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东西方婚姻差异评述 -- wild007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述东西方的婚姻,那么东方婚姻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故而有“女怕嫁错郎”的风险;西方婚姻则是一种契约式婚姻,往往以财产为根基。
很多人都会美化西方的一夫一妻制,甚至渲染其不准离婚的天主教教义。殊不知从罗马时代开始,西方就纵容婚外情,古罗马男公民通奸无任何惩处,女公民通奸必须要怀孕才接受惩罚。由于通奸太过普遍,屋大维不得不颁布了一部《罗马通奸法》,结果大量女罗马公民自愿把身份定为妓女,更有甚者,屋大维的妻子和女儿带头犯禁,使得该法成为一纸空文,沦为笑柄。在基督时代,西方人开始了所谓的禁欲,但这也挡不住上流社会照样糜烂,夫妻双方从不同房,都在外面养情人的现象极其普遍。令现代人颇有些不齿的换妻,在西方上流社会实在是太小儿科了。而至于西方下层社会,那是不被当人看的,西方历史更是不会给他们留下只言片语,因此实际情况如何,只有天知道。
在东方,婚姻被认为是人生头等大事,在家庭关系中,男女地位不对等,女方必须完全听从男方,女方的过失所受的惩罚也远较男方为重,但由此东方婚姻的实际意义远大于西方,家庭成为真正的一个整体。而且这么安排对男方并非没有代价,古代中国对男人的要求很高,不想出人头地的男人是要被周围人鄙视的,同样让男人不思进取的女人也是要受到家人责难的,陆游与唐婉的遭遇可见一斑。女人承受了不平等地位,换取的就是经济生活的安逸,女人可以丝毫不用为赚钱费脑子,即便真到穷得揭不开锅,也会得到邻里亲戚的接济,而且如果男方实在烂泥扶不上墙,女人也是可以变相“休”了男人,家族也会为这样的女人改嫁开绿灯。某种意义上说,这和今天普遍要求女人从事“安稳”的工作是一样的方式,只是今天不仅女人,连男人也开始“向往”安稳的工作,自然社会男女的同质化也就再所难免。
东方社会并不以财作为最终考量,而且几乎所有家族的祖上都曾经“富过”,换言之以西方的视角来考量,东方的所有家族全是“贵族”。故而但凡东方家族发迹,他们马上就要考虑“散财”的问题,一旦财散得不好,民心不附,“富不过三”几乎就是铁律。也因此,东方在考虑结婚对象时,首重人品其次才讲家财。古代中国“私奔”盛行,如果你真认为富家小姐私奔都这么容易,那就是秀逗了,实质上对富人来说,私奔也是考验男方的一种手段,一个男人能不能担当,人品如何,私奔恰恰是很好的检验手段。既然富不过三,既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么当然找个有担当的女婿才是最好的选择。今天人常说的“贫贱夫妻百事哀”,很多人以为是嫁个穷老公要吃苦,可这句话真实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大可以去百度一下。
而西方的婚姻除了一纸契约外,其社会意义相对很小,西方私生子盛行,可是连私生子时刻不忘的,都是谋夺家产。西方社会固化严重,“祖上富过”的贵族太少,使得他们对于财产的痴迷达到变态的程度,自然有机会得到钱财也就要不择手段了,因此你要和一个西方人去谈什么道德,不啻于对牛弹琴。当然今天的中国,大体也是这么一副德性,一方面社会全面仇富,一方面又几乎所有人都对富人的生活羡慕得要死。
工业化社会在西方的主导下完成,东方式家庭在工业化的浪潮中分崩离析,今天中国社会的最小单元变成了个人,这使得我们很难去想象先人的生活状态。但是今天的社会已经在让女人走回“稳定”的工作,这其实就是一种回归。古代东方,年轻女人基本只有两个出路:贤妻良母和妓女。而到了一定年岁后(大体更年期后)女人和男人又会相对平等,大宅门里的“二奶奶”大致就是这么个路数,古代家族里,老女人掌权可真不啥稀奇事。
道德的复活,需要两个事物:道德基准和道德保护伞,古代中国,前者是靠贤妻良母,后者靠道德人集团,道德人由贤妻良母哺育,贤妻良母由道德人来保护。那么在工业化的背景下,这个有没有可能实现呢?也许只要将工作分为安稳型(技术含量低、清闲)和开拓型(技术含量高、繁重)然后再行男女分工,体系就能自然重构了。当然再考虑到广东的积分入户制,很多事都可以遐想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如果因为以前的区别就待遇不同,是不是很不公平呢?
