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苍狼与白鹿4中的历史 -- 五藤高庆
买买提二世闻知败报后暴跳如雷,此时他得知威尼斯共和国因为斯坎德培支持那不勒斯王国,而跟斯坎德培翻脸。于是他觉得机会又来了,便下令集结大军,准备兵分三路入侵阿尔巴尼亚。斯坎德培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以劣势的莱什同盟军主动攻击马其顿,趁着三路大军没能齐头并进的时候予以各个击破。于是斯坎德培先装出要进军马其顿的样子,诱使一路奥斯曼军先行动。这一路奥斯曼军的指挥哈散帕夏中计,看见斯坎德培来便举兵追击,斯坎德培且战且退,再次将奥斯曼军诱入莫卡拉山谷,然后以伏兵突袭中军,轻松取得第三次莫卡拉战役的胜利。第二路奥斯曼军闻知败报迅速赶来收集败兵,结果在波隆格被斯坎德培以相同战术击败。两路败绩传回后,第三路奥斯曼军总帅哈姆扎-巴伊马上统帅主力军出动,进攻斯坎德培。为了能捕捉到快速移动的斯坎德培的部队,哈姆扎大量派出侦查骑兵,但是斯坎德培认识到这一点,不停运动部队,并且专门攻击奥斯曼军的侦察部队而不碰主力部队,使得奥斯曼军侦察兵损失惨重。哈姆扎闻之大怒,于是下了一封战书给斯坎德培,在战书中嘲弄斯坎德培是“躲在林木间的懦夫”,要求“在平原上堂堂正正的来一仗”。斯坎德培不置可否,将使者遣回。却派出部队秘密跟随使者。当哈姆扎收到斯坎德培的回信,下令四处传阅以供提升胆气的时候,斯坎德培率领骑兵猛烈突袭位于立瓦德(Livad)的奥斯曼军主营。奥斯曼军猝不及防,大败。就这样斯坎德培在一个月时间内,三战三胜,歼灭奥斯曼军近5万余人,取得马其顿战役的空前胜利,其军事生涯又一次达到高峰。战败的买买提二世为了不能压服阿尔巴尼亚而坐困愁城,而莱什同盟,因为年年都要和奥斯曼帝国开战,打到现在也已经是无力再战了。于是两家开始谈判和议,1463年4月27日,乌斯库布和议(The Peace of Uskub)达成。阿尔巴尼亚-奥斯曼战争暂停。威尼斯被斯坎德培的赫赫战绩震惊,原来威尼斯本想在奥斯曼帝国和阿尔巴尼亚之间取摇摆态度,但是斯坎德培屡战屡胜的成绩让威尼斯决心将赌注压在阿尔巴尼亚身上,于是威尼斯宣布和阿尔巴尼亚和解。两家订立联合关系,威尼斯授予斯坎德培家威尼斯贵族身份,并派出威尼斯海军巡视亚得里亚海,保护阿尔巴尼亚的海岸线。
斯坎德培屡破奥斯曼帝国的消息大大鼓舞了欧洲人,匈牙利军在马其顿战役期间也开始征伐奥斯曼帝国,并成功的在波斯尼亚建立起前进基地。教皇庇护二世见情势可为,于是下令授权组建新的十字军,征伐奥斯曼帝国。斯坎德培本来就是反对乌斯库布和议的(但是莱什同盟其他诸侯却接受,导致其反对无效)。于是他借机会撕毁和议,从威尼斯借来一批兵士,又从其他欧洲诸侯那里弄到了资助后,编组部队再次向马其顿前进。目的是再次尝试拔掉马其顿地区的奥斯曼军前进基地,同时减轻匈牙利军的压力(匈牙利军在之前的战斗中丢掉了自己在波斯尼亚的几个重要前进据点)。1464年9月14日,莱什同盟军抵达奥赫里德,在此遭遇塞拉米特-巴伊指挥的奥斯曼军部队。奥斯曼军得知斯坎德培来到,死守要塞不出。于是斯坎德培下令将大量部队埋伏起来,随后派出轻骑兵队,引燃烟雾顺风熏奥斯曼守军。奥斯曼军见莱什同盟兵少,又因为被熏而苦不堪言,于是放弃据点出来攻打,结果被斯坎德培诱入伏击圈。惨遭伏击的奥斯曼军死伤过万,主帅塞拉米特的两个儿子被打死,军旗丢了12面。获得奥赫里德战役胜利的斯坎德培为了庆贺,下令在奥赫里德湖大捕野鳟鱼(Lake Ohrid brown trout),分给部下作为晚餐(野鳟鱼在历史上是东罗马帝国皇帝的食物,据说东罗马帝国皇帝每周五晚宴必吃奥赫里德湖捞上来的野鳟鱼)。从此野鳟鱼在阿尔巴尼亚文化中成为胜利象征。本欲继续前进,摧毁马其顿的奥斯曼基地的斯坎德培却因为威尼斯不想继续战斗,被迫在围攻了奥赫里德一段时间后放弃回国(教皇庇护二世在来检阅十字军舰队时病死,导致各国开始撤资,威尼斯共和国不愿意成为这次远征的单一出资国,所以决定放弃)。