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关于联产承包的记忆 -- wanghexinnian

共:💬178 🌺704 🌵2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联产承包后生产力的提高

有些人认为生产队不是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小农经济,是一种倒退。

什么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有什么特点?首先,小农经济的生产规模小;其次,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

这样看来,包产到户缩小了生产规模,是向小农经济的倒退。但是,要注意到,小农经济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缺乏商品交换。生产队时期的商品交换多,还是联产承包之后的商品交换多?

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说过,过去东北种地需要5至8个人,现在一个人就完全可以。一个家庭种50至100亩地并不难。而且还可能有空闲时间。我的一个亲戚最近几年都是种50至60亩地。当然,有一部分是从别人那包来的。很显然,大部分这些土地上的产出都是要卖的,也就是进入商品流通。种这么多地,在平时还是有空闲时间。这还是小农经济吗?

是否小农经济,要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联产承包后,生产力的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业机械的数量和种类都大大增加了。在1978年前,我们整个村只有一台拖拉机。现在,只要是还在种地的家庭,拖拉机早就普及了。

家园 鲜活的事实比高深莫测的哲学更重要

我看到一些高深的哲学讨论,心下很是佩服。

不过,这些所谓的哲学讨论没有多少信息含量。比如,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是阴谋,这种拾人牙慧的说法没有什么必要。林林总总的阴谋论,某教授在电视上不知说了多少回了。更何况,农业补贴政策并不是秘密的,是人所共知的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我们国家现在对农民也有少许补贴,只不过力度比发达国家弱得多。将来我们发达了,也会采取同样的政策。

这个论坛的宗旨是以内容为主。如果有某种观点,要有事实支撑。不要总是从不同的叫兽那里拷贝论点,这些人会不会找你收版权费?如果你支持这些论点,最好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事实。

家园 不足是为什么?一个是生产率,一个是生产规模。

如果苏式技术比西方技术好,那么只要安心复制就可以了,但是苏式技术比西方技术好么?

生产技术又是怎么体现的?同样的料和人工,在同比时间内,你用西方技术生产的多,质量好,用苏式的生产的少。

那引进西方技术,就可以早日达到足够,简单复制苏式技术就作不到,就要用更长的时间。

你要靠这个,那得先证明,苏式技术,比四三引的西式技术,更高或其码差不多。

家园 你理解有误

我说的300石包括了两个部分,一半是分给农民的口粮,另一半是集体的留存和上交给国家的公粮。150石分给300名农民正好就是每人250斤。

农民的口粮部分我是根据人口和每人的定量推算出来的,集体留存和公粮我不知道到底是多少,但我估计加起来一定不会超过农民口粮的数量,所以我就取了个上限说“把交给国家的公粮和生产队集体留存算上,7.5翻一番,一个生产队一年的粮食产量基本就是15万斤。”

我后面还说了一句“这个计算基本上是往上估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认为集体留存和公粮部分实际上不会那么多。

家园 我们这里1石就是500市斤

公顷产量20石、30石、40石分别对应的就是1万斤、1.5万斤和2万斤。

东北地区玉米增长幅度很大,一方面是由于种子改良单株产量提高不少,跟70年代比我估计得翻一番或者更多;另一方面是种植密度大大增加了,这个最少也要提高一倍多。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单位面积产量最少就是原来的4倍了。

家园 谢谢回复,花!不过我有疑问的部分不是三百石,

而是一百多石与三百人的组合,就是五万多斤到七八万斤,与三百人,每人就只有一百多斤,恐怕两个数有一个是不合理的。

家园 好像我算的对啊

150石(即7.5万斤)除以300人不就是每人250斤吗?

家园 谢谢回复,花!我错了,我老想着一百石了,就不足二百斤了
家园 交换少是因为东西少,后来东西多是工业化的结果,可不是分地

而从民国时的多收了三五斗,到西方农业普遍的政府补贴,都证明农业比价低是必然的。

大部分农业不成为工业人口,工业产出不能为所有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不能为农业提供足够的补贴。

那我们小农经济就只是向大农业发展的小农,而不算是大农业。

家园 农补当然不是阴谋,而是发展的必然。

事实上所谓农补是阴谋,和其它所谓阴谋,是右派先给指明这些事的人,先扣上所谓阴谋论之后,再以所谓反阴谋论为由,作的套子。

人家在那里说农补或其它西方策略的作用,右派跳出来,先扣阴谋论的帽子,然后大谈,这不是阴谋。

由于不是阴谋,所以这些策略里的影响,就不可能也不会起作用。

这个法子完全是在用语言技巧捣乱。

家园 你这个积级性是怎么定意的?

