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令人讨厌的井底望天 -- 井底望天
何不食肉糜啊!
实际上撤销镇街机构,就和取消一切乡镇的服务所差无几了。一级政府的职能真的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现在也没有谁能认真读读毛泽东的实践论了。
仅仅提几个实际问题
1、街道服务中心跟街道政府分设两处办公的原因何在,为何不由区直管?
2、政府开支每年最大一块在哪儿?
3、社区在社会管理层次中的作用?
4、如果保留小的镇公所,保留人员多少为适当,保留那些职能,取消的只能谁来负责?
至于
稍稍想一下您就会知道在实际推行了会产生多大的弊端。
狐狸兄高见!
如果从解决现有的问题,乡镇一级饭碗在县上,工作在乡下,很好。
如果董事会另有想法,另说。
和本大当初的分省建议一样,听起来也许挺美的。
西汉王朝后期,帝制专制政治的痼疾开始发作,吏治残暴,草菅人命,贪污盛行,施政黑暗。同时,贵族、官僚、地主、富商合流为一,结成一个社会上层贵富集团。贵富集团既“贵”又“富”,既有“权势”又有“财富”,是一个强势利益集团。这个集团恃权骄横,欲壑难填,“兼业颛(专)利,以货赂自行,取重于乡里者,不可胜数”,疯狂地进行土地兼并和财富积聚。广大下层劳动人民丧失土地,无以为生,乃至卖妻鬻子,或者沦为贵富集团的徒属、奴婢,“律比畜产”,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哀帝时,广大劳动人民已是“有七死而无一生”,小规模的起义不断发生。西汉王朝统治危机日益加重,许多人已对刘氏王朝悲观失望。在这种形势下,外戚王莽趁机夺取皇权,废汉自立,改国号为“新”。王莽建立新朝后,立即宣扬“托古改制”,假托《周礼》设计推行了一系列改制,史称“王莽改制”,冀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挽救统治阶级的统治。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莽颁布了五均诏令:“夫《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斡焉。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东市称京,西市称畿,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皆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
五均政策是王莽推行的城市工商业经济管理政策。它在首都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共六大城市设置五均官,原长安东市市令、西市市令以及洛阳等五城的市长,均更名为“五均司市师”,其下再设置交易丞五人和钱府丞一人。五均机构的职责,主要有:
1、“诸司市常以四时中月实定所掌,为物上中下之贾,各自用为其市平,毋拘它所。”即各司市要以本市场四季中间一个月(二、五、八、十一月)的商品交易价格为基础,根据商品上中下三种质量,制定出上中下三种价格,称为“市平”,作为指导和干预市场交易的标准价。各地的市场物价,允许有差别。
2、“众民卖买五谷布帛丝绵之物,周于民用而不雠(售)者,均官有以考检厥实,用其本贾取之,毋令折钱。万物卬贵,过平一钱,则以平贾卖于民。其贾氐贱减平者,听民自相与市,以防贵庾者。”即如果五谷布帛丝绵等生活必需品供大于求而出现滞销,由各市均官按其本价予以收购,不要让出售者亏本。当市场物价超过“市平”价格时,由均官按照“市平”价格出售所掌握的货物,促使市场物价回落。当市场物价低于“市平”价格时,则不予干预,以防止囤积居奇行为。
3、“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入工商之贡但赊之,祭祀无过旬日,丧纪毋过三月。民或乏绝,欲贷以治产业者,均授之,除其费,计所得受息,毋过岁什一。”即民众因为祭祀、丧葬缺少费用时,可向五均司市师所属之钱府借贷,不付利息,但用于祭祀的借贷必须在十日内归还,用于丧葬的借贷必须在三个月内归还。凡欲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缺乏资金者,也可向钱府借贷,按其经营所得的利润收取利息,一年利息的收取不得超过其利润总额的十分之一。
4、“工商能采金银铜连锡登龟取贝者,皆自占司市钱府,顺时气而取之。”即开采金银铜及采捕龟贝的工商业者,要把产品及所得向司市钱府如实申报,由司市钱府以时收购,实行国家购买。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莽还“初设六筦之令。命县官酤酒,卖盐铁器,铸钱。诸采取名山大泽众物者,税之。又令市官收贱卖贵,赊贷予民,收息百月三。犧和置酒士,郡一人,乘传督酒利。”实行制盐、冶铁、酿酒、铸钱的官府垄断经营,征收山林川泽渔采之税,进行官府商业买卖和高利贷经营等。