这次十字军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塞拉米特逃亡回国后被买买提二世踢去边境搏命,拿阿尔巴尼亚没辙的买买提二世不得不物色一个新的指挥官来对付斯坎德培。于是斯坎德培最终的对手巴拉班-帕夏(Ballaban Pasha)终于出场。出身阿尔巴尼亚的巴拉班是阿尔巴尼亚血税贡上来的男孩之一,他从一个普通的耶尼沙里新军干起,逐步得到了买买提二世的青睐。面对久治不愈的“阿尔巴尼亚溃疡”。买买提二世决定启用一个阿尔巴尼亚出身的指挥官来对付斯坎德培。于是命令巴拉班为奥赫里德的桑贾,专心对付莱什同盟。巴拉班到任后收拾败兵,整饬营务。积极准备进攻阿尔巴尼亚。在研究了斯坎德培的战术后巴拉班认为自己很难在战场上击败斯坎德培,但是莱什同盟国小力弱的特点,使它不能进行严重的消耗战。所以只要能战场上迫使莱什同盟军大出血,那么即便战败,最终的胜利也必然属于奥斯曼帝国。于是巴拉班一面以重贿结好莱什同盟的其他诸侯以分裂同盟,一面捕捉斯坎德培的核心部队。1465年4月,在探得斯坎德培主力在瓦卡尔(Vaikal)山谷扎营的消息后,巴拉班马上出动部队,急袭斯坎德培的营地。斯坎德培预料到了奥斯曼军的进攻,于是他决定故技重施,以引诱奥斯曼军进入伏击圈的方法来击败他们。但是斯坎德培犯下了他军事生涯的第一个重大错误——他大大低估了奥斯曼军的攻击速度和气势,而且奥斯曼军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消灭他的主力部队。因此攻来的奥斯曼军猛烈纠缠斯坎德培的部队,斯坎德培最终还是依靠伏击击败了奥斯曼军,取得第一次瓦卡尔战役的胜利,但是这次战斗给了他的部队重大打击。他的核心部队在这次战斗中损失惨重。很多他的嫡系军官被俘虏(后来这些人被押到君士坦丁堡处决,死后尸体喂狗)而贫困的阿尔巴尼亚已经很难再带给他更多的力量了,而同样损失惨重的奥斯曼军则有充足的后备力量,不怕进入残酷的消耗战。
1465年6月,奥斯曼军的后备队赶到,使得巴拉班补充上了自己的损失,于是巴拉班决心不给斯坎德培喘息机会,以连续攻击的方式继续加大斯坎德培的损失。巴拉班先礼后兵,以丰厚的礼物赠给斯坎德培,劝其投降。而斯坎德培则以一只镐和一部犁回赠(阿尔巴尼亚农民家中常备镐和犁),意在责备巴拉班背叛族人,指出阿尔巴尼亚人民起义之原因在于奥斯曼帝国虐民以溺焚。巴拉班见状无言,开始新一轮的进军。这一次巴拉班的战术是重贿。巴拉班派出间谍,企图贿赂梅卡德地区的阿尔巴尼亚守军投奔奥斯曼帝国,梅卡德守军报告了斯坎德培。于是斯坎德培决定反过来利用这个贿赂,于是他命令梅卡德守军假投降,同时布置下包围圈。巴拉班闻知假投降后以为得计,马上率军来梅卡德接收,结果奥斯曼军队列陷入包围圈,大败而归。巴拉班逃回君士坦丁堡后,买买提二世马上派出后备军,让其带回来再攻阿尔巴尼亚,决心不给斯坎德培任何可能恢复力量的机会。奥斯曼军从两个前进基地出发,兵分两路。其中巴拉班的部队负责围攻斯坎德培的野战部队,而另一路负责去进攻克鲁雅。巴拉班在得知斯坎德培还在瓦卡尔扎营时,马上派出间谍携带贿赂,希望斯坎德培的哨兵可以放他们偷偷过去,无声无息的包围斯坎德培。但是哨兵在受贿后报告给了斯坎德培,斯坎德培再次利用巴拉班的贿赂。先把部队部署到瓦卡尔山谷里的林地地区,然后亲身做饵,诱使奥斯曼军进入伏击圈。巴拉班率军偷过关卡后发现斯坎德培本人和少数人行动后,以为得计,赶忙追击。斯坎德培率队且战且退,把贪功的奥斯曼军诱入林地,随后伏兵四起。奥斯曼军大败,仓皇逃离瓦卡尔山谷。斯坎德培不做追击,马上集结人马,以潜行的方法去迎击另一路奥斯曼军。两军在卡沙里(Kashari)附近遭遇。奥斯曼军仅以为卡沙里地区的莱什同盟军是少数守军,未料到斯坎德培的主力部队已经赶回来。结果突遭斯坎德培突击,全军大乱。斯坎德培本人在战斗中和奥斯曼军主帅阿拉奥蒂(Jakup Arnauti)单挑,阵斩阿拉奥蒂。主帅被杀的奥斯曼军大败逃走。莱什同盟军取得第二次瓦卡尔战役和卡沙里战役的双连胜。
