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瓦良格的重生 -- 晨枫
老瓦放在大连,会不会和这个也有关系?我记得他们是国内第一个自主开发了五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的企业,还上过新闻联播呢。
螺旋桨飞机 飞行甲板是铺一层木板!
现在航母用的钢板屈服强度多大啊,那可是要承载30多吨飞机三四百公里以上速度降落冲击的,二战时候也就承受3吨多一百多两百公里就凑合了,所以当时除了英国人用钢装甲飞行甲板大家都是用木甲板的。
详细情况为了给相关人士留个面子减少矛盾就不多细说了。大致就是某军刊主编出事,有的人就趁机把主编家里的资料都顺走了,但是主编的人脉没法顺走,只能抱着这些资料一直炒冷饭吃老本吃到现在。
特别说一句,这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涉及的也不是《兵器》一家,和陈朴也没任何关系。
有人在某期杂志上发了一个声明说某些杂志上的某些资料系某人和他没有分手的时候偷偷从他电脑上拷走的,所有责任与他无关。写的比较隐晦,估计可能就是说的这个事情。
的确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
我提到的这6条轧机是目前世界上建成的型号最大的而已。美帝家里也有很多5000mm级别的轧机。其航母以及黑鱼所需的特种钢完全可以自行解决的。
航母开快点,骑个自行车就飞起来了。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特种钢仅仅是一方面而已。这个东西我再展开说一下,其属于某位河里大牛提到的“蝎子的尾巴——独一份”的那种东西。其配方、生产工艺、关键生产设备、生产线上的关键联动数据。。。。。这一切,我们都是被高度封锁的。若想要大批量的量产特种钢,以上之种种缺一不可。除了上述物质基础之外,掌握生产线的熟练的工人、负责维保的工程师、运营管理的中高层的密切配合也非常重要。
有技术、负责任、会管理的人+先进的生产设备=足量、优质的特种钢(反面的教训TG是有很多的,典型的就是被尼轰打脸)
第二,可以说一下动力问题。有资料显示TG其实是想上燃气轮机的。其优点我就不多说了。但是时至今日国产的R0100仍旧还在试验阶段,远远没有成熟,其厂商据说还在伸手要钱。所以使用蒸汽轮机也是情有可原的。
第三,舰载机问题。相信大家都知道J15的生产厂家一直饱受诟病。其国产化苏27的时间点就一直是拖后的。在与毛子谈判引进苏33彻底掰了之后,TG才真正下了自研自产的决心的。
第四,“中华神盾”存在的短板,江南四驱虽然令国人耳目一新,士气大振,但是其与美帝的护航舰艇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若不把这些短板补上,中国航母的保镖如何能让人信服。
综上所述我们要做的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解决的也是一系列系统问题。没有哪个问题是单独存在可以单独解决的。造航母就是一个多方面权衡、大范围协调调动人力、物力的宏大规划。
ps一句,东瀛的22DDH计划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其物质基础雄厚,野心勃勃的规划是就像玩填空题一样,自己就能产最优质的特种钢,舰载电子设备原先就有储备,动力可进口美帝的LM2500系列,舰载机可进口美帝的F35,原“10.9”舰队就是其很好的保镖。突破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其国内的《宪法》和周边国家的舆论。*******************************************************
除了这些航母战斗群本身的技术方面的缺漏,早期在TG的海军战略中就有“潜艇派”和“航母派”之争。在某一个时期核黑鱼+卫星+远超导弹论在官方、民间就一直很有市场。所幸后来制空权控制被重新重视之后,经费、技术、人员的重心才偏转回来。最终按部就班的发展以航母为核心的战斗力。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了今天。
是JFE不是JEF,中文翻译叫很怪怪的“傑富意”。
可是那个和老瓦完全不一样啊,甲板不一样。
最近不清楚了,因为有了ipad,已经不买书了。
但是造出来的性能如何,成本多高,那就是问题了。
现在国内的制造业几乎无所不能造,但是很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是国外设计、关键部件是国外进口,国内只是组装。
具体到造船,国内造船厂的新船下水吨位世界第一,但是高端船型不多,比如LPG、豪华邮轮、钻井平台等特种船,这类船型技术含量高、利润也高。
国内也能造一些比较先进的船型,2、30万吨的大船也没问题,但是,钢板、主机、仪器仪表等东西可就不见得是国内生产的了。
换言之,人家让你造,是因为你的工人工资低,基础设施好,有大型船坞,污染方面好说话,而不是你造船的水平比日本韩国高。
英美的造船厂已经没几家了,基本不造普通的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