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看了《1894甲午大海战》,太失望了 -- 领班军机
香港的文艺片到是有时候看。
总比那些胡编乱造的宫廷戏、穿越戏强多了,对国民总有些教育意义。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挨打,起码贯穿整部电影的始终,能让老百姓警醒。大家天天叫喊着要打菲律宾,打日本,打越南,我举双手赞成,但是如果真的开打了,是否能承受住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呢?起码这部电影给大家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首先,2012年11月8日李默然去世。借此地悼念一下《甲午风云》的邓大人。
虽然《甲午风云》出身于当时的背景,有不少缺点,但是李默然对于我们这代人就是永远的邓世昌。后来的陈宝国和陆毅在挖掘这个人物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但是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要从《甲午风云》看,就是演员总体水平高,浦克的丁汝昌,王秋颖的李鸿章,周文斌的方伯谦,庞学勤的王国成都是非常到位。从现在看,还是很有印象。新电影里的杨立新虽然也是名演员,但是觉得不如浦克到位。
作为当时为数很少的以中方失败为结局的电影,当时是要担“灭自己志气长敌人威风”的政治风险的。能在那个时候把他拍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那个片子很多地方不符合历史事实,不过都是可以原谅的。比如50-60年代对于甲午海战研究不多,当时历史学家也有认为刘步蟾贪生怕死之类,给刘步蟾平反似乎是70年代,所以这个片子对于刘步蟾的定位就不对。对于战争失败,不是从清朝总体腐败上讨论,而是把战争失败推到李鸿章,刘步蟾,方伯谦等坏人手里。而邓世昌随同丁汝昌去天津找李鸿章请战,安排在和洋人会谈的隔壁,然后邓世昌进去痛斥洋人。这个在官场活动安排上是不可能的。
1992年的《北洋水师》在史实上比《甲午风云》更加严谨一些,一个是90年代的政治空气,一个是吸取了多年的甲午战史研究成果。当然也有不准确的地方,比如定远的黄海海战的榴弹,在当时的瞄准水平,岂能一炮就命中松岛;后面刘步蟾下令“瞄准弹药库”结果击中未炸,这个更是不可能这么指哪里打哪里。不过最可惜由于道具服装问题(还是成本),这个电视剧看上去非常别扭。这部电视剧的亮点反而是陈道明演的伊东。他不是美化日本,而是从对手衬托出了北洋水师的无奈。
也许冯觉得这个本子已经足够好,如果在服装道具上提高一下,就可以修补这个遗憾,所以二十年后把它重新拍了电影。
对于这个电影,因为现在不是过去那种举国体制,拍这这种战争片需要钱(毕竟不是《大决战》这种国家管一些的献礼片),如果电脑动画可以弥补,当然可以做好,不过比好莱坞《泰坦尼克》逊色,也可以原谅。
稍微有一些修改,比如邓世昌在《北洋水师》电视剧里是单身的,在新电影里有了家室。加上了钓鱼岛的情节,因为这20年日本的做法让国人忍无可忍。电影那个少年,本来可以拿来串起电影的线索,但是小小年纪拿着佳能红圈满世界玩,在现在形势下总给人一种官而二代富二代感觉。感觉这个电影,我可以给大概80分。
穿甲弹的问题,应该是你弄错了。海战和陆战不同,坦克的口径,放到军舰上根本就不够看。坦克的炮弹想要保证穿甲能力,就不可能再有什么装药了。但军舰的口径大得多,其发射的炮弹仅凭自身的质量就有很强的穿甲能力。舰用的穿甲蛋,是加强了被甲带延迟引信的榴弹,保证穿透军舰装甲后在内部爆破。要是一块金属砣,按军舰的块头,打个对穿也没多大伤害。
宋兵兄说的对也不对,大家一起讨论哈
一战以前的穿甲弹主流是Armor Piercing shot, 之后才算AP Shell,差别就在一战时期才开始在弹尾加装少量炸药。
最早的海军用穿甲弹是1867年发明的铸铁实心穿甲弹Palliser shot,在英国海军一直使用到1909年才退役,铸铁实心穿甲弹对熟铁打造的铁甲舰穿甲效果显著,不过对后来出现的钢装甲就不顶用了。
其实在1870年也出现过内装炸药的穿甲弹Palliser shell,但是英国海军并没有列装
所以我猜北洋水师使用的应该还是实心穿甲弹
以《甲午风云》跟《虎门硝烟》为代表,战争场面大气宏伟,演员表演到位,让我看了还想看,但是《北洋水师》就感觉很山寨了
老师的作品在思想和手法上已经很好了,于同样的题材,学生又能提高多少?中国艺术界在解放后是现实主义一超独大,尤以影视界为甚,写实客观到刻板,批判现实不敢,魔幻现实不会,浪漫...不懂。张艺谋姜文这样生性浪漫的人,也不得不从,搞出的作品总有点怪怪的。
甲午那样惨烈的历史,做好一次就可以。不必要再三再四地做现实主义的演绎。我看那样无非是把观众搞得麻木、逆反。
六十年代看《甲午风云》,“震撼”就两个字。原来一直讨厌男人脑后的辫子的,李默然先生居然把它给演活了。
所以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恨,他这代人都有切身体会。所以撞沉吉野这句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就特别有分量。在《甲午风云》里,有两场向李鸿章请战的戏,虽然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把李鸿章脸谱化了。但是李默然在戏中的感情投入还是很给人留下印象的。
个人认为《甲午风云》虽然很多地方不成熟,但是在一些细节上更加符合逻辑。比如撞沉吉野的戏里,邓世昌在舵舱里指挥舵手,后来被敌人炮弹击中,舵手受伤,邓世昌亲自操舵撞向吉野。
《北洋水师》电视剧,邓世昌立于舰首,挥舞指挥刀,指挥舵手航向,后来舵舱中弹起火,邓世昌进入舵舱把舵。这个不太符合逻辑。因为舰首中弹可能性很大,自己不安全,并不是指挥官应该在的地方(邓世昌不是贪生怕死,但是保证自己在撞上吉野前自己能够行使自己的指挥是自然合理的要求)。而和舵手不在一起,用指挥刀来指挥,并不方便。因为战场的炮声,这个距离,说话能够正确传给舵手也不容易。
《1894甲午大海战》,邓世昌挂起冲锋旗向日舰冲锋。后来本舰中弹,旗帜掉落。邓世昌跳上去保护冲锋旗,拉着旗绳,直到本舰沉没。这个完全是摆酷。事实上只要命令下达,本舰全体人员应该都知道决定,根本不需要挂旗。也可以用旗帜向友舰表示自己必死的决心,但是不是舰长的最重点。
虽然后两个戏,编导想在这个情节上有所变化,但是越改越糟。在这个时候,邓要拼自己和部下的性命作一生中最后最重要的事情,他所要做的最重要就是要把握航向,而和舵手在一起或者是自己操舵,是最最顺利成章的事情。后面的改的别扭,特别是《1894》,太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