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家看没方舟子和韩寒的笔战?老方想倒神啊 -- 南云北望
这“一万多天”比“一万五千多天”好不到哪去呢,一万三千还是一万八千,相差好多年呢,说自己年龄没这么说的,从文笔的角度来说,是不是“在30年的岁月里”之类更好些?唉,俺文学未入门,这HH们也好不了多少。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园丁朋友,这贴再刷下去,您岂不是要将铁手过年送给您的两个红包败光了?~~~
看看这智商
现在改过来了,还好拍照留证
信韩寒还不如信春哥~~~
本人全程观看了这次倒韩之战,整个过程来说,韩寒毫无反手之力,方舟子步步为营,借力打力,最后阴差阳错靠着自己20年前的旧文反身上位,颇有取代韩寒之势,有意思。
不明白,为什么cchere这样的小众论坛都有人盯着,看来这2000W都用来花钱请水军了
送花赞扬 关闭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我的意思就是他从成名起,一直在大家的目光下。父母是写文的人多了,代孩子写文的也不少。但是这样的孩子根本撑不了多久,很快就会被戳穿。天下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如果看到自己孩子遭遇不正当竞争,那多半跳得比自己被作弊还高。这种代子写文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会有无数人考虑到,瞒不过去的。上海的文人多了,占官位的文人也不少,怎么也不会轮到一个郊区的文人当李刚。
更何况到目前为止,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天才的迹象。学没上完,又自己说过了不读书。然后由他蹦达,会给年轻学生带来什么影响?
前边一页书贴出的联结,再贴一次:外链出处
这些在白卷下跟贴“碉堡了”“牛B”的人里会不会有你的孩子?这些跟贴表示欣赏说他有个性的人里会不会有你孩子的朋友?
更何况,他那界新概念,从组织上程序上监考人员安排,都有问题。没猫腻才叫见鬼呢。已经有人扒出来了,
了。而我说的,也不过是假定是这样的情况。说实在的,我一点也不在乎是韩寒写作了,还是他爸写作了,中国这么大养得起这两个人。就算他们二个都没写作,是直接拿别人的文章加上韩寒两个字,中国也同样养得起这两个人。中国人多,粉丝也多,总有人愿意一直爱着他们粉着他们。他们两个人也能过得比中国许多人都好,包括你这样的人,也会一直买他们的书,给他们版权费用,让他们一生一世过着富裕的生活。
但这都不能改变韩寒这一次输得很惨,他再也不能当意见领袖了,难道你不知道这才是这次事件的重点吗?
或者说得冷漠一些,他已经老了,人们对他已经审美疲劳了,该到另一位叛逆者,英俊的孩子出场了。
他将来的路,无非就是领美分的公知或者居家小男人。
说真的,韩寒在俺这样一个混小论坛的人眼中,不过就是《上海绝恋》里面,四娘的相好而已。
大约3700万字,一天读10万字(按200页估计)。一个有史学功底的人,一分钟可以读250字,那么一天读400分钟,中间休息20分钟,420分钟(7个小时)可以读10万字。
古代有成就的官僚/学者一般是年青时花5-6年读完24史,因为不仅要读懂,还要整明白,这就不容易了。不说别的,光《出师表》中一句最普普通通的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字面意思很直白,但要整明白为什么汉末皇帝有“亲小人、远贤臣”的癖好,那就得至少前扯100多年了,差不多增加200万字的阅读量了。
即便如此,引用典故的时候还要去查阅。咸丰皇帝架崩后,肃顺定的新皇年号是祺祥(后来改为同治)。据说胡林翼没查书就随口就说出自《宋史·乐志》中“不涸不童,诞降祺祥”,让曾国藩这样的大学问家都佩服不已,因为他的幕僚查了很久才查出这个典故。
另外一方面,也没有必要过于神话24史。如果只是出于兴趣读书,则没有那么高要求。主席戎马治国之中,《资治通鉴》阅读、圈点了17遍。写明朝那些事的当年明月是从初中开始读二十四史。
然而,我相信韩寒没有读完二十四史。读完二十四史,文风、做事都会受影响。喜欢毛笔的史学青年还是比用“考试铅笔”的文学青年还是靠谱很多的。你见过几个史学青年让左右两派都不待见?
冠冕堂皇、大义凛然的语句后面,奥妙多得很。
最近,读《资治通鉴》有几个地方,我以前都没注意到,一是刘裕答张劭关于刘穆之的关切;二是秃发傉檀失败时,把樊尼等子侄打发走后,对阴利鹿说的那些话,还有很多,我一时也想不起来了。我认为,没有阅历的人,很难明白这里面隐藏的东西。
高中生的话能读通《七缀集》就说得过去了。
我大概不是天才,我读《谈艺录》还是从周振甫的导读入手的。
钱锺书确实有才气,一生所学可以写到高中生就能通读。不容易啊。
如果说能读通管锥编的话,二十四史没什么难度,就是花点时间而已。
我记得梁实秋就在文章里忏悔过,说他一套百衲本的廿四史,一直没勇气看完。他一个资本家的乏走狗确实是比不上当下的中学生。
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里借过《史记》,上下册,简体带注释的。上册看完,下册看了一半,就感觉自己心浮气燥,知道自己沉不下心,看了也没什么意义。
当时看完什么感觉呢?国除。
那么伟大的将领,最后还是要死,死后后代早晚都是个国除的下场。才明白为什么做事要留有余地,人总是得意一时的,至少能少个看你笑话的人吧。HH如果真看过史书,怎么会做事那么绝,怎么就会说出把所有能得罪的人统统得罪一遍的话,他又怎么会急急忙忙往政治里钻。
不过HH不是得罪左中右的问题,他整个是个违反自然规律的存在,少说点大家还发现不了,还非要胡说。又把白卷晒出来,简直是自己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