五均,加上官府垄断经营制盐、冶铁、酿酒、铸钱和征收山泽之税,合称为“六筦”。筦者,管也,指由政府对经济进行管理操控。王莽在谈到为什么实行六筦时,阐述了如下道理:“夫盐,食肴之将;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铁,田农之本;名山大泽,饶衍之臧;五均赊贷,百姓所取平,卬以给澹;铁布铜冶,通行有无,备民用也。此六者,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卬于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豪民富贾,即要贫弱,先圣知其然也,故斡(管理)之。
不过,就像王莽搞过的社会主义实践一样,听起来很美的东西,效果未必会美。西汉王朝末期虽然矛盾重重,但公元2年的人口近6千万,匈奴,西域,西南,西羌都还稳定,公元2年匈奴单于和乌孙大昆弥还都到长安觐见。汉军战斗力天下无敌,汉朝的使者对今天的巴基斯坦,印度地区,伊朗,阿富汗阿姆河以西地区(以东是西域都护控制下的领土)都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半统治权。
在王莽改革前,尽管社会矛盾已经有不小压力。但估计还没人会想到汉朝的影响力会在短短10几年里一退数千里。估计也不会有人想到汉帝国四分之三的人口会在短短10几年里变成白骨。王莽看起来很美的改革造成的后果,就是汉朝丧失对中东,印度,巴基斯坦地区的控制和影响力,匈奴,西域,西南,越南等大片领土反叛,帝国疆域半壁尽失。汉朝人口在动荡中从6千万锐减到1千多万。
王莽对行政区划的大调整,大规模改名也是其政策之一。井大的一些东西,我们把2千年前王莽说过的话翻出来看看,就会发现这世界上真没多少新鲜事。
听起来很美的东西会不会效果就很美那?王莽当初说的也很美。当时的西汉问题也是很多,但历史的事实是,四分之三的西汉人口,在这场短短十几年的改革实践中变成了白骨。
从历史看,成功的变法似乎都是在生死存亡的压力下做出的。商鞅变法是魏国要灭亡秦国的压力,92年太宗南巡讲话,是在苏东剧变,共产中国貌似风雨飘摇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只有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传统和惯性意味着死路的情况下,新东西才能被推广和被接受。
用到现在,刚刚好!
当然,这话谁说出来,就是文革余孽啊!要被唾沫淹死的!
全责。没有人能代替你过你的一生。
不明白井大为啥把镇和乡分成两级,这两个应该是同一个行政级别才对。大概是习惯性的把镇、乡、村分别对应到公社、大队、小队了吧。实际上镇和乡都对应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开之后公社对应转为乡或镇,可以说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结果)。而按照行政级别,村委会通常对应生产大队,至于生产队则对应村民小组。
不过一个大的自然村可能分为不止一个生产大队,一个生产大队也可能包含多个小的自然村。自然村和生产队(小队)的对应关系也类似。
如果非要说七级,应该是中央加上下面的六级行政区划:省、地、县、乡(包括镇、街道)、村(包括社区)、组(村民小组、社区居民小组)。
单说我老家乡下吧。组一级大概都废了。村一级的问题,基本跟大伙儿说的差不多。让农民伯伯们觉得最黑暗的是乡镇一级,很多时候上面的款项到这一级直接就不见了,或者不见了一大部分;至于到县一级,一来稍微文明点,二来离农民远点,反而更多的变成只是八卦对象。
这大概就是过去三十年农村政策常常拧着来的更深层原因。 而80年代开始一刀切的干部年轻化,专业化, 实质上堵塞了村级干部升迁路径, 可以说是造成基层脱离群众的一大原因。
老兄看来很有实践经验,提的问题这里恐怕没有几个人答得出来,包括楼主。倒是可以自问自答写篇主贴出来科普一下,让大家有些最基本的概念。 先预定送花了。
一是懒,至于忙什么的都是借口。
二是有始无终。现在有三个坑铁路山寨史,净月澄华铜镜史外加行政改革三个坑没填。红军叛将刚开个头。
三是汲取忘情教训,不太想写太多现实。
住在一个有一千五百多户人家的小区,今天举行人民代表选举,LD早上出门时就把票投了,中午我接小孩回家,路过投票站,顺便给小孩普及一些选举知识,告诉他早上妈妈已经把票投了,在投票箱旁边值守的一个居委会大妈接过话头,准确的说出了LD的名字,确定她已经投过票了。这个小区少说有五千人,看来居委会的大妈基本都了如指掌。
1、目前村级干部尤其是书记晋升途径还是不错的,这几年重视程度大大加强。
2、上级机关尤其是中直机关没几个从基层(特指县级以下)来的,即使调研也是浅尝辄止,发生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现象毫不奇怪。
毛泽东曾说过,什么时候学生干部学会实际工作,工农干部学会文化,工作就好开展了。
3、毛的著作实践论,反对本本主义,现在没什么人看了
其实马列毛很多经典至今仍不过时,极具指导意义。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