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央亚细亚的帝国撞击——高富帅节度使的悲催怛逻斯 -- 毘沙门

共:💬85 🌺748 🌵1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史书上说梁人派探子去军須挑高鼻深目多須的壮士

可见当时沙陀人还是明显的中亚长相。不过不知晋军中是通用汉语还是突厥语还是混用

家园 五代的沙陀人应该通用汉语和汉字

沙陀人以唐朝雇佣军的身份起家,最后到山西生活,周围多是汉人,所有的文臣差不多也都是汉人,很难不受影响。从五代史书来看,沙陀人与汉人交往时基本没有什么语言障碍,汉人学沙陀人的语言似乎不太可能,因此只能是沙陀人早已熟练掌握了汉语。

单从沙陀王室来说,他们与当地汉人通婚频繁,尽管沙陀人还残留着一些游牧民族的习俗,比如“义子”制度,但其实李克用那些著名的干儿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十三太保”们,其中大部分也都是汉族孤儿。

汉字的使用应该更加普遍,因为从历史记载来看,沙陀人似乎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到中原后也只能使用汉字。一个例子是,后晋末帝石重贵死在契丹,后来在辽宁发现了他的墓,其墓志用的就全部是汉文。

当然了,在沙陀统治集团内部,突厥语也许还没有完全消亡,比如五代史书就不止一次提到唐明宗李嗣源和一些贵族用“蕃语”交流,但搞笑的是,有的贵族已经听不懂皇帝在说什么了。

家园 台湾门上的“押”应该是来自日语

就是推的意思。台湾被日本殖民50年,多少会留一点遗迹。

家园 其实,唐军远不是人们理想中的“王师”

正是由于苏定方部下唐军在朝鲜半岛的烧杀劫掠,本已投降的黑齿常之才被迫又反,成了抵抗组织的游击队长:

显庆五年,苏定方讨平百济,常之率所部随例送降款。时定方絷左王及太子隆等,仍纵兵劫掠,丁壮者多被戮。常之恐惧,遂与左右十余人遁归本部,鸠集亡逸,共保任存山,筑栅以自固,旬日而归附者三万余人。

即使在贞观到开元这段大唐鼎盛时期,唐军的纪律也一直很成问题,史书中动不动就能见到言官弹劾军队大肆抢劫、将领私吞战利品的记载,而且决不是个别现象,丑闻似乎伴随着唐军几乎每一场胜利,连李靖、侯君集、苏定方等名将也概莫能免。

比如李靖攻灭东突厥后,《旧唐书》记载:

御史大夫温彦博害其功,谮靖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太宗大加责让,靖顿首谢。

而写作更加严谨的《新唐书》则认为弹劾李靖的是萧瑀,也就是被李世民称赞“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那位,此人一向严肃认真得过了头:

御史大夫萧瑀劾靖持军无律,纵士大掠,散失奇宝。帝召让之,靖无所辩,顿首谢。

御史对李靖进行了攻击,而皇帝则借机敲打了一下这个立下盖世战功的老将,但弹劾的事件本身恐怕并非空穴来风。

李靖的学生侯君集在攻灭高昌后也趁机大饱私囊,部下则纷纷效仿:

君集初破高昌,曾未奏请,辄配没无罪人,又私取宝物。将士知之,亦竞来盗窃,君集恐发其事,不敢制。

当然,纪律好的唐军部队也不是没有,比如薛仁贵在朝鲜就搞得不错:

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高丽士众皆欣然忘亡。

薛仁贵的怀柔政策很有效,朝鲜半岛一直保留有纪念他的庙宇,而朝鲜人喜欢穿白衣,据说就是为了怀念一身白袍的老薛。如果当初苏定方和薛仁贵换一下位,也许黑齿常之也就不会被迫打游击去了。

家园 现实中根本就没有理想的“王师”

班超的名言是所有外战名将的心得:“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

只要不象某些 圣战 者那样,冲进城去,把城中一切所有的、不拘男女老少、牛羊和驴、全都用刀杀灭 就不错了

家园 谁说现实中没有,俺们TG不是吗

尤其是在外战的朝鲜战场,既不是“以罪过徙补边屯”,也没有“冲进城去,把城中一切所有的、不拘男女老少、牛羊和驴、全都用刀杀灭”。

至于班超的那些话,其实是老油条对新雏儿的告诫,既有一定的心得,但同样有恐吓的成分在内,因此引起了后者的反感,偏偏要和前任对着干,当然最后是失败了。

家园 班超时代和唐初时代不一样啊。

班超时代使用罪囚从军,唐初是府兵制,主力是关中良家子啊。

家园 战争不是请客吃饭

是杀人放火...

