能够成为保持社会稳定的最后根据地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日趋发达的工业化环境中,小农经济注定无法独善其身。一是因为在工业社会中,土地已经不是农民赖以维持生存的惟一要素,在全球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真正决定经济布局的关键因素不是土地而是资本;二是工业生产对粮食需求日益增加,使农产品越来越具有工业原料的属性,如果农业的效率不能适应工业化的需求,工业本身也势必受到冲击;三是在小农经济的格局下,内需的启动始终是一句空话,而内需市场得不到启动,中国工业的安全性也就得不到保证。
某些专家视“土地兼并”如同洪水猛兽。而实际上,在18亿亩红线之外的工业用地,因土地用途的变更,大规模的土地兼并早已开始,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后已经进入到工业和服务业,转变为产业工人,已经“退无可退”了。而18亿亩红线之内的农业用地,能够在包产到户政策的保护下,让农民工做到“退而有据”吗?我们认为,是做不到的。在中国目前的工业规模之下,我们不妨作一个最坏的假设,假如国家的工业体系受到严重打击,面临崩盘的危局,发生经济危机进而导致大范围失业,那么如何确保“进退有据”,将不仅仅是失地农民的问题,而是将立即上升为一个全局性的问题。这是因为,有一部分农民固然可以通过返乡种地自给自足,维持农村的稳定,但是没有土地的大批产业工人将会退无可退,这更容易导致大范围的社会动荡。而且,纵观中外的近现代史,历次革命,尤其是成功的革命,反而是工人阶级主导的,把眼睛死死地盯在最弱势的农民身上求“稳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应该看到,在当代世界,靠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世界主要大国,都是既有斗争又有合作,但主流还是合作,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也是党和国家对世界大势的基本判断。而且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会变,党和国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不会变,中国到本世纪末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不会变,中国强大的内需市场还没有启动,这是一个大的前提。而且中国强大的制造业决定了其经济弹性非常高,我国经济以实体经济为主,而经济实体化程度越高,抗冲击性也就越强。同时,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对国家经济有绝对的掌控能力,中国绝不会出现西方国家破产式的崩溃。所以说,关于土地兼并导致社会动荡的问题,是一个伪命题。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当前社会上对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各种担忧,虽然从特定的角度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放在国家经济的全局来看确实都是伪命题。长期以来,这些伪命题在社会上长期存在,不断传播,成了阻挠中国农业改革的金科玉律,而且演变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因为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对它进行正面论证,政府官员拿它来解释政策的合理性,可谓是“众口铄金”,这些错误理论之所以有很大的欺骗性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小农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业还是小农经济,社会照样很稳定。保持小农经济虽然有诸多显而易见的弊病,但这些弊病短期内尚不会发展成要命的“癌症”,改革会带来什么问题谁也不能打保票,所以在这一问题上很多人争做“老成持重”的老学究,不敢发出一点有自我主见的声音。如果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那么当前中国的最大主题就是改革与发展,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面对国内十几亿的巨大人口、面对八亿农民,不改革就不能发展,不独是工业经济如此,农业更是如此,农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农业不改革必然无法继续发展,甚至不能保持现有的成果。中国的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革命,中国的改革道路上也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但如果没有三十年来的改革,中国就是一个放大版的朝鲜或古巴,在国民经济改革上、工业经济改革上我们不是没有过争论,现在也有争论,但我们现在已经没有要不要改革的争论,而是争论要如何改革。为何在农业的改革上却裹足不前?就是农业现在还能维持,这是一种典型的“拖”字当先的理论——虽然早晚都得改,但是眼前还能维持,不如问题留给后人解决。但是专家能等,学者能等,中国农业、中国农村、中国农民已经等了多少年?还要等多少年?与其以后“死逼梁山”,不如在这个万事俱备的时候,适时刮一把东风,有条不紊地实施农业改革,这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改革、伟大事业。
继续。
虽然这是一种趋势,但是否应该大力提倡,我想是要经过慎重考虑的。
中国毕竟还有广大的农村,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虽然小农经济早就不能适用,但是否就能证明社会资本进入的合理可行性呢?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或许是一条更理性科学的道路。中国的土地状况也是差异很大,并不是一个药方就能解决的。
资本进入后,农业这个国之根本是否还能抓在手里呢?农民合作社或许才是更稳妥的策略。应该是用合作社发展后产生的农民自身拥有资本来持续进入农业,而不是用不属于农民的社会求利资本进入农业,从而将农民彻底挤出这个市场。这样,农业利润大头才会在农民和国家手里,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也更有保障,总不能农业利润大头是被各种资本所掌控吧?
但如果换你决策,你怎么办?
我不知道.
作为小民,能把船撑的,站在浪尖上,不被浪打翻,就算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