败报传回君士坦丁堡,买买提二世气急败坏。于是乎他和巴拉班商议,决定以堡垒联营的战术进攻阿尔巴尼亚。奥斯曼军每前进一段就建立据点,通过逐步建设主要据点来压缩斯坎德培的空间的战术来消灭莱什同盟。于是买买提二世先威胁斯坎德培背后的各个意大利城邦,迫使其停止支援斯坎德培。然后动员起数万奥斯曼军来进攻阿尔巴尼亚,目标是在阿尔巴尼亚中部建立起用来进攻的前进基地。买买提二世恨透斯坎德培,下令奥斯曼军实行焦土战术。于是奥斯曼军所到之处男杀女掳,庐舍为墟,田地踏平,草木鞠焦。仅进军的第一个月就杀了14000多百姓。奥斯曼士兵甚至像海盗逼俘虏跳甲板那样逼迫阿尔巴尼亚人跳崖摔死以取乐。同时买买提二世下令所有进军道路两侧的树木都必须砍倒清除,以防被阿尔巴尼亚人利用。买买提二世的战术造成了大量难民逃亡克鲁雅。斯坎德培只能退守克鲁雅,并组织难民逃亡到那不勒斯他的封地去。1466年6月,买买提二世的部队抵达并开始包围克鲁雅。斯坎德培像以前那样,留下四千守军守卫克鲁雅城堡后,率军遁入山中,以游击战打击奥斯曼军。买买提二世抵达克鲁雅后发现奥斯曼军引以为豪的火炮对于像克鲁雅这样的几乎和山连为一体的城堡不太起作用。于是本来志不在克鲁雅的买买提二世下令修建爱尔巴桑要塞(Elbasan Fortress)。奥斯曼军抵达爱尔巴桑,将当地居民8千余人屠杀干净后开始筑城。经一年建筑后成功建成此要塞。从此奥斯曼军获得最佳的前进基地,而整个东阿尔巴尼亚也不复为莱什同盟所有。发现奥斯曼军志不在克鲁雅的斯坎德培,被难民潮弄得焦头烂额。缺乏援助的他不得不丢下军务,前去罗马苦求意大利各诸侯的援助。但是意大利各诸侯之间的争权夺利,使得他们除了一堆不值钱的衔头之外,再无暇援助斯坎德培。斯坎德培在罗马呆了近一年,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援助后,对意大利各邦深深失望,于是启程回国。与此同时引为爱尔巴桑要塞修筑顺利,于是买买提二世留下一支部队给巴拉班后率军回国。于是斯坎德培从威尼斯那里借了一支部队后,组织起来隐匿的莱什同盟军,于1467年4月23日包围了巴拉班的部队,以南北夹击的办法击破了巴拉班,巴拉班本人在撤退途中战死。克鲁雅成功解围。但是克鲁雅的结尾并未扭转阿尔巴尼亚已经陷入的战略劣势。爱尔巴桑要塞的建成,使得奥斯曼军再接下来的入侵中可以长驱直入直抵克鲁雅。而缺乏外援的阿尔巴尼亚越加艰难。胜利的天平开始终于倾向于奥斯曼帝国。
爱尔巴桑要塞建成的直接结果仅在第二次围攻克鲁雅之后两个月就显现了出来,6月,买买提二世派出他的大维齐尔马赫穆德-帕夏(Mahmud Pasha Angelovic)率军进攻阿尔巴尼亚,奥斯曼军直抵克鲁雅城下。丧失了战略回旋空间的莱什同盟军被迫放弃游击战术,直接和奥斯曼军对阵。斯坎德培且战且退,最后成功甩掉了急袭而来的奥斯曼军,成功遁入山中。马赫穆德因为没有攻城的重装备,也率军返回爱尔巴桑要塞。第三次克鲁雅围攻战是斯坎德培一生中第一次没有取得可以说得上是胜利的“胜利”。虽然保存了自己的力量,但是也没有给奥斯曼帝国造成很大损失。而奥斯曼军秉持之前的战术,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寸草不生,导致莱什同盟越加难以支撑。迫不得已的斯坎德培决定再次召开莱什同盟大会,在大会上决定把莱什同盟交给威尼斯共和国管辖,以换取威尼斯共和国的干预。大会后斯坎德培因为患上了疟疾,于1468年1月17日病逝,享年62岁。在他死后克鲁雅又在威尼斯的支持下抵抗了10年,最后终于被奥斯曼帝国于1478年攻克。阿尔巴尼亚从此陷入奥斯曼帝国之手。
