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华工战记之 吾辈 -- 玉垒关2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关于战争的原因,法国历史学家说,是因为法国在自己的殖民地上获得了微不足道的利益,而引起德国的嫉妒。就为了这用被殖民者的血泪换来的“微不足道的利益”,一千六百万人失去了生命。
而英国人的看法异曲功同。比如英国的外长巴福尔和美国驻意大利大使怀特之间曾经有这样一段对话:
巴福尔(低声说):“我们真是呆子,因为德国建造了许多船只和抢夺了我们的商业之后,我们竟找不到一个理由向德国宣战”
怀特:在私生活中你是个心灵非常高尚的人。你为什么会想到这种政治上不合道义的事情,向一个完全无害的国家挑战?德国不是和英国一样有理由可以发展海军吗?如果想与德国在贸易上竞争,你们就应该更加努力工作”。
巴福尔:那就是说要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准。或许对我们而言,还是发动战争比较简单。
巴福尔又说,这是一个“是非”的问题吗?也许只是如何保持我们优势的问题。
而战后的1919年,美国威尔逊总统说:为什么,我的同胞们,在这里没有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甚至一个小孩,会明白现代世界的战争种子就是工业和商业上的对立呢?
且不说这一幕幕眼熟。历史循环往复。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却说这些大人物的对话,对于20世纪初,生活在山东莱芜市牛泉镇上裕村的小人物毕粹德来说一无所知。他也不会知道不久之后,他将离开他两岁的儿子,手腕上带着no.97237的编号,被塞进壮观如集市的轮船的最底层,然后投入洪流,奔赴欧洲战场。他只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十四万华工中的一员。略微有所不同的是,他有两件事情被人记住了。 一件事情是,他是某代的户部尚书的后代,他曾熟读“万卷楼”藏本的“孙子兵法”。在法期间有一次扎营,他向华工总管马格里建议,扎营不当,会遭受敌人袭击。应当立刻转移。夜间前址果遭炮击。而华工们因他的建议而死里逃生。
另一件事情是战后的巴黎和会期间,他和同伴们把一把手枪和一张字条上递给当时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征详:“苟签名承诺日本之要求,即以此枪自裁,否则吾辈必置尔于死地”。而这些在战场上死里逃生的愤怒的华工们的要求就是不要把自己的老家山东由德国割让给日本。
大人物的妥协往往因为有路可退。草根们的勇往直前难道不是因为无路可逃?
而不久之后的1919年9月27日,毕粹德死在了清理战场的工作中。他的同乡将带回大人物们发的一枚铜质纪念章。纪念章的正面写着“大不列颠及印度国王乔治五世”以及国王的侧像。而纪念章的背面则是赤身裸体的骑马的战神,他正前方的太阳,象征着“日不落帝国”。这时大洋彼岸的大经济学家凯恩斯正在创作他的大作“和平的经济后果”。 他在书中总结到:“关于这次战争及其目的似乎并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学习,还是和过去每个世纪一样,英国又毁灭了一个贸易方面的敌人”。
而对于毕粹德这样的华工的家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是纪念章滚边处刻画的华工的编号:NO.XXXXX, CHINESE。
毕粹德走的时候只有两岁的那个儿子将在1990年临终的时候念念不忘这个编号。凭谁问,死去原知万事空。而毕家的后代将在十多年后在法国的小村庄,找到这个仅写着编号97237的无名墓碑,然后拿出从家里带来的水酒,焚香跪拜磕头。又谁问,时隔九十年的荒烟蔓草里,孤魂去否。
毕粹德的生命本身和他的纪念章,及其墓碑,都是一个缩影。那就是他自称的所谓“吾辈”,这样历史洪流中的所谓小人物,纵然身不由己,被掠夺,被刻意遗忘,甚至在绝望中被吞噬。而最终人们将会越来越知道,因其传承,负载,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
待续
在这里:玉垒关:【原创】长松往事 一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英国招10万,剩下是法国的,俄国招募的也有大约15万左右。
可惜坑太多。
美国在澳洲驻军,在南海煽风点火,值得警惕。
一
他姓张,名字是克里斯蒂安 (Christian TCHANG),和很多用起了个洋名却说着蹩脚外语的前时髦中青年相反,他几乎一句汉语都不会讲。
他叙述他的家族故事是从1914年6月28号,奥地利皇储菲迪南多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开始的。事件后,皇储本国的报道难掩兴奋地写道:“六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我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用激进的突然方式才能实现。”而皇储的同盟国,德国的皇帝威廉二世说 “现在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我们放弃这次有利的机会,将是可惜的”。
好战的皇储本人死得其所。
这个契机也将是三年后生活在江苏浦江的贫困孤儿张长松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兴奋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圣诞节回家”的题词。交战各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的胜仗。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大大小小的“凡尔登绞肉机”。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血肉模糊地死了,战争还在绝望中继续。
到殖民地上去招募劳力既迫在眉睫却又迫不得已。
西方历史学家后来写到:“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居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同样具有破坏性。印度几个师在西线和美索不达米亚作战;许多身着法军制服的非洲人在法国北部作战;大批的中国人和印度支那人在后方的劳动营里服劳役。不用说,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样恭顺。” (全球通史)
自认的主子们仍然远近的利益里患得患失。而在他们看来一无所有,唯有出卖命运的低等的炮灰们已经分批出发了。比如张长松。
三岁丧父的张长松,随着改嫁的母亲,与继父一起生活。1917年,20岁的张长松每天最担心的还是,下顿饭在哪里?盟军在华的招募,终于给了他一个吃饱饭的机会。
1917年6月19日,张长松的手腕上被打上编号为16719的铜圈,然后从上海港出发开始了52天的航海。那个时候,他一定不会想到,以后他的儿子会叫张克里斯蒂安,张保罗,张米歇尔,另外一个儿子,叫做张罗热尔,将成为法国足球明星。后来他对女儿张伊雯纳特描述那些死在航行中的同伴们,他们的躯体旋即就被丢到汪洋里。
张克里斯蒂安曾经问,你们怎么可以忍受背井离乡呢?或许,他从未谋面的祖母的信能给他回答。
(1918年)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长松,我儿:
我很高兴每次收到你信,让我知道你平安健康。
你走了以后,我白天晚上想着你,我为你担心,我经常哭泣,眼睛快瞎了。
现在,我在街上做小工,免得冻死饿死。今年江苏省各地都水灾连绵。水很深,米很贵。要活命真的不容易。
另外,如果你要找个外国媳妇的话,把照片寄给我,让我看看吧。
可惜,这封张长松的母亲找人代写的信,是母子之间最后的联系了,张长松保存了六十年。他的另一个女儿张苏珊娜回忆说,有一次她织毛衣的时候,他爸爸说,你的奶奶如果在这里,看到你的话,她该有多高兴。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他们才是历史的载体!
