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为什么形意、八卦、太极的练法这么怪? -- 白羊王

共:💬64 🌺298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讨论】为什么形意、八卦、太极的练法这么怪?

今天开个讨论帖,希望大家能积极讨论,自己觉得提的几个问题也是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过讨论希望能解开一些人的疑惑,问题如下:

1、为什么别的拳都要求怎么练就怎么用、怎么用就怎么练(废话?)而太极拳却是慢练的!!这么慢练的拳完全是为养生吗,“慢练”真的能在实战中“快”用吗?

2、形意五行拳一步一拳,而且动作别扭,怎么看也没有拳击的直、勾、摆拳好练,看着怎么也没有拳击的组合拳威力大?为什么要这样练,是因为古人没看过拳击比赛吗?

3、同理,八卦掌一式一转,为什么不直接上步,冲上去连续拍掌、穿掌?

为什么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不明白的排队听讲解;练明白了的不要嘲笑别个肤浅先,讲讲道理好使大家受益。

关键词(Tags): #内家拳(说了就走)#内家拳练法怪
家园 我来抛砖引玉一把

我是练陈式太极拳的,对你谈到的其他两种拳不了解,在此仅就太极拳谈谈个人看法。

首先,我想说,太极拳如果和西洋拳击或是搏击比较,在目前的技击场上根本没有对抗能力。主要的原因如下:

1) 传统拳术产生的年代,拳击还没有传入中国。太极拳的技击方式不适合那种强度和密度的对抗。

2) 现代技击的拳套对太极拳很不利。拳套至少能抵消太极拳百分之五十的战斗力。很可能达到百分之八十。太极拳非常强调手指、手掌到手腕这一节在技击中的作用。戴了一个厚重的拳套,不但灵活性大为降低,速度和隐蔽性也丢失贻尽。既不能抓也不能拍、拿、砍,本来太极拳就不讲究拳击力度,被这个软软的拳套一垫,基本没有任何杀伤力了。

3) 太极拳不是专门用于技击的运动。它和我国其他传统武术一样是一种具有技击功能的传统强身术。与现代化的搏击相比,是业余水平和专业水平的比较,有点像单发猎枪和自动步枪相比那样,不是一个层次的。

这就是为什么你不会看到太极拳或其他传统武术与散打运动员同台交技。现在不会看到,将来也不会看到。散弹枪和自动枪怎么比啊?

不过,太极拳也不是就完全没用。太极拳还有擒拿的功能和摔跤的功能。诸位看官不要见笑,推手其实就有擒拿和摔跤的技击含义。只是太极拳好像又只是兼具这些功能,真的擒拿或摔跤的来了不见得能赢。

其次,传统太极拳有一个原则,叫做练拳不练招。很多初学者,尤其是年轻人,听到这句话转身就走了。不练招我学它干吗啊?是不是?你先别急,太极拳是这样想的:招数是有限的,它的用处也是有限的,绝招几乎是没有的。当你学会几招了以后,你会发现,别人即使中了你的招,被你打中了,杀伤力也很有限。被别人一反扑可能挨打的可能还是你。功夫没有练上身,打上了也没有用。太极拳认为练拳不能舍本逐末。“末”就是指拳法招数。这个“本”就是练武的人的身体。包括下盘的稳固,站桩的质量,身体各关节松活弹抖的能力,发力的质量,拳式定型的质量等等。学太极拳,第一要把基础打好,就是基本功要扎实,所有太极拳的要求都要实现、做到。第二,功夫要练到家。这里指的是拳的劲路要熟,招数也要熟。先把动作做正确,再练到动作定型,力道顺畅,周身一家。无论怎么打,都能做到重心稳固,八面支撑。而不会略一发力就踉踉跄跄,东倒西歪。第三,悟性要好。无论什么招数,其本意都是有限的。你要能举一反三,脑子要快,能灵活应用,反应灵敏。第四,要有足够的对抗性练习。你看,如果按部就班的做,这将是一个很长的时期。

至于你说的太极拳慢练的问题,这个倒不影响实用。让我解释给你听。太极拳练的是身备五张弓。两臂、两腿、加躯干。慢练的目的是练习蓄劲,而且是在很放松很放松的情况下蓄劲,然后练习发劲,就是很突然地把弓放开。突然性很强。练拳的时候就是反复地蓄劲、放开、再蓄劲、再放开。人的身体,五张弓的组合就会产生一种弹簧劲。现在看到的当代太极拳大师,就是达到了具有高水平的弹簧劲。有了这种弹簧劲,再加上适当的招数,还是蛮厉害的。说把你推出一丈,决不会停在五尺。