老年女性在古代中国家庭内部地位比较高的原因在于社会基本伦理的强调即“孝”的要求,唐明皇亲注的《孝经》有言:“资于事父,以事母。”在孝的伦理规则下,老年女性在古代中国突破所谓的“性别支配权”不是难事。
当然,事实是,一个人在家庭婚姻甚至整个家族中地位的决定因素是其能力!那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男人在古代社会是绝对精英,在婚姻家庭中居主导地位也正常的。何况古代中国人讲“齐家”,男人不能齐家了,那就女人来!呵呵,这种事很多很多,如你所言《大宅门》的“二奶奶”即如此走过来的,看看二爷那熊样!
再,古代中国私奔是没有好下场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是铁律。私奔才是没担当,破坏一切规则的表现。
实在是祸害不浅。
影响婚姻时限的主要是这么几个因素:感恩、钱财、人生观和互补性,当然那个众说纷纭的“爱情”。其实爱情可以用人生观和互补性来概括,比如趣味相投、观点或信仰相近就是人生观相似,性爱和谐、心有灵犀就是互补性。
从时限上来说,今天的中国普遍会遭遇“七年之痒”,这类家庭的组合还就是钱财+爱情。而古代中国,贤妻良母在家庭中地位的不平等则不是没有补偿的,补偿的对价就是“感恩”。也因此,无稹才会时不时地想起“贫贱夫妻”的百般好,刻骨铭心之情跃然于表。
人的情感很多样,感恩和仇恨基本是最持久的,古人的至孝其实也是建立在感恩的基础上,要不是父母(尤其是母亲)倾心的付出,子女怎么可能真心真意地孝。从古代家庭的分工和补偿上来看,古代中国对于女人的待遇其实并不象很多文学作品写得那么“罄竹难书”,当然这也不是说古代中国女人真的就没吃到苦。毕竟女人由于地位低了一等,生活工作又没挑战性,使得总体智力水准不高,因此被男人欺负的情况也很常见,只是在一个道德水准较高,道德人占主体的社会里,这种欺负很快就会反馈到男人自己身上,故而女人也并非孤立无援的。
虽然确实存在一些结局变好的私奔,但总体上私奔是与道德相悖的事。孝的产生参见下面的回复,古代中国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复杂系统,今天的人过于拘泥于成见,不能看见古代中国的全貌,这是今天教育系统的失败。
话说从未来看,东方式社会在中国和美国一定程度上“复活”几乎都是可预期的,因为西方那套实在已经变不出花样了,除非他们真的把永动机——核聚变搞出来。
东方婚姻家庭地位的不对等也考虑到一些生理因素。年轻时,男人比较有冒险精神,女人则比较图稳定,故而MW型(M=MAN,W=WOMEN)家庭比较常见,而对于社会来说,要协作一定的秩序是必须的,如果一群MW里面参合了几个WM,怎么看协同也会差一点。当然如果可以在特定区域形成WM型家庭为主流,也不是不行,西南少数民族里不就有这样的例子,但总体来说,无疑MW型家庭更符合人生理特征。而既然分了主次,那么年轻女人地位自然就要低一等了,否则吵架和协商成本太高,家庭也就成不了社会基本单元。
当然古代家庭的弊端也很明显,由于讯息不发达,且智力竞争比较吃力,妇女地位被过分压低的情况在特定地域总是会出现,这在今天的社会应该比较好克服,因为我们有网络有微博,嫌官方的不干实事的话,自组“妇联”都是很容易的。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