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遇见的一位苦行僧 -- 萨满夏楚
今天上午,天气有些阴霾,趁着凉爽,我去了宝相寺,虽然是周末,但人不是很多,寺院经过翻修,内外为之一新,称之为富丽堂皇虽说不恰当,但我真的有种身处皇宫的感觉。我去过很多寺院,道观,都是装饰一新,古意一点都没有了。
小时候来这座寺的时候,杂草丛生,一道残垣,几块破碑或躺或立,一个大肚弥勒佛坦胸露乳,笑而不语,那大殿,布满灰尘丝网,门栓紧锁,那高塔,十三层砖木结构,屹立数百年不倒。
十多年过去了,没什么好看的,我见了一两个和尚,都是从我身边匆匆走过,混没有出家人该有的从容静远之气。我随上前去,试着与某僧叙话,正想着他说:施主从何而来?没想他瞥了一眼我,神色不豫,竞快步走了。
我不信佛,不过作为一名写手,我看过一些佛经,也知道“但凡回首处,皆是灵山”的道理,虽然这宝相寺看起来确实不太适合修行,这几位师傅自有自的修行,自有自的缘法,我与他无缘,罢了,自回。
回家路上,想起一事,那是去年罢,我在往济南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和尚,衣衫褴缕,面目沧桑,沿着105国道往北,一步一拜一叩首,我们的车在他身旁缓缓经过,他好像看不到的样子。
我对我哥说:“咱慢些开,看这位大师傅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我哥说:“什么大师傅?神经病…”
于是且走且行,我从后窗远远看着他,大约过了十分钟,已经距那和尚有一段距离了,但是还能看到他,依然是一跪一拜的往前,丝毫没有起身休息的样子。
我哥不耐烦了,说:“一个和尚有什么好看的,灵岩寺多的是,走了”,一踩油门,车速加快,我只能见着那位大和尚的身影渐渐的消逝了,转过身来坐好,我对我哥说:“灵岩寺里的和尚,和他不同,大大不同……”我哥白了我一眼,“书呆子,上学上傻了”
一路上我都在想,这个和尚这样跪拜着一路向北,可能要去某处朝拜,有没有可能是去拜泰山呢,假如是真的,泰山离这里起码几百里路,开车都得好几个小时,这和尚要是这样走,得何时才能走到?中间吃饭睡觉上厕所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
还有一种情况,这和尚见庙就拜,这个更加让人咋舌了,去某处还有个目标,见庙就拜,等于没有目标。
按照那和尚跪拜的频率,极有可能有朋友见过他,从济宁到济南这条路上,不知道这位师傅现在在哪了。他真的影响了我。
由此我联想到少林方丈,还有前几天还俗娶个女老板的那位,他们真的不同。
按住云头说说:苦行是拒绝一切红尘诱惑,少林方丈和还俗娶妻那位是体验一切红尘诱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可见,这2位一旦渡劫成功,当在苦行僧之上的境界。
我觉得你哥才是高人,说不定就是我们身边的“扫地僧”。
宝相寺里行色匆匆的和尚,怕是要去学《与时俱进》的当代真经,他懒得理你,是告诉你:“贫僧顾不上你,贫僧顾你,孰来顾贫僧,阿弥托福!”
所谓济南路上的高僧,怎么看都像是个讨薪讨不到,已经半疯的农民工;或者是上访受挫,已经全疯的某大爷。他恰好是个秃头,于是被您认作了高僧。----这不是您眼光不准,而是您有菩萨心肠,菩萨看世界,处处有高僧。
倒是您哥哥,台词只三句,句句经典,字字有深意,非曹雪芹之大才难以不打腹稿就脱口成谶。容在下一一评来。
“什么大师傅?神经病…”---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冒充大师傅,不是神经病就是要把人折腾成神经病也。
“一个和尚有什么好看的,灵岩寺多的是,走了”---你丫到底要干啥?你要看和尚,便去灵岩寺!你要参悟佛经,就去西西河,别在公路上犯傻,仔细来往车辆是也!
“书呆子,上学上傻了”---学而不化,学得越多,距离真相越远,知识越多越反动!
高,实在是高啊!
如果不从事劳动,就不会创造价值吧,和尚靠香火,不事生产,好像在历史上有灭佛的,就是因为生产力不够了,没有那么多剩余价值来供养这么多和尚。而且和尚必须有官府的支持,原来的大寺院本身是大地主性质,现在与时俱进,好像是要做资本家。
说文革时造神,但当时好多和尚也去农场劳动了,这是正的一面吧,劳动最光荣嘛。改开后,好像和尚越来越多了,因为有了足够的剩余价值,而信仰缺失,那就信神吧,包括黑社会大佬只要把黑钱捐给寺院一部分,便觉心安,却没人想着应该捐助失学儿童,先富带动后富,可能捐点钱容易,共同富裕实在太难吧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曾经和一同事讨论富二代官二代这些食利阶层不创造价值,是寄生虫,但同事觉得他们创造,因为他们消费,创造了就业机会,我就叨叨不清了,这水太深
不过仁达法师是三步一拜;是不是他也不重要,一个社会总需要有些人坚守一份清静的精神家园--也是所有人类人性的家园,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能见到这样志向坚定的修行人,本身就值得赞叹;如果一个社会所有的人都是为了追名逐利,社会的道德底线必定会步步退却,这才是真正的可悲
佛教的宗旨是度脱众生、令离苦得乐;提婆达多堕地狱如三禅天乐,世法的苦乐在佛教看来都属镜花水月。
苦行僧在你看来很苦,其实是他的自在你不能明白;他看你,也挺苦的。
至于少林方丈、乃至最近的延参法师,发心都是“弘扬佛法”;还俗的和尚,古来就有,也没有什么稀奇。
禅门讲见怪不怪,就对了。
带兵打仗,想罗荣桓,四野政委,可山东根据地时他是一肩挑的,当然现在的政委是什么情况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