再好的良家子弟,打几仗就...

英国公说:我十余岁作贼,是逢人必杀的无赖贼;十四五岁是难当贼,不高兴就杀人;十七八岁是佳贼,临阵才杀人;二十岁是大将军,用兵救人不死。有几个人能成熟到英国公那个地步?能做到好贼就不错了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良家子从军就是这个后果

其实古人中看得透的早就说过了:"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军中之英雄,嘻嘻

苏联作家巴别尔写红色第一骑兵军,书成,作家们好评如潮,骑兵军军长布琼尼怒曰:"他写的哪里是红色骑兵军,简直是马赫诺匪帮" 其实,如果不是马赫诺横插一脚,邓尼金打到莫斯科也未可知...所以马赫诺同志在莫斯科会见过弗拉基米尔-伊里其领导的...后来才变成匪帮的

家园 (尾声)英雄末路

按照中世纪阿拉伯著作《肇始与历史》的说法,大食军队在怛逻斯取胜后曾想趁机扩大战果,一举攻向中国,但这个宏伟的计划最后却因内讧而夭折——主帅阿布穆斯林和他的部下齐亚德伊本萨里,这两位阿拉伯在东方最优秀的将军开始大打出手:

“阿布穆斯林决意进攻中国,并为此做好了准备。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使他改变了这一计划,齐亚德伊本萨里向他展示了一封无法证实其真实性的、来自哈里发阿布阿拔斯的信,信上说委任自己为呼罗珊的总督以代替阿布穆斯林。”

从其他记载来看,这封信很可能是真的。出于对手下头号功臣尾大不掉的恐惧,哈里发曾派自己的弟弟曼苏尔来穆斯林手下任职,这位皇弟名义上是阿布穆斯林的助手,但其实是监军。到呼罗珊后,曼苏尔发现阿布穆斯林在当地拥有近乎绝对的权力,俨然一位独立的君王,于是向哥哥提议,请他及时除去这位功勋卓著的总督以免后患。

根据阿拉伯史书记载,得到弟弟的密报后,阿布阿拔斯随即怂恿驻守撒马尔罕的将领率军攻击阿布穆斯林,但是没能成功,哈里发随即将失去利用价值的失败者撤职处死,以此消除阿布穆斯林的疑虑。

而所谓“驻守撒马尔罕的将领”无疑是指怛逻斯之战的胜利者齐亚德伊本萨里,在这场君臣将帅之间勾心斗角的阴谋中,刚刚在怛逻斯取得胜利的他很可能扮演了牺牲者的悲剧角色。《肇始与历史》继续写道:

“阿布穆斯林开始施展计谋,最终将齐亚德伊本萨里杀死,并派人把他的首级送到阿布阿拔斯那里。”

就这样,刚刚击败唐军的齐亚德伊本萨里不仅被上司所杀,还被扣上了反贼的帽子,可谓相当悲催。而杀他的上司,那位几乎以一己之力灭亡倭马亚王朝的不世名将阿布穆斯林,其下场则更令人叹息。

公元753年,阿布穆斯林的影响力达到了鼎盛,他以哈里发代理人的身份——哈里发阿布阿拔斯正重病在床——率领包括皇弟曼苏尔在内的一干人等,前往圣地麦加朝觐,可谓好不风光。就在朝觐返回途中,他们收到阿布阿拔斯已经驾崩的噩耗。而另一消息也几乎同时传来,皇叔叙利亚总督阿卜杜拉阿里已经擅自继位,此人曾在阿拔斯王朝建立过程中建立了卓越战功,威望仅次于阿布穆斯林。

阿布穆斯林显然并没将曼苏尔放在眼里,他也不知道皇弟此前曾向兄长密报的事情,因此当曼苏尔向他请求支持自己继位,并保证事成之后将给予他丰厚报酬的时候,穆斯林一口答应了下来。凭借着穆斯林的无敌将才以及呼罗珊军队的支持,曼苏尔在奈绥宾(今土耳其纳西宾)一举击败叔父取得彻底胜利,终于即位为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

这位哈里发原名艾卜哲尔法尔阿拔斯,我们常用的“曼苏尔(al-Mansūr)”其实是他功成名就之后的尊号,意思是“常胜者”。尽管曼苏尔继承的是哥哥的皇位,但却被后人认为是阿拔斯王朝的实际奠基者,可谓阿拉伯帝国的一代雄主,帝国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以及经济制度,大多都是在这位哈里发在位期间确立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着“神赐之城”名号的巴格达,就是在他在位期间建设完成的,并在此后数百年间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中心。

被美国历史学家希提称为“阿拔斯王朝最伟大的哈里发,也是最不讲道义的哈里发”的曼苏尔在奈绥宾之战胜利后,并没有兑现对阿布穆斯林的厚赏诺言,反而派官员去后者军中清点战利品,这种故意挑衅的行为果然惹得阿布穆斯林大怒,他拒绝接受哈里发的命令去担任埃及总督(一说为叙利亚总督),并扬言要带兵返回呼罗珊,什么哈里发哈外发的,老子不陪你丫玩了!

