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 -- 北大28楼
记得说上海支援了全国的建设,把这些这算进来,台湾比不过上海。
1975年,人民币和美元完全没有真正意义的汇率。我不知道你多大岁数,如果你在80年代已经有记忆力,你就会记得那时候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生活物资丰富多了,吃肉也不困难了。
80年代汇率变动巨大,你这么算没有意义。
Per Capita Production Indices for Select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1952 = 100)
This chart presents per capita output indices for maj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Since the underlying data are measured in kg, the indices provide a more realistic picture than price-based statistics.
One can see the production disaster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1959-1952) and the enormous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s of 1978.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production was for fruits, aquatic products and meat. These production trends reflect the trends towards a more diverse, protein-rich diet in China.
简单计算粮食产量是有问题的,更应该计算的是折合卡路里的产量
于车间主任。至于对于生产的影响,应该是参差不齐的,有些地方组织的好可能比较有利,有些地方组织的不好,就可能很糟。
主要是以当时的条件,很难有一套适应性比较普遍的,成熟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
所以说还是要多看案例,慢慢抽象,不能看到个好的就以为都好,看到个坏的就以为都坏。
工人下岗很惨是因为没有分到田,而农民没有那么惨是因为他们分到了田,这块田不能致富,但可以给他们最后的底线。真正的致富都是搞其他行业的。
我原来所在的小队,紧靠一个砖瓦厂,包产后,7-8户买了手扶拖拉机搞运输砖瓦,一下子就富了。同时,粮食产量是一点也没有减少,其实只要稍微有一点机械的辅助,种个几十亩地还不跟玩儿一样,哪需要几十个人啊。
有人会说了,原来的小队也可以搞运输啊。对,确实。但是搞了运输,赚到的钱不能单给搞运输的人吧,要全队分吧。别人起早贪黑,出大力气抽运输,最后利益全队共享,2、30户的一个小队,7-8户搞运输可以致富,大家分的话,如果积极性差一点,那就谁也富不了。所以,在小队情况下就是搞不起来,而一分田,那些人是借钱买的手扶拖拉机。
江西的一个设区市就不止这数。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全市三四十年代的老设备占全部工业设备的一半左右”——这么离谱的论据拿来作为立论基础,得出的结论根本没有任何可信度。
红军时期稍微平淡,但也是红七军创始人之一,抗战时期8路军3大主力师129师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二野的政委,56年八大的政治局常委,文革以后就剩他和陈云了,这时候好像还真没谁能管他叫小邓的。
你根本不懂经济,还诬蔑陈云。
没新建的,不知道江西那里为什么这么多。
用上海1991的人均GDP带出
这种结论,比较无聊。上海不代表中国,人均GDP按照美元汇率不代表生活水平。楼主如果真是Li Minqi作为60年代末出生的经济学教授,根据自己的左派立场这样缺少批判地一味copy/paste,混淆视听,令人失望。
1976-1991人民币对于美元的官方汇率下降很多,我记得1979左右是1.4,1984左右是2.88,1987是3.71,但是在当时,无论是70年代还是80年代根本无法用人民币用这个"官方汇率"兑换到美元,主要是外国人和出国人员用外币换人民币的汇率(甜头是他们的外汇券可以到一些特别的商店买到特别的东西)。80年代末,上海有些外汇黑市是10:1。
还有就是如果人均GDP里面很多没有分配到老百姓手中而是投回到生产当中去,那就不能算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就是物价水平和供给数量。
2011左右台的人均GDP是16000多美元,上海应该是10000以上。现在人民币汇率是6.5,但是每个身份证可以每年用人民币在银行合法地兑换50,000美元,夫妻可以换100,000。要比过去的1.4, 2.88, 3.71实在得多。
另外,这个生活水平还有看物价和产品数量和丰富程度。80年代虽然在有通胀,88年特别严重,但是由于供给的增加,上海91年比80年代初期(我81年才到上海)的变化。还是有目共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日本韩国的成功经验,绝不意味着可以搬到中国。而那么一个小小的南街村,更不能认为推广到全国农村依然会有类似效果。
老邓的“一摸二猫”,加上四项基本原则,才是中国这30多年迅猛发展的诀窍。
还“比较有序的方法”,做什么梦呢?先好好学学最高指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