斯坎德培一生指挥的大小战斗25次,从无败绩,而且每次战斗他兵力都少于对手,却常常能以弱胜强。在他那超人的军事才华下,阿尔巴尼亚以一山地小国,打得纵横四海的奥斯曼帝国死伤狼藉颜面全无。最终是因为国力的比拼而非军事的错误才战败。这样的光辉成绩使他成为阿尔巴尼亚和整个东欧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将之一。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核心广场就被命名为斯坎德培广场。他指挥的战役被东欧各国军事学校的教材列为范例。连他的对手土耳其人都对其充满崇敬,史载斯坎德培死后,尸体埋在莱什市的圣尼古拉斯教堂里。土耳其人攻占此地后打开陵墓,争先恐后的切割其尸体,将切下来的残片引为圣物而随身携带,并相信因此能分享到斯坎德培一生的军事才华。到了现代,斯坎德培依然被人们崇敬,二战时纳粹德国攻占南斯拉夫后,组建的阿尔巴尼亚人的党卫军部队就叫“斯坎德培”师。而战后斯坎德培的老家克鲁雅城堡和旁边的斯坎德培纪念馆,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阿尔巴尼亚人一生必去的胜地。
阿尔巴尼亚军旗,双头鹰和斯坎德培的头盔
克鲁雅的斯坎德培纪念馆
该馆馆藏的阿尔巴尼亚国宝——斯坎德培的头盔
地拉那的斯坎德培广场
楼主怎么了解艾尔巴尼亚的历史人物的呢?
很早之前读旧版《世界五千年》时知道的斯坎德培,但当时真谈不上了解。
其实本来是想就这个人物写个简单的内容,后来越看越多,内容就越垒越多。如此而已。
但是不敢说完全了解哪。只是因为这个帖子本来就是为了普及一下外国历史人物的,不需要写的很深。所以才发出来的。
一、二、三、四次都是诱敌深入,各个击破。最后祭上堡垒+屠杀策略,从兵员上遏制你、从经济上困死你。人钱都没了,离失败也不远了。
鬼子的五一大扫荡也有点类似。
杰拉伊鲁朝: 应该叫做札剌亦儿朝(Jalairid Sultanate)。后伊尔汗国诸王朝之一。札剌亦儿这个词来自于札剌亦儿部(Jalayir,古典翻译叫哈喇卒),这个部落是蒙古帝国的著名部落。成吉思汗的“四骏”,蒙古帝国首任太师木华黎就出自这个部落。该部落随着成吉思汗东征西讨,在所有蒙古帝国和源自于蒙古帝国的国家中都建立起极为强大的影响力。
蒙古帝国西征后建立伊尔汗国,将游牧部落的政治特点引入伊朗。使得部落成分成为伊朗政治的新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伊朗政坛上出现不少以部落为基础的豪门。在最后一个有点能力的伊尔汗不赛因死掉后,伊尔汗国陷入了著名的大小哈散之争,伊尔汗在内乱中成为傀儡,最终引发汗国崩溃。在伊尔汗国崩溃后,原有的豪门纷纷自立,其中实力最强的就是以巴格达为首府的札剌亦儿朝。札剌亦儿朝和其他伊尔汗国分离出来的王朝一样,有着严重的游牧政治的痼疾。又参与到伊朗地区诸王公的混战,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帖木儿西征时给了札剌亦儿朝致命一击,使得札剌亦儿朝衰落下去。同时崛起的黑羊王朝借机参与到札剌亦儿朝的内部事务中,导致最后札剌亦儿朝被黑羊王朝吞灭。享国80余年(但实控仅两代君主,约有50余年)。
剧本四:出现在西域的狼
伍外司:穆仪兹丁-兀洼思(Shaikh Uvais, 1356~74),父为著名的大哈散(Hasan Buzurg, ?~1356),母为的勒沙可敦(Delsad Katun)。大哈散是伊尔汗国末代首要权臣,出身于札剌亦儿部。因获得不赛因的赏识,出任罗姆总督(原罗姆算端国被合赞汗灭掉后,设罗姆总督一职,统管伊尔汗国在小亚细亚的地盘)。他以罗姆地区起家。不赛因死后,因其在位时期实行了很多不受大贵族欢迎的政策,故他死后汗国内部权臣拥立非不赛因家的人做伊尔汗,结果引发内乱,大哈散借助内乱崛起,后和出身于伊尔汗国最强的权臣家族出班家族的小哈散(Hasan Kucek)争斗。争斗结果是大哈散以巴格达为首府建立了自己的札剌亦儿朝。兀洼思早年颇有能力,继任札剌亦儿王时,不到19岁。两年后,起兵伐阿塞拜疆的钦察人获胜,占据了大不里士。后又打败穆扎法尔朝,重夺阿塞拜疆。使得札剌亦儿朝版图从高加索山,向南延伸到波斯湾。接下来兀洼思一直和穆扎法尔朝进行争斗,支持穆扎法尔朝的内乱,但最终因黑羊王朝的崛起,还是和穆扎法尔朝取得和解。接下来兀洼思和黑羊王朝和其他阿塞拜疆地区的地方领主争斗,虽能多次获得胜利,但是因其内部叛乱频仍,使其地盘扩展十分有限,不能完成重建伊尔汗国的使命。兀洼思在领地中致力于复兴当时因战乱频仍而导致极为凋敝的商业,但是因为他无力重建伊尔汗国,使他的努力没有什么成果。他资助文学创作,留下一部《谢赫兀洼思史》(Tarikh-i Shaikh Uvais),这部历史史学价值有限,但作为一手材料,依然是后伊尔汗国到帖木儿帝国时期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材料。对研究这段时期的伊朗历史有着重要的的作用。兀洼思于1374年病逝。在其死后札剌亦儿朝领土日削,不复以往声威。