最后,太极拳是不是可以自学的问题。我认为太极拳是可以自学的。只不过自学完全要靠悟性。你的悟性有多高,拳技就会有多高。悟性差的进步可能慢,也不容易达到较高水平。另外自学没法和人对抗,技击方面也不可能太好。除非到处找人打架。

家园 八卦掌,形意拳有着自身特殊的习练系统,步骤。

现在习练者存有很多误区.拳的习练是为练拳的人增加功夫,技术。练拳的人应用这些功夫技术可参加武术范围中的活动,如套路,散手等。不是拳比赛,是人比赛。

现在央视传统武术擂台比赛,一些大师强调,传统拳要用传统拳招式打,比如形意拳要用形意拳招式打 ,八卦掌要用八卦掌招式打。感觉这是根本不懂武术,外行话。因为招式本无家,在搏斗中,获胜需要很多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平时训练素质加临场无拘无束的心态,不管用什么招式,取胜为首要目的。无形胜有形,无招胜有招。

八卦掌一式一转,形意拳一步一拳的习练方法是为增加功夫能力,而不是技击散打手段。

习练者首先要明白,八卦掌转圈习练目的?五行拳十二形习练目的?

任何拳只有练法,没有固定打法。按拳路按拳招去技击,只能挨打。因为拳路拳招是训练人综合能力的固定格式方法,而实战是非固定格式。

拿形意拳来说,五行劈崩钻炮横,通过五拳的反复习练,使习练者规矩上身,体质增强,在任何活动中,身体形态都不悖规矩,步有步法,身有身形,上下协调,进退有序,在此种一步一拳状态下,增强了内在能力,气血充足,筋骨强健,合于拳谱中讲‘百日筑基’。

在此基础上习练十二形。 十二形的练习是使习练者,掌握手眼身法步在运动中左闪右避时,手眼身法步的高度统一紧密协调,掌握腾挪闪战攻防一体技击技术。

经过数年锻炼,可使习练者从精气神上得到改变,演练时,‘静’站似神龙虎豹之形,进身出拳翻江倒海之势,似猴之灵燕之敏,鹞之狠鸡之勇,马之烈鮀之轻,蛇之险骀之残,鹰之凶熊之猛。此为本体之功用,形意拳之根源。此功夫上身,方可言,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也; 外言之击战,动之作用也。

家园 太极拳慢练是因为快不了,没有其他目的

这跟太极的要领有关,比如要“立身中正”,对初学者,假设老师把起式给你调中正了。你自己一动,那个中正就没有了,只能慢慢想着这个中正的状态,其他都协调的动来维持。再比如要外三合,也是一动就没,只能体会起式或定式那个相对正确的状态,在接下的变化中这些正确的东西不会被变掉。当然讲到底那种外形很慢的太极其实并不慢。

附旧帖:《太极拳并不慢》

动愈缓而神越全这句话好象是别人讲过的,但是神全和全神这两个概念本源于道家自我修炼实践中的,是道家修炼避不开的两个重要指导。太极拳出于道家功夫,继承这些基本概念是毫无疑问的。修道是比较高深莫测,超出了我的认识范畴,我们只能在太极拳技术的范围内窥知一二。讲清楚这个问题实际牵涉了太极拳比较深比较本质的秘密。“神全”在太极由另一些名词来替代,有一系列的修法,用文字讲解比较玄奥,这里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明太极拳慢练和神全的关系。

