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只缘感君一回顾——探访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集镇(上) -- 京华烟云AMIP
世上的事物多是先有实再有名,但有时候,名赋其实却需要跨越千年。
那条横亘欧亚已两千年的著名商路直到1877年才被德国学者李希特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与之相似,这些由中国西南马帮开辟的在川滇藏间密如蜘网的古道也存在了不知道多少个世纪,但迟至1990年中甸县志办支持的一次考察时,方由一群年青人(木霁弘、徐涌涛、陈保亚、李旭、王晓松和李林)称之为“茶马古道”并随后闻名遐迩。随后,“茶马古道”的主要命名者木霁弘在记录片《德拉姆》拍摄中担任了总策划之一,影片的成功进一步让这个名字走向世界。
约瑟夫.洛克为其扬名前,丽江已在茶马古道上矗立了几百年,洛克以后,它又重归沉寂。说来让人难以接受,丽江的再次出名竟是因为一场灾难——1996年的那场受灾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地震使中国和世界开始重新关注这个古镇,随之而来的重建让人们带着惊喜再次发现了它的美丽,它也在次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而离丽江不远处,尽管有着同样甚至更加古老的历史,且当年在茶马古道上的地位更为显赫,沙溪古镇和剑川古城却少人问津,至今仍静静地偏安一隅,日复一日送别着古道斜阳。
时乎?命乎?运乎?
到了2001年,沙溪古镇突然之间时来运转——当年10月1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 )在美国纽约宣布,中国云南沙溪(寺登街)区域入选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中国同期入选名录的有万里长城、上海欧黑尔·雷切犹太教堂、陕西大秦基督宝塔及修道院。
WMF在名录中指出,“中国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保存完整无缺的戏台、客栈、寺院、寨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
到了2005年,沙溪再次获得殊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委员会向沙溪复兴工程一期工程颁发“2005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杰出贡献奖”,该工程是由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及剑川县政府合作进行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寺登街集市和古戏台的修复,标志着在保护多民族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项工程将历史研究、系统的方法、外界技术支持、本土传统知识,特别是民间工艺融为一体,展示了一种综合性的遗产保护途径。”
那么,这个沙溪古镇究竟在哪里,它又有着怎样的特色,竟然惊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沙溪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南端,属于云南省大理市的剑川县管辖。
大理市是滇西北的交通枢纽,可如果你在云南旅行,长途汽车站的车次表上却几乎找不到大理这个地方,当你问云南人,他会指着一个外省人通常相当陌生的名字——下关,告诉你那就是大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大理新城,而“大理”这个地名在云南则一般专指大理古城。
汽车由大理出发,窗外风光无限。
人们常听到大理的“风花雪月”,即所谓的“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首当其冲的“风”就是下关的特色,说的是该地的风大。其实,下关和上关都是唐朝时南诏古国建立的关口要隘,如今具体关隘早已湮没,但地名却一直沿用到现在,而苍山和洱海则历经悠悠千年,一直是大理的胜景。
苍山又名“点苍山”,因其山色苍翠,山顶积雪而得名。苍山连绵50多公里,由十九座山峰组成,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马龙峰为4122米。古人将其景色归纳为苍山八景,即晓色画屏、苍山春雪、云横玉带、凤眼生辉、碧水叠潭、玉局浮云、溪瀑丸石、金霞夕照。尽管苍山以雪闻名,但随着气候变暖,如今即使在冬季,也很难看到山顶积雪了。
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的五百多年间,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朝建立云南行省,云南重心始由大理移至昆明。
