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供应链杂谈(7):Pebble SmartWatch上 -- 混天球
一个朋友老马丁点了这个Pebble Smart Watch的题目,我之前一无所知,做了点功课,才发现这个Pebble Smart Watch是2012年4月份才为世人所知,至今仍未投产,所以我不知道也算正常。但是,这个新产品,如马丁所说:“渠道来说,从市场反逼供应商,融资来说,跳过投资者”,确实很有特点。更有意义的是,这是关乎未来“人民的供应链”能否成功的一次实验和风向标。
[IMGA]http://l2.yimg.com/bt/api/res/1.2/xHKVQfzAyfmjnzlILID8nA--/YXBwaWQ9eW5ld3M7cT04NTt3PTYzMA--/http://media.zenfs.com/en/blogs/technews/mw-630-pebble-watch.jpg[/IMGA]
先说产品,Pebble,鹅卵石,是这家创新型小公司的名字。这个所谓智能手表,能戴在手腕子上是唯一和手表沾边的地方。它通过蓝牙,和你的智能手机连接,成为智能手机或者其他智能通讯设备的一个外延。虽然许多仁人志士早就预言智能设备将进入“穿在身上”的时代(比如传说已久的谷歌眼镜,现在的智能设备比如手机还是带在身边的状态),但这个智能手表算是进入产品化,商业化的先锋之一了。各位看官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也太简单了吧?也能算发明创新?再细说一下,这个产品还是有几个特点的:
(1)显示采用电子墨技术。一是黑白效果非常清晰突出,在强日光下也表现良好。二是省电,目前充电一次是7天。当然,这和真正的手表比,是一个大麻烦,但和其他智能设备比,已经很不错了。
(2)能兼容与苹果系列产品和安卓系列产品的通讯。这个很不容易,现在已经有谱的竞争产品,都还只能和一个兼容。
(3)从一开始就搭建开源平台,开放基于Pebble的APPs开发。这个手表上能玩出什么花样,那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现在已经做出来的应用包括各色不同的手表界面,综合信息显示(时间,天气),来电显示(如果手机不在手边或不能接,显示来电),短信和电子邮件提示(一般显示标题,显示全文问题不大,如果你愿意的话),控制iPod音箱的遥控器,骑自行车时用的速度计和里程表,打高尔夫球时显示下一个洞的方位和距离,等等等等。
他们的这些设计特点能够“新”到什么程度,“特”到什么程度,看他们请的专利律师好到什么程度了。搞得好,专利能锁定(如果市场反响确实又好),能象苹果一样爽几年,搞不好,群起而抄之,迅速烂大街。但是很明显,纯技术角度讲,门槛没有多高。Pebble智能手表定价149美刀。现在的竞争者包括摩托罗拉的MOTOACTV手表/GPS/MP3, 定价299美刀;索尼的智能手表,149美刀;德州仪器的MegaWatch, 199美刀;一个意大利公司的古怪产品“我是手表”(I’M Watch),功能极其强劲,能打电话,查电邮,发推特,照相,录音,基本照着007的手表去了(咱们的山寨手机以前出过手表型的,这个是把一个智能手机山寨成手表形状),但公司重点突出的是时尚,颜色等等。价格不菲,达到近500美元,不知卖的怎样,他们还有镶钻的版本,20000美元。这个怎么也不像消费电子产品的味道,但可见技术门槛不高。这些产品各有特点,有彩屏的,有功能强劲的(德州仪器的那个),因为这个市场还在早期试水阶段,谁也不知道消费者喜欢什么。最后,还有一个起哄的,说这玩意和 iPod Nano差不多,你们就凑合用iPod Nano也不错,我给你们做一个带表带的托,你就可以把iPod当手表带了,售价40到80美刀不等。见下图。
这个市场的长期趋势不定,如果初步试水成功,各个厂家可以“折腾”的点你可以想象,上彩屏,上大屏(想想挺搞笑,“1.5英寸超大彩屏手表,男人的气质尽显大表盘之中!”一两年以后某广告),上触摸屏,上防水防震,上光动能,大抵如此。这个产品也就这样了,您觉得怎么样?但 Pebble智能手表真正出彩的地方在它背后的投产过程和融资活动,进而引发了老夫我对“人民的供应链”的一番感慨。
