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 -- 云中飞

共:💬163 🌺271 🌵2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问题沙特有石油

所以山姆可以死保,即使这样北非还是乱了好一阵子。而朝鲜除了实用度颇可怀疑的蛋蛋有啥呢?没外来的粮食援助它的百万军队都得饿死。大英帝国掌实权的是首相和大臣的秘书,和王室有啥相干的。

家园 人均粮食产量数据有毛用?

九十年代初北京市的工人家庭和一般干部家庭跟本就做不到以上四点。当时城市比农村唯一强的地方就是有活钱,有副食,在生活水平上没什么区别,都是算计着吃。如果孩子多的人家,生活明显就困难了。

住的问题确实复杂。但是大家都经历过福利分房时代,知道那时候住房的条件是什么样。

至于你说的其他的。朝鲜人的穿衣问题、朝鲜人时时刻刻担心一句话就犯政治错误的问题,还希望拿出事实来。

至于因为家庭成分就低人一头。你以为现在就没有啊?

家园 人均粮食产量数据在你这都不顶用了

人均粮食产量决定的不仅是米面等基本粮食,而且也是养殖业的基础。在你这里就直接无视了。

还有一个事实是,在90年代,粮票肉票布票等票证在中国已经取消了,这说明的问题是相关的产品的生产力已经足够了,不需要用票证来控制。

关于你说的什么90年代北京的情况,我不知道是不是事实,但那时我在一个中等城市上学,学校食堂肉菜是天天有的,青椒炒肉之类的中荤在俺这都不算肉,所谓开荤是指每星期搞个大块鸡腿什么的。最腐败的是俺同学,他妈每周给他弄块大排带到学校,那个香啊,每次同屋的都要给他抢干净。总而言之那时侯对肉,俺和俺同学不是吃不吃的到的问题,而是味道好不好的问题。对了,我还忘了说白米饭了,我们学校饭是蒸格蒸出来的,大师傅不是用勺而是用铲划开卖,一两大概是5厘米见方的得一个立方体,当时俺肚量大,能吃三两,老妈来我们学校吃饭,我给她买了二两她没能吃完,说这饭太结实了。对了,我和我的同学都是普通家庭,而且90年代初也没有那么大的贫富差距。

真正馋肉的时候是80年代,那时候要肉票,吃肉倒的确是见高兴事。

对比朝鲜的

喝肉汤、吃百米

先不说你把喝肉汤吃白米理解为顿顿有肉汤有白米吃。与我上面的说法比较,肉汤算什么,大块肉排鸡腿90年代都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至于白米,90年代如果吃点白米以外的当主食,那是换换口味。

当然了你可以说这不具有代表性,但可以看看对于菜篮子工程的描述:

外链出处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篮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除奶类和水果外,其余“菜篮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

这么看来,我的感觉和官方的声明是一致的,你的感觉好像就不是一个位面上的东西。

朝鲜的穿衣问题,可以去看看本楼的金二死后哭丧照片,国内国外对比,那叫一个明显。

至于政治错误

外链出处

朝禁看“不敬电影”看《2012》者或被判5年

当然了,这也许是帝国主义造谣,反正朝鲜一切都是不透明的。

家庭成份问题,那种类似于种姓制度的不平等,从80年代起到现在中国就没有了。现代中国是以金钱和权力的得不平等代替出身的不平等,但并不像朝鲜那样,出身有问题,永无出头之日。更近一步,在90年代初,恰好是一个相对平等的年代,出身制度早被打破,社会分化还没有开始,比现在朝鲜强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

家园 沙特那个封建王朝不是玩意不代表朝鲜的家天下就是玩意

都不是好鸟。都是大国因为地缘政治需要养的狗,都不是什么值得羡慕的对象。

家园 90年代初再怎么困难,老百姓也不会饿肚子了

实际上经过80年代的10年,天朝手头也是有了一些积蓄的。现在总有人极力贬低80年代的经济建设,说下马了多少项目啦,如果都像朝鲜那样穷兵黩武,把钱都花在军队身上,老百姓生活能改善么?

家园 大英帝国怎么能算是家天下呢

英国国王根本没有实际权力,纯粹就一摆设,而且英国王室花钱也是有数的,多了没有,这些难道不是事实?

家园 我在央视看到的图像反正都是平壤市内的

朝鲜死要面子,能在首都生活的人肯定是有保证的,至于平壤以外么,就不晓得了。

不过央视请的评论嘉宾说这两年朝鲜的经济困难有了很大改善。

家园 李明博还是有几下子的

至少占中国的便宜那是刚刚的,可是我们这边连个屁都不放!

家园 你看不见而已

反正你家和你接触的人里木有而已

家园 现在中国也有人饿肚子,美国也肯定有

是不是说明美国中国都和朝鲜一样?