呼撤赢一世:这里指吉亚苏丁-侯赛因(Shaikh Hussain Jalayir),他本是兀洼思的次子,其兄名哈散。兀洼思死后,哈散不受其下属欢迎。结果即位后没多久就被下属的异密们乱刀斩死。造反的异密们拥立侯赛因。因其得位不正,导致接下来札剌亦儿朝饱受内外敌人困扰。老对手黑羊王朝和穆扎法尔朝不断进攻札剌亦儿朝,侯赛因虽能击退他们,但是却也无力进取。而利用兄长之死夺位的事实又给了其他兄弟以机会。兀洼思的其他几个儿子纷纷四处交游各路军阀,阴谋造反。使得侯赛因也不得不培养自己势力与之对抗。不同的几个势力集团之间的对抗导致札剌亦儿朝因不断的内讧而逐渐衰弱。最后侯赛因因被其主要党徒,孙丹尼牙异密奥高背叛,陷入众叛亲离的情况。侯赛因的弟弟艾哈迈德纠集自己的党徒,攻入大不里士,废黜侯赛因而自立为王。随后艾哈迈德下令弑兄,公开自立。这个恶劣先例导致札剌亦儿朝随后就陷入全面崩溃。逐渐成为黑羊王朝的傀儡。
吾拜得:尼扎姆丁-欧贝德-扎康尼(Nezam od-Din Ubeydollah Zkni)。14世纪伊朗文豪。他是在伊朗文学“四柱”的最后一位名家哈菲兹之前,最有名的伊朗文学家。其人精善讽刺,作品诙谐幽默。伊朗文学在后伊尔汗国时期的诸王乱战中仍能保持不衰,他居功甚伟。
1300年生于加兹温(Qazvin),后在设拉子(Shiraz)求学。游学后回加兹温,任该城的法官,后又兼职当青年贵族的讲师。因目睹当时贵族圈子中种种醉生梦死、不思进取、闭目塞听而徒知奢华之状,深感不满。故作诗集《贵人之操守》(Akhlaq al-Ashraf)予以批判。该诗集共7章,以短诗和赋为主要内容。每章皆以一种美德为题目,分为上下两部,上部称之为“远古过时之观点“,下部称之为”当代流行之观点“。以上下部之对比,极其辛辣的讽刺了当时的贵族的各种庸俗堕落之状(比如在“勇敢篇”上部说古代以博击老虎为勇,下部就说现在以殴打无辜为勇)。该诗集用词简练,行文平易,多以口语化词汇,其选题现实且深刻,集中世伊朗讽刺文学之大成。因此脍炙人口,深受当时因贵族间相互争斗导致被祸兵灾的伊朗普通人的欢迎。随后他又作《欢喜论》(Risala-i-Dilqusha),形象的描绘了当时加兹温贵族的无知和愚蠢,从而声名鹊起,奠定了他在伊朗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但此人却有着文人必有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毛病。因为花钱不加节制,导致他经常经济拮据。为此他最终不得不先投奔伊萨克沙(Shah Abu Ishaq),后投奔兀洼思来谋碗饭吃。史载他在投奔某位君主时(可能是兀洼思,也可能是伊萨克沙),因其响亮的名声,故这位君主要求他展现其才华。扎康尼先献上他的修辞学论文,结果被掷还,称之为废物。于是扎康尼再谱一篇赞辞,结果再被掷还,称之为矫饰。于是乎扎康尼说:“若如此,我当以厚颜以事君上,敢请君上以我为幕客、私人,日日奉之”。于是这位君主就答应了他。接下来扎康尼穷尽其才华,大写各种狂悖文字吹捧其主君,并日日为主君大讲各种淫秽笑谈。其遣词之低俗,造句之肉麻,文风之糟烂,主题之下作,极人间阿谀奉承之能事。这些如潮谀辞使他成为最佳的宫廷诗人,生活得以保障。但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历史地位,使他的光芒最终被哈菲兹盖过。扎康尼一生精于讽刺诗,还写过一部寓言笑话集《猫和鼠》(Masnavi Mush-O-Gorbe),他的作品被数个国家翻译,至今依然传扬。