但没想到,新哈里发早就提前安排好了一切,就在呼罗珊军团参加内战期间,曼苏尔任命的新总督已经抢先控制了呼罗珊。阿布穆斯林率领的远征军得知老巢被占据后人心大乱,穆斯林不得不向哈里发低头,并同意按照对方要求去京城朝见。对于这位盖世名将的最后结局,希提写道:

“奈绥宾战役大捷后,艾卜穆斯林返回他所统治的呼罗珊省的途中,遭到同样的命运。他被召到哈里发的宫廷。阿拔斯王朝的开国元勋,除了阿卜杜拉就是他,但是,这位呼罗珊的领袖,在觐见哈里发的时候,遭到袭击,就这样被虐杀了。”

传说阿布穆斯林在遇害前曾与曼苏尔哈里发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穆斯林说:“留下我,可以对付你的敌人。”而曼苏尔则回答:“除了你,我没有更大的敌人。”

就这样,与被自己杀害的齐亚德伊本萨里一样,阿布穆斯林戴着反贼的帽子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阿拉伯君主的阴谋下,这两位怛逻斯战役的胜利者最后都不得好死。

穆斯林被杀后,他在呼罗珊的追随者举行过多次起义,但都遭到阿拔斯王朝镇压。公元八到九世纪,在伊朗和中亚崛起了一个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别——胡拉米派,该派主张平分土地,实现人间平等和正义,并宣称阿布穆斯林是神的化身,他并没有死,而是要重返人间,铲除邪恶恢复正义。就这样,与他的前辈古太白一样,阿布穆斯林也完成了由人到神的蜕变。

怛逻斯之战后,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并没有从此交恶,双方的使者仍然来往不断,公元752年也就是怛逻斯之战的第二年,阿拔斯王朝的使臣便到唐朝访问并收到了热情接待,“授左金吾卫员外大将军,放还番”,一年之后的公元753年,大食使者竟然又四次来访,由此可见双方关系之好。

确实,阿拉伯帝国在怛逻斯取胜后见好就收,此后再也没有向东方大规模扩张,哈里发们致力于在帝国本土和呼罗珊等重要地区巩固新生的阿拔斯政权,无暇顾及边境事务。一直到怛逻斯战后一个世纪的公元九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已经四分五裂,伊斯兰教还没有树立在中亚的统治地位,从阿姆河到葱岭之间的广大地区仍然是多种宗教并存。

而唐军尽管战败但并没有失去元气,在葱岭两侧仍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就在怛逻斯之战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52年,苏对沙那(在今塔吉克斯坦西北列宁纳巴德与撒马尔罕之间的乌腊提尤别)国王与安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国王就来向唐朝请求进攻大食。一年后的天宝十二年即公元753年,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率军攻入中亚克什米尔地区,一举降伏已经归附吐蕃的大勃律国。这些事实说明,公元751年以后唐朝对中亚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其实,与其说怛逻斯之战对中亚的历史造成了多大影响,还不如看看这场战争带来的一个副产品。

阿拉伯史料说怛逻斯之战中被俘的中国人起码有二万多人,虽不一定准确,但人数肯定是很多的。在这些被俘人当中,有许多都是能工巧匠,有的还是知识分子。比如唐代著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杜佑的族子杜环,就因参加这次战役被俘。这些被俘人员被阿拉伯统治者当做奴隶役使,有的在中亚各地服劳役和做工,从而把中国文明和生产方法传到了西方。

中国的纸传到西方的历史远早于怛逻斯之战,匈牙利历史学家哈尔马塔推断,在东汉蔡伦发明纸后一个世纪,中国边境和粟特人的中心索格底亚那就已经用纸通信了——哈尔马塔选择其中一些有趣的书简译成英文,断定其年代为公元196~197年,而德裔英国语言学家亨宁(W.B.Henning)则断定其年代为公元311年,日本学者藤枝晃断定为公元6世纪前半期。