查一查历年人均粮食产量就知道有没有差距了。

家园 。。。

我清楚记得90年代我还穿过打着补丁的衣服。你的这些话站不住脚

家园 我也穿过啊,家里还自己做呢

但那时候布匹不是凭票供应了,打补丁是困难的时候留下来的习惯而已。至于城市里的时尚青年,已经开始模仿港台明星的穿着而不用担心什么不好的评价了。

至少在城市里,那时候穿暖不是问题,穿好已经有开始了,《街上流行红裙子》这部片子,80年代就有了。

家园 有很多原因的

最古老的原因,是因为汉语本身。

据说远古的时候,有三群人。一群人从河西河湟一带沿着昆仑祁连脚边经过上千年上万年来到了今天的山西河南陕西的边上。另外一群人从大漠的北边不知道多少年走黄土高原汾河谷底也到了那个地方。哦,还有一群人从南边,跨过长江,渡过淮水,也来到了这里。于是,他们就汇聚到了一起。大家打架啊,抢钱抢女人也抢男人啊,相互间的词汇啦,发音啦,语法啦什么的就相互交杂在一起了。这就是太古西羌,太古东夷,太古北狄中原会聚,形成了华夏,也有了华夏语。那么,没有加入到华夏中来的那些人呢,就继续当西羌,也就是后来的藏民羌民,还有东夷苗蛮,当然还有就是北方的胡狄游牧民族。还有一群东边的人擦着中原的边上继续东上北移,就到了朝鲜半岛。另外一群人继续从北边继续东移,就成了东胡那一群。当然也有部分羌人或者华夏人往那个方向移,最后呢,就构成了最早的朝鲜人群。所以朝鲜人说自己是小中原也不是没有道理。

所以,无关文字,单纯从远古的人群由来,就知道,在语意发音上原本就差不多的。

后来的事情就比较的简单了。据说当年商朝的部分遗民东迁到了半岛。战国燕国也统治了一部分的半岛人群。汉朝直接就在半岛上设置了郡县。而隋唐为什么前后四代君王,不管英明也罢,昏庸也罢,民不聊生也罢,好大喜功也罢,都要孜孜以求地灭掉高句丽,其实,小中原的心理是很大一个理由(我猜的)。灭掉高句丽后,朝鲜半岛就完全以汉文化,汉字为他的文化和文化载体了。

那么到了中国的明朝,朝鲜就更是以中华文化而自居了。好像好几个明朝皇帝都有朝鲜来的妃子。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更是保住了朝鲜的文化之根。到了清朝,朝鲜就直接认为自己是儒家汉文化的传人了。

另外,汉语本身的方言,在西方语言学看来,完全就不是方言,而是不同的语言。如果我们不是以汉字为载体,以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等韵文传统来规范我们的读音的话,是不可能有汉语这种语言,经过几千年的时间跨越上万里的地域完整存在的。最多只可能有什么汉语族之类的。而汉语本身的发展其实是靠着书面语言,也就是韵文与古文传统而维持的。这就是以前的雅言啦,官话啦,什么的。以前电影电视里边毛太祖说湖南话,周总理江淮话,蒋介石江浙话,邓小平四川话,孙中山广东腔都是用不同的口音说同样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那个时候没有普通话,但是有共同的官话规范:韵书,诗词格律,古文范文,八股时文,科举考试。而朝鲜话,剔出与书面用语无关的词汇,的的确确,就是与官话规范很接近的一种语言。

但是,到了近代,因为白话文的推广,使得汉语脱离了单纯的书面规范,加入了语音的规范。而朝鲜话同样有它自身的白话需求,所以双方同时都在白话方面各自前进。朝鲜发明自己的文字,表音文字,来记录书面汉语不够用的语言词汇,而我们则有了自己的白话文传统,从胡适鲁迅周作人毛泽东这样子一步步到了今天。而普通话国语标准也在这个时候同步建立了起来。

所以普通话读古诗词,有的时候可能还不如朝鲜话押韵。

南方方言存在着大量的文白异读现象,这和朝鲜话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南方方言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将一步步被现代白话文语汇和普通话语音进一步规范化。这就和朝鲜话不同了。

家园 你说的不对。朝鲜话的传统与东北话传统截然不同

朝鲜话中和汉语相通的部分来源于古时的书面汉语,这么说吧,就是古诗词和文言文。走的是纯粹的官话规范。

而东北话是汉语方言胶辽方言和河北北方方言的混合。走的纯粹是白话方案。

所以到了今天,东北人学普通话是最方便的,标准用词用字的口音改变相对其他方言区的人来说最小。

而其他方言区的人,包括几大官话方言区的人,学普通话的一个障碍就是,方言里边的很多发音传统其实是依照明清时期的官话传统而来,但是普通话/国语不是。普通话/国语采用的是就地承认当(现)时的北京白话口音加以规范而来。

所以,没办法啦。

家园 我上高中的时候,已经是99年了,我记得那时候生活还很困难

那时候正赶上大面积改制,下岗。而外出打工还没有兴起来。

我200元一个月的生活费,除去每个月固定包伙130元的伙食费,就所剩无几了,而当时的普通家庭不是每天想吃肉就能吃肉的。当然现在不同了,这十年变化还是很大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