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再说运十, 及航空工业基础的产生 -- az09
现在有现在的办法,文科生真是悲剧。
我做的东西虽然不是集成电路,但工艺过程类似。
这个讨论已经很多了
结果四川省委顶住,不执行。先期下发到部分县的文件被收回。中央指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四川省委改成“打击投机倒把、贪污盗窃活动”。
结果七千人大会把四川省委书记一阵批斗。
至于包产到户。其实对于我国来说北方地区是不适合的。因为78.79年,北方已经开始实行农业机械化。这个阶段,你搞包产到户,对于北方广大平原的机械化产业是悲剧性的。事实上,当时改开搞包产到户的时候,有广大平原的地方省委是一致抵制的。不过后来全部被拿下,实行了我国农业的一次去工业化。被拿下的省委书记就有后来在香港叛逃的许家屯。
事实上你在看看,现在我国农业能够实行大机械化的地区,也就是东北地区一些农场。其余的就是所谓的中粮大户。而这些实际就是部分农民兼并了其他农民的土地而形成的大地主。可以想象,如果土地一流转,占据大批土地的地主将为成为现实。
至于胡服,1950年1月还说:要欢迎剥削,工人要求资本家剥削,不剥削就不能生活。
具体说法是:
不说左派什么,真正左派能说出这种话?
搞四清和左没有关系,哪一套就是肃反的经验。连群众都没有放手发动。谈和左派
我本人不是学这个的,所以单纯看专业文章也没必要,就从大的方面说。
1.你拿中国和韩国台湾对比,中国的工业体系非常全面,台湾和韩国就那么几块,他们可以把有限资源都投到这里面去,中国能这么做吗?
2.你说80年代初中国和发达国家电子工业水平差距不大,但是那时候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基础,社会发展程度,财政资金上面差距巨大,这个你承认不承认?
难道电子工业水平和投入的资金,工业基础没有直接关系?美国日本ic业发达,至少人家投的钱对我们来讲那时候就是天文数字,80年代以后国内投得起这个钱吗?
3.台湾韩国ic业发达,美国是给予了大量扶持的,这个是不是事实?对中国能给那样的支持吗?
4.就算80年代国内节衣缩食投资ic,发展到现在,国内因为工业基础的原因,还是造不出来能和人家比肩的设备,但是要买只能买西方淘汰的东西,而韩国台湾没有这方面的限制,这样能造出来的东西在技术上就和别人有代差,这是不是事实?
技术上存在代差的产品怎么去和别人竞争?
5.80年代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不高,现在不一样了,高的集成度意味着超级精密的设备,这个国内能解决吗?而且我以前已经说了,发达国家之间是有分工的,它们之间不存在壁垒,中国有这个条件吗?
IC的设计不是重点,关键是制造,中国现阶段和发达国家在精密制造这块差距很大,这个是不是现实情况?
至于你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那个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东西,发达国家不愿意做,就转移到中国来了,但是核心技术都在人家手里,而且卖给中国的都是落后的技术,中国做这块钱是挣了一些,但是把污染都留在了国内。所以你举得这个例子根本不能说明问题。
实际上90年代以后国家已经很重视这块了,98年听同事讲江核心的大公子是中科院副院长,就计划在上海搞芯片工厂什么的,国家投的钱海去了,怎么还不行?知识产权的壁垒,设备原料受制于人,商业运作我们都不是美国的对手,人家搞工业化比中国早了不止一百年,那个辛苦不是白受的。
改开以来,国内就是通讯产业进步神速,现在已经能拿出来说事了,但是以我之见,这里面的技术含量和复杂程度是远远比不上集成电路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况且华为出的那些东西里面要用到多少外国的元器件!
现在发达国家比中国强的领域在制造业方面也就是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精密制造等等几个有限的领域,人家当然不会那么容易让中国再来蚕食。
纺织工业部,拿出几千万,以各种方式建立了若干企业。带头人都是原纺织系统科研院所科技人员。
最后活下来的,是一家完全不吃皇粮的。
这一家,拿出样品后(PVC面料),就等米下锅了。正好等来一个机会。
90年代初,全国服装行业匍匐在配额的统管下苟延残喘。一次广交会后,一个年轻的业务员拿了美国人的PVC面料样品,苦苦搜寻,苍天不负有心人,让他遇见了那个等米下锅的企业。以后嘛,就是无数工厂、无数业务员、无数外贸公司的盛宴。海吃大宴持续了56年。
PS:有些东西有就可以了,但完全没有就是两码事了,例子实在太多了,某某东西咱突破了,国外的公司要么来收购,要么来合作,要么国外产品价钱腰斩再腰斩,你能找出一个反例吗?