现代信息学原本源于计算机服务于计算机技术,关键在于说明信息是可以用来计量的,因为可以计量所以就可以被用来控制。计量最小单位就是“比特”。一般未习

武者,出拳出脚,他的头脑中并不需要也难以掌控多少信息,一出右拳的瞬间,他也许只有一个右拳的信息,而且是右拳一部分的信息,其他身腰胯腿内外等等,虽然都处在某个信息态中,但他并不能掌控(意到、想牢),我们假设这个瞬间的右拳部分信息为10“比特”,他用了0.1秒,那么他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是波特率100比特/秒。在太极拳中同样出右拳(姑且说说),他还得同样想到脚下,背后左拳等等,因为处处合处处通,这样他的信息处理中心同时需要掌控更多的信息,比如左手腰胯脚全部内外这个信息量按照体积重量来计算也要增加几百倍,比如说300倍,太极拳处理的信息量就变成了3000比特,古太极十三势前面五项是关于空间的,是对空间因素近可能全面的估计,这个空间因素不是一项一项分别存在的而是同时存在的,即我们说打太极拳需要空间想象力,加上这些空间因素包括之间的关系,那么信息量又是成倍增长,估计再增加十倍,那么我们要处理的信息便变成了30000比特,十三势的后八项是前五项空间因素变化是产生的大概功能,这个信息增加量不大。这个三万比特在原来的0.1秒完成显然中央处理中心要非常强大才行,但往往没练过拳的人中央处理能力不可能一下从100比特/秒变成三万除以0.1秒30万/秒,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处理比如150秒,2分钟半,这样的处理能力仍然是200比特/秒,比随便出一拳的人快了一倍,也就是同样的时间里已经能比对手多控制一倍的信息,从信息战的角度就多了几分取胜的几率,3万相对于10就是神全。太极拳讲尺寸分毫,斤两株钱,信息量指数增加。 由此可见处于神全努力的慢慢的太极拳实际在快速的处理自己的信息,同样的copy操作,当年的X86超不过一秒,而现在的计算机很难少于一秒,后者就是比较神全的太极拳,当你的处理能力足够强时,理论上你总是能取得先机。 当然两军对垒并不真的等同于可控的信息战,所以神全之说也不能保证太极拳总能不败。

较强的信息处理中心往往不是头脑皮层或头脑皮层的常态,因为头脑特别是逻辑皮层习惯于行列式处理即先来后到式的处理。而运动往往需要同步即想象式相控式同步式的处理。动物的大脑不如人发达,但是运动能力却是人类难以望其项背的,练拳的一大任务就是要消除大脑皮层意识对运动的干扰。

想如此全面的打拳,比如身上点与点之间都有二两的气氛,动起来也不变,那么外形上想快也快不了,故而太极拳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慢慢的练,等能快了那就是练成了。点与点之间似乎没有联系,空了,好比打仗就是指挥官全被斩首了,战斗员还能自觉的有相当的合同配合达到胜利,那么就入境界了。

家园 说的好!

我就想快也快不了,一快,就走形了,就都错了。

一套十三式认真打,就得一个多小时。有时和别人一起打24式,总是跟不上,呵呵。

先慢下来,都做对了,松了,通了,拙劲都去掉了,才可能快起来,到那个境界,功夫就上身了。

家园 不熟悉套路的慢和拳路本身的慢好像不是一回事啊

如果你打太极拳总是跟不上别人的速度,那是因为你还不够熟悉拳路,或者学习时间不长,或者练习不够。祝你尽快熟悉和掌握套路,把太极拳打得得心应手。

家园 太极拳可以慢练也可以快练的

我国近代著名的太极拳大师陈发科,有一次被几个当时也是著名的太极拳家要求表演拳法。当时人们一般都知道太极拳功夫练得越慢越好,谁知道陈发科练了两趟拳一共才花了十几分钟,行动处翻飞跳跃,拳带风声,观者无不瞠目。这和当时在京城较为普遍传播的杨式太极拳有完全不同的风格。不过,有内行的就看出了门道,说陈发科虽然“动作迅速,却是圆的旋转,虽然发劲多,却是松的,从手臂看,肌肉也不是鼓成块的,应属于上乘的内功”。更有当时的顶级太极拳名家试着和陈发科推手,刚一接触,差距立分,而且简直就像三岁孩子,被随意前引后仰,颠来倒去,身法腰劲步法全都乱了。

太极拳的慢练,一来有利于初学者思考和掌握动作要领,二来有助于放松身体,达到节节贯穿。三来为了蓄劲,来为发劲做准备。但是,一味地慢练是不会出功夫的。为什么?太极的阴阳本身就是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的。没有快哪来的慢?不发劲蓄劲做什么用?不会紧何谈会松?真正的太极拳,也就是能够用来技击的太极拳,是绵里藏针,是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蓄劲时慢如抽丝,发劲时快如闪电。很难想象一个从来没有进行过快练的人能够和别人惊心动魄、电闪雷鸣地对打。很可能第一拳打出去肌肉就拉伤了,或者站立不稳自己摔倒了。太极拳在练习技击的时候,基本上是遵循放松、出击、再放松、再出击这样一个个循环的。也就是太极拳所说的刚柔相济,快慢相间。

家园 内家拳

内家拳。搞来搞去目的就是为了把身体外边的能量抽到身体里边来,先填下丹田。

太极开始就是慢,快的话就接不上气,接不上气,练了也白练,不是拳,那是操。

形意那个三体式,由走直线变成曲线,其实就是八卦。

练拳得找门儿里边的师父,没内功口诀练不成的。

家园 我的理解

不是套路不熟,而是对身形的要求把握不到位。

本来要求“五对,三弓,一圆”,你开始做到了,可是一动起来,你还能保持吗,身形在任何时候都要五对,三弓,一圆,所以稍微动一下,你就得检查,纠正,这样,能快么?