今天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阿巴斯朝的哈里发,因为帝国分裂,权力缩水而大受限制。一天到晚无所事事,被迫以支持科学和文化事业自娱自乐。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科学大发展。
为什么阿巴斯朝的哈里发会支持科学事业?要说养诗人,中国皇帝也养诗人,吟诗作赋。后来的各地君主也养诗人,巴尔班养了几百诗人供吹牛。兀洼思养了哈康尼,日日大讲淫秽笑谈。可是他们都没有花钱支持科学事业。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阿巴斯朝的那几个哈里发都是穿越众?这么早就开始给后世留东西了?
1 是阿巴斯家族统治的时间比较长(750-1258),而且其实此家族在倭马亚家族统治时期就是高级贵族了,三代才能出一个(真正的)贵族么。这个文学啊、巫术之类的东西,即使是第一代征服者也多少能听懂点儿,科学么,得多培养几代才成
2 是语言问题,阿拉伯人开始学习西方学术的精髓的时候,他们的老师其实是东方基督徒、犹太教徒、萨比教徒和拜火教徒,这些人把古希腊和波斯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形成了长达150年的大翻译运动;但在蒙古和突厥治下,却没有阿拉伯人或波斯人给突厥人和蒙古人做这样彻底的翻译了(蒙古和突厥统治者有王朝稳定150年的么?好像也没有)
最后吗,还是和个人特点有点儿关系,阿拉伯人对科学的兴趣地顶点,是在哈里发 马蒙时期,马蒙是一千零一夜里最著名的哈里发-哈伦 拉失德的儿子,波斯裔的侍妾所生,打败其嫡兄 阿敏而成为哈里发,他最有名的举措是建立了 巴格达 的学术机构智慧宫。 马蒙时期,还算是巴格达政权的盛期,之后才逐渐转衰
马蒙这个人,爱好各类学术,最喜欢 “占星术”.....而且他好奇心特别强,他 真的 钻进过吉萨的大金字塔(是有记载的较早的一位),此外他也算是个理性主义者,支持 唯理论的穆尔太齐赖派 ,不过他强制全国法官宣誓接受该派 认定古兰经为受造的信条,激起了宗教迫害,阿拉伯科学的大发展,一般认为和马蒙的大力提倡密切相关。
(穆尔太齐赖派的宗教哲学思想,继承了早期伊斯兰教嘎德里耶派的意志自由论,并吸收了古希腊哲学的唯理主义,将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毕达哥拉斯派的“灵魂论”与伊斯兰教教义学加以结合,运用理性观点注释《古兰经》,讨论圣训学和教法学问题,形成了具有唯理主义思想倾向的宗教哲学思想体系。从此,穆尔太齐赖派“将伊斯兰教简单的信仰,变为深奥的哲学。——摘自百科)
阿巴斯哈里发支持 穆尔太齐赖派大概几十年,之后正统的逊尼派又占了上风;但学术发展的基础已经打好了,而且之后巴格达哈里发就没有实权了,当时阿拉伯世界政治混乱,也没有人有兴趣搞思想迫害,所以学术一直保持了足够的繁荣
即使突厥人入侵,其烈度也相对较低,而且突厥人也和波斯人密切合作,尼扎姆-穆尔克作为塞尔柱帝国宰相开办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尼采米亚大学,此外也是他给 师弟欧麦尔-海亚姆足够的经济支持,后者编订了新历法,还研究了很多数学问题(包括三次方程的几何解法,这在当时算最深奥、最前沿的数学了。依据这些成就,海亚姆完成了一部代数著作《还原与对消问题的论证》,后人简称为《代数学》。他还与他的弟子们合写了一部著作《智慧的天平》,用数学方法探讨如何利用金属比重确定合金的成分)
至于你提到那几个,都是蒙古时期的啦,蒙古人.....智慧宫的书都丢到底格里斯河里,据说河水黑了好久
不过蒙古人也信占星术,所以在伊儿汗国的马腊格还是修了天文台,但是学术发展的广度就大大不行了
中国一百来年的王朝多得是,怎么就那么几个人来研究科学和占星术呢?
