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刚看了印度片《三个傻瓜》,拍得真好 -- 脑袋
其实我觉得原著本就不是童话,迎合的是当时市民的口味。
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看得让人不舒服。把笑点建立在损女汉子,矮子,胖子之类的身体缺点上。而且不是偶尔提及,基本上是该节目的所有包裹来源,把尖酸刻薄当幽默感,央视格调太低下。一帮主持人的笑话也非常冷场,傻傻的。这些年央视设备档次开始傲视全球,但人员素质,节目的文化理念却在倒退。
美国主旋律片,推荐。应该是比较真实的伊拉克巷战场景。同样的片子是黑鹰坠落,都很好看美军在落后国家打巷战。只是索马里没什么石油,没有打多久。美国英雄大多来自南部教堂带长大,从小玩枪的红脖子。这是美国在富裕这么长时间后仍然保持武勇的原因。欧洲宗教氛围弱一些,已经富而不勇了。
片中的伊拉克人算是背景。但就这么不清楚的描述,也让人深切感受到国破的人,命运不如狗,就在双方枪口下挣扎求生,随时可能被双方强力拉入枪口下。导演很忠实展现了伊拉克人处境。要么参加抵抗组织,与像带了作弊器的游戏玩家-美军打擂台,对方武器资源好得多得无限。要么作躲在一边贫民,美军和抵抗组织随时都可能破门而入,把一家人按在地上。而且要命的是都要求你合作,不容拒绝,事后都不提供保护。死的一点不慢。
有一点没明白,街道都打成废墟了,看不到商店,那些在废墟中的贫民,他们哪来的食物?
作为一部纯粹的商业娱乐片,从票房和影响力上来看,本片是完全合格和非常成功的。
但是它之所以能在文青群集的豆瓣上收获如此之高的分数,必然有其他的过人之处正好戳中了文青们的痛点,以至于一众文艺青年们硬要把它升华为一部对当今教育和科技体制进行了严肃反思与深刻批判的现实主义励志巨作。坦率的讲,本片的意淫性和不合理性完全掩盖了它试图展现给观众的现实性和合理性(如果它有的话)。
本片开头的铅笔段子,与其说映照出了理工青年的思维盲区,倒不如说映照出了文艺青年的思维盲区,因为他们很容易就接受了“理工青年都是一群只会把简单事情弄复杂的大笨蛋”以及“文艺青年的灵机一动要远胜理科青年的苦思冥想”的心理暗示,进而获得某种对理工青年的集体优越感。
从自身的日常经验出发对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品头论足,似乎是文艺青年们的天性,而日常经验恰恰是完全无法适用于太空的零重力环境的。只要提醒一下自我感觉良好的文艺青年们,铅笔碎屑在太空中可以自由飞舞,包括飞进人类的鼻孔和仪器的散热孔,相信物理知识再贫乏的文科生也能分辨这个段子的真伪。
在电影的最后,本片导演可能是也被工作人员科普了一下,于是亡羊补牢地借着校长之口告诉主角——铅笔在太空是无法使用的,因为铅笔碎屑在无重力条件下会对宇航员的健康和电子设备的运转造成致命的影响。然而经过前面两个多小时的熏陶,文艺青年们已经在心底固化了那种对理工青年们的不以为然。
但是对于理工青年,特别是还有些洁癖的理工青年(比如我)来讲,那个铅笔段子,连同淘宝飞行器毕业,吸尘器接生等等违背理工科常识的无厘头设定,共同在观影者心中扎下了一根刺,不仅极大了影响了我对本片的观感,还演化为一种糟糕的心理体验贯穿着我看片的始终。
这部片子有反智的嫌疑,因为它充分地丑化和嘲弄死记硬背,反而极端强化兴趣和快乐对于科研成功的重要性。然而科研从来不是什么让人愉快的过程,即便是对它充满兴趣的人,也只不过是在原本的痛苦之上叠加一层并不浓厚的快乐,把枯燥漫长的单纯煎熬演变成一种痛并快乐着的双重体验。影片中塑造的玩玩闹闹就发明出了重大科技成果的桥段,实在是一种对人类攀登科技险峰的巨大付出的不尊重。
如果这部片子真地对印度科技和教育现状有过深入思考的话,那么它应该明白,在这样一个布朗弹满天飞,飞机各种掉,潜艇各种炸的“任性”国度里,死记硬背和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才是一个从事科技工作的合格印度大学生该做的事情,而随心所欲和自由放任是美国那样的科技领头羊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最后提一下阿甘正传。我不能同意三傻是另一部阿甘,更加不同意阿甘是反智电影,其实只要对比一下兰彻对校长的态度,跟阿甘对教官的态度,就能明白这两部片子是多么的南辕北辙。与兰彻的颇为自得相比,阿甘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傻这一事实,当他小心翼翼地问珍妮,自己的孩子像不像自己的时候,那种心酸和沧桑让人格外动容,观众们对于阿甘的怜惜与认同也在瞬间达到了最大值。
阿甘靠什么感动周围的人?不是靠耍小聪明,也不是靠插科打诨,更不是靠逃避现实或者玩非主流,而是靠努力,诚恳和执着等等三傻中的反面角色所拥有的品质。这真的不像是反智主义风行的美国所拍出来的片子,反倒更像是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主旋律作品,满满的正能量。
