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东山顶上的酥油茶】之血色金川:康乾盛世的重要拐点(上) -- 京华烟云AMIP
但也很少了,都是零星的,苯教早已经不是一个整体了,一直处于自然消亡中,不知道以后还能撑多久。
就是重用皇亲国戚,给他们实权;尤其是很多军事行动,都由皇族或外戚领兵。打仗升官快,但责任也重,如果失败就要军法从事了;偏偏从清代中期起,国家军队的素质下降太快,战争的结果往往是师老兵疲,浪费大量的财富而战果不显著,前敌指挥为了怕丢官,往往不敢据实上报,而是用各种虚假情报糊弄皇帝,一旦事发,就只能看皇帝心情好不好了
比如,清朝多数皇帝都喜欢重用宗室,但也有例外,乾隆皇帝的规矩就是宗室不给兵权,因此从乾隆一朝来看,尽管皇亲国戚掌兵的很多,但没有一个是宗室,基本都是傅恒、福康安这样的外戚。
最典型的例子是平郡王福彭,就是曹雪芹的那个表哥,很可能也是《红楼梦》中北静王的原型。福彭从小陪乾隆读书,是弘历的发小,两人交情非常好。
在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二十五岁的福彭已经在军机处行走,是当时最年轻的军机大臣,同年,雍正任命他为定边大将军,指挥清军与准噶尔作战,出将入相似乎已经成了他的必然。
但乾隆刚刚即位,就立刻召福彭回京,以后再没有让他入军机处,也没有率军出征——终乾隆一朝,从没有一个王爷掌握过些须兵权,因此这并非是针对福彭个人,而是乾隆的总体用人原则。
于是,正年富力强的福彭只能和其他亲王郡王一样混吃等死,由于心情郁闷,才四十岁就病死了。
也许乾隆感觉实在亏欠自己这个发小太多,特遣大阿哥祭奠,并专门辍朝二日,这还不算,皇帝一口气给他家封了两个王爷——福彭的一个儿子继承了平郡王的爵位,乾隆又让他另一个儿子承袭了克勤郡王的爵位,也算对同学的一点补偿。
岳钟琪虽然师老无功,但并没打什么大败战,却也以“误国负恩”罪削尽所有官职,交兵部拘禁,不久定为斩监候。乾隆二年才释放,而且还以西征时的罪过,要老岳赔偿军费70万两,这个比抄家还狠,直到岳钟琪在金川立了功,才免了
互相拆台、告状,张广泗也是被岳钟琪告了才要死的
我查到的情况不是这样的,福彭的儿子庆宁在乾隆十三年接替老爹作了平郡王,这厮是个短命鬼,乾隆十五年就死了,而且绝了后。
接替庆宁的是福彭的弟弟,贝子福秀之子庆恒,他袭了平郡王的爵位,乾隆二十七年因罪被降为贝子。乾隆四十年,复为平郡王;四十三年又改为克勤郡王,次年去世。
克勤(平)郡王为世袭罔替,所以能一直传下去,也不是仅仅出于皇帝的恩典
我觉得用宗室胆子最大的(除了开国时期那是不得不用)是康熙,他居然让自己的二哥福全为大将军领兵。不过福全可能是历史上最老实的皇帝亲兄了,似乎没有对帝位有过任何想法
第二位克勤郡王罗科铎在顺治八年改封号为平郡王,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又复号克勤郡王。
应该说乾隆照顾福彭的是没有消除他家的王位,尽管克勤郡王或平郡王是民间俗称的铁帽子王,但其实也是可以免掉的,后来的平郡王就曾被降级:
(庆恒)坐旗员冒借官银,降贝子。四十年,复王爵。
这个庆恒就是福彭儿子死后没有继承人,皇帝命令过继来的。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才为其平反恢复王爵,之前一百来年这两家都是罪犯。
这些铁帽子王其实只是民间的俗称,不拿下似乎是朝廷不成文的规矩,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由朝廷正式下旨表示世袭罔替,福彭的事情在那之前好久了。
虽然碉楼险,人心齐。但是清军有大炮,人多势众,尚且打成这样,可见这些康区藏民还是比较能战斗的,能不能多介绍一下当地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男人臂展,妇女三围,好让我们对这场战争的艰巨性有更微观的了解?
第二次比第一次惨烈的多,号称乾隆盛世的清朝打得几乎破产,军费远远超过准噶尔等战争。
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书里都有,至于“男人臂展,妇女三围”,要靠您自己去那里量了
尽管老岳火速把曾静和张熙抓了给皇帝,但雍正这人疑心非常大,尽管加封和重用老岳,可难免心里没想法,凭什么人家不找别人却专门找你老岳商量谋反呢,是苍蝇不钉没缝的蛋吧。
后来老岳打了败仗,被同僚们落井下石,宰相鄂尔泰参劾他“专制边疆,智不能料敌,勇不能歼敌”,大概岳钟琪人缘不是太好,连他自己的副将张广泗竟然也参劾他“调兵筹饷,统驭将士种种失宜”,最后老岳因“误国负恩”被捕。不过雍正尽管对岳不满,但始终下不了决心杀他,最后干脆留给儿子处理吧。
这个张广泗似乎有告状的癖好,老岳被他告倒,后来庆复的死也是他告状的结果,
DEL
是不是武穆后人并不重要,曾静们相信才重要。
其实老岳十五天收复青海够传奇的,算得上一代名将,记得《金川妖姬志》里编排他与莎罗奔的绝色女儿阿扣有一腿。
碉堡战术为什么这么厉害?
傅恒说“建造甚巧,数日可成,随缺随补,顷刻立就。”但是在没有水泥和现代建筑机械的时代里,为什么碉堡能建造的这么快?即使在人力物力更为充裕的内地,建一座高塔也是当地了不得的事情啊。
二是这些碉堡为什么难以攻克?看图片和说明似乎是碉堡群的战术。但是射口和射界都不大,当时又没有机关枪这种速射火力进行压制,怎么能防止清兵突进爆破呢?举个八路炸柜子碉堡的例子,八仙桌上蒙几层棉被,一层水一层泥的糊上,冲到碉堡底下放个炸药包。这种方法对于以弓箭甚至原始火枪防卫的这种瘦高碉堡应该足够了吧?
我对于碉堡所知不多,但是貌似历史上没有大规模使用碉堡群战术的民族和国家,应该说这种战术要么性价比不高,要么有其固有弱点。但是看大小金川一战,恍惚间仿佛穿越进了“帝国时代”,居然可以用无耻的塔暴战术,只消三五个农民几锤子就起了一座箭塔,然后一座一座地就冲着大本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