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东山顶上的酥油茶】之川藏屠夫:赵尔丰开边二三事【上】 -- 京华烟云AMIP

共:💬166 🌺1182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其实也不无道理

这种婚姻制度的残余现在一些边缘地区仍然存在,比如说云南梅里雪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就有兄弟二人共娶一妻,一起经营着客栈。

一般认为,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分家,促进家庭和睦,具体到了后面的内容再详说吧。

家园 如果这么说,山东穷地方也有这等故事

发生在1988年的青岛往临沂方向的山村里,而且不止一个。

女的都是拐卖来的云贵那边的,两个三个穷兄弟每人用两年。

当年做讲师团的一个北京的女同事回来当天书讲给大家听。

一起分配到所里的云南同学嗤之以鼻。

家园 呵呵,不只出于经济原因

比如旧时拉萨的大贵族家,兄弟共娶一妻是很普遍的现象,他们这种大家族怕的是分家,一旦分家也往往意味着家族的衰落。

至于穷人家,因为经济原因而这么做肯定是有的,但也不是全部。

家园 还你还真的找到了双全法哈

不负如来不负卿

那楼主加油!

俺搬板凳坐等就是了!

家园 本文依据的主要资料

1、清末川边原始档案

1958年原四川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在康定清理了一批清末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所遗留的档案资料,除边务大臣的奏、片、咨外,更多的是川边各设治区的往来文件,内容涉及清代藏族地区(特别是川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习俗等各方面,这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史料,成为后人研究川边历史的最重要的依据。

但是这东东读起来实在太让人头疼,笔者仅是一个能力有限的历史爱好者,如果真钻进这么一大堆文海里——该档案约一万余件、千余万言——恐怕就要淹死在里面出不来了,因此主要还是依据它的简本也就是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根据那批档案编写的《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一共三册,看上去还吃得消。

另外,这堆东西主要是政府公文,内容难免文过饰非,尽管为重要参考资料,但也不能全信。

2、当事人的著作

比如赵尔丰部下写的《西康建省记》,赵老四的二哥(自然是赵老二了)主编的那部毁誉参半的清史稿,赵的朋友周善培的回忆录等,至于陈渠珍写的那本有名的小册子《艽野尘梦》,就更不用说了——其实,湘西王还写有一本专门关于赵的小册子,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

3、民国地方志

如《里塘志略》等。

4、后人的专著或论文

如冯有志的《西康史拾遗》,各种关于改土归流的著作论文等,比如《清末川边藏区改土归流考》。

5、其他

四川文史资料馆改革开放后曾编有一部《四川文史资料选辑》,一共好几十本,收集了许多民国时期人士的回忆,其中一些内容涉及到了赵尔丰。

遗憾的是,赵的对头们比如土司和寺院(在清末档案中他们多是负面形象)基本都没留下什么关于他的成文的资料,有的只是各种传说故事。因此尽管依据单方面资料来写,难免有失偏颇,可也没什么办法。

笔者能力和精力都有限,以上材料往往浅尝辄止,挖掘深度难免不足,而且目的也只是写故事而非考据研究,给大家茶余饭后提供一些消遣的材料。

以上,供大家参考。

家园 书云的西藏一年里记录了江孜至今还有一妻多夫现象

次旦法师几个兄弟共娶一位妻子

家园 屠夫来了 第一季
家园 呵呵,只一季

这一系列和长长的吐蕃不同,都是小品文,每部不超过十节,每节少则两三千多则三五千字。

家园 屠夫终于来了

特地百度了下 赵尔丰是个瘦老头。不知道为什么落了个屠夫的恶名

花等楼主的大作

家园 哈哈,这个犀利!我也看错了
家园 西藏环境恶劣,本来也承载不了多少人口吧?

现在是两百万多些,难道吐蕃时期会更多吗?我是非专业人士,如果问题太小白请见谅

家园 哈哈,怕分家还是经济原因么。西藏当和尚尼姑的人里男生多,

剩下的应该是女生多啊,按照自然条件,一妻多夫怎么行得通呢?

家园 具体有争议,但应该多不少

关于吐蕃的人口,历来说法不一,少则五百万,多则两千万,上下争议很大。但这多指吐蕃帝国的全部人口,不止是藏族人,还包括其统治下的众多民族。

家园 贵族怕分家,更多出于权力因素

传统的西藏社会相当重视门第,如果分家就要别立门户,分出去的成员将不再享有原来的名份,也无法担任相应的官职。

当然,怕财产分割的因素也有,尤其对穷困的家族。

至于尼姑,与现在不同,旧西藏的数量并不少,拉萨的贵族小姐有相当一部分出家,当然也有不少后来还俗的。

家园 新人小白提个问题

没记错的话,这个王力雄的观点好像是很极端的样子,似乎是支持西藏和新疆的独立,好像观点从大陆的角度来看是挺极端的那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