阿甘时代的美国与三傻时代的印度,有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就会催生出什么样的国家。
我这边还担心自己写的东西是不是会引起兄台不快,看来是有点小人之心了,脑袋兄颇有古人之风。
我一直觉得观点的价值不在对错,在于支撑它的内在逻辑和证据
这应该是交流的价值来源吧。所以在河中,有时就算观点不同的河友也常常给我很大启发。
你的文章逻辑自洽,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部电影,看着很有意思。不知道你注意到过没有,针对一个事,不同观点文章摆在一起,比全是相互支持的文章更有趣。
不过他对教育的认识严重不对
也是印度的,这个片子能在印度放映,还是挺让人意外的。
看起来印度人完全知道自己的问题,可惜就是无能为力。
1。去国外刷奖的
2。和观众刷票房的
3。向领导刷立场的
精神?概念?抱歉,我们投资是要回报的。
中国各行各业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也想捞一把,但如何在自我表达和上诉三种需求中达到平衡,这一课电影学院没有。
http://youtu.be/Dm4vrPYECX0
台湾东森新闻做的抗战70周年纪录片。从国民党角度看抗战。看完后才发现,国民党的抗战记忆真的和大陆很不同,还有现在的台湾的对外政策真是和那时抗战思路非常相似。
以前我们看蒋介石不停战略大撤退,声称是以空间换时间,等待转机。但不停失败怎么会有转机呢?简直是满清占领中国的节奏啊。
共产党的论持久战解释说这个转机靠敌后游击队搞破坏,并且组织群众,耗死日本,拖垮日本,以来力量对比变化,主要是靠自己去打去拼的思路。以前也以为蒋介石也这么想的。
但看完片子,才知道蒋介石等的转机是国际介入,列强帮助,这样来改变力量对比。所以抗日战争中他一直不愿进攻,就算抵抗都很勉强,因为要保存实力,等待列强介入。
第一次主动进攻是松沪会战。他的算盘是上海有大量外国租界,在那儿打,列强就会干涉。所以日本把华北给独立了,从华北往下打了,他应对不积极,他却跑到上海去进攻日本驻军。结果是列强只守租界。然后一路败到南京,南京大屠杀后,美国都仍然在和日本作军火生意。但这时片中却把美国民意中支持中国反侵略的百分比上升,作为蒋介石战略有效证据。美国人介入是他们同情中国人的苦难吗?真是无语,太高看自己了。美国可能因为同情英国人苦难而志愿出兵,为了中国,他们最多拍一个纪录片:一个消失的文明, 为party增加点优雅话题。
蒋介石的另一次大的主动进攻是缅甸远征军。这是为了解救英国人和打通国际援助通道。
他老人家只努力打和列强有关系的大仗。其它时间,就是能拖就拖,空间换时间,然后努力表现自己很乖,冲突责任在日本一方。
在这种思路下,张学良一枪不放放弃东北,是因为国府要向国际社会证明,责任完全在日本一方,然后指望国际社会干涉,让日本退回去。这是片中张学良的发言。
中国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胜利方,两次待遇都像战败国,而且都是别人开会,不用通知你就决定了你的战败待遇。蒋介石和日本耗了14年,结果日本投降前,美苏英三个开会,就把东北的日本利益转交给苏联。整个就是晚清悲催命运的延续。
看完后,有点感慨。台湾现在台独仍然在按这个思路走,指望美日介入,指责大陆霸道。不知道该是庆幸他们仍然这么天真软弱,还是同情他们这么多年被骗被欺侮那么多次,还那么执着等待列强干涉。
也许这不是天真,而是旧中国的人,骨头没有钙化完全下,不得不做出这么憋屈的选择,就像蒋介石领导的憋屈抗战,最终赢得不明不白,台湾人对日本的态度,就像个战败国一样,而且是败得心服口服那种,就象日本对美国那样。想起前几天,去争取祖母当慰安妇是自愿的台湾男学生,就好理解了。他们也许和去美军酒吧的日本少女心态一样吧,都是渴望着为胜利者献身,用这种方式和胜利者站在一起。只是作为台湾男儿,性别障碍不能完成这个壮举,于是献出祖母。活在一个憋屈的,战败文化氛围,有什么想法都只能指望外力的男人们,心态不免扭曲成这样。
谢天谢地,我们大陆人,在上一代堂堂正正打赢了一场面对世界最强国家的战争。我们有靠自己的信心,我们不需要这么扭曲。生个儿子象那个台湾男生那样,汉唐先祖会气活过来。 这是看完台湾版二战回顾的最大感慨。
破四旧,很多人只看到毁坏了多少文物,却看不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儒教中腐朽的东西才得以真正从人们心里推倒。俺们现在捡起自己的文化,包括儒教道教里面的东西,是只挑珠宝,垃圾就让他长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