农活和其它活一样,都是通过一道道工序完成的,不管你什么所有制,也不管你主观如何。

你完了了相应工序,就会有相应产出,此外我第一次听人说包产到户不好,就是头天到工厂上班,听同岗两个在农村的青工聊天说的。

另外,你能不能告诉我,那些农民在沙土地上干的什么活,家伙可不是干什么活都越大越好,铲子只有在与土方量有关的一些粗活时,才是越大越好。

还有,不是所有工作都有严格的工期问题,有些活特别是农活,由于节气问题,虽然活不多,但是要很等很长时间,才有必要进入下一道工序。

和你说的原因正相反,他们认为的不好有二,一个是干部在分时多拿了。

二个就是一些需要相对多人工的活,不方便干了,农机利用也成问题。

家园 你觉的,在收入上,农民赚工分,按这个分拿好处,和他们到

城里打工,赚工资,有什么区别?只有利润率的区别,没有收入方式上的区别。

农民能接受进城打工,就不能接受按工分收益了么?他们难以接受的是工作收益利润率低,所以集体所有制的时候,农民最希望的是进城当工人赚工资,包产到户了,农民最希望的还是进城赚更多的钱。

管理上你不觉的空闲和所谓没事找活,很矛盾么?

而农业产品比价低,不是偶然的,而是客观的规率。中国的问题可不是有很多工业,但人口少不够,而是人很多,工业相对少。

你开了工厂农民可以去找工,压根没工厂,农民打的什么工?

家园 还有,粮食收购价格从1979年到1984年大幅提高

价格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及政策建议

从1979年到1984年,粮食收购价格一共提高了98%,平均每年12.1%。

而到了1985年,开始粮食产量就大幅下滑了6.9%,原因是1984年出现了卖粮难的情况。

说实话,不能说,包产到户对粮食生产的提高没有积极作用,由于没有剔除其他因素,由于同时还有化肥,种子的推广,以及收购价格的提高诸多积极因素的影响,对包产这个因素本身的积极作用,实在是不能高估。不然的话,很难解释1985年包产全面推广后,出现的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况且,包产在很多地方,对良种、农机的推广,和水利设施的维护,从长远看都是有副作用的。

至于人脑中的印象,需知人脑中的印象是会受宣传影响的,那几年粮食增产事实,实行了包产到户也是事实,而媒体几十年宣传上就完全把粮食增产的功劳几乎全部归于包产到户。以我为例,出生于城市的我,直到几年前才知道有前面所说的那其他几个因素,也才开始分析这几个因素到底各自对粮食生产起了什么作用。而对于长期受一种倾向性宣传的人来说,即使直到了其他几个因素,也很容易不自觉的把一直以来被宣传成的主要因素的包产到户,当成真正的主要因素。而这样做了几十年后,否定自己一直以来的定论,也是相当困难的

家园 最直接的事实,农民有几个喜欢种一辈子地的?没几个。

因为农产品比价低。什么所有制下,他们最希望的都是吃商品粮。

农业比价低是必然,所以只要干农活,不管是按工分拿好处,还是种完了以后自卖拿好处,那个利润都很薄。

由于这个利润薄,所以农民最大的积极性,一直都是去从事非农工作。

而作为最低的基本生活,你不管是搞公社按工分给的时候,还是把地分了,叫农民自产解决,作为政府,都得给。

所以,从头到尾,所有的问题核心就两个,一个是工业技术及规模发展,一个是在完成全部发展前大量人口的基本经济保障。

人口与粮食比率,出现严重紧张时,就必需搞配给制,必需要统一生产分配,不这么干,那么就只能收大量饿死人,来解决问题,当然这个统一的生产和分配,有的技术上持行水平问题,持行不好,那就还是要饿死人的,但管理和统一是必需的。

人口与粮食比率缓解后,那么可以不管那么严,包产到户也可以,但是它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是有限的,其码是严重的不如技术进步影响大的,因为农业比价低,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必然的,用工分还是用市场,都改变不了。

事实上现在我们谈包产到户,也不是要把他推翻,恰恰相反,事实上在夸包产到户的人,倒是在作把它推翻的盘算。

他们夸包产到户,主要动机是,要搞私有化,要在夸的基础上,叫它成为私有化的垫脚石,然后去死。

而指出承包制问题和其局限性的我们,反倒是要叫它在工业进化完成前,保持下去。

承包制不被神话,明确期局限性,还可以活,被神化那很快就被真的想当神的私有化,吃掉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记得我插队的地方是300斤。

  内地还有更少的,100、150的都有。

  种植密度与品种也有关系,以前玉米叶子是往旁边伸展开的,现的的高产玉米叶子犹其是最后几片是往上伸直的,这样种植密度可以提高不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