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匪闻两则以及作为享受的党史阅读 (前话) -- 史文恭
Again,作为一个声名狼藉的义务植树者,俺知道,对于西西河地区的道路破坏,史文恭的罪责是每下愈况滴。 好几个拟了大纲的系列,都挂在那儿,像一头狗熊走过玉米地后的收获,令人难堪地稀稀烂烂地摆在俺的桌头。 由于时间过于长久,所累积的内疚也日渐庞大,让俺不得不和大伙招呼一声,汇报一下这段时间偷懒的理由,并顺便写几个段子以稍减俺的罪过。
嗯,情况是这样的,对于任何一门手艺,------大家都知道的,当我们对这门手艺投入的时间超过一个程度之后,就会明了,入门或许简单,然而想要精进,则必然只能在两个方面同时努力,即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缩小研究的对象,-----举例来说,很多牛人,在年轻的时候,都胸怀大志,比如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师傅,还在初中的时候就企图写一本宋史,----这种志向其实很深刻地反映了年轻时候的顾师傅对历史科学认识的浅薄。
同样的,俺也想无耻地附会,当对当代史的阅读更加广泛的同时,俺也无奈地承认,想要写一本扎实的,长跨度的断代史,(比如大河入海之类,)除了自欺欺人之外,没有别的途径了。因为想切实地把握这样一个庞大的对象(当代史的资料真的是浩如烟海,而且分门别类,看目录就看死人了。。。),没有大量的时间的投入和对资料的组织,则根本不可能写出对于阅读者而言,有意义的作品。---老实说,就像一只蚂蚁啃食一头大象尸体啊。
当然,另一方面,俺还要更无耻地汇报,上面的这种体会并非是一种气馁,而是自得。-----确实现在对党史的深度和复杂度的认识,已经提高了一个等级,这种提高是润物细无声的,好像看了很多资料之后,忽然有一天,就有些“通”了。---呵呵,---而且,对于俺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看党史资料,好比以前日本人拿《三国演义》做市场研究教材一样,痛感读党史既是一种享受,又对人生发展有很多的指导意义。于是就扔掉了很多以前气鼓鼓的大想法,而进入现在平易近人的新天地了。
以后,俺应该很喜欢一些小的,具体的,但未必简单的故事了。欣赏这些故事本身,应该就如和一杯新泡的茶,淡,然后余味慢慢扩散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大概前几年吧,电视剧《亮剑》红的时候,曾瞥见一则报道,说我军某政委认为李云龙这样无组织纪律性又满口脏话的我军指挥员形象,是不该搬上荧幕的。----当时看了,就很是感叹,大概这个政委是写表面文章提拔的宣传干事出身吧,这样的言论十足反应了他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伟大军队历史毫无了解,根本不知道这支军队是在怎样的艰难困苦的环境里,艰苦奋斗,拼死挣扎才得到后来伟大的成就。而在那些艰苦到了极点的环境下,能够脱颖而出的,只有那些极端的“问题解决者”而不是我们这位政委所想象的那些画面上的和蔼可亲,温文尔雅的共军将士。下面,俺就讲两个货真价实的“匪闻”,让现在的同学们了解一下,当年的TG 是如何存活下去的。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前夕,东哥带着传说中的“国共鲁子敬”张治中张文白将军去六国饭店来看望各地来的领导干部,进了豪华的中楼大厅,只听张文白将军一声断喝:“啊,那不是江渭清吗?”而此时,被突然叫到作为第三野战军代表(第八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时年39岁的江渭清回头一看,发现华丽的吊灯下面,站在张治中旁边的,竟然是东哥老大,----这大概也是后来十几年的江苏巡抚江渭清人生难以忘怀的几个邂逅之一吧,---同时,此刻处于惊喜之中的还不止张,江两位,身为TG老大的东哥发现,作为国民党巨头之一的张治中居然早就认识共军方面的大将江渭清,---自然很是奇怪-----
--------以下的记载引自江渭清的回忆录<七十年征程>
“。。。。
“哎,你怎么认识他?”毛泽东问惊叫的张治中。
“这个人可厉害哪,抗战之初我就领教过啦!”张治中回答道。
“那时他是个小兵,你是堂堂一省之主席,他能厉害的过你嘛?”毛主席风趣地反问。
“主席,你听我从头慢慢道来”,张治中朝我笑了笑,转向毛泽东说:
“那时我在湖南当省长,立了一条规矩,每逢星期一、三、五,我接见有关来访人员,每人限谈30分钟,有一天江副团长驾到,拐弯抹角谈了30分钟,走了,我就知道江副团长还得来,无事不登三宝殿嘛,果然,只隔一天,他又来了。这回门卫挡住了他。可他老兄就在门道里朝我的办公室大叫:“好,好,你不让我进去没关系,请转告张主席,现在国共合作抗日,可我们新四军没饭吃,士兵都有怨气,说老子没饭吃,上山打游击!”我一听话茬不对,赶快跑出来说:“江副团长,我们合作很诚恳嘛,你怎么说要上山打游击啊?”您猜他怎么说,他说:“民以食为天呀,我们没有饭吃,怎么抗日啊?”我赶紧说:“咱们想想办法嘛。”他立即道谢:“那我就代表将士们先谢谢张主席的大力帮助罗!”您瞧江渭清多会说话,一下子就把我将在那里了,结果,从我那里整整借走了2000块光洋!”