这就是五磊兄说的信息处理吧。

大部分按24式音乐节奏打的人,有几个有真的太极功夫?懂劲了,能发人了?他们的是太极操,练30年也不是太极拳。

当然,我还远远没有入门,但我感觉能远远地窥探到门里的一些现象,觉得应该是怎么样的。

通宝推:NTLS,五磊山,
家园 天地之间有天地之间的节律

太极拳对身形的要求其实就是为了契合这个节律,从而获取能量。你所讲的,是没有进入状态而已,就是还没到这种份儿上。到了,坐立卧行都会按照标准走,身体思想上有点出格,都会自己调正,很妙的。无它,和天地契合这个状态是最舒服的,偏离了就不爽。

太极是高级功夫,不是那么容易上手的,多少人练几十年还是个操。不懂气,聚不了气,练不成的。一招一式,气流连绵不断,还得把它填到下丹田。很多人看起来是那么一回事,其实就是气流若有若无,断断续续,但也受益。

家园 把基本概念绝对化容易进入误区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1990年的时候,当代一个太极拳大师的一个香港的弟子给他写信。他说,老师我现在技术不太好,太僵,松不下来。怎么才能改过来。原来,这位弟子把“去僵求柔”作为练拳的目标,一做太极动作就感到了自己的肌肉在拉动牵引,觉得不对,肌肉用力以后怎么能松呢?那不是僵吗?但是如果放松肌肉一动不动又怎么打太极拳呢?怎么想也想不通这个道理。只好求教于老师。

老师回信说,你求松反被松困,求柔反被柔困。意思是说你不能机械地理解“松”这个字。陷在这个框子里怎么出得来呢?如果你大胆地跳出去,大胆地走手臂,也许就松下来了。表面上看这个徒弟被肌肉的“松”给困住了,其实被困住的不是他的身体而是他的思想和意识。

在这个例子里,太极拳的“松”是要求人的意识要放松,动作也要放松,不要紧张。在做动作的时候用松字来指导自己的动作。但是不能把这个概念绝对化,以为肌肉牵动就是僵。任何的力量都不能用,用了就是不柔。那样的话结果就是根本没法动。

太极拳有很多规矩,比如虚灵顶劲,立身中正,沉肩垂肘,气沉丹田,曲膝松胯,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等等。这些指导太极拳的基本原则非常重要,而且对能否掌握太极拳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对这些指导原则的理解,不能机械。就拿立身中正来说吧。立身中正是个相对的概念,不能把它绝对化。尤其不应该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来研究这个问题。人的重心在前后移动的时候是达到一种随遇平衡,动态的平衡。立身中正是一个大致的概念,相对的概念。一个人在向前进步的时候,可以慢慢地一点一点移动重心向前迈步,也可以快速地向前迈步甚至跳跃而同时保持上身中正。这本来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问题。如果把它看作是一种绝对的概念,用每一个瞬间作为尺度来衡量一个人立身是否中正,这个拳打出来的动作一定迟滞而僵硬,没有连贯性,也一定不会流畅,更不会有任何技击价值。不信你自己练吧。

家园 有新学问

这个五对三弓我孤陋寡闻,没有学过,看样子是好东西。听过五弓,但五对听都没听过,能否指教一二。送宝先。

家园 寻常人走步都像蚯蚓

在地上或空间想象出线条,走严格的直线或光滑的曲线就是内家拳步法练习内容。武当剑法里专门探讨了这种步法。我们一般人以为直线曲线很好走,但实际都是蚯蚓线,是功夫不纯青的表现。

家园 指教不敢,和你老兄交流一下

应该都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同:

五对:

鼻对肚脐, 尾闾对足跟,膝盖对足尖, 中指意对,肘膝相对

三弓:

身弓:头与身躯连成一弓。

耾弓:两臂相连成一弓。

股弓:两腿相连成一弓。

一圆:身形姿势要有圆满整体感。

还有一些具体的要求,等我有空抄下来,大家交流。

家园 同意。我觉得我们说的是一回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