1917年8月,张长松和别的华工同伴从马赛港上岸。
张长松十分幸运。首先他被分配到法国的华工营。相比英国华工营,这里的待遇好多了。然后他直接被送到巴黎郊区的省份做搬运工人。这是一个相对远离战场的好工种。
一年后的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在离家的漫长两年多时间里,这战争机器最底层的华工饱受创伤。现在大家精神振奋,很多人准备回国。然而战争虽然结束了,他们的工作的合同却还没有到期。张长松又被分配去清理战场。填平坑壕,拆卸枪炮的弹筒,排除未爆炸的炮弹,将弹筒内的火药倒出来,集中一起,运到山间扔掉。有时候意外爆炸,就有工人血肉模糊倒在这个别人胜利的时刻。
而张长松又一次幸运地逃过了死亡,1920年这些工作结束后,他又被分配到法国中部的nievre省的兵工厂工作。1980年11月2日的“世界报”(le monde),是这样说的:两百个中国人到达该省的机械城,以取代那些早已奔赴战场的工人们。
也就在这里,张长松遇到了他后半生的伴侣,法国女子露易丝。
张长松的儿子说,他父母的姻缘开始于一次打抱不平。有一次,华工的工资表出了错。张长松找到法国会计理论。然后会计的傲慢无礼刺激了23岁,年轻气盛的张长松。他一跃跳过办公桌,然后一把抓住出言不逊的会计,把他从椅子上抓起来,然后拽到上司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16岁的法国少女露易丝正在做清洁。她看到的就是张长松这气势汹汹的一幕。
而张长松的儿媳德莱纳却说,其实是这样的。有一次张长松到镇上的咖啡吧,就对老板娘说,你有没有女儿啊。老板娘惊讶他的提问。他解释道,你这么漂亮,有女儿的话一定很漂亮。老板娘于是把女儿介绍给了他,这就是露易丝。
张长松的结婚一波三折。首先是1919年11月10日,法国内务总长鲍慕司发布关于所谓“黄祸”的通报,根据华工翻译顾杏卿的翻译如下:
华工多为苦力,家境贫寒,饮食起居,不堪言状。吾大法之妇,何不嫁与凯旋之法国士兵,而与黄种苦力联婚,殊失吾强国之名誉,望法国贵女,速起反对,以免日后之黄祸之发生。
然而,大战后的异国情缘,或许不仅仅关乎风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交战双方士兵的死亡率,协约国士兵36%,同盟国22%。约合八百九十万。华工翻译顾杏卿描写到“大战期间,所有男子,均赴前线作战,故留于后方者,当然仅有年老之男女,妙龄之女子,残废小儿而已”。
另一个华工后裔回忆说,他的爷爷回国之前,曾经和他恋爱的法国女子藏在船舱的被子里,想和他一起偷渡回国,然而少女被发现,然后被赶下船,两个人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而他们村里的很多华工开玩笑说,别看我们在中国没有后代,可是在法国还不知道多少呢。
张长松婚姻的另一个阻碍来自宗教。露易丝出生在传统的天主教家庭。为了能够在教堂结婚,张长松决定皈依天主教。张家的后代记载了这么一段对话:
无限的庄严里,牧师问:
张先生,您认为,主宰万物的神,一共有几位呢?
西装革履的老张立刻庄严地回答:三位,管法国人的,管阿拉伯人的,还有管中国人的。
尽管牧师对他的宗教信仰不无疑惑,张长松的第一次婚礼却顺利举行了。
而根据当时法国的法律,妇女如果嫁给外国人,她将自动丧失法国国籍。于是,张长松和露易丝的第二次婚礼只是去中国大使馆注册。
四年后,法国修正婚姻法,妇女因婚姻而丧失国籍的条款被取消。张长松和露易丝在市政府举办了第三次婚礼,来宾包括这四年里他们生的三个孩子。
张长松和露易丝就住在机械城的矿区,两人一共生育了十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夭折,剩下的六男五女健康成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