张治中先生的一席话,使我重忆起1938年初部队刚改编成新四军一支队一团时,我曾去长沙索要军饷的往事。那时,我还不到“而立”之年,所以说话不免很有些锋芒,须知,当时2000块光洋,可买4000担稻子哩!毛泽东听罢这件事,也不由得开怀大笑。”
俺特地抄了一段原文,是作为一个享受党史阅读的小例子。因为这一段叙述里面有很多好玩的细节。。。
首先,要说明一些背景情况,第一,文中的“江副团长”并非指江渭清是副职,而是当时刚刚被改编的时候,TG部队的政委,由于国民党部队里没有这个职务,所以改称“副团长”。换言之,此时江渭清实际算是党内一把手。
第二,这里有很奇怪的一点,就是为什么此时作为几个月前还在山林里打游击的江渭清,能够直接找省政府主席的张治中要军饷。-------虽然张治中以谈判将军,三去延安闻名,但实际上,文白将军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兼左翼军总司令,参加上海“八一三”抗战(淞沪会战),曾制定一个诱敌深入的大计划,至少在国民党方面,张治中绝对是一员大将,名将。相比较张治中的集团军总司令而言,此刻的江渭清和他在地位上可以说云壤之别。按照一般的情况,原本江副团长连见张治中一面都很难的。
第三,结合上面的背景后,我们就知道,实际江渭清是借“省长接待日”的机会,跑到张治中那里要军饷了。-----但这个要求本来是很过分的,-----江渭清的部队,是1938年1月正式改编,在改编之前,他已经在和国民党湖北省主席兼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的谈判中拿了一笔钱,用它“定制了500套军服,买了些粮食,根据地的困难得到了较大的缓和”,而且在谈判时,江渭清提出自己部队有1500人(实际才几百人),要求每个月发军饷13500元,何成浚答应了。这是江渭清的队伍战斗在鄂东南时候的事情。没过多久,湘鄂赣的前红军部队聚集于湖南平江县的嘉义市,这是1937年秋季的事情。而到1938年2月,江渭清的部队就去皖南了。 因此要军饷一事就在1938年初这两个月里(而且应该在旧历年后?)。----对于张治中而言,他对江渭清这样一个副团长来跟省主席要军饷,肯定是不以为然的。----所以,原文里就是“拐弯抹角谈了30分钟”,----实际上无论张治中和江渭清都清楚,按照常理,江渭清本不能跟张治中要军饷的,----也因此,当江副团长第二次来的时候,门房就挡驾了。这个挡驾,当然是张治中的授意了。-------然而江副团长果然并非常人,他一见这个架势,就马上拿出硬的一手,声称要“上山打游击”了,这一来,就把张主席给逼了出来,于是2000块大洋就“借”到手了。
第四,当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张治中当年主政湖南的时候,是积极实施“国共合作”的,没有这个前提,恐怕江副团长的军饷还很难借到。
第五,关于这件事情,东哥印象非常深,因为东哥是非常喜欢江渭清这样能够从国民党手里“巧取豪夺”的干才。后来1958年,东哥和张治中去江苏的时候,碰到江渭清还和他开玩笑要给张治中还钱,---不过这里例子,在网络上很多记载都说是江渭清组织抗日游击队和张治中筹款,张治中“慨然拨款”,----这可把整个事情都搞反了。---呵呵,
史兄,知不知道雪里蕻哪去了?上次现身丰言也是去年5月的事了。
李云龙这个人物形象以作者的想象居多,读者看个爽快也就完了。《历史的天空》里姜大牙这个人物更贴近历史的现实一些。
有匪气,走正路,修正果
从文中看来您似乎是要放弃“大河入海”这个系列了,如果真是这样,窃以为不值,建议还是坚持写下去。
正如您所说“当代史的资料真的是浩如烟海”,我想大多数河友读过的可能很少很少,就算您写的不扎实,就凭史料中的八卦和一条主线,对于西西河友来说,应该够了。
