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刚看了印度片《三个傻瓜》,拍得真好 -- 脑袋

共:💬216 🌺2939 🌵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也许部分情节被砍了

送展的片子和公映的电影多半会有些不同吧

家园 已经有进步了,至少是一个发生在城市的故事。

以前的中国影片在欧洲能得奖的基本都是发生在60年前的农村,或是60年来也没啥变化的农村。

家园 非常赞同应该多体现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而且现实中也不

缺乏实例。如果把发掘人与社会的阴暗面的努力和执着用到发现和弘扬积极正面健康上去,会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好莱坞充斥着性暴力以及扭曲偏执的人性,对社会以及文化起着很负面的作用。

家园 现在怎么能把猴哥捧成英雄呢?

猴哥被捧为正面英雄只在太祖时代。只有太祖才会鼓励反抗强权的英雄。

即使是《西游》的原作者也没认为猴哥反抗天庭是啥英雄人物,最后还得给猴哥找个好人师傅,然后让他历经久久八十一难最终还是进入体制内成了斗战胜佛。电影不过是“忠实原著”罢了。

什么样的时代拍什么样的电影。

通宝推:南云北望,
家园 还真不是这样,觉得挺真实的

可巧这个假期也看了《白日焰火》,心里堵得慌,却也不得不说,拍的挺好。至少,挺真实。

故事设置的时间点,恰好我正在哈尔滨上学。电影里看到的几乎所有场景,都能唤起我似曾相识的回忆———2000年前后的哈市,在我的经历中,大抵就是这样的———倒不是说刻意抹黑或如何如何,这座冬天的城市,给南方的外来者,确实就是这样的感觉,阴冷,隔阂。

导演不止是想讲一个故事,更像是要介绍一座城市或者一类城市的生活状态。所以很多的话,确实是说给观众听的。或者说,是他自己想说给观众听的,无分国内国外。正如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看过了万里雪覆、冰灯璀璨,猛一回头却看见了城市的另一面,真真切切地摆在那里。于是,看到了,就想说出来,给更多的来过的和没来过的人听。挺好。

演员的表演也很真实。因为在这样的拍摄环境下,没法不真实了吧。零下三十度,已经容不得演员去思考和“表演”了,只能凭着人的本能,去把剧本一招一式的做出来。比如几个场景里,廖凡走一步、滑一跤,而来自宝岛的桂纶镁已经被冻得缩成一团了。这个时候,没办法去刻意“表演”,也就不再需要刻意“表演”。

说几件自己印象挺深的事儿。一是到学校报到的第一天,吃过晚饭想去隔壁一家规模不小的连锁超市买点生活用品,结果走到门口才发现,人家的营业时间到下午5点半就关门了,印象里从小到大就没听说过这么早关门的店。二是因为我们学校就在哈市的主干道边上,大冬天出门第一次看人赶着马车吱嘎吱嘎从高架桥下路过,着实吃了一惊————后来知道,马车在这座人口超千万的东北亚大城市,仍然是不少人讨生活的工具。三是大三找了份part-time,两个人在某个电影院的门洞里摆个手机的广告点(没有真机那种),结果头天就让几个地头蛇连蒙带抢顺走了几台机模,吓得要死,后来几天摆下来,大概人家看我们学生可怜,竟然又还给我们了。

四年的东北生活,改变了我很多。当然,毕业这么久,这座城市也改变了很多吧。听说学校对面的农贸市场已然改成了家乐福,学弟学妹们真有“福”了。只是这座城市的精神,也会改变么?