PSS:即便是CPU,至少我们现在能用龙芯或者神威攒超算了,美国前阵子还对超算top榜酸溜溜了一把。
本来这个帖子是将大飞机的,不想继续歪楼了,但是你回个帖子歪道理真多。
太阳能行业你哪只眼睛把中国归到只生产,不研究的头上去了??集成电路中国是有问题,因为现在的集成电路层次已经上去了,追赶不容易。但是太阳能这个行业美欧都想搞,不过国内传统能源资本不让搞,反而让太阳能技术发展在中国一枝独秀了。
醒醒吧,我不是待在国内看着腾讯,网易,天涯,凯迪来冒话的。有眼力看看欧美的几个重点经济杂志上的留言讨论区去。
集成电路和大飞机,当年为什么放弃,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能讨论,但是太阳能你也搬到欧美头上去,你屁股朝向不止有问题,连逻辑都有问题。捣混水不是这么干的。
哪个公司搞CI导致员工被判刑。
我就问你,多晶硅算不算太阳能行业,发达国家生产一吨多晶硅只消耗100多度电,国内呢,要500多度电,这就是你说的技术领先?至于你说的太阳能技术中国一枝独秀,到底哪里国内做得牛了?
我问的那些问题你一个都没正面回答出来,还埋怨别人捣糨糊,反正你的观点就是一个:中国搞什么都要效仿当年596工程的做法,要节衣缩食,不惜财力往里投入,至于民生方面,反正是不入你这种人的法眼的。
这两种飞机都是6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可是最后国内定型的时间都是拖到了80年代以后,以前有人讲过就是运八国内也是请了以前毛子的技术人员过来才解决的。我记得90年中期的央视新闻突出报道过解放军试飞员邹延龄,他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把运八试飞当中最难的一个项目给解决了,就是飞机最大重量起飞(运八是60吨),把四个发动机当中的一个关掉等一会再启动。
运十作为喷气式干线飞机,技术上肯定要比运七运八更复杂,80年代就算国家投入接着搞,弄不好最后定型也要2000年以后,做大客的话因为油耗高,飞国内商业航线竞争不过波音和空客的(可以参考毛子的图154);本身又不具备在野战机场起降的能力不可能去做正经的军用运输机,只能做特种用途飞机,比如加油机,预警机载机,电子战飞机这些,表面上可以解决有无的问题,但是仔细一想,就凭国内仿制的涡扇-8那点可怜的推力和惊人的油耗,飞机上又能装多少东西,能飞多远,留空时间能有多少?
技术可以改进,发动机可以更换,但是当时连不成熟的运八也下马了呢?运八今天作为一系列高新机的平台是还不错的,但也是有相当无奈的,腿短力小。
平台,可以说工程上的平台的意义就是摩天大楼的承重框架,离开平台,单项上的技术进步意义不大。在当时只有运十这一个大飞机平台的情况下,盲目下马显然是不对的,后面MD、AE100等无用的折腾证明另起平台是非常艰难和危险的。
这个下马不可以简单拿发达国家情况来比,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一样:比如我们的长征火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下马掉几个型号,但日本现在只有H2A一个在服役的型号,所以日本再艰难也是保证每年打一两发保持生产线;而美国的F35虽然难产,但已经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绩,就是把盟国所有的四代机计划一扫而光,现在西方其他国家再去搞四代机的代价已经是大到不可能再搞了。
PS:目前为止中国大飞机的最高成就仍然是运十,而不像其他项目:歼九下马之后有歼十,中华之星下马之后有CRH和谐号,如果后来歼十没有,和谐号没有,歼九和中华之星也必然像运十一样被怀念,被反复提起,当时决策下马的人会被口诛笔伐,而刘志军今天也不会得到这么多同情。
更准确地说,是包括原来信息工程学院在内的几个学校合并的结果。
一个基本事实都没搞清楚的帖子,只是因为喊了几句口号,就广受欢迎。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