不过就产品本身,我觉得那个IPOD nano的改版似乎更有意思,半夜里还可以当个手电。如果哪天技术达到了,说不定还可以当个微型投影仪。就算屏幕小点,投影出来就是个大屏幕了。Pebble Smart的电子墨不知道会不会那么亮?大概也不能显示彩色吧,这样就限制了很多。
这个产品创意是真不错。说实在的,人的胳膊手还是能戴不少东西,实在不行,少戴几个手镯手链的,就有地方了。看样子当年的哪吒的造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算瞎想。
Pebble Smart Watch的故事开始的很老套,在硅谷和三藩这种地方每天都在上演。加拿大小伙 Eric Migicovsky(艾瑞克.魔术可夫斯基)在大三的时候(小伙后来还是大学毕业了,加拿大小伙靠谱呀)突然有了这个闪闪发光的想法,并投入时间和精力把它基本做成了。为了真正推向市场,让自己辉煌一把,需要资金。和以前无数人民中来的创业家发明家一样,找风投。风投家Tim Draper只出了三十七万五千美元的低价,据猜测同时提了很苛刻的股份要求。总之,小伙魔术可夫斯基觉得这个交易不可接受。难道就真的没办法了吗?小伙振臂一呼:“公司做大,宁有种乎! 此处不帮爷,爷去投八路!”然后这个故事就不俗套了。
八路在哪?八路在kickstarter.com。kick start原指启动摩托时用脚踹的动作,所以这就是个两脚踹道康姆。这是网上众多的“群众集资”网站之一。自打有了互联网,群众集资网站就层出不穷。什么小孩看病没钱了,援助非洲灾民了,搞地方慈善自治啦,这些网站的共同特点是,有崇高的理由,无捐款上限,多多益善。结果都做不大(网站主要是搞捐款提成,是要赢利的)。
两脚踹不一样,上手就提出两原则:一是您崇高不崇高跟我没关系,少提;二是想要钱,要给上限,就是有明确的融资目标,和明确的完成时间。具体措施上讲,如果你想融资,准备好材料,尤其是生动的视频信息和照片,告诉大家你想干什么,你有什么点子,你已经干到哪一步了,你要多少钱,你啥时候干完。经过两脚踹审核,刷掉不靠谱的,说大话的,抄袭的,明显是要骗钱的,然后给你上线,同时规定集资期(到期购买意向不足,这事就算黄了,谁也没有损失),并提醒观众项目有风险,购物(不是投资)需谨慎,并提供以往项目的统计资料。如果创业者的材料有足够说服力,购买意向就开始进来了,一旦达到目标,这个事就算成了,钱就要真的从意向购买者账上划走。只要集资期没到头,集资多多益善,因为这实际上是销售。出钱者买的是产品,不是所有权,这个交易不涉及任何投资或知识产权交易,你通过赞助创业者拿到折扣价的产品。集资成功后,两脚踹提走5%,付款程序采用亚马逊付款服务(Amazon Payment),成本由集资者支付,为金额的3%到5%。
两脚踹从几千块钱的小项目渐渐做大,开始主要是些漫画书,MTV,音乐单曲和独立电影项目,因为风生水起,被时代周刊什么的誉为“人民集资办艺术”,还是有公益的影子。渐渐的,开始有一些太阳镜,小电器之类的硬件项目。随着业务进入更“世俗”的电子游戏领域,这个公司终于腾飞了。2012年2月9日,一个基于iphone的游戏成为第一个突破百万美元的项目。一发不可收拾,前十大项目现在都超过百万美元,其中五个是游戏,三个是硬件,一本漫画,一部音乐专辑,都是2012年2月以后创下的。成立4年来,共上线招标项目70053个,完成集资的项目29174个,成功率44%左右。这些成功的项目共集资3亿4千6百万美刀,其中成功发货的是2亿9千2百万美刀,3千6百万美刀打了水漂,正在进行中的项目是1千8百万美刀。打了水漂的项目,你可以去告集资人,但没两脚踹什么事,他们早已免责并提示你项目的风险。
Pebble智能手表就是在两脚踹道康姆实现了辉煌。这是创业者和广大消费者的一次狂欢。2012年4月11日,小伙魔术可夫斯基贴出了他的倡议书,并宣布零售价149美刀,前200名赞助者99元,以后的黑表115美刀,其他颜色的125美刀,2012年9月发货,资金征集目标10万美元,融资期限36天。两小时后,10万美元收到,28小时后,100万美元收到,6天后,470万美元收到,破了两脚踹当时的集资记录,5月10日,Pebble宣布他们不得不提前结束集资,共收到69000人发出的85000多只智能手表订货,总计收到1026万美刀。Pebble智能手表至今是两脚踹的纪录保持者。
这是人民销售和人民融资的胜利。钱到手了,现在需要一个供应链来干活出东西,那么人民的供应链能否成功呢?