如果说穆尔太齐赖派的唯理主义思想是学术兴盛的原因,那么正统派回来,学术不就应该又不兴盛了吗?之前正统派得势,学术不兴盛,只能翻译翻译。穆尔太齐赖派上来,唯理主义当道。学术兴盛了。说明正统派是学术的敌人。那么为何正统派还能让学术继续这么兴盛呢?兴盛的学术不会危及正统派了吗?
马蒙曾经组织天文观察队,到帝国各处作实验观测,重复古希腊科学家埃拉托色尼(生活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为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馆长)的实验,确定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而此前不到一百年,大唐的僧一行也在皇帝的支持下作类似的工作
到宋代,中国的历法编订水平由于数学工具的限制,开始不得不反复修订,很多历法用十几年就和天文观测不再一致了
中国天文的水平在元初,由于引进西方伊斯兰数学工具,又有一次进展(回回历),之后就不成了,明代居然只有一部历法用到底,好不容易明末徐光启等人引进西方技术,结果崇祯历书虽然编成,但未及颁行
总的来看,西方尤其是古希腊的数学工具(推理和证明体系),在经过阿拉伯人引入印度数字工具改革之后,对天文学的发展意义非常大,这也是西方学术界看重阿拉伯学术的原因之一
在穆尔太齐赖派流行的时候挨整的比较狠的,就是最保守的 伊玛目 罕百里,现在沙特(也只有沙特)比较流行罕百里学派的教法,在成吉思汗四里面马木鲁克朝有个学者叫伊本·泰米叶的(被没收了图书死在监狱里那个)他学说和著作对18世纪阿拉伯半岛兴起的瓦哈比教派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近现代的伊斯兰复兴思潮和运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思想影响。他被称为“罕百里教法学派的权威”、“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先驱”。(其实正统派因为老古板,很容易得罪世俗政权,也没少受迫害)
伊斯兰教比较正统的四大教法学派中,哈乃菲、沙菲仪和马立克流传较广,他们都比罕百里派要温和,流传也广
总的来看,伊斯兰教世界在近代之前,还保持了一定的学术自由,没有独尊一家,所以为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点点空间,但趋势是越来越死板,至于为啥如此,超过了我的分析能力
中国的趋势也是如此,唐代是佛学、道家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宋代是儒学内部思想发展和争论的时期,蒙古!@·#¥%—*,明朝初期就死板的多了,明末勉强有一点新材料新方法引入,到清朝又是钻进死书本里去了——对了,伊斯兰世界的学术发展也是类似的趋势,越到政治、经济双重衰落的时代,学术界越是钻到死书里去,保守情绪越强烈,科学发展就没戏了
(ps 清代虽然是政治经济都达到稳定的时间不短,但其技术水平已经远远落后,像陶瓷生产居然被日本追上,到清后期出口的物资已经以茶叶这样的初级产品为主啦。当时西方已经能自产丝绸瓷器,不再以中国货为奢侈的高级品了,日本人在江户初期,由于从韩国引进瓷器生产技术,居然把明末中国主导的市场抢去很多,真悲摧)
因为在古代,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
古代的文化是不象现在那样提倡创新的,希提在阿拉伯通史里提到阿拉伯人其实也是 述而不作 的(马坚在这里翻译的很好!孔夫子也是这样对待古代文化的)。只是,不同的语言是适应不同生活环境发展起来的,翻译别种语言的著作时,很快就发现本族语言里常有无法表述的问题(就如英文和中文,并非每个词都能一一对应),这样就逼迫翻译者去思考,如何改造现有的语言去描述原文中的意思,尤其是翻译修辞学、哲学著作,几乎就是改建出一种新的表述和思考方式
(别的不说,中文的四声就是受佛典翻译影响才出现的)
于此同时,对于科学技术著作,阿拉伯人在翻译的时候还进行研究和加以注释,不仅增加了很多内容,而且也变得更加易于理解。此外,阿拉伯人还引进和融合了印度学术的很多内容,至少在数学上阿拉伯数字(印度数字)的工具对于数学方法的通用性贡献是非常大的。