您的目标是:写出对于阅读者而言,有意义的作品。我觉得这不是写网文的标准,而是写本严肃的专业书的标准了,要求未免太高了。
李云龙勇猛好战,不讲套路,这些并不奇怪。
为了突出李云龙,政委显得太过于陪衬了。
那是的tg军队,政委其实是第一领导(就像现在的书记和市长的关系一样),但是在亮剑里面,那个政委虽然要尽力表现出正气来,但完全成了李云龙的下属和受气包。
忘了政委(连名字都忘了)的来历,正常情况下,这种刺头的领导会有一个非常强势的政委来管理,资历级别都要比李高,否则就会沦为小说里的样子,我认为,想小说中那样李完全不把上级(不是政委)放在眼里,甚至下克上,自己先乱打起来,连带着指挥起上级来,带动整个战略方向的变动,这是不可能的。
唯一类似的钟伟和林彪的关系,但这两者关系又恨不一样。
钟伟违命是在共军占据绝对优势的进攻时期,战场形势千变万化,作为一线人员的情报报到林彪处,他完全可以发现自己当初的判断是错的,因而以钟伟的情报为准调整部署,也就是说进攻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这是优秀指挥员的表现。
但李云龙时期,李是为了个人私事,而且整体上八路军属于守方(反突击以攻代守也是守),这个时候高级指挥员怎么也不可能把整体战略屈服于一个战术上的误打误撞。
关键这些事情说明李云龙是不守纪律,不听指挥的,任何一支军队有这样的人只能是定时炸弹,事后不严肃处理才怪呢。
并不是说李云龙能捞东西,能抢能闹不符合历史。
西沙海战,据说常凯申有过表态,这是真的吗
如果把从“子敬兄”(诸葛孔明语)张治中手里借个2000块大洋就当做江渭清这位货真价实的老革命家的匪闻的话,实在是太不敬了。作为后来者,要不是他本人在六十年后的回忆,我们后来者很难想象,此时不到30岁的江渭清的能力和他的匪闻是如此惊人的。
刚刚在1938年初敲了张治中的竹杠后, 6月,在陈毅元帅的带领下,新四军一支队经过皖南进入苏南。当时的新四军不是后来庞大的方面军的规模,而仅仅是一个完全由经过三年艰苦游击战争存活下来的骨干们组成的金光闪闪的队伍,总人数不过一万余人,分四个支队八个团,这就是著名的“老八团”,以“保、持、发、扬、优、良、传、统”八个字冠名,江渭清任(政委)副团长的,就是老一团,“保”团。
进入苏南之后,“保”团仅在四五个月中作战就达到30次,歼敌3000余人,自己也发展到近2000人枪,可谓进展神速。对于上级对他们发展的三个目标“人、枪、款”三条,就差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条了。
但是此时的新四军不是之前在山上的游击队了,不能再打家劫舍,只能靠国民党的军饷。然则此时三战区的长官是国军大将里排名第二的顾祝同顾墨三,这一位秉承光头蒋的旨意,对新四军是,既要让他们和日伪打战,又不肯发军饷,拨弹药。------又没了张治中,----江渭清怎么办捏?
他是怎么办滴。-----
这一天他把团长傅秋涛,政治部主任钟期光找来谈事儿,这一年,后来的开国上将傅秋涛31周岁,也是开国上将的钟期光29周岁,江渭清最小,28周岁,只听江发言道:
“我们团的经费很困难,陈司令员那里经费也很困难,没有钱怎么购买枪弹,怎么扩大队伍?过几天我想去小丹阳请实业银行的董事们吃顿饭。”
“怎么想起来要请他们吃饭?”傅秋涛纳闷。
“想向他们借点钱用嘛!”江答。
“钱这么好借?吃顿饭就肯借钱给你?”钟期光也奇怪。---于是,江渭清掀了他的底牌—
“我有这么个设想,先用顾祝同的名义搞个电报,大意是:新四军在敌后抗战、坚持斗争功勋卓著,现由于交通阻塞,军饷粮秣不便发至敌后,为解燃眉之急,望贵行先拨款一万元给新四军苏南部队暂用,不日由三战区奉还,顾祝同。”
听了江渭清的这个底牌,后来的这两位开国上将都紧张地说:“这可不能搞,追查起来要杀头的啊!”江渭清说:“有的是办法,电报文稿不给他们嘛,这不就查无实据了吗?”----经江这么一说,他们觉得有道理,便同意他去一试.