能做在手机上,肯定也能做在手表里,关键是电池问题。
这些集资相当于产品还没出来就掏钱预定产品,提前结束集资是因为订货人太多,导致Pebble担心自己无法按时供货吗?
你算算他一开始集资准备做多少?一千个。现在要做多少?八万五千个,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在下里边我会猜测分析一下他面临的问题。
比如这个手表的案例,技术上也不是太复杂。另外在美国比较注重知识产权,如果来国内 不知道这种人民集资网站能否运营起来
一个就是你说的在目前国内的现状下,怎么解决好的创意很容易被山寨问题,
另一个就是在缺乏诚信的现状下,怎么有效的把没创意想骗钱的,和有创意但也想骗钱的人剔除出去。
从人民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法律保障等等方面都有问题。国内消费,不见兔子不撒鹰,见了兔子,还得琢磨是不是假的,注水的,转基因的,受辐射的,等等。两脚踹这种拉不到钱。
实际上两脚踹也不做十分具体的项目可行性分析。他们只是实行类似宪法的大原则,掐掉以下几种:宣传慈善的,没东西骗钱的,抄袭别人的,明显创意太大不现实的(什么登月之类的)。剩下的他们不管,直接往上贴,死活看你自己。另外配一堆统计数据,除了我帖子里提到的,还有比如:目标金额在2000到9999美刀之间的最容易成功,12%的融资一个意向购买也收不到,绝大部分(超过80%)没成的融资项目死在20%这条线下面。一旦你已经收到超过20%,那么拿到钱是十拿九稳的。拿到钱后,如果项目完成时间预计一两个月,那么最后成功率极高,三个月,低一些,如果是六个月以上,风险较大。还有分类统计,赞助独立制片电影是风险最大的,很多拿了钱没拍完。等等。
目前我的看法和你一样,直接复制这个模式到国内弄不起来,但是完全靠网友拼眼力去大浪淘沙真的完全不可行吗?我还不敢下定论,我觉得还是风险和收益是否相配的问题,别忘了中国人在国际上是公认的赌性比较重的人群,赌石、赌玉、鬼市从来不缺冒险者。
但是怎么弄我没想好,也许现在时机没到,但不等于永远不行,消费习惯、消费心理也是动态的,十年前我琢磨网上销售的时候认定服装销售是做不起来的,因为服装是要试穿的,网上怎么试?现在再看,事实证明我当时的观点有多狭隘多静态。
如果超过20%,后面80%的钱十拿九稳能收到的话,何不自己注册ID
掏钱先订购20%?自掏腰包二成的钱,融到4倍的投资,这生意做的来啊,这不就形成了一个不打算弄成产品,只想弄钱,恶意融资,从意向购买出资方骗钱的模式了吗?
但有个问题,这个骗钱者自己信什么?“一旦超过20%,在剩余的融资期内,十有八九能凑齐筹款目标.”这样一个观察是由于这20%的采购意向是市场预期的风向标。后面的80%继续采购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跟风(何况他们也不知道跟的是谁呀),而是因为他们是被那20%代表的大多数。这个造假者如果自己投了20%,结果广大群众(那个真正的样本)还是不喜欢,他做了也没用。
当然你指出的问题理论上讲确实是一个问题,因为造假者在财务上没有什么成本。如果后80%不上当,那么他的20%订购意向不用真花钱。但是他制作招标书的成本和时间还是很昂贵的。再一个,付款程序通过Amazon Payments, 这个类似于PayPal和支付宝。这些专业公司不是吃素的,防伪防骗安保的专业人员是上百的,跟踪你的信息是很多的,数据挖掘是很狠的,一般的骗子(你一个人至少得准备冒充几十个人付款)根本过不了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