最近刚看到的一个例子,麦蒙哈里发读古希腊天文学著作,看到埃拉托色尼的实验(埃氏根据夏至日太阳在亚历山大里亚和阿斯旺的角度-阿斯旺恰好在北回归线太阳直射,以及当时已经测量的两地距离测算地球的大小,由于误差抵消的原因,埃氏的结果和现代结果非常接近),埃氏最后的结果是252000斯塔德(stadia),问题是麦蒙时期学者们对于一stadia有多长已经争论不休了,于是麦蒙派人重复了类似的实验
由于以上的原因,十一世纪起,西欧人开始发展起来,如饥似渴的翻译各类古希腊著作的时候,阿拉伯人的书籍(学术二道贩子)反而起的作用比拜占庭人保留的作用还大些(按说拜占庭人存的是原版,麦蒙哈里发曾出大价钱从拜占庭得到不少古希腊著作抄本)
在历史上(不含近代)我知道的说一种语言的文化,极力吸收另一语言文化的例子,共有:
中国文化翻译印度佛典(其实也包含了相当数量的印度科学和文学作品)包括藏族人翻译佛典
阿拉伯人翻译希腊、波斯和印度书籍
西欧人翻译阿拉伯和希腊书籍(这个是文艺复兴的前奏)
比较特别的是古代 罗马人不翻译希腊书籍(大部分罗马文化人是双语人士)
古代日本和韩国人 不翻译汉语书籍,直接用汉文典籍
对于阿拉伯翻译运动和之后的文化创造活动,需要指出的是,从公元1000年起,阿拉伯人的学术活力开始转衰,正统派思想开始抬头,其实伊斯兰教本身的学术,如四大教法学派的教法创制,一般认为也是从公元1000年起就趋于结束。(到巴格达哈里发政权彻底灭亡之后,逊尼派教法学家一般都认为教法创制之门已经关闭,什叶派因为有通天的伊玛目的存在-虽然伊玛目已经隐遁了,但什叶派始终认为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创制新的教法判例....结果搞出个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来,无语)
而公元1000年,其实也是伊斯兰世界里异己文化势力趋于消灭的日子....即伊朗高原的传统土地贵族 德赫干 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突厥武力夹击下消亡的时候;就我看到苏联版通史的介绍,基督教寺院保留的土地,基本上1000年之后在埃及就没有了
总的来看,当伊斯兰教开始在文化上不输于他的各位老师的时候(大翻译运动中东方基督教徒、犹太教徒、拜火教徒、萨比教徒的人数显著的和他们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符,起得作用相当的大),也就是这些老师们所依据的社团在经济和文化上(政治上和军事上早就认输了)趋于衰亡的时候,阿拉伯人自己的文化活力似乎也就衰落了,偏偏他们引进的 新鲜血液 是 突厥人和蒙古人,结果文化人就只能学习尼扎姆丁-欧贝德-扎康尼,以插科打诨和阿谀奉承来谋生了
宋朝禁止民间研究天文历法,太宗皇帝开始便颁布天下的禁止私习天文的诏令,凡以天象妄说休咎,一律流放万里。只准钦天监那小猫两三只观测星相的后果是,传统的历法偏差越来越大,到后来居然还不如北边的辽国历法准确。
马蒙不只是“较早的一位”,他是胡夫金字塔建成之后第一个进入其内部的人。因为他找不到入口,于是下令开凿了一个入口,这个入口一直使用到今天,就是今天游客进入金字塔的那个入口,被称为“马蒙入口”。而马蒙是这入口开凿出来之后第一个经过这个入口进入金字塔内部的人。金字塔的原建入口后来被发现了,在马蒙入口的上方,至今仍是封闭的。
……
阿拉伯人的翻译工作让西欧人在经过近千年的蛮荒之后第一次重新见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成果,不过也就是如此了。阿拉伯人这些二手货对西欧人意义,可以类比19世纪日本翻译的西方学术文献对中国的意义——让中国第一次见识到了这些学术,但中国真正建立起完整的学术体系,还要到解放后从苏联的成体系引进。西欧人也一样,他们真正对古希腊、罗马学术有全面了解,还要等到15世纪东罗马灭亡后,东罗马的学者、教士们将东罗马的古代书籍、手稿带到西欧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