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歌颂我的生活 -- 无心之云
当然,一首诗是不能完全写出杜甫的。
不过,我最后一段,似乎写的并不轻。(想了很久,最终决定加上这一句。)
我前阵子出差在飞机上看一本《旧唐书选注》,里头收了李杜的传记,刚巧那个周末在大都会博物馆看傅抱石画展,看到了傅所画的两位诗人,但我不喜欢傅笔下的杜甫(也不喜欢他画的李白),如下:
我这阵子就老在想,为何我不喜欢傅所表达的杜甫呢?总觉得傅抱石未能表达(恐怕也未能理解)到老杜的精神,怎么说呢,你看他两的死亡,太白逸气到仙,老杜沉郁到苦,如何在作品中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老杜的这份“苦意”以及所苦之境界的厚大,很难。我可能琢磨地有点儿多,看到你的诗句,回复地也有点儿轻率,幸好你不见怪:)
但说不上到底是唐还是宋,如果刻意安排,我还是能将其代入为杜甫的。
说到杜甫的沉郁,我有一段阅读经历很想分享。少年时期,我爱读李白,当时,李白的绝大部分诗歌都能背诵。现在还能想起,当年背诵长相思时,背到最后一句“长相思,摧心肝”,心脏如吉他的共鸣箱一般嗡嗡作响。那时,也不是讨厌杜甫,总之是不喜欢。后来,不知什么时候,从一首杜甫的五言突然就进入了杜甫的世界,“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我爱杜诗的时候,很爱憎分明,竟然觉得李白的诗很浅薄,当年那么喜欢的李白的诗,读来全都淡而无味。这段褒杜毁李的心理,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又直到一个偶然,再读李白,读他的“古风”,这才有了真正的膜拜。还好,我不再因此而毁杜。
同样的阅读经验,还曾发生于雪莱、拜伦,被里尔克和博尔赫斯取代之后,我至今未读过他们的诗。而“读懂”里尔克,我是在读懂了庞德的《罗马》这首诗之后,读懂《罗马》,可以说是我打开现代诗的钥匙。原先的泰戈尔,他的《吉檀迦利》,多么美妙,“蜷缩在你的脚凳之下”这个句子我一直没有忘记,后来还曾将之安在一篇文章里面,然而,当我突然——又是突然,不知嘉木信不信,禅境中的桶脱,也存在于文章的阅读。读懂了《野草》的时候,泰戈尔就成了浮云。我一直认为,鲁迅即便只凭一本《野草》,也可笑傲中国文坛三百年——这是中国文字真正具有现代意味的诗歌,却又那么深的深植于中国古典文化。
最后,我想问一下嘉木,你对余光中的“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样的句子有何看法?
雨在心里落
可怜的
应是天下儿女情
聚
九州的泪
亦
不能
哭出
剪下
身后
一冷
再冷的
背影
爱情歌曲的旋律
在舞池里回卷成柔波
渔夫们纷纷解缆泛流
脚舵拨转着节奏
你略一失神已被邀走
但在茫然中有点失望
就象靶子等到的却不是
自己弓手射来的箭
但靶子中箭却是成绩
(靶子?弓手?)