第二天,实业银行的几个董事很高兴地赴江副团长的酒宴,------话说,战乱之中,驻军新四军第一团长官请吃饭,能不来吗?(江渭清的回忆录原文很皮里阳秋,说“董事们显得很高兴,觉得战乱期间能得到新四军第一团长官的青睐,还请吃饭,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史注:好像这些老江湖们都天真地不知道有“鸿门宴”的典故一样。)---然后,很自然地,杯觥交错后,江长官说了:“今日请各位董事来,一是建立友情、二是有件事通报,顷接三战区顾司令长官电,暂借贵行一万元做我部军费,电报在此,请各位先生过目。”----给他们传阅之后,江长官“漫不经心”地收回了。-----各位董事果然很“懂事”---他们说:“江副团长,拿一万元现金出来有点困难,是否能先付五千元?”------江渭清这时候,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业余的“骗子”,虽然胆量很大,创意很好,但毕竟第一次作案,有点快枪手强尼,---他自己在回忆录里面说,“看来,董事们在酒酣之际,都很相信这个电报,”-----实际上,谁会相信这些董事们第一次和江副团长见面,就会喝到“酒酣”呢?作为经年的老银行,难道他们会糊涂到仅仅看了一封电报就给钱吗?其实,他们是常见这种国军经常干的新来驻军敲竹杠的事儿了,----所以,“还价砍一半”,是这些江湖老油条的正常反应。------而如果江渭清更有经验一点,他完全可以说,这是上峰命令的军费,怎么可以打折呢?-----但我们可以理解,从“第一次”这个角度,江副团长的表现已经足够好了。---他说:“适逢国难当头之时,各有各的难处嘛,贵行如确有困难,那就先付五千元吧!”结果这些董事当场就凑齐五千元,给了江渭清(史注:可见这些董事随身带的现金就已经那么多了,江渭清被他们打了个对折,实在有点失了机会。),回头让江渭清打收条,江副团长又“灵机一动”:“收据当然应该有,但顾长官明电借一万元,现在才有半数,等借足一万元时打一张总收条好了”----董事们很知趣,江渭清回忆录的原文是“他们看我很顶真,也并不怀疑,也是同意付清钱后再找我拿收据。”----俺个人严重地怀疑,其实开头这些董事们打对折的时候,就试出此事里面的水分了,所以到最后,恐怕他们自己心里很清楚,这个收条,应该是没有的吧。江湖高手过招,一般不会那么露骨的。
总之,对于我们的江副团长而言,无论如何,Money!搞到了。原文里,江渭清说的“我带着副官,拿了五千元现金喜滋滋地回到了老一团驻地。”两位之前紧张的同僚,傅秋涛和钟期光同志“也非常高兴”,----“于是商量这笔经费的用法。 (史注,应该是分法吧。呵呵)
江渭清说:“支队的困难更大,我意送三千元给陈毅司令员处,我们自己留二千元吧。”钟期光同志赞成我的意见:“起码给陈司令员一半。”“秋涛同志说(史注:应该轻叹一声吧):“好吧,一半就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提出给上级60%的本案首功江渭清的提案,“赞成者”是把比率降为50%的钟期光上将,而作为一团之长,傅秋涛上将的反应,俺已经勾勒了。
纵观此案头尾,我们可以看到江渭清在这一匪闻里的创意和胆识都远胜他的两位同僚,而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他最后的分配方法,-----因为作为该案的首创,江渭清很清楚滴知道,想要“洗白”这五千块大洋的赃款,必须要给上级部门“通融”,“汇报”才能脱卸将来万一的追究。----而作为胁从者的傅,钟两位,显然就只盯着自己一亩三分地了,在考虑问题的深度方面,远没有江副团长的深远。
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3;铢钱:20。你,乐善:4;铢钱:-16。本帖花:3
人家是大学生+狙击手,是能文能武、能政能战的一把好手,可不是受气包,而是和李云龙称兄道弟、生死与共的战友,要不然就凭李云龙那脾气,早被挤兑死了,他的好几拨前任政委都是被挤兑跑的。
花宝
不然拿不到通行证,烟火效果的2吨炸药就是军训部门免费给的。当然也按要求做了一些删节。
看文艺作品最忌的是把里面的人物放到现实中。李云龙干的事,是N多将领在几十年军事斗争中的个别事例,放在一个人身上,就成了一般。所有文艺作品包括好莱坞都这样,不把个别说成一般就感动不了观众,如果观众真把这个别也当成一般,那你就上当了,因为现实中没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有。
做将领难,做TG的将领更难。光不怕死,敢负责,点子多等等还不行,还必须政治正确,这是最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