尽管哈尔马塔认为,起码到公元3世纪初,中国纸就已传入伊拉克。但是,这仅仅是说纸张本身,而造纸技术也就是造纸法,向西传播的时间却要晚得多。

比较公认的看法是,中国的造纸法是由怛逻斯战役中被俘的中国人传到中亚去的。他们教会撒马儿罕地方的居民用碎布、亚麻或大麻屑来造纸。到公元11世纪时,撒马儿罕的造纸工业已经很发达了,不久中国造纸术又从撒马儿罕传到伊拉克。

从此,阿拔斯朝的许多城市纷纷建立撤马儿罕式的造纸厂,但撒马儿罕出产的纸张仍然被认为是最精美的,《世界境域志》一书中就说:“撒马儿罕生产纸,.输出到全世界各地。”

《世界境域志》是诞生于公元10世纪末期的一部波斯文历史地理著作,集中反映了当时阿拉伯地理学的最高成就,它又称《图曼斯基抄本》,可惜作者不详。1892年,波斯人古勒帕雅干尼在布哈拉旧书市场发现该书,得到后赠给俄国东方学家图曼斯基,后来前苏联著名学者巴尔托里德对其进行了编辑整理,于1930年由苏联科学院出版。

公元12世纪前期的阿拉伯学者马卫集也说:“中亚撒马儿罕一带原属中国。穆斯林占领其地后,中国人大都徙回。惟制造精美纸张的技术尚留于撒马儿罕。” 马卫集(公元1046~1120 年)据说是医生出身,写有《动物之自然属性》,这本名字古怪的书籍中记录了不少公元九~十一世纪之间欧亚内陆的民族迁徙情况。

另外,《道里邦国志》里讲道:“纸是由俘虏自中国传入撒马儿罕的。这些俘虏为齐亚德伊本萨里所有,其中有些是纸工。造纸工业发展以后,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本地的需要,也成为撒马儿罕人民的一种重要的贸易品。由此它得以供应世界各国的需要。”

《道里邦国志》又译作《省道记》或《道程及郡国志》,是公元九世纪波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著作,对路上丝绸之路西半段的记载相当详细。

无论怎么说,通过阿拉伯人的中介,造纸术终于由中国来到了西方,并对后来知识的传播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而导致这一切的怛逻斯之战已离我们远去,只有当年的战俘杜环那部早已亡佚的《经行记》仍旧余音绕梁:

“勃达岭北行千余里,至碎叶川。川东头有热海,又有碎叶城。其川西接石国,约长千余里;川中有异姓部落,有异姓突厥。其川西南头,有城名怛逻斯,石国大镇,即天宝十年,高仙芝兵败之地……”

(全文完)

通宝推:京华烟云AMIP,赵沐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仁义道德也应该内外有别

对外作战,如果你讲仁义道德,那还打什么仗?!既然仁义道德那么好使的话,那么就让那些要求别人打仗讲求仁义道德的家伙,自己抄刀上阵就知道战争的实质了。

家园 这话逻辑不通,走极端

而且只有观点没有任何论据,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尽管和ID“环宇7504”有争议,不过双方都是就事论事,彼此都讲自己的材料,而像这种只喷不论的话,不听也罢。

家园 战争何尝不是请客吃饭

俺们TG一直就没“杀人放火”,尽管不都是“再好的良家子弟”,可也没“打几仗就...”

“环宇7504 ”尽管言之有据,可也容易走极端,其实事情并不是非A即B非黑即白,比如你说的“现实中根本就没有理想的‘王师’”,其实只要找到一个,你的论点就不成立了。

还是以TG为例,你就不好驳。

是滴
家园 《正气歌》里的“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就是说的他的事迹--至老犹刚烈如斯!

家园 此老是君子的典范

能让柳宗元衷心佩服的人,不容易

家园 TG不杀人放火,那是太祖花了多大心力才培育成的!

当然不是太祖一个人,还包括朱老总等在内的一大批脚踏实地的TG。

朴素的革命理念很容易转到自身的反面:"我说这些好懂,地主、土豪就是坏,要打倒,要连他们的儿子都打死。"这不是徐海东大将回忆自己早年的基本想法么?

“杀杀杀,杀尽土豪劣绅”(湘南暴动)

“使小资产阶级变为无产阶级,强迫他们革命” (湘南暴动)

这不都是TG早期的口号么?

为了不让战争中的人性恶爆发出来,太祖用尽了心思,TG军中政治工作最重要而又颇有成效,

但是TG从来不以"王师"自居,"王师"的概念——善待战争区域的平民的行动 是来自于王者(强者)身份的赏赐,而TG的概念是人民战争,对待战争区域的平民要象对待自己亲人一样,这不一样吧

不过要是被划成阶级敌人,那就麻烦了....总不能说从没有划错的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