目前的大理古城为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所建,位于苍山洱海之间的坝区。
苍山脚下的崇圣寺,是《天龙八部》中大理天龙寺的原型。崇圣寺始建于南诏后期,寺内的三塔早已成为大理的标志。大理国崇尚佛教,其二十二位君主中竟有九位在此寺出家为僧。
洱海以湖形如耳、浪大如海得名,为高原淡水湖,属澜沧江水系,其古称包括“叶榆泽”、“昆弥川” 、“西洱河”、“西二河”等。
公元738年,在唐朝支持下,当地首领皮逻阁统一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经过皮逻阁和其子阁逻凤十余年的经营,南诏国逐渐强盛,此后东败大唐,西击吐蕃(藏族祖先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奴隶制政权),成为西南一霸。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六万唐军讨伐南诏,在洱海之畔全军覆灭,统帅鲜于仲通仅以身免,而此时帝国的统治者、垂垂老矣的玄宗皇帝仍沉浸在享乐与爱情中不以为意。
三年以后,远征的七万唐军再次在洱海大败,统帅李宓战死于此,唐军尸体也被南诏垒成万人冢。又过了一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从此永远失去了对滇西北的控制。
公元830年,南诏甚至曾攻入成都大肆劫掠,终唐一朝,历代皇帝始终对这个洱海之畔的国家无可奈何。
硝烟已远,如今在这里看到的,只有白云下绿油油的田地,田地中平和的农民,以及远方比天更蓝的湖水。
大理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云南最早产茶的地方为普洱,早期销往西藏的茶也都是普洱茶,后来藏人称它为“扎你”,意思是旧茶。
后来,下关开始产茶,下关茶藏人称为“扎丝”,意思为新茶。下关茶主要是为了销往西藏,所以下关茶包装上的商标是藏文化中代表财富的“宝焰”,并注以藏文。
走过一段大丽公路后,汽车在洱海尽头左行上了岔道,于是山路开始了,尽管拐多弯急,但总体来说路修得很好,只是不能跑太快而已。正常情况下,下关到剑川三小时左右车程,但如果中途不幸遇到塞车,就要花费四小时甚至更多。
剑川县城处在一片大山环绕的盆地中,从这里继续换车到沙溪镇,沿途仍都是山路,二十多公里要开五十分钟左右才到,乘车环境与六库到丙中洛有得一拼,车内胸口以下——有时甚至以上——的空隙都被当地村民们带着的麻袋、箩筐塞满,这些将夹着你在随后一个接一个的转弯中晃来荡去,不到一小时的路程却似乎永无尽头。
终于,在日落之后,山坡下显现出古镇的缈缈炊烟。如果中午从下关出发,路上顺利的话,尽管要在剑川倒一下车且这里太阳落得早(晚上五点多就下山了),仍能在天黑前赶到沙溪。
夜晚的沙溪,整个古镇静悄悄的,几乎见不到人,镇子中心的四方街上,古老的戏台孤零零矗立着,连风都是静止的。
夜色越发深了,无质无音,几百年的神秘气息却扑面而来,直教人恍如隔世。
婆娑的树影,大红的灯笼,昏暗的灯光,古旧的老屋,仿佛穿越进了《倩女幽魂》中的世界。
丽江的夜闹得烦人,沙溪的夜却静得吓人。心中不由得有些发憷,赶紧回客栈吧,也许今夜真有狐仙女鬼拜访。
一夜无话,只有向客栈老板借来的两本介绍沙溪的书陪伴,既无黄金屋,亦无颜如玉。
清晨起来,沙溪的黑穗江尚笼罩在薄雾中。以S形围绕大半个沙溪镇的黑潓江起源于剑川剑湖,自沙溪始称为黑潓江,流经漾濞县时改称漾濞江,最后流入澜沧江。
玉津桥上早有辛苦劳作的人们来来往往,但一直要到八点半左右,阳光才姗姗而至。
玉津桥始建于明末,先后曾有石桥、铁索桥、木板桥等,目前的单孔石拱桥为民国年间建造,至今已七十余载。
该桥墩台为石灰砂浆灌筑,拱圈为糯米纸浆灰黏结——糯米纸浆灰是由糯米粥、棉纸浆以及石灰搅拌成的黏稠物,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土制水泥。
现在的黑穗江水源已日渐枯竭,但听当地老人说,仅在几十年前,江水还常泛滥成灾,每每冲毁玉津桥,造成茶马古道的中断,而桥后的沙溪也不堪其扰,不得不在镇子旁另通河道以分流洪水。
“西逾金堤,东越玉津。朔别期晦,匪日匪旬。”玉津桥曾是大理到西藏的咽喉要隘,当年不知有多少马帮来往其上,桥面上至今仍留有马蹄长期踏压留下的痕迹,桥头的土地庙亦见证了茶马古道往日的繁华。
这座土地庙是当地镇守四方的四座庙宇之一,庙内供奉的土地公婆如今已被烟火熏得面目全非,身后的墙壁上遍布涂鸦,不知游戏的人们利用的是神祗的宽容还是神祗的无能。
朝阳初上,映红了黑穗江和江畔的沙溪。做为小镇最高的建筑,已有六百年历史的古戏台在周围的寺登街区域中显得鹤立鸡群。
沙溪并不大,两个小时就能逛完,沙溪的灵魂寺登街区域更小,面积甚至还不如普通中小学的操场。但是,大小并不能代表一切。
古老的东寨门,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古镇原有东、南、北三个寨门,其中的东寨门通往大理,北寨门通往西藏,南寨门则通往沙溪南面的各个盐井,如今只有东寨门保存完好,北寨门早已无存,南寨门则刚刚重建完成。
