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自动化的迷思 -- 晨枫
晨枫从来没有否认自动化能提高全体人类的人均工作量、提高若干条产业链加在一起的效率。
但是,如果集中于某条产业链的某个部分,自动化所带来的利益再分配是否能对这个特别的小部分产生正面影响,那就不一定了。这一点你其实也知道,但晨枫这篇文章说的恰恰就是局部——美国,而非全局——全人类。美国缺乏熟练技工,其他国家自然会产生,对全人类没什么影响。
越看bbs,越觉得小学里犯病似的一遍一遍教小孩怎么总结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不是画蛇添足,而是有深刻的道理。
不是资本主义的问题,是人性的迷失。
自动化或人工智能最大的优缺点是同一个,就是局部或全面超越了普通人的能力。
要么你是系统的一部分,要么你是系统的主人,要么你就是垃圾。
可能社会最后结果就是无形的动物园而已。人就在笼子玩玩iPad吧。
抓狂中。
我好歹也是自动化的土博士嘛。
现在的自动化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低级劳动的触及比较少,相反对熟练技工,与教育程度不高的白领(很快高级白领也会被影响)的影响比较大。基本上,现在与未来不容易被自动化影响的领域都与创造自动化有关,或着自动化不能取代的人类几百万演化的基本技能有关(比如NBC体育竞技)。
在自动化成熟之前,类似的影响在西方国家的出现因为资本的推动,是使用其他国家的低价熟练技工或者低价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白领,基本上就是指的从印度,中国以及其他东欧东南亚的地区。目前的自动化大规模进步,不但进一步威胁西方国家剩余的那些熟练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中产们,对全世界的类似人才的威胁也都是同样的。
这里的基本思路一直以来就是,在没有机器(自动化)可以替代之前,就去人才价格便宜(供应充分)的地区开展生产,但是机器(自动化)成熟之后,不论人工价格降低到多少,也是没有办法与机器(自动化)竞争的。
换句话就是说,种地的农民们仍然需要种地,画景泰蓝的工人大哥们也不用担心,但是从生产线上装配iphone到高级写字楼里做市场分析的所有其他人都是目标,甚至包括底层中层到高层的主管们。但是写小说的文科生,开发自动化的数学家,做R&D的物理学家除外。
这个过程不是明天就会实现,而是昨天已经开始在进行时了,影响的全人类这个范围的。这里面唯一的迷思就是自己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你笔下的“成熟的自动化”,要求不仅生产过程自动化,而且要求对生产过程的支援无人化,晨枫笔下的“一整条的支援链”都用机器人来代替人,这在100年内也实现不了。
而只要这一条实现不了,你说的
就是一个假问题。竞争不会在中国的人工价格和美国的机器之间展开,而是从“简单人工的价格战”升级为“支援链人工的价格战”。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自动化生产线本身的价钱和运转成本是一样的,拼的就是支援链人工的价格。如果同样水平支援链,中国的价格比美国低,那么把工厂迁回美国就是违反市场规律的。
因此,自动化对于中国的挑战,是必须爬科技树,在支援链水平上人工仍然比美国便宜;而对于美国的挑战是,必须比中国更快地爬科技树,在支援链技术水平上把中国甩开,保证美国支援链能干的中国支援链干不了,从而实现支援链性能价格比优势。
我认为,中国可以应对自动化的挑战,而美国无法应对。
这个我还是结合我当年在船厂的一些理解,当然我是在小船厂,我是以下见大的看问题的。
造船生产大概相对于其他的生产有个不同的特点,就是工位多,造船生产各部门所需的时间往往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常常是一个部门累死的同时,另一个部门的人没有事干。
而自动化会导致有些部门的人更加没有活干,因为都让机器给做完了。
当年我在上海某船厂实习的时候,对方管理人员讲了一个例子,一种半自动角焊机,效率高,但是最后大家都不用了,原因在于自动化以后,工人的工时减少,工资也就少了。
自动化导致,有的部门人力闲置,有的部门人力不足,这个并不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日本的解决方案是进行一专多能的训练,根据现场的需求,灵活的调配,但是这个做法实际上要求整个企业有很多的可协作性,不然人家就不高兴了,你把我们的人调走,不累了我们,便宜了他们吗?
我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人和自动化的关系的,与你从技术的角度看不同。
就造船生产而言,日本的自动化程度应该是最高的,就是船头船尾的线型复杂的部位需要手工焊接,我们船厂有几个焊工就去日本焊船头船尾。
谁不这么希望呢。
这种事情的发生大概不会等一百年然后一夜之间天翻地覆那样的实现,而是个渐进的过程,其中有时快有时慢。比如这两年因为经济低迷,对自动化的需求就高,体现的就快一点,经济好时,扩大生产还来不及谁还会挖空心思去消减人力。但是不代表技术不是在前进的,也不代表这样的事情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中的,用心的话,身边都可以看到。
之所以最近这个话题出现,我的阴谋论猜测是与给奥巴马没有制造足够工作洗地有关,并给富人加税造势,因为照这个逻辑结论是明摆着的。但是其中的事实还是存在的,如果对自动化真的关心的话,对这样的发展一点都不会惊讶。我也不是这两天才开始关注这个话题的,在人工智能的圈子里,这些话题经常被提起,最后会变成什么样,用脚趾头想也能想到,没想到的是现在被政客们给看上拿去炒作了。论坛上,网上现在许多人挖空心思的一二三的掰开揉去的无非是想找出个它不会出现的理由,类似的讨论其实许多人早就在做了,没有这么大范围就是了,也没有得出任何不同的结论。
对这样的发展,美国根本就不是在应对,而是推动。但是造成的社会问题却是全球性的,人力大量被取代,中国美国都要面对同样的社会问题。所剩无几的支援工人对于社会问题于事无补。
竞争当然不会在中国的人工价格与美国的机器之间展开,因为这个竞争是在中国的机器美国的机器与中国的人工之间展开,中国的制造业同样也会在资本的驱动下进入自动化时代,富士康不就在做了么。但是应该问的问题是,人工价格的优势还能持续多久,或者说这还是个人工价格的问题么,机器不会罢工,没有工会,机器不会犯错,机器有自己的问题,但是没有人的问题。马的草料价格再低,汽油的价格再高,会有人想用马车取代汽车么。
道理很简单,现实很残酷,面对很不容易,但是与其当鸵鸟不如去拥抱未来。
中国一条线(800万片/年)共276人,美国2条生产线(1000万片,比较旧)Headcount是86人。因为美国的生产线从备料到包装全部自动化。而中国的生产线,除主要工段是进口美国的自动化线,因为当时投资很大,没有全部进口,其他工段是手工的。但美国的生产线不赚钱,而中国的生产线刚好盈利。主要的原因是美国的运营和人力成本太高,虽然原料(BOM)甚至比中国还便宜。
以前只看你谈时政,没注意啊。这贴把科技,生产力,社会,阶级,资本,之间的关系都概括了。
我记得我过去经理的原话就是这么说的,一丝一毫都不差。
让一部分人下岗待业,剩下的工作的人就有紧迫感。。。