密集的鼓点之间
你在那人步步的进攻中步步退后
你混沌的躯体
被模糊的欲望炖得紧锁
那把锐利的斧亦不能
斩尽你梦中的乱麻
激光灯的圆点
追逐着你的长发
你的兴奋渐渐聚焦
你的瞳眸闪着寒星
长夜的号角还未吹响
你还有时间逐次飞升
而乐曲却故意停歇
你湿漉漉地将自己拖上岸
匆匆地回味
用轻舔在红唇上的舌尖
这幅画的问题,第一是人物的感觉太闲适了,其神情姿态都太一般化,缺少作为老杜的那种特定性,我感觉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没有太用心思琢磨。第二是环境太局促了,人物被局限在周围的树木中,其目力所及很有限,格局太小,对比傅抱石画的《平沙落雁》图,就很明显:
至于说对李杜的喜好,我自己的体会,喜好的变化其实是自我心境变化的一个表达。年少时,任侠纵性的我也曾极喜欢李白,看李白写老杜的诗句,也大乐。现在的我,体会过人生之不如意常八九,可与言无二三,是真心喜欢老杜,看老杜写怀念李白的诗句,内心的感叹和痛楚绵延细长,不可断绝: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在这样的真挚面前,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显得取巧而缺乏诚意。
我现在也仍会读李白,但读其意象和对文字的驾驭。读李白,如看一个任性的孩子,执着地把自己的一生演绎成传奇,会纵容,会喜爱,但再难共鸣。
至于说外国诗歌,你提到的几位都有读过,但都读得不多,理解也泛泛。12岁的时候迷恋泰戈尔,把他的《吉檀迦利》、《飞鸟集》基本都抄了一遍。后来如你一般,觉得他太浅,太清洁,好似缺少了痛苦或愤怒这样的情绪,因此似乎少了力度。但这两年,我又重新读了他的诗集,觉得他的诗还是可以继续品,你提到禅境,其实我现在读泰戈尔,倒是觉得他的很多句子有禅意,是对人世的悲苦有洞察之后才能达到的宽容和宁静。《野草》很好,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句话,这一年来,可以说时时在耳际响起。很多时候,也想说点什么或写点什么,可是坐到电脑前,就不由地“同时感到空虚”,“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至于余光中的句子,给你说实话,我读到时,心里总想起《西游记》里金角大王的那个葫芦,好似李白就是那么个葫芦似的~~~~~~~~~
不过,一个民族太久的忘记了对自己衣冠的记忆,他们对自己历史的表现都会是很肤浅的。傅抱石只能用自己对戏台上的感觉来画清以前,所以会有你的感觉。
当然,你会认为有些文字的东西是不用载体的。
其实,最有味的画是元画,他们第一次无路可遁,只有在画中,他们才能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残损的地图”。而我们,用鲁迅调侃过的,穿马甲的人指责穿西服的人说假洋鬼子,穿西服的人回之曰,你们穿的不也是外国服装。我们怎么想象清以前?
嘉木不会认为我有皇汉之感而对我退避三舍吧?
不管如何,我都要呼吁,汉族,也是一个民族啊。一个没有穿过十年二十年自己民族服装的人是无法画出自己民族历史上人物的。而日本,我最羡慕他们的就是这一点,至少在明治之时,他们和他们的古人还是想通的。他们的历史电影,多么的自然,不用象我们这般加上其他的因素。而我们,隔绝已经五百多年了。
最后,我认为,不去读“失去的好地狱”是难以读懂《野草》的。
至于杜甫,如果不去关注他的“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以及“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两类文字,怕是会对杜甫也有所遗漏。
我都根本没想过这些,我上周一直在外出差,太冷,发低烧来着,周末回到家,休息过来了便上线来给你回复。我这阵子读诗词很少,其实体会浅,你若有时间不妨多写点儿,如你最后谈及杜甫、鲁迅的两句话,都很值得展开来仔细说,我这边厢等着送花:)
罗布古称楼兰,唐诗中对这个民族有凶悍的记载。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他们的母亲河阿不旦河于二十世纪上叶彻底干涸,最后一批撒过网的罗布人被迫上了岸。这些人现在就快行将就木,在这些人之后,作为渔猎民族的罗布民族将从历史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他们不再撒网的后代以另一个名称存在。
谨以此诗献给热尔曼老人,他对着纪录片的镜头对我们说:“请别忘记我。”
他是最后的罗布人之一。
————————————
阿不旦河回忆着鱼和汩汩水波
他的深处深埋着罗布麻渔网
拉上来是半个世纪窸窣的河沙
拉上岸来是一个搁浅了的渔猎民族
野鸭子啊,被阿不旦河渴死的野鸭子
假如你还有翅膀请殷勤地找寻
也许是谁泛滥的泪腺被淤塞
请帮助他找到他波光粼粼的梦境
啄开一线时间雄厚的坝堤
好让浓缩的阿不旦河水在黎明冲决
润湿断裂在脸上干涸的河道
好让死去的人葬进剩下的人的心灵墓地
外乡人啊,你若心愿收集
阿不旦河下面化石了的传说
请用你灼热的目光犁开
这轻细尘沙的沉重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