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和忘情事故调查分析一帖】工程队故事(事故) -- njyd
看了忘情的帖子让我想起这件事。
这事大约发生在一九七七年夏天。
那时俺在内蒙的铁路工程队工作,在铁路沿线小修小补,有时也做些小型的新建工程。
这次我们工班是做个牵出线延长的工程,大约加出一两百米吧?不长。这牵出线是什么意思忘情应该知道。
那时俺是工班的团支部书记,这是俺这一辈子当过的最大的官了,所以班长有时分配俺带几个工人干活。
延长牵出线实际上就是新建一小段与牵出线相连的铁路,那时我们根本没有铺轨机这样的大型机械,基本上全靠人工。俺们修新线的程序基本上是这样:先修好路基,然后用汽车拉来轨枕一个个抬过去直接排在土路基上,如果是木枕就一个人扛。然后火车推来装着铁轨的平板车,靠人力把钢轨往前拉到轨枕上,拧上螺丝(水泥枕)或钉上道钉(木枕),然后把平板车推到新钉好的铁轨尽头,重复,一直到这段铁路钢轨全部铺好。
这还没完,直接在土路基上铺的铁路还不能正式跑车,几趟后轨枕就会被压进土里,还得垫上道碴(大约小鸡蛋大小的碎石块)。
铁轨铺好后,火车再拉来道碴,直接卸在新铁路上。然后用压机(修建铁路专用的千斤顶)把铁轨连同轨枕抬高,再用洋镐(也是专用的,一头尖另一头是平头)把道碴砸到轨枕下面,再砸紧。后面这个叫捣固。
道碴不可能卸得很均匀,有的地段太多,有的地段不够。那天俺带着几位工人干的就是这削多补少的活。
干这活要个车,铁路边是没法走板车的,班长不知从哪找来一架轮付,比现在铁路车厢用的轮付要小一半。可能是“古代”的车厢报废剩下的,形式与现在的轮付一样,是用很厚的工字钢焊成框架,下面是两对轮子。很重,要八个人才能抬得动。我们在上面铺了块铁板装石碴,虽然很重,但在铁轨上还是比较好推的。
下班时,我们就让这车留在原地,为防止溜车,下面用撬棍塞住。那里人很少,我们下班后都把工具扔在工地上,没人偷。
晚上快睡觉时,班长冲进帐篷大叫:出事了。俺们全班五六十人一起出动抢险。
我们工程队的前身是从北京局调过来改建集二线的工程队,据老工人说,65年一夜之间把集宁到二连浩特三百多公里的1524宽轨改成1435标准轨,让老毛子的火车进不了中国。老工程队老工人较多,对安全比较注意,但就这样俺在那里的八年就有两位被火车撞了。另有一次最接近造成行车事故的,那天副班长不知哪根筋抽了,带几个人把正线上一侧钢轨抬起约有十公分高的一个鼓包捣固了,还在桥上。刚搞好看见远远过来一台机车,副班长连掏十掏来不及降下那个鼓包,赶紧拿黄旗对司机拼命摇。司机也看见那鼓包了,开得比人走还慢,过鼓包时车头明显歪了一下,在场的人都惊出一身冷汗,俺是其中之一。
回来,俺们赶到工地,见一台机车扒在我们新修的那段铁路上,前面的导向轮爬上了我们扔在铁路上的那台轮付,卡在里面。
我们明明记得下班时是把轮付推到新线尽头,还用撬棍卡住,现在跑到靠近老线的地方,后来分析可能是有小孩来玩推到那里的。这次事故后俺们就吸取教训,下班时把一边的轮子抬下铁轨,小孩来是抬不动的。这是后话不提。
司机那边呢?牵出线老的那部分本来就是一直在用着的,今天司机开远了点。我们那车上面又盖满了砂土,与周围景物一样,司机遇到的是比F117早的隐身技术,就上去了。
俺们的压机起重能力顶多一吨,对付不了机车,折腾了半天搞不出在。后来司机说他们机务段有五十吨的千斤顶,赶紧派人借来。又改变做法只顶导向轮,因为有缓冲器,可以不动车身把导向轮抬高一些。把导向轮抬到与轮付上面那个框差不多平齐,让机车往后倒,出来了。
机车可能有点损伤,维修是机务段的事了。俺们那轮付倒一点没坏,还能推,只是上面盖的铁板变形了。机车开走后,班长让我们赶紧把轮付推到尽头抬下铁轨。
第二天晚上就开会讨论责任问题,参加的有我们全工班、工程队的领导,有没有机务段的人就记不得了。班长第一个发言,把责任全拉到自己头上。
俺原来准备了一肚子理由推卸责任,班长这么一说一个也用不上了,俺发言时也往自己身上拉。
当天领导没说什么,过了几天领导通知事情了了,谁也不承坦责任。机务段把这事故自己消化,不往上报了。
为什么不上报没说,事后我们几个人分析可能是这样的:
事故发生在还没交工的新线上,司机开过头了,这样说起来机务段也有一定责任。那时是文革后刚恢复了奖金,一个人有三、五元,相对于那时三、四十元的工资算不少了。机务段如果作为事故报上去,全段当月的安全奖就没有了。出事的是调车机,那天有备用的没影响车站调车。机车的小损伤又自已能修,不用求别人。于是多一事就不如少一事了。
我们这边我也不记得有任何处分。
顺便做个广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会用人(工班的整体实力,副班长也得力),有脑子(轮付、千斤顶的用法、事故原因的分析和解决办法),有担当。
现在人到了什么位置了?
这批人很聪明,但都没文化,顶多是小学水平。90年他去考工人技师,操作没问题,笔试一些简单计算杯具了。
我们那里最后一任工人中提拔的队长(相当于一般工厂的车间主任)我在时他是架子班班长,人极聪明,能想出点子在无任何动力机械的条件下把上百吨的钢筋混凝土桥梁从河槽里提升到桥墩上,可惜没文化。他干到九十年代初理,再往后就完全是大学生的天下了。
再往后,工程队没了,从铁路上分出来变成项目组,干活都是农民工。
当兵的才能跟着走。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遇到好事要让,遇到危险要上,遇到责任要担!
不止他一个人, 片面强调所谓知识化、专业化, 动口的人不动手,动手的人都是农民工,我们的高级技工培养路线很有问题。
这些人吃亏可能就吃亏在文化偏低上了,但学文化一个是要条件,还有一个是要个人有哪个意愿,缺少任何一个效果可能都不会太好,最重要的还是个人意愿。这么聪明的人,学起来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李木匠瑞环先生当时不也是没有太高的文化吗?不也混出头了?
文革中,甚至从64、5年开始,技术学好了工资不比别人多,所以这批人对学文化没动力。
到90年前后这批人都过四十了,学习也迟了。
直到我八十年代上技校进工厂(那时国企工资改革还没动,还是挣级别工资),技校老师说“你干活技术不行,岁数再大在班里也没辈儿”;师父说“你干出来的活就是你xx工的脸”。那个时候我们当中总有一些人很积极地去学习技术,可现在这些学徒呢,想找一个愿意学技术的实在是难,没事就玩手机,实操技术不愿练,也别指望他们会愿意学习理论知识。
呵呵,思维有点发散,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虽然这千斤顶也靠人工操作。另外人工绞盘用的是钢丝绳,这些建金字塔时都没有。
建金字塔时可能都没有金属工具,相对就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