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汉武帝年谱——七十年≈两千年 -- 江南水
用江core那句话,too simple。就像刚解放时号称人民币进不了上海的那帮子投机家一样,别人不按你那套规则玩你就得吃瘪。政权归根结底是枪杆子里出的,铁血滚打出来的掌权者会鸟这帮子脑满肠肥的家伙?中世纪犹太人很有钱,也曾经担任过欧洲诸国君主的财政官员,可是君主一旦翻脸一声令下就得滚蛋,迟一点连命都保不住。
难道取名叫霍患病么?谁不希望自己的娃长命百岁的。
古代婴幼儿死亡率极高——以记录比较详尽的清朝皇族为例,能活到十岁以上的只有一半(傅仪回忆录序言)——所以在起名的时候希望孩子无灾无病是很常见的。
比如,汉宣帝,就是汉武帝的曾孙,就叫刘病已,已就是停止,和霍去病的起名方式相同。
上联是:袁世凯千古
下联是:中华民国万岁
合起来: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
汉武帝用的是狗血美男计,楼主就这么几句不咸不淡的揭过去,实在对不起这段历史吧。
一个有情的为正使,一个能说会道的为副使,配上个勇士做保镖,后面再跟上一只大军当后盾,这个泡马子的队伍可谓浩浩荡荡了。给客居异乡的新寡妇弄个旧情人去面对面,这么卑鄙的手段汉武帝也照用,还挺有效。
最后一对情人被吕嘉杀了,可南越也乱了,汉军趁机灭掉了南越,岭南之地重归一统。可以说现在的两广是汉武帝派人泡马子泡回来的。
跟平准一样,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政府主动为了调节物价而进行物资调配。
漢武帝元封元年,桑弘羊針對「諸官各自市(購買),相與爭,物以故騰躍,而天下賦輸,或不償其僦費」[1]的情況,在全國推行均輸法,下令各郡設均輸鹽鐵官,將上貢物品運往缺乏該類貨物的地區出售,然後在適當地區購入京師需求的物資。此法既能解決運費高昂的問題,又可調節物價。更重要的是均輸法舒緩漢武帝晚年的財政危機,桑弘羊對此曾有所讚揚:「山東被災,齊趙大饑,賴均輸之蓄,倉稟之積,戰士以奉,饑民以賑」[2]然而,均輸法卻被批評未能解決物價問題,「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未見準之平也」[3]。
作为一个个个体,中国人可能没有那种迫切感,什么都非得立马见效,这辈子就得完成某件事的。起码,跟老外比起来,咱没那么短视。以这个为代价,我们得到的,就是一个坚韧的文明。
上联联尾(病)仄收,下联联尾(疾)平收。
有大场面有JQ有SQ,有风韵犹存的老太后(巩俐姐姐,YEAH),又有奶里奶气恋母情结的小皇帝(周杰伦?),还有老奸巨猾的越南丞相(葛优葛格),还有风流倜傥宝刀未老的汉使者(润发伯伯),重点是十万汉军满城黄金甲你伤不起啊啊~~~
脑补一下。。。
。。。
还是算了。
隋炀帝。
秦始皇算一个,继承周的道统,一统中原,北击匈奴,都是必答题,算不上作,这活儿,司马炎也能干得了。说不定,胡亥提前接班,也能干出同样的成绩。但是,南征南越,就有点儿作了。
汉武帝是正儿八经的一个,在对付强大匈奴的同时,还东征西讨,愣是把一个表面上繁荣的帝国,作到了崩溃的边缘。
隋炀帝也算一个,在帝国的经济重心向江南偏移的时候,适时的开凿京杭大运河,搞得天怒人怨。
隋唐以后的历史、传说、传奇故事等等,我不熟,欢迎补充。
而是三讨高丽,所获与支出相差极大,这才是严重透支民力,特别是在已经反乱遍地的情况下还坚持,这种偏执狂在中国史上都是少有的。
比如是不是因为从小就体弱,所以取名为“去病”之类的。或者说,那个时候取这类名字的人是不是很普遍。感觉上应该不是,至少从那个时候的这些历史人名中,他这个算是比较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