家园 这个片唯一不爽的就是结尾,那里感觉像是西藏,而且

看那个学校的儿童和西藏没有分别吗,三哥的小心思。

家园 展现真实的阴暗只是电影的第一步。

展现阴暗之中是勇敢的活着还是行尸般无意义挺着就是深层境界了。

美国很多电影也展现真实的阴暗,但看完的人仍能感受到这个国家的人们脉搏在强有力的跳动。

但在这部戏里,会发现人没有这样的精神。

是一个绝望的国度。

家园 这电影最搞笑的角色就是桂纶镁了

一个台湾人,跑到哈尔滨演冬天的戏,为了体现本身的“美艳”还要刻意穿些显露身材的衣服,估计是台湾人投钱了吧,否则不会让她负责这个角色。

家园 这也是我的感觉
家园 2000年的时候 下岗潮刚过去,

百姓的生活正在回到轨道上来。您可能只是在哈尔滨上学,对这个变化感触不大,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对这些变化感触很深。哈尔滨开始拓宽道路,学府路,大直街都在拓宽,那种温和的有些破旧的小街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种很宽很有阳刚气的大马路,那种转换对一个十来岁的中学生确实有很大的冲击。那时候整修马家沟,还有中央大街也从那个时候开始起步,哈尔滨逐步找回了点大城市的样子。沿街建筑的外立面经过简单的粉刷,焕然一新,破仓库成了索菲亚教堂,老楼房成了外国驻哈领事馆。好像几笔就把这个城市从死气沉沉的状态里找了回来。现在想想,可能就是找回了一种市民阶层的自我认同,这是社会整体的自发的积极向上的行为,不是单独的个体行为或者政府强制行为。可是以前丢失的东西(品味或者难听点说是B格)还是挺难找回来的,博物馆门口那个玻璃窖子其实和周围的建筑一点都不搭配(市领导非得跑去北京去征询方案,放着门口的哈工大不用),一种暴发户的味道,好在过几年就要拆了。变化的时期肯定会有些社会问题,东北小姐和黑社会征服全国什么的(有组织的集团,不搞construction就搞destruction),但是整个社会整体式是发展的,90年代哈尔滨还出了个松雷集团,还有当代体育 当代歌坛这样的领军杂志,白日焰火的导演要么是没感受到这种进步,要么就是刻意回避积极向上的一面。

北方的省会城市多少都带着点大县城的感觉,周边的农民赶着马车进城讨生活司空见惯,木质马车(有的居然是两匹马拉着的大马车),配上解放卡车的车轮子,车把式手里鞭子一挥,piapia作响,神气的很,在自己眼里那肯定比奔驰宝马帅气(如果马没有那么刺鼻的味道的话)。有一阵子交警还有专项行动整治不按规定悬挂安全标志的畜力车(貌似那套标志都有国标的)。现在很多地方还有娶媳妇的车不能右转的风俗(因为那是往外拐)。

PS 1:哈尔滨的美女和桂纶镁气质完全两样,普遍大气,靓丽中透着一股子阳刚,我们推崇的都是沈傲君,姜培琳那样的美女。普通妇女也都有着那么一股子狠劲。桂纶镁的美在东北的传统观点看来有点病病殃殃的感觉,愿意找这样媳妇儿的估计也是个异类,也许这个长相很符合编导的臆想或者剧情需要。

2:学校门口的农贸市场变成家乐福,我猜测您可能是在原来动力区电工学院(理工大学东区)念的书,那附近本来就是个半郊区,要不然植物园 苗圃 工厂也不会建在那儿。 傍晚走过哈尔滨汽轮机厂附近的高架桥,俯瞰厂区,那也是相当震撼

家园 哈尔滨的美女的确是大气中透着一股子阳刚劲,可以说整个黑龙

江差不多都是这样的。

家园 刚看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今天辞旧迎新,又一年匆匆而过。我找了个听过很久,一直没看的电影。这个题目比较应今天的景。这个电影拍得不错,属于国产片中,看了后不让人后悔浪费一个多小时的片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看完电影要总结中心思想。这个电影不愧是女导演作品,中心思想严重偏向女人:什么是真爱呢?如果一个女人搞死缠烂打,那就是真爱,大家得尊重她的选择。男人的不算,可以忽略。片中两个最积极迎接新同学的男生,最后都悲剧了。受女人追捧的男人,两个都是不大搭理女人,被缠时都还脾气大的不得了的酷哥。女人受虐爱情观被女导演给暴露无遗。不受点苦,不受点伤,你都不好意思谈爱情。让人慨谈我们逝去的青春中咋就那么平淡呢,没玩点你受伤,她受伤的剧情,如何有资格给后辈以过来人口气谈点高深的真爱呀。

通宝推:青木堂主,
家园 我要是导演,就同时拍两部一样内容的电影

一部给中国人看,赚钱;一部给外国人看,拿奖。

家园 cashback 这个片子不错

剧作者应该有绘画经历。电影通篇都在演绎一种瞬间永恒的绘画意境,而且通过电影叙述,在音乐、演员表演、场景布置,以及电影末尾展示出的真实绘画作品,确实传达出了这种意境,虽然故事简单老套,但电影中情绪一直很饱满,感染力非常强。

家园 虽然大气,还是偏爱婉约的江南女子

谁让俺是磕学家呢,呵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