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宜家效应 -- 淮夷
守株待兔的农夫肯定会牢牢记住那棵树的位置和当年野兔撞死的那条树根。虽然农夫没有付出任何劳动,但不劳而获的满足感强化了记忆细胞的编程。同样的记忆机制是所有动物共有的特征。被驯化的家畜肯定都是先被人类用方便的食物,安全的觅食地吸引,然后被一代代的培养成肉类来源。所谓智力劳动其实就是在不停变化的环境中寻找规律和利用规律。 游戏和消闲运动很大程度上就是虚拟环境中的规律利用脑力劳动。不然电子游戏的本质不过是把一群电子开关反反复复从0变成1,再从1变回0。
最出名的就是俄国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了。我们在看喜剧电影时就会发现里面配上了笑声来引导你发笑。常看某类喜剧可以关联到看到喜剧明星就正经不起来。如果憨豆来跟大家来上严肃哲学课,哪怕憨豆一本正经,但你一看到他的脸,你就正经不起来,课堂也一定是最有趣的,哪怕憨豆在讲堂上板脸生气,估计会笑场。这就是大脑的关联机制在起作用。也所以说,初次印象最为重要,决定了以后的联想。如果多次的重复,就会加深相关的印象。这也是品牌的运作原理。人类组成社会后,为了互动交流让共同部分的联想得到了相当的强化。如文字,小说诗歌读起来是看不到文字的,你看到的是相关场景的联想。正因为大脑这样的运作机制。才会有包装与美化相关产业。各种元素激活的记忆不同,然后通过各种元素的搭配组合,来误导你的大脑。
驯化家畜的原理也是类似的,生物为了适应当前环境会作出适当的进化调整,数代的筛选与强化后,遗传就会变得相当稳定。一个新的物种就诞生了。
其实我们说道这里就会发现马克思错了一个地方。马克思说进化是因为劳动,他错了,进化是生物为了适应在环境改变下生存。
而不是什么劳动的快乐。
我家里有一个杂物壁橱,之前里面没有柜子,东西放的乱七八糟,直到有一天我下决心装一个柜子,把东西归类存放。当时市场上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购买厂家的定制产品,外表美观,木制,但要800块,另一种是自己购买切割好的铁架,上面搭木板(五合板),自己组装,这个只要200块,铁架100,木板100。我当时选择后者,决不是因为什么自己动手的快乐,而单纯是因为价格低,要知道600块是一个月的菜钱了,足够我和我老婆出去吃5顿饭了。
我花了一整个下午把柜子搭好,其中过程相当艰辛,搭完之后也确实非常自豪,有一种成就感。现在想来我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80%是因为价格,只有20%是因为自动动手的乐趣,因为如果第一种的价格能降到300块,我就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了。。。。
无非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个体劳动和社会平均劳动的差异。
以后有新的主题,一样会在那里显示。我觉得没必要二次开发。
您随意发好了。:)
有重叠但是不完全一样。编出的程序觉得满足是一回事,程序得到使用或者立即被弃是另一回事。
如果您设计的是“递增报酬”,那反而无法测量“意义”的差异对劳动积极性的影响。因为就算再没意义的一件事,比如搬起一块石头给100,放下石头给200,再搬起给300,再放下给400,这种递增回报的劳动恐怕一定能让大多数人一直干到吐血为止,而无从观测“意义”对劳动的激励。我理解“递减报酬”的设计是有实验设计上的道理的。
"Even the monkey, in his mother's eyes, is an antelope."-- 猴妈眼里出羚羊。
此谚语用于默默注视自己做的十字绣、油画、书法....
先生可否多解释,没听过这个名词。
田宫也是。
大家买了拼装模型回来,一双巧手,可以变成很漂亮的模型。
这么一说,前段大热的3D打印看来也是宜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