东寨门由泥砖建成,按原样修复的造价远高于用现代材料重建,但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沙溪复兴工程仍忠实地遵循古老的工艺,维修以加固为主尽量不改变建筑结构,连脱落的墙皮都照维修前的样子恢复。
据说当地居民曾对此很不理解,花了那么多钱,最后却还是一个破门,当初那些对今后将居住在一座崭新城镇的期待也随之灰飞烟灭。
游人也许会注意到,东寨门的门槛是斜的,这是多年前的一次维修中遗留的,为了尊重历史,沙溪复兴工程特意对其做了保留。
进入东寨门,穿过一条幽暗短小狭窄的街巷,眼前豁然开阔,寺登街的核心区域四方街到了。
四方街上保存有国内仅存的阿吒力佛教寺院兴教寺,寺登街的名字也因该寺而来——“寺”指兴教寺,“登”是白族语“地方”之意。
一般认为,“阿吒力”是梵语“Acarya”的音译,意思是“轨范师”或“导师”。关于该教派的来源,有认为属于印度密宗的,有认为属于藏传佛教的,也有认为它是当地本土化的密宗或称“滇密”,还有认为它是中原佛教在滇西北的延续,总之争论颇多,一般认为该教派应属于密宗。
阿吒力佛教虽曾在清朝遭禁,但仍顽强地生存下来,深深扎根在大理白族人的信仰中。阿嵯耶观音(‘阿嵯耶’为‘Acarya’的另一种音译)是阿吒力佛教中最受尊崇也是最具有大理特色的神灵,其造型身形修长,宽肩细腰,体态婀娜,似女非男,具有明显的东南亚风格。
兴教寺山门左右的两尊天王像原为泥塑,因被毁的时间太久而无法考证其确切形像,故重建时改用木雕,以示与原像的区别。
兴教寺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此后的六个半世纪它一直于来往马帮的顶礼膜拜中矗立古道,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劫难里,即使再灵验的佛祖和菩萨也无法保护自己的居所了,寺院大部分被革命的人们兴致勃勃热火朝天地拆毁,只余下两座佛殿及其墙壁上一些古老的壁画幸存。
又半个世纪过去了,拆毁它的人们如今要付出比当年不知高多少倍的精力和金钱去考证和恢复它的原状,每念及此都令人不胜唏嘘,难怪那个经典的谜题一直困扰着人类学语的孩子们:
为什么“革命”和“轮回”都是同一个词——“revolution”?
(待续)
**********************************************************
* 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
它成立于1965年,是一个非盈利性国际组织,总部在纽约。它通过倡导、经济支持、技术支持、教育活动等手段,致力于保护和捍卫人类历史性、艺术性的建筑遗产,每两年公布一次的100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就是其在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要举措。
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的评选活动1995年开始,目的是引起人们对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的关注,并给予国际性的帮助、拯救以及资金的支持。
凡是申报进入名录的建筑遗产,都要符合重要性(遗产是否具有内在的艺术、建筑、历史或社会价值)、紧迫性(遗产是否面临迅速的破坏,需要立即得到关注)、可行性(是否有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宣传和技术与资金援助,来消除威胁,保护遗产)三项标准。
明明是千年的古物,非要复原成百年前的样子。
很多人不理解中国砖木结构建筑的特质就在于必然要经历重修重建,却以石结构建筑的维护标准去硬套。
我想专业人员未必不懂,却架不住舆论的滚滚唾沫星子。
这些年来也看到一些原址重建的东西,有些是很不错的,像杭州的雷峰塔。说到杭州,又比如现在所见的保俶塔,我记得好像就是一九二几年重建的,早就不是原物,到也无人计较说她“不古”。
连补丁也要如……
这个太囧了
应该是55年梁思成在视察赵州桥的时候说的,这话在当时具体情况下一点儿没错,因为赵州桥本来就是石头建筑,但是后来给扩大化了,似乎所有的古建筑如果不“修旧如旧”,简直就没脸见人。
其实中国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真应该好好反思,同样是木头骨架,看看日本的唐招提寺是怎么保护怎么修缮的,再看看咱们历史近得多的那些明清建筑的现状,汗颜啊。
你要是没这个要求,那些人就敢给长城上贴瓷砖
真正原汁原味的修复!
然后让岁月来添加痕迹。
唉,老房子老街呀都是看着好看,真住进去就要人命了。
在徽州宏村住过,各种不适应呀。
要是象西方那样,外表保存着老建筑的模样,里面全部掏空按现代要求重做呢?
多好的文章,怎么这么冷清?
但现在还没资格宝推,给你献个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